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11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G35联合体、吉林八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工具。它告知信息但不解释信息。它指导人们去理解,但有时也会引起误解,这取决于是否被正确使用。大数据的力量是那么耀眼,我们必须避免被它的光芒诱惑,并善于发现它固有的瑕疵。科技再先进也无法将世界上数据的总量尽数收集、储存和加工。从罗盘和六分仪,到望远镜和雷达,再到今天的全球定位系统,人们总是受到现有测量和认知工具的局限。我们明天使用的工具很可能比今天的强大数倍甚至上千倍,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知识较之明天可能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要不了多久,当我们回看当今的大数据世界时,就像在看阿波罗11号上仅4KB内存的导航控制计算机一样,会觉得十分奇特。我们能收集和处理的数据只是世界上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这些信息不过是现实的投影罢了,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完美的信息,所以做出的预测本身就不可靠。但这也不代表预测就一定是错的,只是永远不能做到完善。这也并未否定大数据的判断,而只是让大数据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大数据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为我们提供暂时的帮助,以便探索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应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
(摘编自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周涛译)
材料二: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信息超载已成为每一名互联网用户所面临的问题。在促进信息供需匹配、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过程中,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算法推荐技术应运而生,解决近乎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用户有限的注意力之间的供需矛盾,并广泛应用到了网络信息生态的方方面面。智媒时代已然到来。然而,人工智能逐渐地改变了用户关于信息消费的个体习惯和社会规范,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上,人们越来越难以接触到自己认知领域之外的内容,日常接受的主要是与其已有兴趣和观点相符的信息,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
这一比喻最早由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用以描述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内容和使自己得到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就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公众无法与信息环境进行全面的交互,而是沉浸在自身所偏好和认同的内容当中,最终使得意见一致的观点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不断地被重复和强化,形成“回声室效应”:人们在不断放大自身信息偏好的同时,也在阻碍着多元观点的流通和讨论,甚至带来群体极化的风险。在桑斯坦提出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概念之后,随着传播方式变得更加智能化和分众化,帕里泽提出了“过滤气泡”的概念,以强调互联网信息过滤对用户的影响。他认为,搜索引擎等算法使人们处于个性化、独特的信息环境中,而这种环境是由一系列基于用户信息和行为构建的过滤器所创造的;算法在了解用户偏好并过滤异质信息的同时,也无形之中构筑起了一道道“隔离墙”,将人们困在算法创造的“网络泡泡”中,并阻碍着多元观点之间的交流。
浏览完整试题
表 信息茧房、过滤气泡与回声室的概念比较
类别 信息茧房 过滤气泡 回声室
主体层次 ① 技术 群体
主要现象 信息窄化 信息窄化 ③
侧重点 信息同质化的主观选择 ② 信息同质化的结果影响
理论视角 选择性心理 技术决定视角 群体理论
(摘编自虞鑫等《从技术到受众: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取向与发展进路》)
材料三: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布局相对比较超前的数据基础设施,尤其是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新基建”中,有四个方面都与数据基础设施相关:一是5G基站建设,近年来我国5G基站的部署非常快,已经达到全球5G基站的70%以上;二是大数据中心,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整体规划布局,在全国各地建设一系列大数据中心,同时构建了面向全国算力的整体调度网络——“东数西算”工程,涉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不同区域的大数据中心集群,我们的算力资源总体布局持续优化,算力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三是工业互联网,我国在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