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长郡中学2025 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说明服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不仅美观大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追求,而且蕴含着浓厚的礼仪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华夏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礼仪、道德和天人合一等方面。
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同时,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比如,“六冕”“六服”是古代尊者的服饰,成为贵族的重要标识,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并且尊贵者的服饰亦有严格的区别,不同级别人员的服饰不同,不可逾制。于是,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服饰为重要身份标志的官场秩序。
礼服制度是古代中央集权社会的重要象征。帝王通过等级秩序统治四方,通过礼服展示严格的等级之分。比如,冕服是王公贵胄祭祀时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的贵族配以不同规格的冕服。在传统社会,礼服制度作为一种礼治之道,得到世人的认可,在社会秩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服服务于礼治,是华夏服饰的重要特色。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礼制作为权力等级划分的途径和形式,在服饰上主要表现为色彩、样式、图案、配饰、材质等有明确区别,不可擅自使用,而且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服制规定。不同场合穿不同服饰,表明了服饰与礼仪的深度融合。尽管在不同朝代礼仪有所不同,服饰也有很大变化,但其内在的关系变化不大,故而可以说服饰是华夏礼仪的重要标志之一。
华夏“唯德是命”的文化特色在服饰上有鲜明展现。道德包罗在万事之中,服饰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它蕴含的道德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服饰传达着道德情感。不同服饰传达的情感不同,吉服、丧服、祭服分别表达着喜悦、哀思、敬慕之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故而历代帝王特别重视祭服,视祭服为最尊贵的服饰,祭服做工精细而美观,以示对天地、鬼神、祖先等万物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比如,孔子赞美禹具有众多美好品德,其中一项为“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论语·泰伯》),即他平时穿着破烂,而祭祀的冕服很精美,说明他具有恭敬之情。
冕服作为礼服的代表,是吉礼时所穿。它精美端庄,纹章丰富,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等绣有多种纹章。不同纹章寄寓着不同的内涵和深意。以天子冕服“十二纹章”为例,其玄衣
肩部织有日、月、龙;袖部纹有火、华虫、宗彝……由此可见,华夏服饰的设计、纹章的表征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表达着人们的崇拜敬畏之情,显示出穿着者谦卑恭敬的态度。


浏览完整试题其次,服饰具有道德规范作用。深衣的这一特色最为显著。它不仅设计典雅美观,而且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内涵和道德教化意蕴。据《礼记·深衣》记载,深衣的裁制方式蕴含多种意义:“袂圜以应规。”圆形的袖口象征圆规,提醒人们要守规矩;方形的交领如矩,用以象征品行方正。深衣“规、矩、绳、权、衡”的设计形制,每一个细节无不是道德的告诫。
再次,服饰体现道德修养。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德的修养提升,也要注意外在服饰的庄重得体,内外兼修,才是道德水平与素质品位的良好展现。《礼记·曲礼上》写道:“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要求君子无故不要脱帽,劳作时不要敞衣露体,热天也不要敞开裙子。此外,佩饰是服饰的一部分,佩饰也内含道德意蕴。古人配饰对“玉”情有独钟,冕服冠冕的挂玉更是精美绝伦。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孔子曾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德、道等君子的品节。
祭天礼是吉礼的重要部分。祭服遂被视为“顺天道”之术,尤能反映“唯天为大”的天人合一思想。尊贵隆重的皇帝冤服最能体现这一点。《礼记·郊特牲》记载:“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祭祀时,天子披绣有日月星辰的龙袍,以对应天地乾坤;所戴冠冕挂玉璪十二旒,与一年十二个月呼应;璪和玉为五色,以应五方。由此可见,天子的服饰应灭地之气、合四季之时,充分展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不仅天子服饰如此,寻常服饰也具有这一特色。比如,深衣既展示了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也充分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深衣袖根笕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身穿深衣,能使人体悟天道之圆融,感受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从而实现人生的顺遂圆满、怡然自得。
综上所述,华夏大地蔚为壮观的服饰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特殊的文化意蕴。它作为礼的一种外在呈现形式,可以用来分尊卑、治天下,体现了礼制的特色;它内蕴浓厚的道德内涵,具有劝诫警醒的作用;它含有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表达人与天地相合的期望。可以说,华夏服饰不仅集历代完备的服饰制度、多样的服饰品类、独特的着装艺术、精湛的制作工艺于一体,展现了服章之美,而且与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紧密相连,具有深邃的儒家文化内涵,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孔丽《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
材料二:
