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5 2025-08-11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浙江省宁波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宁波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士不遇”是中国古代士人群体面对的普遍精神困境,也是文学史的经典命题之一。先秦时期,有关这一主题的文学书写已徐徐展开,这一议题逐步沉淀和巩固下来。一般而言,“不遇”涵涉两重意思,一是时之不遇,即囿于时代与历史的客观原因,文人士子缺乏施展才华的政治文化环境;二是身之不遇,如个人命途多舛、才高运蹇,而因此未能实现理想和抱负。“文章憎命达”,面对仕途的失意,文人士子往往以诗歌排懑遣怀,在文字中寄托一己之人格精神与情操志趣及对理想世界和世俗价值的思考,而于这一题材的吟咏和书写,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尤为关切。
在消解“不遇”之问题时,古代文人受到了屈原和陶渊明的深远影响,出现了“屈陶”的并提称咏。文人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较为常见的品评方式。在文学史上,第一位明确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的是苏轼:“渊明作《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大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苏轼为陶渊明确立了“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诗歌美学价值,认为其人格禀赋和艺术成就可与屈原比肩。他的这一主张不仅让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取得了新的标高,同时也推动了“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宋元时期,屈陶并称浸染理学之气,一时振声。
在风雨板荡的易代之际,遗民诗人的“不遇”困境尤为深莽,故而往往托意于屈陶的批评和写作,以抒发胸中不平之气。由宋入元的吴澄以屈原、张良、诸葛亮、陶渊明为四君子,认为四者的忠君之心是如一的,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屈陶忧国忠愤的精神;虞集承袭了此种思想。屈陶的忠君内核在南宋时期成为坚劲的夯筑。
屈原见逐而沉江明志,陶渊明挂冠而不仕新朝,无论是以死殉节,还是归隐南山,二者忠义守节的民族意气皆足盖千古。通过对于屈陶的追奉、反思和摹效,遗民诗人在“时之不遇”和“身之不遇”之外,最终探索出了一条“不遇之遇”的诗性理路,将政治仕途“不遇”的落寞最终消解为泉林诗居的隐逸志趣以及达于后世的身名观念,成为中国文学诗性叙事的一种重要范式。
(选自邹佳茹《“不遇”之遇:屈陶并称与遗民诗人的立命之道》,有删改)
材料二:
魏晋时期本就是一个个性觉醒、思想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倒是与屈原所生活的百家争鸣、个性张扬的战国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因此,屈原浪漫飞扬的文采和清高孤傲的个性,成了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理想,他们甚至如此宣称:“想要做一个名士吗?那你只需痛快地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为名士了。”
陶渊明虽然不是门第高贵的“名士”,但他那种不与流俗为伍、不屑为名利权贵点头哈腰的个性,却无疑是发扬了屈原清高正直的人格特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甚至在陶渊明的笔下,也像屈原那样,出现了许多美好的意象,如秋菊、青松、孤云、飞鸟等等,来象征他特立独行又坚贞不屈的个性。陶渊明酷爱菊花,每当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时,我总是忍不住想起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当秋天寒风来袭,唯有菊花迎霜傲放,于是菊花便成了秋天的象征。“菊”,甚至被称为花中之隐士,体现出一个隐者不与流俗为伍的清高与风度。可见,屈原和陶渊明都是借自然界中品性高洁的植物,来象征自己坚贞的信仰。
浏览完整试题
不过,陶渊明的隐,其实也并非不问世事的隐。恰恰相反,陶渊明选择隐逸,屈原选择自沉,表面上的形式不一样,本质却都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清高傲气,更是源于他们内心层层累积的忧生忧世情怀。陶渊明不是屈原,但无疑,陶渊明是屈原的知己。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曾经在一首咏菊的词中,将陶渊明和屈原并提:“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菊的孤寒高洁,与陶渊明、屈原的清高孤傲如此契合,屈原和陶渊明也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心目中正直君子的典范。
