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浙江省G5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G5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戏作为一种现代文化载体,正在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工具。游戏类型的多元、题材的多样与时空的无限性正为满足最广泛的用户需求提供契机,也为人类历史、文化与社会互动的记录与延伸创造着重要窗口。《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不仅在于高质量内容的打造,更在于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巧妙运用多主体、多平台、多维度的传播策略,实现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度认同。
《黑神话:悟空》借助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全球玩家熟悉的游戏语言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这种融合不仅表现在剧情和角色塑造上,还体现在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神话元素的还原与再创造上。该游戏的叙事和角色设计都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如正义、勇气、智慧与坚持等元素。当然,该游戏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远不止这些,还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道德伦理等方面。
文化的再现与创新相辅相成。游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设计游戏的画面美术风格,利用空间计算技术,扫描真实的寺庙、佛像、森林、岩石等,制作既具有浓厚东方色彩、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逼真物体、建筑和景观图形,实现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在数字层面的实时交互。
游戏避免机械搬运中国文化,而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创新性地演绎名著《西游记》,使其在游戏交互中获得新的解读,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黑神话:悟空》的文化定位核心在于通过互动叙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游戏巧妙地将中国神话、历史文化与现代游戏技术相融合,创造出一个既具有强烈文化特征、又符合当代游戏玩家审美期待的作品。不同于传统故事一切围绕既定戏剧性时刻服务的叙事模式,互动叙事中为重大的戏剧性发展做出铺垫的不是互动叙事创作者,而是玩家本身;玩家在交互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戏剧性上下文自然而然地塑造了这些关键性的发展。
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现实生活里,就在游戏设计的每一处巧思里。《黑神话:悟空》精准的文化定位使其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欢迎,在海外也引发了中国文化热潮。该游戏通过文化表达与全球传播,展示出中国文化的自信与竞争力。游戏开发团队以高度自觉的文化自信,打破以往文化输出的单一模式,采用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的互动传播,将中国文化推向全球市场。
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款游戏不仅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在于借助现代技术与互动叙事手段,探索让游戏“上手”“上心”的传播路径。通过文化互动产生的魅力,这款游戏“吸粉”无数,成功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为数字时代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强春《〈黑神话:悟空〉跨文化传播策略与路径研究》)
材料二:
从古典名著中走出的孙悟空,伴随游戏产业的发展。挣脱纸面和屏幕的束缚,纵横信息空间。詹金斯的“跨媒介叙事”概念指出:“一个跨媒体故事横跨多种媒体平台展现出来,其中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其理想形式是每一种媒体出色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不同媒体平台采用不同形式讲述的同一个故事,具有各自特点,内容之间又互相联系。游戏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与各类跨媒介文本之间存在丰富的“超文本性”,耐人寻味。
《黑神话:悟空》绝非对原著故事的简单还原。而是有着丰富的创新。首先,其故事只是借用西游背景和人物设定,情节则全然原创,又处处紧扣原著中的线索。故事起始时间设定在悟空西天取经归来已然成佛时。他“辞了佛位、欢喜回乡”,本无他心;却“有人看不得”,再次派出漫天神佛镇压,将悟空打成了一块黑色的石头。游戏的主角即是在此之后懵懵懂懂踏上“猴生”征途,探求自己的天命。全新的故事意味着玩家完全无法预知故事结局,也因此充满对游戏叙事的期待,更是有着书写以自己为主角的传奇的憧憬与激情。其次,游戏中每个小妖、头目和妖王都有自己的绣像、判词和志怪笔记风格的小传故事。将不同妖怪的故事综合在一起,便能拼凑出游戏推图时无法从妖怪口中得到的背景信息,能让玩家更理解每个妖怪的行为逻辑和“妖生”选择。这些文本加起来有十多万字,俨然又是一本小说。游戏创作团队通过数字科技,实地扫描复制了国内数十处古建和大量文物的高清全景影像,并在游戏中忠实地数字还原,更是让游戏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表现远远超出以往任何影视剧中的西游故事场景,创造出现实与虚构、历史与幻想融合的灵境。