中国服饰美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成长土壤是一致的,都是在儒道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不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对自然美作出真正的欣赏,刘勰将自己的美学思想的观点以“自然”为基础敞开,这种以自然为基础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土壤之中。受其影响最深的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古代女性固有的传统美和民族气质,也体现了女性的自然质朴、宁静致远的风韵和个性————这就是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
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独特的服饰民族个性,是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的。因为道家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追求虚静,自然而然,这在中国传统服饰之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体现。即服饰也应如人一般,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服饰与自然和谐相长。因此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才呈以宽衣型,能给人以一种轻松、愉悦、自由的感觉,同时体现融已于自然的脱俗境界。而这种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的服饰特征,也确证了儒家美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自然化的特征,正是“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在服饰方面的丰富化体现。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注意服饰的纹样、色彩、款式等形式因素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中国人追求服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因素,也可激发人们的爱美之心,更是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此前一直以等级和伦理道德为衡量标准的过于单一化的补充。
另外,儒家重礼和秩序,以仁、义为道德典范,强调美和善相互统一的美学原则。在服饰上就体现为宽衣的形式,与道家相比,以等级、秩序、“礼”来规范和约束服饰的特点更加显著,作为统治者束缚人们的正统思想,儒家的理想是将一切社会现实都与其所主张的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相统一,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形式乃至服饰美学观念也不例外,都必须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功能。这是因为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历史中处正统地位,其对中国古代服饰观念的深刻浸润不言而喻,所以儒学观念对中国的服装基本造型定型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中国传统服饰渗透着儒道两大思想内核。中国传统服饰以社会伦理为标准、掺入自然美的因素,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表明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勾画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摘编自刘莹《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具有丰厚的文化蕴含,华夏之称的由来也与之密切相关,且在儒家文化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 华夏服饰的设计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因此,作为礼服的代表吉礼时所穿的冕服,精美端庄。
C. 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深受以自然为基础的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影响。
D.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的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不谋而合。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整体采用总分总论述结构,从礼仪、道德、天人合一三个方面对华夏服饰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B. 材料一,在论述华夏服饰与礼仪的融合时,说明通过服饰可区分尊卑,划分等级,且运用举例论证加以强化,如一般贵族、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
C. 材料二论述了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亦即中国传统服饰所渗透的儒道两大思想内核。


展开余下试题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充分论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蕴含,突出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有致。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观点的一项是( )
A. “规者,行举手以为容。”(《礼记·深衣》)用袖口象征圆规,是因为人们的行为举止都是通过举手来表示,提醒人们要守规矩,依礼而行。
B. 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每幅布都是正方形,无章彩纹饰,用玄色,暗合正直端方的道德规范。
C. 宋代男子常以服饰佩玉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行,女子佩玉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温和高雅,做到大方得体,端庄淑惠。
D. 我国传统服饰的行为主体方式是前开型的大襟或对襟款式,前开衣最早源于我国,产生于轩辕黄帝时期。
4. 华夏文化强调“唯德是命”,材料一从多个角度论证了华夏服饰如何体现“德”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服饰与“天人合一”,两者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B 2. B
