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宜昌市协作体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至四单元、古诗词诵读、下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毛泽东不是职业的历史学家。他读史,除个人兴趣,主要是为了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这是毛泽东的一个长处和优势。他时常从历史中获得灵感,提出适合今日需要的对策;也从古人的失败中得出教训,以免今日重蹈覆辙。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不光停留在“知其然”,还力求“知其所以然”,考得失,明事理,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
毛泽东把历史读活,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古为今用的立场,撮其萦萦大者,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他读到《史记》记载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政策,就思考:“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他在《汉书》里读到汉武帝曾经沿汾河乘楼船到闻喜一带,就感慨地说: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呀!由此他赞成“引黄济汾”的工程计划。
毛泽东对史书上记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尤感兴趣,批注最多,评论也最多。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也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格外有用。毛泽东读专业兵书并不很多,其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既源自实践,也多从读史中得来。
毛泽东早年在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就表达过这种读史兴趣:“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毛泽东喜欢读此类史书,说明他注重总结历史发展中的治乱规律,注重思考人才培养锻炼规律。1969年夏夜,他在武汉读《南史·陈庆之传》,兴奋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表达的就是这种读史心境。
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批注达24处之多,称道韦睿领兵打仗“善守”、“将在前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除了赞赏韦睿的军事才能,毛泽东更看重的是韦睿“不贪财”,遇功不争,遇事敢担当,能够团结干部,善于“躬自调查研究”,是一位“劳谦君子”,因而“仁者必有勇”等等,结论是:“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摘编自陈晋《“一篇读罢头飞雪”——毛泽东与“二十四史”概议》)
材料二: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大历史的进程中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指示了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他指出,在中国古代,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是中国古代社会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近代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一方面将资本主义因素注入中国,将其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成为中国革命产生的基础。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要矛盾,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依附性,无法独立完成民主革命的重任。中国必须经过“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就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


浏览完整试题毛泽东尤其重视从农民革命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1944年,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认为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骄傲轻敌、生活腐化、失去民心。这篇文章引起毛泽东高度重视,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他坚定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当日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得知南京解放消息的当天,毛泽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就是借用项羽兵败乌江的历史典故,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苏霸权的包夹之下,毛泽东借鉴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历史典故,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策略方针,积极进行国家建设,并赢得亚、非、拉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支持。
知古鉴今、资政育人是中华史学的优良传统和显著标志,毛泽东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了发扬光大,创造了毛泽东思想,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摘编自王向清《毛泽东是如何读史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虽然不是职业的历史学家,但爱好读史,并善于以古鉴今,或从历史中获得灵感,或从古人的失败中得出教训。
B. 毛泽东认为,近代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独立完成民主革命。
C. 韦睿在领兵打仗的过程中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因此读专业兵书并不多的毛泽东在阅读《南史·韦睿传》时十分认真。
D.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思想财富,其诞生离不开毛泽东对中华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以及他对这一传统的发扬光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时提出“决不当李自成”,是为了给党内同志打气,增加信心。
B. 材料一画横线部分的观点,在后文毛泽东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剖析的实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C. 材料二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直接证明材料一中毛泽东从史书中习得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
D. 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毛泽东学习、研究历史,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毛泽东从历史中领悟的道理也逐渐深化。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把历史读活”的一项是( )