(摘编自曹书乐、刘宣伯《从〈西游记〉到〈黑神话:悟空〉:孙悟空的游戏形象变迁与跨媒介叙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神话:悟空》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游戏语言,在剧情和角色塑造,以及对各种文化的还原和再创造上,都体现出这样的文化表达。
B. 别具一格的互动叙事模式,使得《黑神话:悟空》中的玩家塑造出关键的戏剧性发展,从而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性传播。
C. “跨媒介叙事”理论强调不同媒体应各司其职讲述同一故事,《黑神话:悟空》通过原创情节与原著线索的呼应体现了对这一理念的追求。
D. 《黑神话:悟空》通过数字扫描技术还原中国古建文物,创造出超越影视剧场景的虚实融合灵境,展现了技术对文化呈现的革新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神话:悟空》通过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数字交互,获得文化传播的成功,这为当代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B. 传统文化存在于该游戏设计的每一处巧思里,开发团队通过传统文化展示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竞争力,将中国文化推向全球市场。
C. 游戏将故事时间设定在悟空成佛后遭镇压的节点,通过主角探寻天命的过程,构建了与传统西游故事割裂的平行宇宙世界观。
D. 游戏中的妖怪角色不仅拥有独立绣像判词,其十多万字的小传故事更能让玩家理解妖怪行为逻辑,强调了跨媒介叙事的完整性。
3. 下列对“跨媒介叙事”的实践,与材料二观点最不契合的一项是( )
A. 《三体》通过动画、广播剧、线下展览等多形态内容,构建不同维度叙事空间。
B. 《原神》角色宣传视频融合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 海外视频平台获得破亿播放量。
C. 《长安十二时辰》手游与影视剧共享唐风建筑数据,实现场景细节的高度复现。
D.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通过Pottermore网站持续更新魔法世界设定,丰富原著细节。
4. 材料二认为《黑神话:悟空》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两则材料在分析《黑神话:悟空》的成功时,对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理解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说明。
【答案】1. B 2. B
3. B 4. ①故事创新,借西游背景原创情节且紧扣原著,激发玩家期待; ②丰富角色故事,为妖怪设计绣像等助玩家理解; ③借助数字科技,扫描复制古建文物创造虚实融合灵境。
5. 相同点是都主张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材料一用现代技术与互动叙事传播文化,材料二借数字科技还原创造灵境。
不同点在于,材料一强调多维度互动传播和探索新路径,材料二侧重于故事和角色塑造创新。
【解析】
【导语】材料一聚焦游戏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与全球化传播,强调互动叙事对文化活化的作用;材料二则从跨媒介叙事角度,分析游戏对《西游记》的创造性改编与技术赋能的文化呈现。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数字时代传统文化转化的核心路径——既要扎根文化基因,又要善用技术手段与传播策略,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文化破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性传播”错。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是“《黑神话:悟空》的文化定位核心在于通过互动叙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指出是通过互动叙事实现全球化传播,并非已达成,未然变已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通过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数字交互,获得文化传播的成功”错。材料一第三段提到“利用空间计算技术……实现虚拟与实体世界的数字交互”,但“获得文化传播的成功”是综合因素的结果,选项将成功归因于“虚拟与现实交互”这一单一因素,表述片面。
C.“构建了与传统西游故事割裂的平行宇宙世界观”错。材料二第二段明确游戏“情节全然原创,又处处紧扣原著中的线索”,并非是“与传统西游故事割裂的割裂的平行宇宙”。
D.“强调了跨媒介叙事的完整性”错。材料二第二段提到妖怪小传“将不同妖怪的故事综合在一起,便能拼凑出游戏推图时无法从妖怪口中得到的背景信息,能让玩家更理解每个妖怪的行为逻辑和‘妖生’选择”,并没有强调跨媒介叙事的完整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对 “跨媒介叙事” 的定义是“同一故事横跨多种媒体平台,各平台内容互相联系且各司其职”。
A.《三体》的多形态内容符合“同一故事横跨多种媒体平台,各平台内容互相联系”;


展开余下试题B.《原神》角色视频融合戏曲与流行音乐仅为单一视频内容的艺术形式创新,未涉及“跨媒体平台叙事”;
C.《长安十二时辰》手游与影视剧共享数据符合“统一故事横跨多种媒体平台”;
D.《哈利波特》小说与网站联动符合“统一故事横跨多种媒体平台”。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故事创新,借西游背景原创情节且紧扣原著,激发玩家期待。材料二指出“其故事只是借用西游背景和人物设定,情节则全然原创,又处处紧扣原著中的线索”,如将故事起始时间设定在悟空成佛后遭镇压,主角开启探求天命之旅,这种打破常规的设定,既保留文化根基又带来新鲜感。
②丰富角色故事,为妖怪设计绣像等助玩家理解。文中提到“游戏中每个小妖、头目和妖王都有自己的绣像、判词和志怪笔记风格的小传故事……能让玩家更理解每个妖怪的行为逻辑和‘妖生’选择”,十多万字的文本构建起丰富的角色背景,使玩家对游戏世界有更深入的认知。