(选自杨雨《光齐日月——屈原情怀,隔世之音》,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不遇”是文学史的经典命题,其涵涉时之不遇和身之不遇,文人士子常以诗歌抒发“不遇”之情,易代的遗民诗人对此题材尤为关注。
B. 文人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常见的品评方式,苏轼第一个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确立了陶诗的美学价值,使“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
C. 魏晋时期与屈原所生活的百家争鸣、个性张扬的战国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屈原成了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对象。
D. 屈原选择自沉,陶渊明选择隐逸,虽然本质都是源于内心的清高傲气,但毕竟在忧生忧世情怀上屈原明显胜过陶渊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士不遇”主题的文学书写已展开,这一议题逐步沉淀巩固,宋元时期“屈陶”并称受推崇,易代之际遗民诗人常借屈陶抒怀。
B. 屈原拒绝“渔父”归隐建议,选择以死明志;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们的行为都与“不遇”之困境有关。
C. 材料一的最后,作者在“时之不遇”和“身之不遇”以外,又另外提到了“不遇之遇”,这就更加重了“不遇”之士人的困境。
D. 木兰、秋菊是屈原诗歌中的意象,青松、飞鸟是陶渊明笔下的意象,他们都是借自然界中品性高洁之物,象征自己坚贞的信仰。
3. 下列咏菊诗中,与屈陶“风韵”最不“相宜”的一项是( )
A.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白居易《咏菊》)
B.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黄巢《题菊花》)
C.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D. 浅白轻黄秋露团,落英犹共楚臣餐。莫疑三径开偏晚,为与群芳殿岁寒。(明·李孙宸《菊花》)
4. “文章憎命达”,请结合材料分析屈陶“文章”和“命”的关系。
5. 中国古代文人在面对“不遇”困境时,从屈陶身上汲取了哪些精神力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家(节选)
巴金
鸣凤的事公馆里知道的人并不太多,觉慧一点也不知道,因为:一则,在外面他们的周报社里发生了变故,他用了全副精神去应付这件事,就没有心肠管家里的事情;二则,他在家里时也忙着写文章或者读书,没有机会听见别人谈鸣凤的事。
三十日在觉慧看来不过是这个月的最后一日,然而在鸣凤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她的命运就要在这一天决定了:或者永远跟他分离,或者永远和他厮守在一起,然而事实上后一个希望却是非常渺茫。她自己也知道。自然她满心希望他来拯救她,让她永远和他厮守在一起;但是在他们两个人的中间横着那一堵不能推倒的墙,使他们不能够接近。这就是身份的不同。她是知道的。然而她还不能放弃最后的希望,她不能甘心情愿地走到毁灭的路上去,而没有一点留恋。她还想活下去,还想好好地活下去。她要抓住任何的希望。
这一天她怀着颤抖的心等着跟觉慧见面。然而觉慧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她走进房里去,觉慧正埋着头在电灯光下面写文章,他听见她的脚步声并不抬起头,也不分辨这是谁在走路。他只顾专心写文章。
①鸣凤看见他不抬头,便走到桌子旁边胆怯地但也温柔地叫了一声:“三少爷。”
“鸣凤,是你?”他抬起头惊讶地说,对她笑了笑。“什么事?”
“我想看看你……”她说话时两只忧郁的眼睛呆呆地望着他的带笑的脸。她的话没有说完,就被他接下去说:“你是不是怪我这几天不跟你说话?你以为我不理你吗?”他温和地笑道,“不是,你不要起疑心。你看我这几天真忙,又要读书,又要写文章,还有别的事情。”他指着面前一大堆稿件、几份杂志和一叠原稿纸对她说:“你看我忙得跟蚂蚁一样……再过两天就好了,我就把这些事情都做完了,再过两天……答应你,再过两天。”
“再过两天……”②她绝望地悲声念着这四个字,好像不懂它们的意义,过后又茫然地问道:“再过两天?……”
“对,”他笑着说,“再过两天,我的事情就做完了。只消等两天。再过两天,我要跟你谈许许多多的事情。”他又埋下头去写字。
“三少爷,我想跟你说两句话……”她极力忍住眼泪,不要哭出声来。
“鸣凤,你不看见我这样忙?”他短短地说,便抬起头来。看见她的眼里闪着泪光,他马上心软了。他伸手去捏了捏她的手,又站起来,关心地问道:“你受了什么委屈吗?不要难过。”他真想丢开面前的原稿纸,带着她到花园里好好地安慰她。可是他马上又想起明天早晨就要交出去的文章,想起周报社的斗争,便改变了主意说:“你忍耐一下,过两天我们好好地商量,我一定给你帮忙。我明天会找你,现在你让我安安静静地做事情。”
这时外面起了吹哨声,觉慧催促鸣凤:“快去吧,二少爷要来了。”
鸣凤从觉慧的房里出来,她知道这一次真正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她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
(有删改)
文本二:
家(节选)
曹禺
鸣凤茫然若失,踱到觉慧窗前。
鸣凤 (敲着窗棂)三少爷!
