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11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G35联合体、吉林八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工具。它告知信息但不解释信息。它指导人们去理解,但有时也会引起误解,这取决于是否被正确使用。大数据的力量是那么耀眼,我们必须避免被它的光芒诱惑,并善于发现它固有的瑕疵。科技再先进也无法将世界上数据的总量尽数收集、储存和加工。从罗盘和六分仪,到望远镜和雷达,再到今天的全球定位系统,人们总是受到现有测量和认知工具的局限。我们明天使用的工具很可能比今天的强大数倍甚至上千倍,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知识较之明天可能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要不了多久,当我们回看当今的大数据世界时,就像在看阿波罗11号上仅4KB内存的导航控制计算机一样,会觉得十分奇特。我们能收集和处理的数据只是世界上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这些信息不过是现实的投影罢了,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完美的信息,所以做出的预测本身就不可靠。但这也不代表预测就一定是错的,只是永远不能做到完善。这也并未否定大数据的判断,而只是让大数据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大数据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为我们提供暂时的帮助,以便探索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应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
(摘编自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周涛译)
材料二: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信息超载已成为每一名互联网用户所面临的问题。在促进信息供需匹配、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过程中,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算法推荐技术应运而生,解决近乎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用户有限的注意力之间的供需矛盾,并广泛应用到了网络信息生态的方方面面。智媒时代已然到来。然而,人工智能逐渐地改变了用户关于信息消费的个体习惯和社会规范,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上,人们越来越难以接触到自己认知领域之外的内容,日常接受的主要是与其已有兴趣和观点相符的信息,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
这一比喻最早由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用以描述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内容和使自己得到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就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公众无法与信息环境进行全面的交互,而是沉浸在自身所偏好和认同的内容当中,最终使得意见一致的观点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不断地被重复和强化,形成“回声室效应”:人们在不断放大自身信息偏好的同时,也在阻碍着多元观点的流通和讨论,甚至带来群体极化的风险。在桑斯坦提出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概念之后,随着传播方式变得更加智能化和分众化,帕里泽提出了“过滤气泡”的概念,以强调互联网信息过滤对用户的影响。他认为,搜索引擎等算法使人们处于个性化、独特的信息环境中,而这种环境是由一系列基于用户信息和行为构建的过滤器所创造的;算法在了解用户偏好并过滤异质信息的同时,也无形之中构筑起了一道道“隔离墙”,将人们困在算法创造的“网络泡泡”中,并阻碍着多元观点之间的交流。
浏览完整试题
表 信息茧房、过滤气泡与回声室的概念比较
类别 信息茧房 过滤气泡 回声室
主体层次 ① 技术 群体
主要现象 信息窄化 信息窄化 ③
侧重点 信息同质化的主观选择 ② 信息同质化的结果影响
理论视角 选择性心理 技术决定视角 群体理论
(摘编自虞鑫等《从技术到受众: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取向与发展进路》)