A.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屈原列传》
B.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传》
C.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D.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4.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 内容,采用直接引用而不是转述的形式,有何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
5. 毛泽东从读史中获得了哪些经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B
3. D 4. ①精准传达原意:确保毛泽东话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若采用转述形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或弱化其本意。②体现话语权威性: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他的言论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直接引用他的话语,能够使全党同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骄傲自满带来的危害,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必要性,增强说服力。
5. ①获得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毛泽东读到《史记》中“耕三余一”政策及《汉书》中汉武帝沿汾河出行的记载,思考当下相关问题,试图将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益做法应用于现代。②研究历代战局并应用于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借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例的历史经验,在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下取得胜利。③借鉴古人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提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从古人身上汲取现代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④以农民革命历史为鉴戒:郭沫若指出李自成失败原因,毛泽东高度重视并以此告诫全党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及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两个务必”。⑤从历史典故中获取战略方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借鉴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历史典故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策略方针,积极进行国家建设并赢得国际支持,从历史典故中汲取智慧来应对现实国际局势。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详细描述了毛泽东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强调了他以古鉴今、指导实际工作的特长。通过阅读和研究古代史书,毛泽东不仅提升了对战争策略和国家治理的理解,还应用这些知识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战略,形成了独特的毛泽东思想。材料显示了毛泽东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和应用,突出了历史研究在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因此”错误,文中介绍了毛泽东赞赏韦睿领兵打仗的军事才能,但并没有说因为韦睿军事才能卓越,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才认真;且从文中“除了赞赏韦睿的军事才能,毛泽东更看重的是韦睿‘不贪财’,遇功不争,遇事敢担当,能够团结干部,善于‘躬自调查研究’,是一位‘劳谦君子’,因而‘仁者必有勇’等等”看,毛泽东看重韦睿还有不贪财、遇功不争、团结干部、调查研究等作风。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为了给党内同志打气,增加信心”错误,毛泽东提出“决不当李自成”,主要是提醒全党同志要吸取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在胜利后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艰苦奋斗,防止因骄傲自满而失去民心,并非主要为了给党内同志增加信心。
C.“直接证明材料一中毛泽东从史书中习得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错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的是毛泽东以项羽的历史典故为鉴,在革命关键时刻作出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决策,强调的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用于指导当时的革命行动,与材料一中所说的从史书中习得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如对以少胜多战例的研究等)侧重点不同,不能直接证明。
D.“毛泽东从历史中领悟的道理也逐渐深化”错误,材料二中毛泽东运用历史经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具体过程,并不能体现他“从历史中领悟的道理也逐渐深化”,选项属于主观臆断。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
根据材料一,“把历史读活”是指毛泽东读史时关注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研究历代战局等内容,并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古为今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等。
A.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感慨,没有体现“古为今用”;
B.是对历史人物经历的描述,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苏武的坚贞不屈,没有体现“把历史读活”。
C.是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山东之国与陈涉力量的大小,虽然涉及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但并没有明确表现出将历史经验应用于现实生活或政治决策中,也没有体现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指导当下行动的意图。
D.欧阳修通过对后唐庄宗因宠爱伶人而亡国这一历史事件 分析,得出祸患常因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有智谋勇气之人常被所溺爱的事物困扰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警示后人要防微杜渐,避免重蹈覆辙,体现了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汲取教训、以古鉴今的特点,符合“把历史读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精准传达原意:直接引用毛泽东的话语,如“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确保毛泽东话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让读者能直接接触到毛泽东的原始观点和论断。若采用转述形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或弱化其本意。
