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华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已经3 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更富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 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 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其中满载着家国情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人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1. 关于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开宗明义,明确表示中国古典诗歌最基本的特色是从一开始就能够给予人直接的感发力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 材料一主要是为了阐释中国传统诗词的美,叶嘉莹旁征博引,从传统诗词特有的音韵和深厚的内涵两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C.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既重申了文章观点,又照应了开头。 D. 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详实,语言典雅自然。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外界的景、物、情、事都能使诗人生发出同等的内心感动。 B. 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 读诗背词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叶嘉莹认为《忆秦娥》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词中的“汉家宫阙”隐藏有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 D. 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诗词不再是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的“小众文学”。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感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 B. 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 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形成的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 D. 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 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周文彰主张诗人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下列不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项是( ) A. 唐代诗圣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 唐代诗仙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 南宋文学家姜夔《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D. 无锡教科院研究员黄树生《望海潮》:倾倒起春澜,乘醉归蝶梦,天上人间。惟愿东方世界,陶冶在诗篇。 5. 中华中学即将举办“复兴中华诗词”讨论会,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从诗词的吟诵、背诵、创作三个方面分条列出你的发言提纲。 【答案】1. D 2. C 3. B 4. B 5. 示例:①在诗词的吟诵方面,注重诗词吟诵,了解诗词的平仄和结构,读出诗词的声调和节奏。 ②在诗词的背诵方面,要了解诗词的出处、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词隐藏的深厚内涵。 ③在诗词的创作方面,诗歌创作应深入生活、深入社会,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诗歌创作应拥抱时代,突破固有的观念和评价标准。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从不同维度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功能。材料一以叶嘉莹的学术视角,深入剖析诗词“兴发感动”的美学内核,强调其“心物感应”的创作机制、音韵形式的独特性,以及历史语境下的深层意蕴。材料二则立足当代,周文彰提出诗词应突破“小众”局限,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实现理论创新,尤其强调青年群体对诗词传承的关键作用。两文形成古典美学与当代传承的对话,共同指向诗词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的永恒生命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错误,材料一运用了引证法,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运用例证法,如“例如:‘花’一个单字,就是一个音”,没有使用对比论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错,材料一第一段说“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可见,这是钟嵘所认识的诗歌,不能由此说“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外界的景、物、情、事都能使诗人生发出同等的内心感动”错,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说的是“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