③借助数字科技,扫描复制古建文物创造虚实融合灵境。依据原文“游戏创作团队通过数字科技,实地扫描复制了国内数十处古建和大量文物的高清全景影像……创造出现实与虚构、历史与幻想融合的灵境”,数字技术实现了传统文化场景在游戏中的创新性呈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相同点:都主张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材料一指出游戏“借助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全球玩家熟悉的游戏语言结合”,通过空间计算技术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实时交互;材料二也提到“游戏创作团队通过数字科技,实地扫描复制了国内数十处古建和大量文物的高清全景影像”,创造出虚实融合的灵境,二者均以技术为桥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不同点:材料一强调多维度互动传播和探索新路径。文中评价游戏“巧妙运用多主体、多平台、多维度的传播策略”,“这款游戏不仅限于……更在于借助现代技术与互动叙事手段,探索让游戏‘上手’‘上心’的传播路径。”可见材料一更强调通过多主体、多平台、多维度的传播策略,实现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度认同。
材料二侧重于故事和角色塑造创新。材料二提出游戏“故事全然原创,又处处紧扣原著中的线索”“游戏中每个小妖、头目和妖王都有自己的绣像、判词和志怪笔记风格的小传故事”,通过原创情节与原著线索的呼应、丰富的角色故事以等方式,表现出游戏在故事和角色塑造上的创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渔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茂儿小小的圆背膊已有了两团湿痕。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罢?”
“去,去,我不怕!我敢!”
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呼得喷了一口烟气,不说什么。那烟气成一个小圈,往上面消失了。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夭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罶①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当五叔同他说到去守碾房时,他身子似乎早已在那飞转的磨石边站着了。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我不要这个。……吃了饭就去罢?”
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那画有四个囍字的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②地扒饭进口里去。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
“茂儿,这个好呢。”
“我不要。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儿……”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其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地傍着五叔身边坐下。
“茂儿,来!让我帮你摩一下肚子——不然,半夜会又要嚷肚子痛。”
“不得。(他又轻轻地挨五叔)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
“小孩子怎不听话?”
姨婆那副和气样子养成了他顽皮娇恣的性习;不管姨婆如何说法,他总不愿离开五叔身边。到后还是五叔用“你不听姨婆话就不同你往碾房……”为条件,他才忙跑到姨婆身边去。
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只日影没处剩下一撮深紫了。一切皆渐次消失在夜的帷幕下。
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
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地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
“咦!五叔,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或一把镰刀,或一个大篾鸡笼,腰下悬着一个鱼篓,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你为甚那末冒失慌张呢?”“老大!得了,得了!……”“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带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
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
“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
“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照,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罶罢。”
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
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窄而霉小斋(本文有删改)
注:①罶(liǔ):捕鱼的竹篓子。②要扬不紧:慢吞吞,行动不紧张,态度不认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二段描写了茂林家一天吃晚饭时的情形,交代了人物,为后文叙事张本。
B. 文中茂儿跟随五叔到碾坊,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一幅夜晚捕鱼的场景。
C. “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火把,表现夜渔者众多。


展开余下试题D. 本文通过描写星月、稻草、虫声,表现了茂儿的所见所闻,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
7. 下列对文本相关描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了丰收后的景象,茂林家一家人围坐桌子前吃晚饭,呈现出一种大家庭的和睦景象和苦尽甘来的喜悦。
B. 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等对茂儿这个孩子的疼爱举动上可以看到家庭关系的“平和”。