制定层面、应用层面走出了一步先手棋,在推动工业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是走得比较靠前的;四是人工智能,也属于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基于大语言模型,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应用或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系列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数据、算力以及在二者之上的算法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未来更高质量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摘编自杨学成《数字中国与未来产业的展望》,2023年8月4日,新华网)
1. 下列依次填入材料二表格空白表格内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算法 ②信息同质化的客观环境 ③群体极化
B. ①算法 ②信息同质化的用户偏好 ③意见同化
C. ①个体 ②信息同质化的客观环境 ③意见同化
D. ①个体 ②信息同质化的用户偏好 ③群体极化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数据作为一种工具,无法让我们获得完美的信息,但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答案,以便我们更深入地探索。
B. 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对个体习惯和社会规范的改变,使网络信息超载与用户注意力有限的矛盾得以解决。
C. 帕里泽认为,算法通过过滤掉异质信息,创造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从而将人们困在各自的“网络泡泡”中。
D. “东数西算”工程依托不同区域的大数据中心集群,对全国算力进行整体调度,有利于算力资源的布局优化。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回溯人类测量和认知工具从罗盘到全球定位系统的变迁,对未来工具的发展做出预测,体现出作者对当下大数据世界的悲观态度。
B. 材料二中“一道道‘隔离墙’”“困在……‘网络泡泡’中”等语句,形象地表现出用户在以推荐算法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处境。
C. 材料三中列举四个方面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并指出我国所拥有的世界上最完备的“新基建”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D. 从材料一对大数据前景的预测,到材料二对信息茧房等效应的分析,再到材料三介绍数据基础设施的布局,可见人们基本化解了大数据应用的风险。
4. 请指出材料二引用的三个概念“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和“回声室”在命名上有何共同特点,并简要分析该特点在论证中起到的效果。
5. 有人说,科技是推动发展的利器,但同样可能成为风险的潜在来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B
3. B 4. ①共同特点:比喻式概念(化抽象为具象、化抽象为形象)。
②论证效果:这些比喻将信息环境的封闭性比作“茧房”“气泡”或“回声室”,通过具象化的描述,使得复杂的信息传播现象变得易于理解,强调了这种封闭性对用户认知的危害。
5. ①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算法推荐技术广泛应用,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
②科技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形成了“信息茧房”,产生了“回声室”效应,人们被困在算法的“网络泡泡”中,阻碍了多元观点之间的交流。
③面对科技的双刃剑效应,人们要认识到大数据作为工具的局限性,在使用时应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从大数据本质、算法推荐风险到数据基建布局,构建了完整的数字时代认知框架。三则材料层层递进:先剖析大数据工具的局限性,再揭示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效应,最后展现我国数据基建的战略布局。论述中巧妙运用比喻(如“隔离墙”“网络泡泡”)和比较表格,既深化了理论阐释,又增强了论证的形象性,完整呈现了技术发展的双刃剑特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①处,根据“人们越来越难以接触到自己认知领域之外的内容……与其已有兴趣和观点相符的信息”“……公众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内容和使自己得到愉悦的信息”,文段中提及“自己认知”“自己选择”,故①填写“个体”。
②处,原文“搜索引擎等算法使人们处于个性化、独特的信息环境中,而这种环境是由一系列基于用户信息和行为构建的过滤器所创造的”,根据“个性化、独特的信息环境”,②填写“信息同质化的客观环境”。
③原文“最终使得意见一致的观点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不断地被重复和强化,形成‘回声室效应’”,根据关键词“意见一致”,③填写“意见同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使网络信息超载与用户注意力有限的矛盾得以解决”错。由原文“解决近乎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用户有限的注意力之间的供需矛盾……智媒时代已然到来。然而,人工智能逐渐地改变了用户关于信息消费的个体习惯和社会规范”可知,“近乎”一词说明矛盾没有完全得以解决。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论证语言的能力。