材料三: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布局相对比较超前的数据基础设施,尤其是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新基建”中,有四个方面都与数据基础设施相关:一是5G基站建设,近年来我国5G基站的部署非常快,已经达到全球5G基站的70%以上;二是大数据中心,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整体规划布局,在全国各地建设一系列大数据中心,同时构建了面向全国算力的整体调度网络——“东数西算”工程,涉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不同区域的大数据中心集群,我们的算力资源总体布局持续优化,算力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三是工业互联网,我国在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制定层面、应用层面走出了一步先手棋,在推动工业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是走得比较靠前的;四是人工智能,也属于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基于大语言模型,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应用或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系列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数据、算力以及在二者之上的算法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未来更高质量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摘编自杨学成《数字中国与未来产业的展望》,2023年8月4日,新华网)
1. 下列依次填入材料二表格空白表格内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算法 ②信息同质化的客观环境 ③群体极化
B. ①算法 ②信息同质化的用户偏好 ③意见同化
C. ①个体 ②信息同质化的客观环境 ③意见同化
D. ①个体 ②信息同质化的用户偏好 ③群体极化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数据作为一种工具,无法让我们获得完美的信息,但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答案,以便我们更深入地探索。
B. 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对个体习惯和社会规范的改变,使网络信息超载与用户注意力有限的矛盾得以解决。
C. 帕里泽认为,算法通过过滤掉异质信息,创造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从而将人们困在各自的“网络泡泡”中。
D. “东数西算”工程依托不同区域的大数据中心集群,对全国算力进行整体调度,有利于算力资源的布局优化。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回溯人类测量和认知工具从罗盘到全球定位系统的变迁,对未来工具的发展做出预测,体现出作者对当下大数据世界的悲观态度。
B. 材料二中“一道道‘隔离墙’”“困在……‘网络泡泡’中”等语句,形象地表现出用户在以推荐算法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处境。
C. 材料三中列举四个方面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并指出我国所拥有的世界上最完备的“新基建”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D. 从材料一对大数据前景的预测,到材料二对信息茧房等效应的分析,再到材料三介绍数据基础设施的布局,可见人们基本化解了大数据应用的风险。
4. 请指出材料二引用的三个概念“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和“回声室”在命名上有何共同特点,并简要分析该特点在论证中起到的效果。
5. 有人说,科技是推动发展的利器,但同样可能成为风险的潜在来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头滩
杨秋明
汀江,日夜不息地流淌着,由北往南,亘古不变。
发富、发贵是同胞兄弟,汀江上航船的好把式。他们刚接到任务,负责把一批紧缺的食盐和药材从白石角送到红石渡,再由红石渡经挑工秘密送往江西。
白头滩在白石角到红石渡的中部,地处小桃河汇入汀江的交叉口,整个滩头连绵一里有余,河道宽阔。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
这时候,发富、发贵正和秘密交通队长汤武一起。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①他们一脸凝重。目光越过白头滩,望着对面葱郁的大山,他们的眼前出现了儿时在小桃河玩耍时的情景——河水清澈凉爽,河道纵横交错,两岸有许许多多的溶洞。
“小桃河溶洞的那一头会不会有出口?”看着发呆的哥仨,发富的老婆茶花随意一说。
“啊,真有可能。”哥仨几乎同时跳起来。他们连忙备好砍刀、鸟铳和油松枝,跃上触板船,向小桃河口划去。两岸溶洞密布,神秘莫测。
发富、发贵儿时跟随爷爷在汀江沿线风里来雨里去,没少到过这些沟沟壑壑。他们记得每次发大水,爷爷总能从里面捕捞出大量雪花花的鲢鱼。但爷爷警告说,谁家的叔叔、谁家的爷爷,进去了就没再出来,你们将来不能乱闯!爷爷去世后,他们的确没有进来过。
他们循着爷爷当年的路线,把舢板船划进溶洞里的暗河。溶洞里阴森湿冷,嘀喃嗒嗒的水帘很有几分神秘,偶尔也会有一两只石燕飞过。河水闪闪发亮,最深处也不过一丈,一竹篱就能撑到底。发富负责撑船,发贵打着火把,汤武举目张望,寻找任何可能的出口。但七转八拐,绕了大半天,最终又回到入口处,只好原路返回家。
汤武临时有事,回红石渡去了。发富像泄了气的皮球,有气无力地躺在竹床上,任凭茶花怎么问他,只是不吭一声。发贵在另一头的厢房里,坐在床头抽着旱烟,老婆桂花给熟睡的孩子擦脚,嘴里却絮絮叨叨地说:“发大水时鱼从哪里来的?不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找吗?”