3 D 4.
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运用总分与并列式相结合 论证结构,先总述服饰蕴含着道德内涵,明确“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递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的观点。后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服饰传达着道德情感”“服饰具有道德规范作用”“服饰体现道德修养”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升华。
②论证丰富,有说服力:在具体论述中,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礼记》《论语》等经典文献,举深衣、冕服等具体服饰为例进行细节解读,使论证具象化并具有说服力。
5. ①材料一侧重政治、伦理层面的天人合一,强调服饰如何体现人与天地相合,如天子冕服对应天象、四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突出服饰的等级秩序和道德教化功能。
②材料二侧重审美、哲学层面的天人合一,强调服饰与自然的和谐,如宽衣型体现道家“道法自然”。结合儒道两家思想,说明服饰美学既受儒家伦理影响,又融入道家自然观。
③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中华服饰文化的深邃智慧,既通过“制礼作乐”建立社会秩序,又在自然中寻找审美自由。这种“礼”与“美”、“秩序”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整呈现,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在当代服饰设计中,我们仍可借鉴这种既尊重规范又追求自由的精神。
【解析】
【导语】材料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系统阐释华夏服饰的礼仪、道德和天人合一内涵,强调服饰作为等级秩序、道德教化的载体功能,通过深衣、冕服等例证,展现服饰与礼制的深度融合。材料二则从儒道互补视角切入,分析中国服饰美学中自然与伦理的双重特质,指出宽衣造型既体现道家“道法自然”的虚静追求,又符合儒家“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两文共同揭示了中国传统服饰不仅是审美符号,更是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物质呈现。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因此,作为礼服的代表吉礼时所穿的冕服”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六段“冕服作为礼服的代表,是吉礼时所穿。它精美端庄,纹章丰富”是用来引出“纹章”,“华夏服饰的设计、纹章的表征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是介绍纹章的寓意,“因此”前后内容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如一般贵族、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六冕”“六服”是古代尊者的服饰,成为贵族的重要标识,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可知,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不包含贵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中国传统服饰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特殊的文化意蕴”。
A.“要守规矩,依礼而行”等直接体现了传统服饰与道德规范、文化内涵的联系,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
B.“暗合正直端方的道德规范”直接体现了传统服饰与道德规范、文化内涵的联系,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
C.“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行”“大方得体,端庄淑惠”直接体现了传统服饰与道德规范、文化内涵的联系,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
D.前开衣起源仅涉及服饰形制演变,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从论证结构来看,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材料一开篇即总述核心观点:华夏服饰是道德的载体,蕴含情感与道德规范。这种“总起”直接点明论述中心和论证主线。随后以并列式结构展开分论,从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最后总结升华,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完整逻辑链,使论证具有系统性。分论部分从“道德情感传达”“道德规范作用”“道德修养体现”三个并列角度切入,每个角度独立成段,既保持论述的清晰性,又通过平行结构强化论证的全面性。例如,论述“道德情感”时聚焦服饰如何表达礼仪情感,“道德规范”则侧重等级制度的约束功能,“道德修养”强调服饰对个人德行的外化作用,三者互不重复且覆盖全面,体现了论证的缜密性。