觉慧 鸣凤?
展开余下试题
鸣凤 我。
觉慧 你怎么还没有睡?
鸣凤 (安静地)我睡不着,您出来吧?
觉慧 (推开窗户门笑着)不,现在不成了,我要赶着写东西了。
鸣凤 (望着窗里,期盼地)您不能出来一会儿?
觉慧 (坚决)不,不!
鸣凤 (哀恳)就一会儿!
觉慧 (温和地)不,实在不成了。
鸣凤 (苦求)听我说一两句话吧,(挣扎着)让我再——
觉慧 (急促地)明天吧,都留着明天吧。
鸣凤 明天?
觉慧 (安定)你看打更的都来了,走吧,明天,我的鸣凤。(慢慢关上窗户)
老更夫敲着更锣由小月门上。鸣凤昏惑地走到院中。
老更夫 谁?
鸣凤 (硬而颤抖的声音)我。
老更夫 (老苍苍地)你怎么还不睡呀?
鸣凤 (冷冷地)我要去跳湖。
老更夫 (疯疯癫癫地)好,好,湖里有莲花,湖里的水凉快,去吧,去吧,没有人拦着你的。
鸣凤 ③(哀伤地)您不拉我一把?
老更夫 (硬生生地)不拉,不拉,死了好,死了好,活着没意思。
鸣凤 (哀哀地)我去了。
老更夫 去吧,湖里面有人等着你。
鸣凤缓缓由甬道走出。天空打着闪,远远隐约有轻微的雷,风声飒飒。
老更夫 (自言自语)小娼妇!公馆的丫头没有好的。打扮得像妖精!(雷声隐约)还要跳湖,跳神,跳鬼!(忽然)各位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睡吧,不早了,把窗户关紧啦,要下雨啦!下雨啦!
大雨点开始落下来。风声逐渐峭厉。
黑暗中大雨声,风声,树叶声。
舞台渐明,雨渐缓,满院是淅沥的雨声,从屋檐滴到石阶上。④黑暗的甬道中慢慢走出鸣凤,周身湿淋淋的,头发散开披在后面,昏昏的红檐灯照着她一副失神凹陷的眼。她路过甬道,推了推觉慧锁上的门。
鸣凤 (走到觉慧窗前,低低地)三少爷!
觉慧 (以后一直在窗内答应,诧异地)鸣凤,你怎么还没有走?
鸣凤 (平淡里埋着失望的声音)我又来啦。
觉慧 (烦闷地)怎么又来,你?
鸣凤 (沉痛)我舍不得你。
觉慧 (委婉地)鸣凤,你不要再搅我吧!我有事!
鸣凤 (轻声,哀哀地)我不是来搅你,我就想再看你一眼!
觉慧 (温和而肯定)不!
鸣凤 (凄恻地)就一眼。
觉慧 (恳求地)不,我真是有事啊!鸣凤,你好好地回去吧,走吧!
