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湖北省武汉市七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杨小艳 审题教师:张幺霞
考试时间:2025年4月15日 上午:08:00—10: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可以定义为正面的情绪或者具有正面向价值的情绪。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由此可见,积极情绪就是经历了内在、外在的刺激,正确地解决了问题,达到某种成功与满意度,满足了个体的需求,感觉到个体的存在价值伴有随之而来的愉悦的心情与感受。
积极情绪并不是消极接受、坦然享受、乐不思蜀的感觉。这些只是浅薄的感受,即时地享乐。积极情绪拓展到更深的层面——从欣赏到热爱。它并不是简单的迷恋,而是一种真心喜欢、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欢愉、欣喜。
“积极情绪”这个词,指向了重要的人性瞬间。那些轻微而短暂的愉悦状态,其实要比你想象的强大得多。作为人类,生来就能够体验到微弱短促却愉悦舒畅的积极情绪。它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滋味。回想一下,当感到与他人或与所爱的人心灵相通时,当感到有趣、有创意或忍俊不禁时,当感到自己的灵魂被蕴含在生命中的纯粹的美所打动时,或者当因一个新颖的主意或爱好而感到活力无限、兴致勃勃时,你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爱、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和激励这样的积极情绪,它们会打开你的心扉。
然而,无论是迷恋、欢笑还是爱,你由衷的积极情绪总是无法持续很长的时间。良好的感觉来了又去,就如同好天气一样,这是人类的本性。积极情绪会逐渐消退,如果它长盛不衰,人们会很难适应变化。
如果你想重塑生活,让它变得更美好,秘诀就是不要把积极情绪抓得太紧,也不要抗拒它稍纵即逝的本性,而是将它更多地植入生活——久而久之,你就会提高积极情绪的分量。我们发现,在这一秘诀中最重要的是积极率,这是用来描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如果用正规的语言来描述,积极率就是:在任意一段时间内,用积极情绪的出现频率除以相同时间段内消极情绪的出现频率。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这个系数就是P/N。积极率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预示生活轨迹将把你带向衰落失败还是充满活力。而当积极率超过某一个临界点,人们的生活质量差异会有质的变化。这个临界点为3:1,当积极率超过3:1时,人们会生活得更好。人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交朋友,也会在事业上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而对于那些处于2:1甚至1:1的人来说,会经常郁郁不乐,表现出抑郁症的征兆,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摘编自赵天红《开启幸福之门:积极心理学的魅力》)
材料二:
我们需要承认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千万年的进化历史上,在漫长的与各种各样的灾难抗衡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一种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应激反应,即遇到挫折、磨难时,身体三个特别重要的器官: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压力激素带来的影响使得人紧张、恐惧、愤怒。负面情绪出现其实也是有价值的——愤怒能够促使人保护自己、家人;焦虑让人关注需要面对的风险挑战,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甚至连悲伤都是有作用的,当人悲伤时,发出的其实是求救信号,有利于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怀。所以在灾难面前,人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也没有必要特别紧张。


浏览完整试题压力激素使人的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肌肉力量及骨骼力量加强、感觉更加敏锐,眼睛更尖、耳朵更灵、鼻子更灵,使我们能够辨别各种风险,做好斗争的准备。这个斗争准备需要通过两个行动慢慢化解压力激素,一个行动是“斗”,一个行动是“逃”,打得赢就斗,打不赢就逃。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这个选择机制在30多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巨变,即心智革命。人类在进化中,产生了一个特别了不起的能力——思维能力,出现大脑新皮质,结果有些人过度依赖新皮质,出现风险、挑战、磨难时,不是选择“斗”或“逃”,而是选择“躺平”,也就是什么都不做了。压力激素不能靠“躺平”解决,只能靠动起来才能解决。如果“躺”久了,会出现各种身心问题,从心理学上来讲,负面情绪会大量出现。
虽然负面情绪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负面情绪如果持续超过一周,一定会产生各种生理问题,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睡眠都会受影响。
为什么负面情绪的影响往往比较长久?这涉及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一个机制——负面信息加工优势。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是700万年前在非洲草原上行走的人类先祖,突然看见前方风吹草动,这至少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虎狼出没,另一种可能是瓜果落地。选择相信哪一种可能性更好?很简单,假设虎狼出没要好得多,因为你觉得有风险就会立刻逃跑,这样就能活下来,否则就可能落入虎口。如果前面真的是瓜果落地,而你因假设是坏事情逃跑了,没有得到瓜果,最多只是留下一个遗憾。所以,忽视负面的事情有非常坏的结果,而且不可逆。忽视好的事情,下一次还可以试一试,这就是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摘编自彭凯平《负面情绪的本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极情绪不是浅薄 感受,不是简单的迷恋,而是一种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欢愉。
B. 积极情绪有不同的形态和滋味,能体验到积极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C. 积极率能描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数量关系,通常可用数学公式P/N来表示。
D. 压力激素使人体出现血液循环加快等现象,从而使人类产生抗击灾难的应激反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积极率处于2:1甚至是1:1时,人们会经常郁郁不乐,还可能会容易更加沮丧。
B. 拥有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新事物,会让人的事业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
C. 应对风险与挑战,如果什么也不做,而是选择“躺平”,压力激素则无法得到解决。
D. 负面情绪如持续超过一周会影响我们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睡眠,因此要及时关注。
3. 下列俗语不能够用“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来进行解释的一项是( )
A.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B.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C.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画线部分的论证效果。
5. 心理治疗中长期存在“力图减少负面情绪”的倾向,请你结合以上材料的观点对这一倾向进行评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鬟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鬟就是丫鬟,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洗澡水。”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自由,开饭!”她赌气似的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苹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拿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了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冯女士把记事薄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持;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展开余下试题“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相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穆女士给丫鬟取名“自由”“博爱”,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已经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B. 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并赠予方先生鸡蛋,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
