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不得志,“香草美人”意象在曹植等人的诗歌中运用更为灵活,喻体选择范围扩大,强化了诗歌讽喻讽谏功能,曹植笔下的美人意象成为立体的艺术形象。与《离骚》相比,曹植诗作中的美人意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或是一个浅薄的象征,而是有血有肉、跃然纸上的典型艺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也更易引发后人的共鸣。除了曹植的诗作外,“香草美人”意象在六朝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咏怀诗中或以芳草美玉喻君子坚贞品格,或以美人迟暮象征将士壮志难酬;游仙诗中以香草美人环绕的虚幻世界掩饰诗人对污浊现实的恐惧和不安;爱情诗赋中以“远游求女”、求而不得来寄托君臣遇合的梦想无法实现的忧伤。总之“香草美人”意象在六朝文学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促进了文学题材和创作力的发展,使作品兼具形式美和含蓄美。 唐宋时期,“香草美人”继续在诗词世界中寄托失意文人的生活希冀与追求。文人借此含蓄表达情感,如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试探文章能否获主考官赏识。李商隐突破传统表现形式,代表作《流莺》《咏蝉》等比兴结合,意在言先,神余言外,意境深远,拥有难以言传的朦胧美。与唐诗争奇斗艳的宋词中也不乏“香草美人”的身影。南宋词人辛弃疾常借助“香草美人”意象曲折地表达政治失落感,将花的形状、颜色、特性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构建一个本体和喻体相得益彰的象征体系。 不仅在诗词领域,在小说中,香草美人也得到了推崇与发展。在蒲松龄笔下,“香草美人”题材得到了空前的开拓。《葛巾》中的牡丹仙子、《荷花三娘子》中的莲女、《香玉》中的牡丹花妖等显示出蒲松龄对于“香草美人”的情有独钟和独到发挥。在中国古代作家中,最具“香草美人”情怀的莫过于曹雪芹。以女性为主体的《红楼梦》,展示作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哲理的深刻思考,极大开拓了“香草美人”意象的人生底蕴,并赋予它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成就了自《离骚》以来“香草美人”意象功用发挥的最高峰。 (摘编自杨真真《从〈离骚〉到〈红楼梦〉——论“香草美人”意象的嬗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草美人”意象源于原始巫术和宗教祭祀活动。《诗经》里虽有对其运用的痕迹,但尚未构建起完整体系,其正式形成与楚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B.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不得志,曹植笔下的美人意象成为有血有肉的立体艺术形象。与《离骚》相比,更加深入人心,也更易引发后人的共鸣。 C. 蒲松龄在小说创作中精心塑造众多如牡丹仙子、莲女等“香草美人”形象,大力开拓这一题材领域,展现出与诗词领域运用该意象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 D. 《红楼梦》以女性群体为核心主体,借助“香草美人”意象深入开拓人生底蕴,将意象的功用发挥至巅峰,体现出曹雪芹对传统意象的深刻理解与创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依次阐述了从原始时期到唐宋、明清时期“香草美人”意象的发展脉络,展现其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条理清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 作者在阐述六朝文学中“香草美人”意象的丰富和发展时,对不同题材作品中意象的运用进行了分类归纳,全面地呈现了这一时期意象运用的多元性。 C. 文章大量运用对比论证,将不同时代“香草美人”意象运用进行对比,如将唐宋时期与魏晋时期对比,突出唐宋在这一意象运用上的超越与革新。 D. 作者在阐释“香草美人”意象在小说领域的发展时,列举蒲松龄和曹雪芹作品中的实例,借此表明作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哲理的深刻思考。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撑屈原“香草美人”意象蕴含政治寓意这一观点的诗句是( ) A.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B.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D.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4. 请根据材料,梳理“香草美人”意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完成表格。 比较维度 《诗经》 楚辞 意象丰富度 物象简单,未形成完整体系 ① 主要象征意义 ② 象征美政理想、高洁品德。“美人”指君子,“香草”品性分优劣对应不同人。 5. 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香草美人”意象能在后世经久不衰 原因。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喻象丰富,有完整的象征体系。 ②盛赞女子容颜,将草的姿态与女子相联。 5. ①文人角度:象征意义丰富,能够寄托文人的生活希冀与追求,易引发文人共鸣。 ②读者角度:“香草美人”意象兼具形式美和含蓄美,易激发读者的联想与共情。 ③传承创新:历代文人持续拓展意象内涵,使其历久弥新。 【解析】 【导语】从《诗经》的比兴到屈原的体系化创造,楚辞中,香草喻品德,美人指君子,政治寓意深远;魏晋文人赋予其血肉,唐宋诗词延续其含蓄;至明清小说,蒲松龄的“花妖”与《红楼梦》的女性群像,更将这一意象推向哲理与艺术高峰。“香草美人”始终承载文人的理想与失意,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展现出与诗词领域运用该意象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错误。根据原文“不仅在诗词领域,在小说中,香草美人也得到了推崇与发展。在蒲松龄笔下,‘香草美人’题材得到了空前的开拓”可知,文中只是说“香草美人”意象在小说中得到了推崇与发展,未与诗词领域运用该意象相比。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依次阐述了从原始时期到唐宋、明清时期‘香草美人’意象的发展脉络……首尾呼应”错误。文章并非从原始时期开始阐述“香草美人”意象发展脉络,而是以《诗经》为起点,论述其开创比兴手法,引出“香草美人”意象相关内容;“首尾呼应”通常指文章开头和结尾在内容、情感或主题等方面相互照应。而原文开头主要围绕“香草美人”意象的起源、在《诗经》和楚辞中的发展展开,结尾重点强调“香草美人”意象在小说领域的开拓及成就,并没有明显的首尾呼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