②从论证方法来看,多元结合,增强说服力。材料一多次援引《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运用引用论证,如引用《礼记·冠义》中“冠者,礼之始也”,直接证明服饰与礼仪道德的关联。这种引用权威文献的方式,既依托传统文化的可信度,又为观点提供理论支撑,使论证更具权威性。运用举例论证,通过深衣、冕服等具体服饰案例展开细节分析,如解析冕服“十二章纹”对应天象,说明服饰如何通过形制设计体现“天人合一”的道德内涵。这种具象化的举例,将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服饰元素,让论证更贴近实际。
【5题详解】
5.本题考查学生对比材料,归纳中心观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以儒家“制礼作乐”为理论基础,强调服饰的“天人合一”本质是“人与天地秩序的同构”。例如,天子冕服的“十二章纹”对应天象与四季,通过服饰形制将君主权力与“天命”绑定,体现“君权神授”的政治伦理。这种论述侧重服饰作为“礼”的载体,通过等级化设计,强化社会秩序,突出道德教化功能。将服饰的“天人合一”与儒家“德治”思想结合,认为服饰不仅是身份象征,更是道德外化的工具。如深衣“规、矩、绳、权、衡”的形制象征“五常”,通过服饰穿戴规范约束行为,实现“以礼正德”的政治目标,本质上服务于封建伦理体系。
②材料二从审美与哲学层面解读“天人合一”。一方面继承儒家“文质彬彬”的服饰伦理,另一方面融入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服饰与自然的和谐。例如,宽衣博带的形制模仿自然万物的流动形态,通过“不事剪裁”的设计体现“顺应自然”的哲学观,使服饰美学从“约束”转向“自由”。服饰的“天人合一”是“自然形态”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如丝绸材质取自自然,却通过织绣工艺赋予文化内涵;形制上“宽松”体现道家对自然的尊重,“对称”又暗含儒家的秩序观念。这种论述侧重服饰作为艺术载体,如何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实现人文审美的表达,更关注美学层面的“和谐”而非伦理层面的“约束”。
③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从“礼”与“美”两端诠释“天人合一”,但本质上共同构成中华服饰文化的完整逻辑。材料一的“政治伦理”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材料二的“审美哲学”是精神追求的升华,两者共同揭示服饰文化“既重规范又求自由”的双重属性。这种“礼”与“美”的辩证统一,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启示——如将传统纹样与简约剪裁结合,既传承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体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展开余下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难
叶 梅
①春季里,每当润物细无声的毛毛细雨悄然降落之后,重峦叠嶂的巫山与武陵山脉,绵延数百里一派翠绿。本来即使在冬天,这边的山岭也是青翠的。但每当夏季来临,雨水的降临会变得频繁而又猛烈,山洪从山顶挟带而下的不光是泥土、树木和杂草,还有山体松垮的巨石,会毫不留情地摧毁人们修筑的房屋、堤岸,还有行走的道路。
这是鄂西山区常见的情形,也是雄奇的巫山山脉和变化无穷的武陵山脉之间的渝东、湘鄂西、黔东南一带,每到强暴雨降临之时不得不防的情形。至今仍然如此。有一则央视新闻消息:②受连日降雨天气影响,七月十二日中午,319国道重庆武隆白马镇万卷书隧道附近发生山体滑坡,垮塌下来的数千方土石将道路覆盖,导致交通中断。
319国道经过重庆秀山。
秀山的成芳从微信里提醒我:“这段时间不是高温抗旱就是大雨防洪,您及家人注意安全,保重哦!”她的提醒来自她当下的切身感受,此时的重庆一带也都在这样的防范中。
但四季轮换,山高路险,在当地人看来已是常态。西南一带自从有人迹出没,就有了对雄关漫道的敬畏。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了巴国以后,为修筑巴郡城池,在今天的重庆嘉陵江与长江交汇之处建起了一座城门,此后历代蜀地的官员均在此处承接皇帝圣旨,因那时从长安或其他都城来至渝州,也就是重庆,若走陆路则为万分艰险的“鸟道”,于是使臣们大都选择水路,登渝州码头传天子之命,这座临江的城门也因此叫作朝天门。蜀道之难从这座城门的由来便可略知一二。
从秀山到朝天门,过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诗人李白《蜀道难》的嗟叹延续千年,我不光在读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文中强烈感受到蜀地山川的不可凌越,在生活中也曾有过体验。多年前,我在恩施县文工团拉大提琴,时常随团里的小分队上山下乡演出,从一个乡到另一个乡,翻山越岭,每日最多行走十几里,常是累得手脚发软。后来还仿照当地民歌写过一首男女声对唱的歌,供小分队在山寨里演唱:“高山白云朵连朵,白云连着妹和哥。对面山头能搭话,相见要走一天多。”
我与秀山的相见隔了很多年。