C. 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塑造穆女士这一人物形象,借此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
D. 作为语言巨匠,老舍善于描慕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象。本文中他用清新雅致的文字“一半恨一半笑地看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7. 关于小说中“冯女士”的人物形象以及在文中的作用,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借秘书冯女士之口说出穆女士一天的日程安排,照应“穆女士一天到晚别提有多忙”。
B. 冯秘书在小说中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通过两人的对话引出让冯女士取代方先生任家庭教师等情节。
C. 冯秘书虽主动提出暂代方先生教课,但也表明自己“可是不很行”,说明她心地善良且谦虚。
D. 冯女士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通过冯女士与穆女士的对话刻画穆女士的心理,侧面烘托了穆女士这一人物形象。
8. 文中划线句子颇有内涵,试作赏析。
9. 小说极具讽刺意味,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是采用哪些手法达到这种讽刺效果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王进屯永济,张彦选银枪效节五百人,皆执兵自卫,诣永济谒见,王登驿楼语之曰:“汝陵胁主帅,残虐百姓,数日中迎马诉冤者百余辈。我今举兵而来,以安百姓,非贪人土地。汝虽有功于我,不得不诛以谢魏人。”遂斩彦及其党七人,余众股栗。王召谕之曰:“罪止八人,余无所问。自今当竭力为吾爪牙。”众皆拜伏。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张彦之卒擐甲执兵,翼马而从,仍以为帐前银枪都。
贺德伦帅将吏请晋王入魏州城慰劳。既入,德伦上印节,请王兼领天雄军,王固辞,曰:“比闻汴寇侵逼贵道,故亲董师徒,远来相救。又闻城中新罹涂炭,故暂入存抚。明公不垂鉴信,乃以印节见推,诚非素怀。”德伦再拜曰:“今寇敌密迩,军城新有大变,人心未安。德伦腹心纪纲为张彦所杀殆尽,形孤势弱,安能统众!一旦生事,恐负大恩。”王乃受之。
戊戌,晋王引兵趣望都,契丹逆战,晋王以亲军千骑先进,遇奚首秃馁五千骑,为其所围。晋王力战,出入数四,自午至申不解。李嗣昭闻之,引三百骑横击之,虏退,王乃得出。因纵兵奋击契丹,大败,逐北至易州。
(《资治通鉴·后梁纪》,有删改)
材料二:
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至许州,谓左右曰:“此行有二失:来朝一失,纵我去一失。”又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吾无忧矣。”乃缮城积粟,招纳梁旧兵,为战守之备。
夏六月,帝苦溽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帝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旱,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俟丰年。”帝不听。
(《资治通鉴·后唐纪》,有改)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新得A天下B诸侯不过遣子弟C将佐D入贡E惟高季兴F身自入朝G当褒赏以劝来者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得不诛以谢魏”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中“谢”词义相同。
B. “比闻汴寇侵逼贵道”中的“比”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中“比”词义相同。
C. “以印节见推”中的“见”与《陈情表》“慈父见背”中的“见”用法相同。
D. “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的“之”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中“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王李存勖平定魏州之乱时,能审时而为,宽严相济,斩杀了前来投降的张彦及其同伙,又收服了战斗力很强的银枪效节军。
B. 高季兴在洛阳时对庄宗左右的伶宦贪婪索求财物的行为感到愤怒,他离开后开始战守之备。
C. 晋王李存勖英勇善战又能身先士卒,在和契丹作战时,他奋力冲战,以少胜多,凭一己之力率兵突破敌人包围,一直将契丹军追到易州。
D. 庄宗李存勖于盛暑湿热,下令让允平建宫殿,每天役使工匠上万人,花费巨大。崇韬劝谏庄宗等到丰年再建,但他没有听从。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王引兵趣望都,契丹逆战,晋王以亲军千骑先进。
(2)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
14.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释后唐之亡,在于庄宗之“逸豫”,材料二揭示了其灭亡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诗人此行是想要到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
15. 下列对这首词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用列锦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见到的春江美景,富有明朗欢快的春日气息。
B. 颔联笔锋急转,写诗人悲苦的心情,与首联的描写形成极大反差,增强诗的艺术性。
C. 颈联“老病”与“君恩”形成对比,道出诗人因年老无法报效朝廷的愧疚。
D. 尾联诗人以“百年”“未见”,写出当下的窘境,也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


展开余下试题16. 本诗颔联中有“适远更沾襟”,杜甫在《蜀相》中也写道“长使英雄泪满襟”。请结合全诗内容,比较“沾襟”和“泪满襟”在感情上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运用虚实对比,虚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凄凉情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词常常以“梦”为马,将梦的主体带到另一空间或另一时间,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歌颂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争相讴歌的重要母题。从《芣苢》与《插秧歌》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劳动之美、劳动之乐。如《插秧歌》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其情醇醇的农作场景。在紧张的农忙时节,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大家___A___,齐心协力。
晨曦初露,夕阳西下,劳动者___B___,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递送,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甲 )。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 乙 ),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①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成为短板,②通过调查,青少年不愿甚至不会劳动的情况比较普遍。③而餐饮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现实,④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劳动观念的缺失。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不强,⑥其根源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
18. 在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9.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这一喻体的选择是否贴切?请给出评价。
20. 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甲、乙处)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诵读和欣赏诗词名作,是当代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现象,想一想: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调味品还是必需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武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