“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②发贵的脸色无比凝重。
“东闪晴,西闪雨。刚刚我看到西边一闪一闪的,估摸着要下大雨了。到时你带上我,我来帮你找。”桂花走过去,心疼地抱住自己的男人。
一夜无眠,发贵眼前老是晃动着爷爷的身影。天还没亮,他就偷偷地带上香烛,来到对面山头,跪在爷爷的坟前,摩挲着墓碑上的字,希望爷爷保佑他找到新通道。不知跪了多久,天空慢慢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碑前的香火瞬间被浇灭了,发贵哈哈大笑起来:“爷爷啊,我的亲爷爷,您是在帮我寻找鲢鱼的来路吗?”他飞奔着往家里跑去。
展开余下试题
桂花站在门前,双手接着从屋檐口流下来的雨水,看见发贵回来,大声喊道:“我们可以去捞鱼了!”发贵看着老婆高兴的样子,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又傻傻地笑了。
换好衣服,和发富商量,哥俩觉得家里人值得信任,于是带上桂花,跳上舢板船,再次往小桃河口划去。
果然,从岔道口开始有鲢鱼漂出来。他们循着鲢鱼漂出来的河道,一个岔道挨着一个岔道往里面划,一连三个岔道都是断头路。来到第四个岔道口,这是一个又矮又窄的洞口,周围长满了水草,
很容易被忽视。在火把的映照下,只见大量雪白的鲢鱼从低矮的洞口涌出,接着是带着树叶枯枝的洪水。就这里了,三个人高兴极了,举起竹篱、船桨一阵乱舞。舢板船剧烈摇晃着,溅起阵阵水花。
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忽然,一阵凉透骨髓的冷风从四周包围过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发富、发贵抬起头,看见一条巨蟒盘旋在一丈开外的岩石上。舢板船还在向前移动,眼看离岩石越来越近了,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富抓起鸟铳,朝蟒蛇的头部就是一枪,蟒蛇从岩石上栽了下来,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也就在枪响的同时,发贵一跃跳进水中去救桂花。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他赶紧屏住呼吸,用手紧紧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稳住身子,一寸一寸往上移。好不容易浮出水面,发富连忙伸出竹篙,把发贵拉上船。
兄弟俩把小船往外撑,来到主河道,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但是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仍一无所获。爬到船上,两个男人抱头痛哭,天空好像瞬间崩塌了。
汤武从红石渡返回,听茶花说哥俩已经去寻找出口了,急忙赶到小桃河。
河水渐渐下降,洞中也不再有鲢鱼涌出,河道里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周围漆黑一片。哥仨会合,强压着内心的悲痛,③神色凝重地慢慢向前划。河道时宽时窄,时深时浅。不知过了多久,前面透出了大片光亮。在白头滩上游三里多路的地方,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出口,刚好可容纳舢板船出入。桂花在哪儿呢?当天夜里,哥仨又偷偷地去寻找,终于在下游的羊牯滩发现了桂花的尸体。发贵悄悄地把桂花埋在爷爷坟墓的下首,他没再流泪,④脸上写满了凝重。
一条新的交通线绕开了那段滩头,可贵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安全运出。
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运送食盐和药材的路线,意在强调虽然路途遥远艰难、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革命形势光明。
B. 发富他们在开辟新的交通线时,经历多次失败,这说明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封锁严密以及他们斗争经验不足。
C. 小说中的桂花智慧、贤惠、勇敢,她支持丈夫革命,在帮助丈夫等人寻找新交通线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也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叙写发富、发贵儿时随爷爷在小桃河捕鲢鱼,并以爷爷的警告为下文写遇险埋下了伏笔。
B. 小说描写发贵祭拜爷爷求大雨的场景,从侧面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也表现爷孙俩感情深厚。
C. “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道的凶险,表现了兄弟俩经历劫难后的紧张恐惧心理。
D. 小说通过设悬念、作铺垫等艺术手法,在“疑无路”与“又一村”之间反复迂回,既引人入胜,又拓深主题。
8. 文中四处画横线的部分都写到“凝重”,请简要分析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
9. 小说没有写战争的硝烟,却充满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王逸《离骚经序》)
材料二:
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节选自班固《离骚序》)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使A诱B楚C请D与俱E会F武关G遂胁H与俱I归J拘K留L不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犹依道径”的“道”和《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不同。
B. 唐虞,即唐尧、虞舜,古人认为尧舜时代是太平盛世,尧舜也被当作贤君代表。
C. “卒客死于秦”的“卒”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相同。
D. “自谓不能及” “及”和《氓》中的“及尔偕老”的“及”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骚经序》对屈原创作《离骚》 缘由进行了阐释,并提到了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作者借“凡百君子”表达了同病相怜之感。
B. 王逸推崇《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坚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
C. 《离骚经序》中指出了《离骚》艺术风格的显著特征是“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让读者对《离骚》的艺术风格有具体而又明晰的认识。
D. 从班固的《离骚序》中可见,自宋玉至汉代的枚乘、司马相如等人,都尽情施展自己的文辞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他们推崇《离骚》并为屈原的遭遇而悲伤。
13. 把文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
(2)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14. 王逸和班固对《离骚》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展开余下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舜庙怀古
陆游
云断苍梧[注]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