A.“体现出作者对当下大数据世界的悲观态度”错,由原文“这也并未否定大数据的判断,而只是让大数据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应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可知,并没有悲观的态度,作者告诉人们面对大数据要有谦恭之心。
展开余下试题
C. “世界上最完备的‘新基建’”错,由原文“世界上最完备的、布局相对比较超前的数据基础设施,尤其是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新基建’中,有四个方面都与数据基础设施相关”可知,最完备的是数据基础设施,而“新基建”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数据基础设施。
D.“可见人们基本化解了大数据应用的风险”错,由原文“人工智能逐渐地改变了用户关于信息消费的个体习惯和社会规范,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可知,文中并没有说明基本化解了大数据应用的风险。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和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
①共同特点:材料二中提到“信息茧房”最早由桑斯坦提出,用以描述公众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过滤气泡”由帕里泽提出,强调算法使人们处于由过滤器创造的类似“泡泡”的信息环境中;“回声室”则是指意见一致的观点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不断被重复和强化,如同在“回声室”里一样。这三个概念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信息传播现象或信息环境的特点,用“茧房”“气泡”“回声室”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比喻,化抽象为具象。
②论证效果:原文中描述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信息窄化、信息同质化等复杂现象,以及公众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内容、算法过滤异质信息等情况,这些内容较为抽象。通过“茧房”“气泡”“回声室”的比喻,将信息环境的封闭性生动地展现出来。如“茧房”让人联想到蚕被包裹在狭小空间里的状态,形象地说明了公众被自己偏好的信息所局限,无法接触到更广泛信息的情况;“气泡”给人一种孤立、封闭且脆弱的感觉,体现了算法构建的信息环境的局限性;“回声室”让人仿佛能听到声音在封闭空间里不断回荡,强调了观点在封闭圈子里不断重复强化的特点。这样一来,复杂的信息传播现象变得通俗易懂,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作者所阐述的内容。“茧房”“气泡”“回声室”这些比喻不仅形象地呈现了信息环境的封闭性,还暗示了这种封闭性对用户认知的危害。“茧房”意味着用户自我束缚,限制了自身的认知范围;“气泡”暗示了用户所处的信息环境具有一定的虚幻性和局限性,容易让人产生片面的认知;“回声室”则突出了观点的单一性和极端化,阻碍了多元观点的流通和讨论,甚至可能带来群体极化的风险。通过这些比喻,作者强调了这种封闭的信息环境会使用户沉浸在自己偏好的信息中,阻碍他们接触不同的观点和信息,从而对用户的认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二中提到“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算法推荐技术应运而生,解决近乎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用户有限的注意力之间的供需矛盾,并广泛应用到了网络信息生态的方方面面”,说明算法推荐技术在信息处理和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科技推动发展的一个体现。材料三指出我国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5G基站建设快速、大数据中心完成整体规划布局并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工业互联网在标准制定和应用层面领先、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不断发展等,“这一系列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数据、算力以及在二者之上的算法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未来更高质量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充分表明科技在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②材料二详细阐述了科技带来的潜在风险,提到“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说明算法推荐技术会使人们只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导致信息窄化。“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形成‘回声室效应’:人们在不断放大自身信息偏好的同时,也在阻碍着多元观点的流通和讨论,甚至带来群体极化的风险”,进一步说明了信息茧房带来的不良后果。“帕里泽提出了‘过滤气泡’的概念……算法在了解用户偏好并过滤异质信息的同时,也无形之中构筑起了一道道‘隔离墙’,将人们困在算法创造的‘网络泡泡’中,并阻碍着多元观点之间的交流”,再次强调了科技导致的信息过滤和隔离问题,阻碍了多元观点的交流。