从前听人说到这个地名,以为它遥不可及,但事实上它距离我所在的鄂西近在咫尺,山水相连,都处于武陵山脉的中段。清代诗人章恺在《至秀山》一诗中曾写“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恰如其分地道出秀山“一脚踏三省、三省共一城”的奇妙位置。秀山成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与鄂西建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在一九八三年,秀山的东北角离湖北恩施州来凤县仅二十公里,但却是山重水复,无大路可行,令人望而却步。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诗人陆游由山阴(浙江绍兴)赴任夔州(重庆奉节)为通判,一个替知州打理文书杂务的佐理官。他携家眷自五月十八日晚乘船启程,先走运河,后入长江;潮江而上历时一百六十天,经历了春夏两季五个多月,经今浙、苏、皖、赣、鄂、渝等地,于三峡红叶遍山野之时的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抵达夔州。这位才华绝伦的诗人将一路见闻写成了著名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游记《入蜀记》。
他一路行来对景慨叹,忧国忧民之情总在字里行间,却又兴致盎然,将所经之地所见所闻。景物人物、古闻旧事、世情风俗、沿革兴废错综成篇。进入长江三峡之后,跨进了神奇瑰丽的蜀地门槛,文字更为详尽有趣,在我读来,有一段关于巴东的记载尤为亲切:
“泊巴东县,江山雄丽。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已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陆游那时不解,巴东风光如此秀丽,是他行走五千多里,经过了许多地方,也没见到过的胜景,但县衙里的官职却时常空缺,两三年都无人前来替补。其实想来不为别的,只为这穷乡僻壤之地虽山水奇绝,却少了市井繁华,大道通天。
好在巴东与夔州都在长江三峡岸边,是京城官员来巴蜀传递圣旨或赴任的必经之地,李白、杜甫、刘禹锡等无数文人墨客都为三峡蜀道写下过不朽诗篇。陆游与家人乘舟逆水远行五千里,到了三峡一带,遇到激流险滩,有时只能日行十五六里,但见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神女峰纤丽奇峭,夔门雄奇无比,蜀地的秀丽风光洗却了他途中的疲累,心情渐生云淡风轻的开阔。但陆游在夔州任上没有去过秀山,在夔州为官的杜甫、刘禹锡等人也都未曾去过,相比水路的漫长,那鸟儿都难飞过的峻岭只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我们要比诗仙幸运得多,如今从北京到秀山有多种选择,最快是从北京首都机场飞到湘西的花垣机场或重庆黔江机场或邻近的铜仁凤凰机场,然后一小时左右车程便可到秀山。
这是二○二四年的春天。
那天晚上,我们到秀山已是暮色沉沉,天空下着小雨,当地一位朋友陪同进餐,然后提前告退,说今晚还要赶到铜仁机场乘飞机去北京。我们都不免有些惊诧,这么晚了……他说是的,晚上十点多的航班,此刻从秀山赶到铜仁机场正好,凌晨时分便到了首都。
若是在几十年前,会以为这是天方夜谭。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4年11期《秀山新通道》,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鄂西山区四季景色,通过雨季山洪的破坏性描写,为后文古今交通对比奠定基础。
B. 作者引用李白《蜀道难》的诗句和自己创作的民歌,意在说明蜀道艰险自古至今未曾改变,表达对山区发展的悲观态度。
C. 文中插入陆游《入蜀记》的记载,通过巴东县衙官职长期空缺的细节,侧面反映古代蜀地偏远贫瘠、官员不愿赴任的现实。
D. 结尾以现代交通的便捷与古人“鸟道难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时代进步对空间距离的消弭,体现散文的时代性主题。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处使用具体数据,如“一百六十天”“五千多里”等,主要目的是增强叙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B. 对陆游《入蜀记》的大段引用,造成叙述节奏的中断,是本文结构上的明显缺陷。
C. 作者将央视新闻、微信对话等现代元素融入散文,打破时空限制,形成古今对话的特殊效果。
D. 全文以“我”的视角展开,但缺乏个人情感投入,使文章偏向新闻报道而失去散文韵味。
8. 本文如何通过“蜀道”这一意象组织全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本文语言兼具文学性与纪实性,请以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为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①春季里,每当润物细无声的毛毛细雨悄然降落之后,重峦叠嶂的巫山与武陵山脉,绵延数百里一派翠绿。
②受连日降雨天气影响,七月十二日中午,319国道重庆武隆白马镇万卷书隧道附近发生山体滑坡,垮塌下来的数千方土石将道路覆盖,导致交通中断。
【答案】6. B 7. C
8. ①历史与现实交织:以古今“蜀道”变迁为主要线索,从李白诗、陆游游记到现代交通,历史与现实形成对比,如“我们要比诗仙幸运得多,如今从北京到秀山有多种选择”。
②空间与时间贯通:串联空间,如鄂西、秀山、重庆、三峡等地理节点:勾连古今,跨越秦灭巴国、南宋、一九八三年建县等多个时代。
③意象内涵拓展:蜀道是自然蜀道,具有山洪、滑坡等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