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命题人:赵韵迪 复核人:谭琰玥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例如“花”一个单字,就是一个音,是单音节的,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词,相传为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古乐府诗,秦氏楼上的女子秦娥代表着美丽的女子。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平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华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已经3 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更富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
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
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其中满载着家国情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人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1. 关于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开宗明义,明确表示中国古典诗歌最基本的特色是从一开始就能够给予人直接的感发力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 材料一主要是为了阐释中国传统诗词的美,叶嘉莹旁征博引,从传统诗词特有的音韵和深厚的内涵两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C.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既重申了文章观点,又照应了开头。
D. 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详实,语言典雅自然。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 本质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外界的景、物、情、事都能使诗人生发出同等的内心感动。
B. 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 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 读诗背词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叶嘉莹认为《忆秦娥》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词中的“汉家宫阙”隐藏有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
D. 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诗词不再是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的“小众文学”。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感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
B. 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 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形成的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
D. 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
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周文彰主张诗人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下列不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项是( )
A. 唐代诗圣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 唐代诗仙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 南宋文学家姜夔《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D. 无锡教科院研究员黄树生《望海潮》:倾倒起春澜,乘醉归蝶梦,天上人间。惟愿东方世界,陶冶在诗篇。
5. 中华中学即将举办“复兴中华诗词”讨论会,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从诗词的吟诵、背诵、创作三个方面分条列出你的发言提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假装是一棵桃树(节选)
蔡测海
①那个时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村里住进几个陌生人,有一个戴眼镜的大学生,说是学医的,会看病。他脖子上挂着听筒,村里人挤过来让他看病。那听筒,会听见身体里的虫子说话。听到虫子说话,病根子就找到了。
②我们古树村有很多虫子。虫子也是要过日子的,它们兴旺,日子就坏不到哪里去。它们也是生机。它们不会被赶走,也不会绝灭。戴眼镜的大学生,与我们不同,他怕虫子。
③能给人看病治病的人,是个好人。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跟他成了朋友。
④我们有好吃的食物,会和他分享。我们也领他认识一些草木、虫和鸟。和我们相熟的,也要与他相熟,这样才算好朋友。他说,以后不要叫他四眼,这是人身攻击。我们都有不好听的名字。板凳、巴篓、猪鼻孔、卷舌头……叫你四眼,算是好听的。我们叫他四眼,是为了记住他。一张缺腿的桌子比一张完好的桌子更能让人记住。我们容易记住一些残缺,与记忆里的恶意一起永世长存。