②体现话语权威性:直接引用的话语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能更好地感染读者。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他的言论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直接引用他的话语,像“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这句话,简洁有力,直接引用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当时的坚定决心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识,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必要性,增强说服力,比转述更能凸显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毛泽东从读史中获得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根据材料一“他读到《史记》记载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政策,就思考……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他在《汉书》里读到汉武帝曾经沿汾河乘楼船到闻喜一带,就感慨地说: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呀!由此他赞成‘引黄济汾‘的工程计划”可知,毛泽东读到《史记》中“耕三余一”政策及《汉书》中汉武帝沿汾河出行的记载,思考当下相关问题,试图将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益做法应用于现代。
②毛泽东从读史中研究历代战局并应用于革命战争:根据材料一“毛泽东对史书上记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尤感兴趣,批注最多,评论也最多。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也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格外有用”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借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例的历史经验,在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下取得胜利。
③毛泽东从读史中借鉴古人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根据材料一“除了赞赏韦睿的军事才能,毛泽东更看重的是韦睿‘不贪财’,遇功不争……结论是:‘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可知,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提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从古人身上汲取现代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
④毛泽东以农民革命历史为鉴戒:根据材料二“毛泽东尤其重视从农民革命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1944年,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认为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骄傲轻敌、生活腐化、失去民心。这篇文章引起毛泽东高度重视”“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他坚定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可知,郭沫若指出李自成失败原因,毛泽东高度重视并以此告诫全党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及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两个务必”。
⑤毛泽东从历史典故中获取战略方针:根据材料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苏霸权的包夹之下,毛泽东借鉴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历史典故,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策略方针……”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借鉴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历史典故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策略方针,积极进行国家建设并赢得国际支持,从历史典故中汲取智慧来应对现实国际局势。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林
徐海蛟
有一天,祖父问堂弟:“将来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阿林。”堂弟响亮地说。
话音刚落,全家人哗啦一声笑开了。①笑声摇曳着,冲到梁上,堂屋里两只燕子“嗖”的一下飞了出去。我们的目光都落向了堂弟,他额头上不知从哪里蹭来一抹泥,或许是前几天就粘在上面的。裤子的一截裤管卷起,另一截草草地吊在瘦腿上。一只脚光着,另一只趿拉着后跟已压平的鞋子。堂弟从不将脚老老实实放进鞋子,他满村子跑,此刻另一只鞋不知在哪里待命。
“他这样子还真蛮像阿林的。”姑姑大笑着说。
在我们村,一个孩子若有什么事做得令大人不满意,就会听到一句话:“这样下去,要变成阿林了。”似乎变成“阿林”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
据说阿林出身并不差,是地主的孙子,祖上三代皆为能人。阿林的曾祖父是经商的,走遍大江南北,最后落叶归根,回到村里建了一栋带院落的三层楼。只是到了阿林手中,三层楼已衰败不堪。它的颓败当然有时间的压力,不过谁都知道,主要还是“拜阿林所赐”,②阿林硬是将手上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
不过,大人们有一个大困惑:阿林竟然是全村最受孩子欢迎的人。他那黑乎乎的三层楼里,时不时会飞出几个孩子;那破败的堆满杂物的小院,时不时会闪进几个孩子的身影。真令人匪夷所思,那看似颓废的地方,却时常回荡着清亮的笑声。
大人们不明白的事很多。他们学过一点点算术,就以为世间一切可用成败和利益计算。他们不会明白,阿林是一个不懂算术的人,也是一个不靠着那些一成不变的道理活下来的人。③阿林活成了自己的道理。
阿林常常进山,当我们在村里晃荡的那些白日,阿林便一个人进山去了。别人进山,总在腰上别一把柴刀,去砍一捆柴来,去砍一棵树来,去砍几株毛竹来……都带着明确的目的,只有阿林不这么做。他只是晃荡,有时晃到落梅坡,躺在那片青草地上,嘴上叼一根狗尾巴草,一躺一下午。回到村里来,逢人就说:“今天看到了一朵贼好看的云呢。”这句话也顶顶好笑,村里的老人很不屑:“老虎麒麟、凤凰孔雀没见过,什么样的云没见过呢?”言下之意,这种东西拿来炫耀,无知。


展开余下试题阿林爱酒,他喝完酒,常常红着脸背着手心满意足地在村庄里踱步。没人明白,阿林吹了一下午暖融融的熏风,身体里已荡漾着满满当当的春意了。只有阿林知道,坐在哪块石头上,能吹到最软的风;也只有阿林知道,最软的风是怎样酥了骨头。
“最软的风啊。”他嘴角露出一点笑意,“现在没法子和你讲明白。”不过,阿林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他们觉得赚了几十块钱就赚到了,在我看来那算个球,几十块钱能买到一下午的春风?开玩笑嘛。”
阿林最晓得哪里有好东西,他知道什么地方长着一棵巨大的野生藤梨,知道什么地方开遍了杜鹃花,什么地方的狗腰子出落得最甜美。
他曾带领我们三五个小孩,去采摘杜鹃花,随后坐在前门山的大石头上,教我们将折来的花枝上的花朵一个一个摘下,以一根狗尾草窜成长串,串好后,首尾扎起是可以挂在脖子上当花环的。他说:“要有耐心,要慢慢来。”我们就学着他的样子,让花一朵一朵齐齐整整排好队,叠加起来。等到每个人面前出现长长的一串花束,他大声宣布:“现在可以开吃了。”他将手里的花环举起来,垂到嘴边,结结实实咬了一大口,随后夸张地咀嚼起来:“这么吃,才带劲儿。”我们当然即刻照办,将花束举到嘴边,咬下一大口,咀嚼起来。杜鹃花的瓣初尝时有点儿微微的酸,嚼着嚼着会生出甜味,那是自然素朴的甜,并不浓烈。但在浩荡春风里,大口大口嚼着花瓣,这是我们匮乏童年里多么富足的时刻啊!