鸣凤 (含泪)那么我走了。
觉慧 (安慰地)睡吧,不要再来了。
鸣凤 (冤痛)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
鸣凤绝望地向甬道走下。
(有删改)
[注]曹禺的剧本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鸣凤年方十七,是高老太爷长子的侍女,与三少爷觉慧相爱,但即将被高老太爷送给六十岁的冯乐山做姨太太。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觉慧因忙于周报社的工作而忽略鸣凤,这象征了当时知识分子在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间的普遍矛盾,具有批判意义。
B. 文本二的舞台说明中有不少文本一中所没有的环境描写,这表明小说相比戏剧更加关注情节的完整性,环境描写并不重要。
C. 文本二中,鸣凤多次请求觉慧见面未果,作者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了鸣凤希望和觉慧谈谈她的境况,却被无视的痛苦心情。
D. 相较于文本一中的觉慧,文本二中的觉慧更加有耐心,他更关注鸣凤的内心世界,因此鸣凤才敢于多次请求与他见面。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通过“胆怯地但也温柔地”这一细节表现出鸣凤面对觉慧时的复杂心理,既有对他的依恋,又有因身份差异而生的自卑。
B. 句子②中“不懂它们的意义”“茫然”表明鸣凤无法理解觉慧目前在忙的这些事情的价值,二人无法共情,最终导致隔阂的产生。
C. 句子③是鸣凤在绝望时刻向陌生人寻求的帮助,“哀伤”表明她以卑微的哀求展现自己对生的渴望,强化了人物的孤立无援。
D. 句子④通过“周身湿淋淋的”“头发散开披在后面”“失神凹陷的眼”等外貌描写,烘托出鸣凤濒临崩溃的心理,暗示悲剧即将发生。
8. “老更夫”是剧本中新增的人物,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9. 曹禺的改编体现了戏剧不同于小说的基本特点:必须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心理。请据此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两种文体的差异。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永和十年二月,桓温统步骑发江陵,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以伐秦。桓温别将攻上洛,进击青泥,破之,司马勋掠秦西鄙以应温。秦主健遗太子苌、丞相雄、淮南王生等帅众军于峣柳以拒温。四月,温与秦兵战于蓝田。生单骑突陈,出入以十数,杀伤晋将士甚众。温督众力战,秦兵大败。温转战而前,进至灞上。秦主健与老弱六千固守长安小城,悉发精兵三万,遣苌以拒温。三辅郡县皆来降,温抚谕居民,使安堵复业。民争持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观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睹官军!”秦丞相雄帅骑袭司马勋,破之,勋退屯女娲堡。北海王猛,倜傥有大志,不屑细务,人皆轻之。猛隐居华阴,旁若无人。温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将锐兵十万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境。今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温嘿然无以应,徐曰:“江东无卿比也!”乃署猛军谋祭酒。温与秦丞相雄等战于白鹿原,温兵不利,死者万余人。初,温指秦麦以为粮,既而秦人悉芟麦,清野以待之,温军乏食。六月,徙关中三千余户而归。以王猛为高官督护,欲与俱还,猛辞不就。比至潼关,温军屡败,失亡以万数。温之屯灞上也,顺阳太守薛珍劝温径进逼长安,温弗从。珍以偏师独济,颇有所获。及温退,乃还,显言于众,自矜其勇而咎温之持重。温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材料二:
智者之谋,所以多不及成者,非其才之不若人,失在于先私后公,反以害其智耳。如桓温最为失天下之势者。其至灞上也,兵势大振,秦人折北不支。三辅耆老喜见官军相与垂泣牛酒相劳亦足以见中原之人未忘于思晋。奈何咫尺长安,不渡灞水,藏奸抉诈,为王猛所窥,其心术不正,故其大功不成,于此而可见也。
(节选自李焘《六朝通鉴博议》卷四)
材料三:
猛盖指出温之心事,以为温之伐秦,但欲以功名镇服江东,非真有心于伐罪吊民,恢复境土;不然,何以不渡灞水,径攻长安?此温所以无以应也。然余观桓温用兵,伐秦至灞上,伐燕至枋头,皆乘胜进兵,逼其国都,乃持重观望,卒以取败。盖温,奸雄也。乘胜进兵,逼其国都,冀其望风畏威,有内溃之变也。逼其国都而敌无内变,故持重以待之;情见势屈,敌因而乘之,故至于败。
(节选自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卷九十九)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辅耆老喜A见B官军C相与D垂泣E牛酒相劳F亦足以见G中原之人未忘于思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异,对……感到惊异,意动用法,与《兰亭集序》“齐彭殇为妄作”的“齐”用法相同。
B. 清野,作战时暂时转移人口牲畜、财物粮食,清除房屋树木等,使敌人无所获取。
C. 吊,安慰,抚慰,与《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吊”意思相同。
D. 而,表转折,与《项脊轩志》“余扃牖而居” “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讨伐前秦,各路人马分兵出击,进展顺利,在蓝田之战中,桓温单骑突阵,身先士卒,督促激励将士取得胜利。
展开余下试题
B. 桓温军队到达灞上后,关中各地郡县纷纷前来投降,桓温安抚晓谕百姓,大得民心,一度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希望。
C. 晋军屯驻灞上后,先是司马勋战败退守女娲堡,后来桓温军队在白鹿原死伤众多,又加上军粮匮乏,晋军陷入困境。
D. 桓温询问王猛中原豪杰不来投奔的原因,王猛指出是桓温不攻长安让百姓生疑;桓温撤军时希望他继续效力,被拒。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温退,乃还,显言于众,自矜其勇而咎温之持重。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种树郭橐驼传》)
14. 对于桓温“不渡灞水”的动机,材料二、三有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其五)①