⑤我们古树村人,有善心,爱房屋,爱土地,爱邻人,也爱过客。爱牛和农具,爱果木和庄稼。我们的屋不漏雨,火塘里有千年不断的火种,我们爱屋,虫和鸟也爱古树村的木屋。蜘蛛在壁上结网,燕子在檐下筑巢,麻雀在屋顶下躲雨。也有老鼠和蜈蚣,水缸底下会有几只蟋蟀。我们爱土地,把坡土变成梯土。一道一道的土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砌成的。石砌的土坎,牢实。种庄稼,也蓄树木,水土不会流失。水丰土厚,在这样的地方,插根扁担也会发芽。农历四月八,是牛节,给牛吃放了盐的青草,还洒上一些甜酒。大年三十,用刀给果树切一个嘴巴,喂米饭,一个人问果树,一个装作果树的人答。结不结?结。多不多?多。大不大?大。甜不甜?甜。


展开余下试题⑥戴眼镜的大学生装过一回果树,他和别的几个知青还演了一出果树戏,有说有唱有扮相,有花有果,有香有甜。离开古树村那天,他们在一棵梨树下同我们合影,还哭了一场。梨树开花,离开的意思。分梨就是分离。我做了树叶盒子,棕叶编织的,放了一只金甲虫,叫凤凰,很漂亮,我还在盒子里放了几块柏脂和桃树脂,那是金甲虫的粮食。戴眼镜的大学生很喜欢,他让金甲虫在手上爬了一会儿,让它飞走了。他说,金甲虫吃完盒子里的食物,找不到吃的,会饿死。他只带了那只棕树叶盒子。他走了好远,回头向我们招手。我们一齐喊他:四眼——
⑦几年过去,古树村没人进来,有路过的手艺人、算命先生、牛客,一年也只来过几次。古树村出去的人,也杳无音讯。这天,我在路边看蚂蚁搬家,一群黑蚂蚁,由一只大蚂蚁领头,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很长的蚂蚁队伍。想象它们的目的地很遥远,像是从一个国度到另一个国度。有的蚂蚁还托着一粒蚂蚁蛋,那是它未出生的孩子。它将获得蚂蚁知识,成为蚂蚁先生。扶老携幼,蚂蚁艰难地行走,去哪里便去哪里,没有争论。
⑧这时候,来了个邮递员,他从邮包里取出一封信,还有几本书,说是我的。
⑨信和书,是四眼从省城寄来的。那封信写了什么,我早忘记了,但收到信的感觉,就像他当初来到古树村一样,忽然多出来了一个人。寄来的书叫《昆虫记》,是一个叫法布尔的人写的。是法国人还是英国人?我读过小学,上过地理课。老师把地球仪放在讲台上,讲五大洲四大洋,讲地球是圆的。我还是认为地球是平的,和我的祖先一样,人站在地上,房屋立在地上,山河生在地上,月亮是圆的,太阳也是圆的。地理老师转动地球仪,世界分许多国家,给不同的人住,像不同的村落。出了中国,就是外国,出了古树村,就是别的村。
⑩小学语文课,学汉语拼音,我们用古树村的方言,把“中国”的国,念成gué,四眼费了好大的力气,纠正我的汉语发音。他教我查字典,到他离开古树村,我认识字典里所有的字,和他在一起,我会讲标准普通话。他离开时,把翻烂了的字典留给我。他离开不久,我又说起古树村的方言,普通话在古树村不流行。
⑪那个时候,古树村还没通电,《昆虫记》损害了我的眼睛。四眼寄给我《昆虫记》的时候,还寄了一只大号手电筒,装四节大号电池。等电池用完,我再没用过它。它慢慢变暗,后来熄了。我不知道换新电池,以为它死了。机器也有寿命。再说,我也没钱买电池。能在夜里发光的都贵。星星很值钱。
⑫一开始,我以为《昆虫记》是讲蚂蚁打架的故事,或者讲虫子的交配、争食、开会、历险、攻击,有时说谎,让一些虫子信以为真,或者复仇、相害。我要读让人着迷的故事。应该有一只叫凤凰的金甲虫,有一只从古树村出去而又回来的蚂蚁。这些,《昆虫记》没写,这是一本让我失望的书。我读这样一本书,损害了眼睛。我总也读不完满天的星星。
⑬不过,在省城几年,我一直在找四眼。怎么能找到四眼?如果他是一位成功人士,在报纸上、电视上能见到他,至少也有些蛛丝马迹。他不是。到处都是人,四眼在哪里?
⑭我回到古树村的时候,发现一棵新桃树。我不记得那粒桃核是不是我吐的。它发芽,长成一棵桃树,开花,结果。黄桃又大又甜。等四眼回到古树村,我要让他先吃一个大桃子。
⑮不管他变成什么样子,桃子是甜的。给桃树喂饭的时候,你假装是一棵桃树。
(有删改)
文本二:
这本小说集《假装是一棵桃树》,一如既往是他湘西生活体验的释放。再次魂归故园乡土,蔡测海保持某种中度偏低的世俗化关切,讲政治,也讲道德,只是对家国的革命史和建设史,均采取个人视角的小切面。这也就是说,不知从何时开始,他避短扬长,简繁走向互换,从写实转向写意,文中的烟火气让位于山林气,红尘扑扑让位于天地悠悠,总是指向辽阔而恒久的生命感怀。这样,他似乎进入逆生长,重返童年与童心,与草木密谋,与鱼虫勾结,偷窥成年的乡村男女,严肃对待深秋的一片落叶或水中的一捧月光。
(节选自韩少功《成人的童话》,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与“四眼”分享吃食,教他认识草木、虫和鸟,这是儿童眼中“友谊”的体现,也让他很快融入了古树村的生活。
B. “四眼”为古树村打开外面的世界,但他也受乡村文化熏染,这在他对虫子态度变化和扮作果树的情节中均有体现。
C. “我”没有在《昆虫记》中读到想读 内容和令人着迷的故事,失望之余,它和《新华字典》一样淡出了“我”的生活。
D. 小说在描述古树村风俗时,将人与动物同等看待,体现了乡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7. 下列对文中相关语段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⑤段点面结合,先描写古树村人的爱与善,又聚焦几个当地节日风俗,表现村人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B. 第⑦段写到“我”对蚂蚁搬家的观察和思考,暗示“我”产生了“离开古树村”的想法,想在城市安家立命。
C. 第⑨段后半部分追忆“我”幼年学习的过程,表明“我”对外部世界的想象和认知与古树村的生活体验相关。
D. 第⑫段结尾处的“星星”,既可代指自然的奥秘,又可象征童年的回忆,与前文“星星很值钱”巧妙勾连。
8. 文本一最后一句“给桃树喂饭的时候,你假装是一棵桃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读书小组要为文本一写一则文学短评。拓展阅读文本二后,小组成员讨论并提出了一组关键词:自然·童心·乡土。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材料三:
臣祖英九岁失怙,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禄,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也多矣。
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寄以民社,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节选自简祖英《陈情表》)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而臣俯顾A自惭B不敢C拜命者D以罪戾E已深F不宜职G在民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志,指心意,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离骚》)“志”字含义不同。
B. 行,指行走,与“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的“行”字含义不同。
C. 虫流,指死不得葬。齐桓公任用竖刁治国,他死后诸子争立,陈其尸三月不收,尸体上虫子流出。