C. 小说中茂儿爹是一家之主,他的地位和权力是不能侵犯的,因此,茂儿答应五叔一起到碾坊后有点后怕。
D. 本文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相关描写,让一个立体的湘西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8. 文中多次出现“虫声”“萤火”“彩霞”等自然意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9. 汪曾祺曾提出沈从文作品展现了“未经雕琢的生命原生态”,请分析本文如何体现这一特点。
【答案】6. D 7. B
8. ①营造乡村夜晚宁静又有生机的氛围;
②推动情节,如看到“萤火”引出夜渔;
③衬托心情,“彩霞”衬吃饭愉悦,“虫声”衬对夜渔的期待。
9. ①茂儿天真顽皮、充满好奇,展现孩童天性;
②吃饭、守碾房等场景充满乡村气息,呈现湘西乡村生活;
③茂儿对夜渔的期待等情感自然流露,体现原生态情感。
【解析】
【导语】《夜渔》以孩童茂儿视角展开,描绘丰收时节他与五叔夜往碾房途中见闻。通过家庭聚餐、路途秋景、溪畔放鱼等场景,展现乡村生活温馨日常与质朴趣味,融入茂儿对夜渔 向往憧憬,语言细腻生动,充满乡土气息与童真童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描写星月……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错误。“宁静的心境”不准确,茂儿因期待夜渔而内心兴奋,并非“宁静”。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和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A.“苦尽甘来的喜悦”错误。原文仅体现丰收后家庭聚餐的热闹,未提及“苦尽甘来”的背景,属于过度解读。
C.“茂儿爹是一家之主……后怕”错误。文中茂儿爹对茂儿答应去碾房未作反对,仅“呼得喷了一口烟气,不说什么”,无法体现其“地位和权力不能侵犯”,且茂儿并无“后怕”表现。
D.“肖像描写”错误。文中主要通过语言,如茂儿与五叔、姨婆对话、动作,如扒饭、搬椅子和心理,如期待夜渔刻画茂儿,未涉及肖像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营造氛围:“虫声”如“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萤火”似“无数小火星闪动”,“彩霞”变化奇幻,共同营造出乡村秋夜宁静、清幽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体现湘西乡村的自然之美。
②推动情节:“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引出五叔提及“放鱼”,进而引发茂儿对夜渔的向往与追问,推动情节向守碾房、期待渔事发展。
③衬托心情:晚饭时的“彩霞”绚烂,衬托茂儿一家聚餐的温馨愉悦;行走时的“虫声”繁密细碎,衬托茂儿跟随五叔前往碾房时的期待与兴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形象、场景与情感的能力。
①茂儿未经雕琢的孩童天性自然呈现。如他迫不及待答应五叔去守碾房,“去,去,我不怕!我敢!”展现孩童的率真大胆;面对姨婆劝摩肚子,他“轻轻地挨五叔”撒娇,不愿离开五叔身边,尽显顽皮娇恣,这些行为未经成人世界规训,纯粹自然。
②文中吃饭、守碾房、夜渔等场景充满湘西乡村生活气息。晚餐时一大家子围坐,桌上“一大钵鸡肉”“酸粉辣子”等家常饭菜,姨婆为茂儿扇背、夹菜的细节,呈现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碾房、稻草垛、溪沟放鱼等场景,如“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勾勒出乡村特有的生活图景,未加修饰地展现乡村生活本貌。
③茂儿的情感流露不加掩饰。听到五叔说溪沟有鱼上罶,“身子似乎早已在那飞转的磨石边站着了”,直接体现对守碾房的期待;想象夜渔时“心已略略有点动了”,渴望参与的心情直白自然;对碧霞姑妈洗的鸡肚子嫌“不干净”,真实表达孩童的单纯偏好,情感皆未经矫饰,自然真挚。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桢元年进士。
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咨可法,可法以七不可告之。而士英已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送福王至仪真,于是可法等迎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
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后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
清兵大至,旧城西门险要,可法自守之。作书寄母妻,且曰:“死葬我高皇帝陵侧。”越二日,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死后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
材料二: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①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②。经略洪承畴③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节选自全祖望《鲒埼亭集·梅花岭记》)
注:①“忠烈”是史可法的谥号。②白下即现在的南京。③洪承畴本为明朝重臣,松山战败,被俘,降清后被清朝重用为经略。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神仙诡诞之说A谓B颜太师以兵解C文少保D亦以悟大光明法E蝉脱F实未尝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孝闻”与《屈原列传》中的“是以见放”的“以”意思不相同。
B. “缟衣”与《过秦论》中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帝王”用法相同。
C. 破,被攻破,与《过秦论》“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用法不相同。
D. “为蛇画足”与《鸿门宴》“谁为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G5联”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