陆游
凛凛隆中相,临戎遂不还。
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②。
壮气河潼③外,雄名管乐④间。
登堂拜遗像,千载愧吾颜。
【注】①庆元四年(1198)夏,作于故乡越州山阴。②定军山:在今陕西省沔县西南。山下有诸葛亮陵墓及庙宇。③河潼:黄河与潼关。④管乐:春秋时名相管仲和战国时名将乐毅的合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隆中相”指诸葛亮,他曾在隆中高卧。叠词“凛凛”突出了其威严之状。
B. 首联次句写诸葛亮病逝于军中,“遂”是于是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痛惜的心情。
C. 颔联 虚写,《出师表》上布满尘埃,定军山中草木丛生。
D. 颈联时空对举,下句将诸葛亮与“管乐”并列,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16.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说,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来理解诗歌。请据此谈谈你对本诗尾联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说明自己并不是犹疑不决、有其他非分之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
(3)小刚在画以“深秋”为主题的黑板报时,想要题写两句与树木落叶内容有关的诗文,他可以选“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近来,一场由“新中式”穿搭引领的时尚风潮悄然涌动,在街头巷尾,在旅游景点,总能见到其身影。“新中式”新在哪里?“新中式”服装并没有全套传统服饰那么隆重华丽,主打既保留传统特色,( 甲 )。比如一些“新中式”服装中的花鸟、山水暗纹融入得十分巧妙,这些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低调典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棉麻丝绸到纤维毛料,“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 A ,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
2.以马面裙这一极具辨识度的服装为例,其前后共有四个裙门,系带围合腰部,视觉上给人一种“飞流直下”的美感。马面裙的色彩运用通常十分大胆鲜艳,以蓝色、红色居多,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明艳的感觉。在马面裙的裙门和边缘配的各种纹饰图案更是它的重点。身着马面裙,婉若翩跹仙子。马面裙并不只是一件新春战袍,也不只是一条漂亮的裙子,它从历史的衣橱里走出来,成为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让传统与时尚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涣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
3.马面裙最初的基本裙式出现在宋代,成熟的马面裙形成于明代,是明代女服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马面裙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期。可以说,①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深厚的积淀,②人们在保留马面裙优雅挺拔造型的同时,③对材质和设计进行了改良,④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日常穿着,⑤同时也可机洗降低洗护成本。
4.时下,( 乙 ),犹如星火燎原,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创新表达东方美学。比如同仁堂结合传统养生与新消费需求, B ,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咖啡、娇颜陈皮五红汤等饮品,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
5.“新中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概念,它面向未来,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塑造和定义。与传统中式服饰相比,“新中式”结合了中国人的现代审美,更加贴合大众日常穿搭、装饰等文化消费的现实需求,“新中式”变“火”,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从第2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并订正。
20. 文中标序号 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词语 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和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
A. 拒绝雷人话语,规范使用语言。
B. 面对卷的行业竞争,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喧嚣和浮躁所影响。
C.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太赞了!
D. 因为共患难过,所以两人关系很铁。
23. 一位热爱马面裙的视频博主,想在自己的视频号上为马面裙配文,宣传马面裙之美,上句已给出,请你结合材料替这位博主补写出下句,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相同。
上句:时尚符号,惊艳中外,演绎东方韵味。
下句:_______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很多事情,人们总希望“说得清、道得明”,但实际上,“说不清、道不明”也是一种生活中的常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浙江省宁波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宁波”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