阿林心里一定有一张秘密地图,这张地图上画着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标志。④哪里有一棵野樱桃树,哪里有一只长尾巴鸟,哪里藏着一条白练般的瀑布,哪条溪边的菖蒲最茂盛,哪块山坡上的青苔最匀称。落梅坡在哪一天,会有一棵树绽开梅花;在雷雨后的哪个时辰,南山的某块石头上看彩虹角度最佳……他都了如指掌。
每年十月,阿林家二楼酒坛子里就会出现满满一坛子藤梨。阿林告诉过我们很多山里的秘密,不过不肯透露那棵最大的藤梨长在哪里,只说在一条深山里的溪边。每年初秋将至的时刻,他偷偷地将摘来的藤梨装了满满一坛子。
我们知道那些酒坛子藏在光线黯淡的二楼杂物间里。早秋时节,我们几个小孩便会摸进阿林的三层楼,沿着黑咕隆冬的旋转楼梯攀上去,很快,穿过各样的柜子、箩筐,和凌乱的杂物,我们便找到那个装着藤梨的坛子,我们把手伸进去,一次能握住三个藤梨。我们一般向那个坛子伸两次手,随后将藤梨塞在衣袋和裤兜里,迅速逃离现场。
小时候,我心里总是很疑惑,阿林仿佛总不知道我们偷吃藤梨的事。因为他见到我们总是笑眯眯的,而那个坛子也从来没有挪动过位置。每年秋天,它总是躲在同样的暗影里,等着我们。更神奇的是,坛子似乎总是满的,除我们几个,村子里还有其他几个小屁孩的手也总不止一次伸向坛子,从里面偷走阿林的藤梨,可是过两天,坛子又会重新变得满满当当,里面的果子似乎就没有少过。
阿林只是乐呵呵的,他家院子的门、屋子的门也只敞开着。藤梨小巧可爱,手心里盈盈一握,拿回来后,在米缸里埋几天,肉质渐渐变软,甜味就跑出来了。
阿林就这样轻轻巧巧地参与了我们的童年,顺带将自己也留在孩子们的回忆里了……
(节选自《阿林的戏法》,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具体描写了堂弟的外貌,自然地引出了阿林这个人物,姑姑的话也能让人从堂弟的外在表现联想到阿林的形象特点。
B. 文章讲述阿林带“我们”摘杜鹃花的经历,并细致描绘杜鹃花瓣的味道,可见“我”对此事印象之深刻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C. 文章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阿林的形象,使得阿林随性、超脱、不入世俗的形象特点跃然纸上。
D. 文章主要采用全知视角进行叙事,直接、客观地展现故事与人物,又穿插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亲切感。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笑声,使得表达生动活泼,并借堂屋里燕子的快速离开表现笑声之响亮。
B. 句子②总结上文,是村里大人们对阿林的看法,意思是阿林游手好闲,将原本不错的家业经营得破烂不堪。
C. 句子③是说阿林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不顾世俗的眼光,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暗含着作者对阿林的肯定。
D. 句子④是对阿林心中地图的描绘,表现了阿林对当地自然风光的了解之清楚,同时体现了文章的地域特色。
8.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任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9. 文中说“阿林竟然是全村最受孩子欢迎的人”。阿林为什么能成为全村最受孩子欢迎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A
8. ①大人与孩子对阿林态度的对比:大人认为阿林“可耻”,孩子却视他为“最受欢迎的人”。作用:突显阿林超脱世俗功利、保有童真的人格魅力,批判成人世界的功利主义。
②阿林与村民生活方式的对比:村民进山为砍柴谋利,阿林进山只为赏云吹风。作用:强调阿林追求精神自由,与世俗价值观的格格不入,体现其“活成自己的道理”的独特生命态度。
9. ①阿林的随性和自由:阿林不受世俗约束,生活随性自由,这种生活方式对孩子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常常进山,不带任何目的,只是享受自然,这种态度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和向往。
②阿林的幽默和乐观:阿林常常带着孩子们玩耍,教他们采摘杜鹃花,制作花环,并在过程中保持幽默和乐观的态度。他的笑声和乐观精神感染了孩子们,使他们愿意跟随他。
③阿林的神秘和独特:阿林心中有一张秘密地图,知道许多山里的秘密,如野樱桃树、长尾巴鸟、瀑布等。这种神秘感和独特的知识让孩子们对他充满好奇和崇拜。
④阿林的慷慨和包容:阿林从不计较孩子们偷吃他的藤梨,反而乐呵呵地接受。他的慷慨和包容让孩子们感到温暖和安全,愿意与他亲近。
【解析】
【导语】《阿林的戏法》以诗意笔触描绘了一个山村“异类”阿林的形象。他游离于世俗价值之外,用独特方式启迪孩子的心灵与想象力。文章通过阿林的“戏法”,将现实与幻想交织,赋予平凡山村生活以童话色彩。阿林的离去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消失,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他留下的礼物象征对外界的召唤,激发孩子们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展现了人性中温暖而深邃的一面。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分析能力。
D.“文章主要采用全知视角进行叙事”错误,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以“我”的视角叙述),而非全知视角。例如,“我们几个小孩”“我心里总是很疑惑”等描述均为“我”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增强了真实性与代入感。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
A.“通感”错误。句子①“笑声摇曳着,冲到梁上”运用了比拟手法(将笑声比作可“摇曳”“冲”的实体),而非通感。通感需涉及不同感官的互通(如“听声见色”),此处仅以动作描写强化笑声的生动。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大人与孩子对阿林态度的对比:
例子:由第四段“在我们村,一个孩子若有什么事做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宜昌”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