D. 罔极,指没有边际的,与《氓》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罔极”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李密的《陈情表》,因为祖母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所以李密不能停止奉养,这吻合圣朝清化——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
B. 根据材料二,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一个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的君主,他的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C. 根据材料二,李密想到朝中任职,但无人举荐。迁汉中太守后,他心怀忿恨。在奉诏作诗时惹怒晋武帝,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
D. 根据材料三,“乌哺情私”“陛下之赐”,表达祖英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材料三的最后一句旨在说明其不就任的原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4. 李密懂得以情感人,也能以理服人。在李密看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是如何论述的?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①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由大处着笔,气势十足,既紧扣“西湖怀古”这一词题,又引出下文对西湖优美风光的具体描述。
B. “临堤台榭”六句寥寥几笔,由堤到楼,由湖到山,尽写西湖之美。游人如织、歌吹飞扬的景象跃然纸上。
C. “力士推山”三句写出诗人希望借助神力变西湖为农桑地的愿望,也暗含自己致力农耕愿望的难以实现。
D. 结尾写到抗金名将岳飞,既与上阕“一时豪杰”形成对比,又照应下阕前三句,从中可见诗人鲜明的情感态度。
16. 本词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都写到“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其作用却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三)情境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二学生小楚发现中国古代诗人常巧妙地将早晨和晚上分别写入诗歌的上下句,比如屈原《离骚》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
(2)在《蜀道难》中,李白化用了西晋文学家张载《剑阁铭》中的“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写成“_______,_______”的千古名句。
(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和祖母更相为命的境况,如果没有祖母抚养,他“_______”;如果自己现在离开,祖母则“_______”。
(4)在古诗文中,作者常用拟人手法赋予“云”这一意象丰富的情感。诗词爱好者小晋立刻联想到 《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车马慢、书信频的年代,信件往来,承载着光阴的故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按捺不住的思乡之念;“红笺寄与添烦恼,细写相思多少”是诉说不尽的相思之情。所谓尺素传情,往往别有一番中式的含蓄美感。不论家书还是情书,一腔心绪落在纸上,踟蹰时留下顿点,激昂时力透纸背,情深处甚至落下眼泪, A 满是真情。上学时候传的小纸条,给好友家人的信,还有郑重的庚帖请柬,满怀期待展开, B 收藏,多年后再打开,仍能拼凑出纸短情长的鲜活场景。
书写之妙,还妙在字外。比起工工整整的打印版, C 的手写体更能凸显个性。“点”应如“高峰坠石”,“横”应如“千里阵云”,“竖”应如“万岁枯藤”,晋代著名书法家卫夫人曾如此教导少年王羲之。这是笔法,也是笔力,在于书写的技巧,在于丰富的意境,更在于做人的道理。正所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18. 古人常用读音相近的字来训释字义,如文中“书,如也”,下列选项中与它不同的一项是( )
A. 土,吐也,能吐生万物 B. 纸,砥也,谓平滑如砥石。
C. 戴,载也,载之于头也。 D. 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
19. 请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成语。
20. 仿照文中画线句,在其后续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近,语意连贯,表达流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在泛娱乐的虚拟空间中,青少年可以得到一种游戏般的沉浸式快感。然而,这些看似智能的个性化推荐背后,( a )。打开手机短视频App,几乎都会看到一个“推荐”版块。这套精心定制的内容分发背后,隐藏着一套严密精深的流量算法逻辑。
平台通过算法定位的用户兴趣内容,会以信息流的形式最精确地推送到用户手中,以此达到对青少年消费习惯和个人喜好的最大化满足。这样的算法推荐,有时候就如同一剂慢性毒药,一步步将用户包裹进一个越来越密不透风的“信息茧房”之中。
同时,“茧房”中的信息十分碎片化,有可能进一步影响青少年在短视频世界中的思考范式,解构年轻一代的认知能力。其实,无论是一个五连杀的游戏操作瞬间,( b ),都难逃在短暂吸引关注之后令人乐完就忘的宿命。
当然,除了纯娱乐类视频,一些时事新闻也会登上话题榜。但由于其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匮乏,最终常常不敌那些包含噱头的内容,被浏览者迅速遗忘。娱乐价值日渐成为年轻一代内容消费的主流,知识价值退居其次。这对于青少年而言无异于一枚糖衣炮弹。
【乙】
信息茧房是一个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人在海量信息环境中,通过不断选择性地接触和消费信息,逐渐构建起一个围绕自己偏好的信息环境,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无锡”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