③材料一指出“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工具……我们必须避免被它的光芒诱惑,并善于发现它固有的瑕疵”,说明要认识到大数据作为工具是有局限性的。“大数据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应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明确了面对科技双刃剑效应应持有的态度,即在利用科技的同时要保持谦逊,不盲目迷信,铭记人性的本质,避免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头滩
杨秋明
汀江,日夜不息地流淌着,由北往南,亘古不变。
发富、发贵是同胞兄弟,汀江上航船的好把式。他们刚接到任务,负责把一批紧缺的食盐和药材从白石角送到红石渡,再由红石渡经挑工秘密送往江西。
白头滩在白石角到红石渡的中部,地处小桃河汇入汀江的交叉口,整个滩头连绵一里有余,河道宽阔。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
这时候,发富、发贵正和秘密交通队长汤武一起。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①他们一脸凝重。目光越过白头滩,望着对面葱郁的大山,他们的眼前出现了儿时在小桃河玩耍时的情景——河水清澈凉爽,河道纵横交错,两岸有许许多多的溶洞。
“小桃河溶洞的那一头会不会有出口?”看着发呆的哥仨,发富的老婆茶花随意一说。
“啊,真有可能。”哥仨几乎同时跳起来。他们连忙备好砍刀、鸟铳和油松枝,跃上触板船,向小桃河口划去。两岸溶洞密布,神秘莫测。
发富、发贵儿时跟随爷爷在汀江沿线风里来雨里去,没少到过这些沟沟壑壑。他们记得每次发大水,爷爷总能从里面捕捞出大量雪花花的鲢鱼。但爷爷警告说,谁家的叔叔、谁家的爷爷,进去了就没再出来,你们将来不能乱闯!爷爷去世后,他们的确没有进来过。
他们循着爷爷当年的路线,把舢板船划进溶洞里的暗河。溶洞里阴森湿冷,嘀喃嗒嗒的水帘很有几分神秘,偶尔也会有一两只石燕飞过。河水闪闪发亮,最深处也不过一丈,一竹篱就能撑到底。发富负责撑船,发贵打着火把,汤武举目张望,寻找任何可能的出口。但七转八拐,绕了大半天,最终又回到入口处,只好原路返回家。
汤武临时有事,回红石渡去了。发富像泄了气的皮球,有气无力地躺在竹床上,任凭茶花怎么问他,只是不吭一声。发贵在另一头的厢房里,坐在床头抽着旱烟,老婆桂花给熟睡的孩子擦脚,嘴里却絮絮叨叨地说:“发大水时鱼从哪里来的?不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找吗?”
“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②发贵的脸色无比凝重。
“东闪晴,西闪雨。刚刚我看到西边一闪一闪的,估摸着要下大雨了。到时你带上我,我来帮你找。”桂花走过去,心疼地抱住自己的男人。
一夜无眠,发贵眼前老是晃动着爷爷的身影。天还没亮,他就偷偷地带上香烛,来到对面山头,跪在爷爷的坟前,摩挲着墓碑上的字,希望爷爷保佑他找到新通道。不知跪了多久,天空慢慢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碑前的香火瞬间被浇灭了,发贵哈哈大笑起来:“爷爷啊,我的亲爷爷,您是在帮我寻找鲢鱼的来路吗?”他飞奔着往家里跑去。
桂花站在门前,双手接着从屋檐口流下来的雨水,看见发贵回来,大声喊道:“我们可以去捞鱼了!”发贵看着老婆高兴的样子,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又傻傻地笑了。
展开余下试题
换好衣服,和发富商量,哥俩觉得家里人值得信任,于是带上桂花,跳上舢板船,再次往小桃河口划去。
果然,从岔道口开始有鲢鱼漂出来。他们循着鲢鱼漂出来的河道,一个岔道挨着一个岔道往里面划,一连三个岔道都是断头路。来到第四个岔道口,这是一个又矮又窄的洞口,周围长满了水草,
很容易被忽视。在火把的映照下,只见大量雪白的鲢鱼从低矮的洞口涌出,接着是带着树叶枯枝的洪水。就这里了,三个人高兴极了,举起竹篱、船桨一阵乱舞。舢板船剧烈摇晃着,溅起阵阵水花。
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忽然,一阵凉透骨髓的冷风从四周包围过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发富、发贵抬起头,看见一条巨蟒盘旋在一丈开外的岩石上。舢板船还在向前移动,眼看离岩石越来越近了,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富抓起鸟铳,朝蟒蛇的头部就是一枪,蟒蛇从岩石上栽了下来,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也就在枪响的同时,发贵一跃跳进水中去救桂花。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他赶紧屏住呼吸,用手紧紧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稳住身子,一寸一寸往上移。好不容易浮出水面,发富连忙伸出竹篙,把发贵拉上船。
兄弟俩把小船往外撑,来到主河道,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但是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仍一无所获。爬到船上,两个男人抱头痛哭,天空好像瞬间崩塌了。
汤武从红石渡返回,听茶花说哥俩已经去寻找出口了,急忙赶到小桃河。
河水渐渐下降,洞中也不再有鲢鱼涌出,河道里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周围漆黑一片。哥仨会合,强压着内心的悲痛,③神色凝重地慢慢向前划。河道时宽时窄,时深时浅。不知过了多久,前面透出了大片光亮。在白头滩上游三里多路的地方,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出口,刚好可容纳舢板船出入。桂花在哪儿呢?当天夜里,哥仨又偷偷地去寻找,终于在下游的羊牯滩发现了桂花的尸体。发贵悄悄地把桂花埋在爷爷坟墓的下首,他没再流泪,④脸上写满了凝重。