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
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
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
[注]苍梧:相传舜帝驾崩于此。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断苍梧”点明了舜帝的离世之地,营造了一种哀伤凝重的氛围。
B. 诗人来到江边舜庙凭吊,眼前朱扉紧锁的清冷景象,让他感慨不已。
C.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诗人的主观感受移到自然景物上,融情于景。
D. 舜帝曾经的辉煌已消失殆尽,诗人乘坐一叶渔舟在落日余晖中远去。
16. 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同为怀古之作,但情感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既有美好 内在品质,又有美好的容态。
(2)杭州市准备为西湖拟写两句宣传语,重点突出其桂花与荷花之美,大家一致认为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很适合。
(3)古诗中,猿猴凭借独特的啼鸣特质,备受诗人青睐。不少诗人借助猿猴这一意象,营造氛围、抒发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便是例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鹤舞金沙,再惊世界殊!2022年底,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白鹤滩水电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构想、设计和建设终于大功告成,全面投产。它成为继三峡工程开启中国水电恢宏篇章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回首过往,它的建设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复杂的地质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难度极高的双曲特高拱坝……伴随水电站建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机电专家们冒严寒,顶酷暑,在建设工地上栉风沐雨,把青春理想融入水电报国的实践中,把论文写在机电安装的工地上,他们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在共同奋斗中追求创新和超越。我国自主研制安装了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能优越,这标志着中国水电安装调试、制造、设计技术已经登顶世界水电装备“珠峰”。“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白鹤滩水电站啊,你让高山低头,给河水赋能,你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你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又一张“国家名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篇章。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现实的中国。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
18. 下列引号用法与文中“西电东送”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B.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C. 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
D. 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捕”的那一次了。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可否认,短视频已成为当下人们交流沟通、商业经营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短视频发展的短板也日益凸显,令人担忧。
低快乐高伤害,短视频已成“杀时间”利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151分钟。短视频强烈吞噬我们的时间,让人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导致现实生活中的失控;也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只看“偏好”内容,逐渐失去对丰富世界的感知。一些短视频看似引人入胜,实则毫无“营养”,无需费脑的快乐要靠不断加强刺激或延长时间来维持,不知不觉消磨人的专注力、创造力,使人的思维变得浅薄和僵化。
假幸福真孤独,( 甲 )。与其他短视频类似,短视频成瘾者也表现出与家人朋友疏离、人际关系冲突等种种病态现象。沉迷于短视频中的喜怒哀乐,如同追逐梦幻泡影,我们错失余晖尚存,幸福感却一触即散。短视频富含的情绪价值好比糖,让受众甜在一时,成瘾后却可能苦在长远。良莠不齐的内容、泛娱乐化的倾向,联手冲击着人们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
热现象冷思考,短视频不能只“叫座”不“叫好”。从记录生活、才艺展示,到经验分享、情绪表达,再到搞笑段子、花式科普,可以说,短视频( 乙 ),也折射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但细看不难发现,各家平台上的爆火视频都 A ,并无太多创新。只要能获取流量,价值观、道德感往往被忽视。
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各类平台如 B ,但不容野蛮生长。面对短视频领域丛生的乱象,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出手时就出手”,打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20. 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语与材料第二段中的“信息茧房”的构词特点相似的一项是( )
A. 技能壁垒 B. 提高要求 C. 山川湖海 D. 打扫干净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 成语。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杀时间”一词与“消磨时间”相比,哪个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真正的成长是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完美;也有人认为真正的成长是不断悦纳自己,接受不完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真正的成长”的认识与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G35联合体、吉林八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吉林省松原”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