一条新的交通线绕开了那段滩头,可贵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安全运出。
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运送食盐和药材的路线,意在强调虽然路途遥远艰难、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革命形势光明。
B. 发富他们在开辟新的交通线时,经历多次失败,这说明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封锁严密以及他们斗争经验不足。
C. 小说中的桂花智慧、贤惠、勇敢,她支持丈夫革命,在帮助丈夫等人寻找新交通线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也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叙写发富、发贵儿时随爷爷在小桃河捕鲢鱼,并以爷爷的警告为下文写遇险埋下了伏笔。
B. 小说描写发贵祭拜爷爷求大雨的场景,从侧面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也表现爷孙俩感情深厚。
C. “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道的凶险,表现了兄弟俩经历劫难后的紧张恐惧心理。
D. 小说通过设悬念、作铺垫等艺术手法,在“疑无路”与“又一村”之间反复迂回,既引人入胜,又拓深主题。
8. 文中四处画横线的部分都写到“凝重”,请简要分析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
9. 小说没有写战争的硝烟,却充满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
【答案】6. C 7. B
8. ①表现哥仨面对严峻形势的紧张和担忧;②表现发贵对能否及时下雨的忧虑;③表现哥仨寻找桂花未果的悲痛;④表现发贵葬妻时心情的沉重复杂。
9. ①通过溶洞阴冷、巨蟒盘旋、暗流涌动等自然环境描写,渲染紧张的氛围;②通过看到同志被绑、寻找出口、桂花落水等环环相扣的情节,营造紧张的氛围;③通过“凝重”“偷偷”“一声尖叫”“瑟瑟发抖”等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紧张的心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意在强调虽然路途遥远艰难”错误,小说“整个滩头连绵一里有余,河道宽阔”可知,路途并不算远,但是“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革命形势光明”属于过度解读,开始的线路交代表明了小说发生的背景,无法得出“革命形势光明”的结论。
B.“以及他们斗争经验不足”错误,面对复杂的地形和被封锁的主干道,寻找新通道的任务艰巨,但是他们勇敢机智,不畏牺牲,最终凭借经验找到了新通道。
D.“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错误,白头滩的自然环境没有变化,它是否“狰狞”完全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从侧面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也表现爷孙俩感情深厚”错误,发贵祭拜爷爷求大雨是因为桂花提醒说下雨时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新通道,故而发贵是为了求雨,最终是为了运输物资,表达了发贵对革命事业无比的热情和想尽办法完成任务的忠心。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由“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可知,第一句的凝重是因为通道被封锁,革命同志被捕,完成任务艰难,故凝重表现哥仨面对严峻形势的紧张和担忧;
由“发大水时鱼从哪里来的? 不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找吗?”“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可知,桂花说大雨时可以顺着鱼的来路找新的通道,但是大雨什么时候会来却是未知数,故凝重表现发贵对能否及时下雨的忧虑;
由“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贵一跃跳进水中去救桂花”“但是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仍一无所获”“两个男人抱头痛哭,天空好像瞬间崩塌了”“河水渐渐下降,洞中也不再有鲢鱼涌出,河道里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周围漆黑一片”可知,从桂花落水到他们下水救人无果,其间他们经历了恐惧、绝望和悲伤至极的心情,故凝重表现哥仨寻找桂花未果的悲痛;
由“桂花在哪儿呢?当天夜里,哥仨又偷偷地去寻找,终于在下游的羊牯滩发现了桂花的尸体”可知,任务完成了,但是桂花牺牲了,丧妻之痛让发贵悲伤,故凝重表现发贵葬妻时心情的沉重复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 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可知,环境描写充满紧张的氛围。阴冷的无人踏足的溶洞,洞里暗流涌动,甚至还有巨蟒,都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由“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
上一篇: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G35联合体、吉林八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吉林省松原”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