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至此,诗歌应该兼具美和刺的两种职能,它们各自的功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统治者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刺的职能等,都得到了基本的阐述,诗歌的美刺理论可以说大体形成了。 由于《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的经典地位,由它的序言所完成的这一美刺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些统治者尽管不喜欢它,却不敢公然地否定它。这是有利于现实主义诗歌及其理论的发展前进的。 当然也无须喋喋不休地去说明,《诗序》或《诗谱序》的作者都是封建阶级的文人,他们所主张的美,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他们所主张的刺,也必然受封建道德的制约。《诗大序》所要求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显然就表现了它作为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 (摘编自徐寿凯《诗歌美刺理论的建立》) 材料二: 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美刺”说的目的就是引导君主了解诗的“美刺”之旨,进而了解引发“美刺”的民间疾苦,然后通过对引发民间疾苦的政治盛衰的了解来对照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以期君主加以改进。 郑玄在为《毛》作笺注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扬了以《诗序》和《毛传》为代表的汉代解《诗》传统,即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在先秦“以意逆志”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美刺”说。郑玄以“美刺”解诗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更是汉末的时代产物,虽然它具有和汉代其他经注同样的将其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是这种站在现实的立场,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诗的方法,不可否认的具有一种积极的现实精神,汉代重“美刺”的解诗方法的意义和局限都在于此。 (摘编自沈薇薇《试论〈毛诗传笺〉以“美刺”笺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刺理论中的“美”与“刺”分别对应今天的歌颂与批评,其核心是诗歌应兼具社会教化与政治批判功能。 B. 孔子提出“诗可以怨”,肯定了诗歌刺的职能,但未具体阐述;孟子则将“怨”纳入儒家道德体系,推动了美刺理论的发展。 C. 《诗大序》明确“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强调诗歌双向作用;《小序》通过具体诗例补充了刺的范围与方式。 D. 郑玄在《诗谱序》中提出“论功颂德”与“刺过讥失”并列,标志着美刺理论的最终形成,彻底突破了封建阶级的局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代,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诗歌具有美和刺的职能,甚至有人反对讽刺现实的诗歌,将之视为“小人之诗”。 B. 《诗序》作者认为诗歌应执行批判的职能并引出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因此提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 C. 《诗序》对社会的批评广泛,有厌恶无礼的、告诫统治者的、痛恨混乱的等涉及社会和生活的问题。 D. 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因此,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 3.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概述了诗歌美刺理论的重要地位、概念内涵与理论源流,思路清晰。 B. 材料一语言褒贬分明,如“富有光彩”“淫威”等;语言严谨准确,如“一定”“必然”。 C. 材料一说一些统治者不喜欢诗歌的美刺,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观点时,除了正面肯定,也指出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思维。 4. 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孔雀东南飞》一诗的“美刺”内容。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美刺理论时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D 3. C 4. 《孔雀东南飞》歌颂了青年男女主人公纯真坚贞的爱情,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5. ①材料一侧重理论演进:梳理美刺理论从孔孟到汉代的发展脉络,强调《诗序》《诗谱序》的理论贡献及局限性。 ②材料二侧重解诗方法:聚焦郑玄以“美刺”笺诗的现实意义,分析其作为汉代经学产物的利弊。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刺理论”展开系统论述。材料一以历史发展为脉络,梳理了从孔孟到汉代《诗序》《诗谱序》的理论演进过程,重点分析了“美”(歌颂)与“刺”(批判)的双重功能及其社会意义。材料二则侧重汉儒以经解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强调“美刺说”的现实意义。两则材料都体现了辩证思维,既肯定其理论价值,又指出阶级局限性。整体呈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政治与文学互动的典型范式。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彻底突破了封建阶级的局限”错误。由原文“《诗序》或《诗谱序》的作者都是封建阶级的文人,他们所主张的美,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他们所主张的刺,也必然受封建道德的制约”可知,《诗序》和《诗谱序》的作者是封建阶级文人,其主张的刺“必然受封建道德的制约”,郑玄的发展并未彻底突破局限。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D.“因此”错误。由原文“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可知,“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与“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 C.“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错误。材料二提到“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没有信息表明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中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由原文“诗歌中的美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遗产中富有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讲的美,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歌颂;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批评或批判”可知,“美”即歌颂,“刺”即批评或批判。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歌颂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赞美了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决心。另一方面,诗中对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包办婚姻对个人幸福的摧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①材料一侧重理论演进:以时间为线索,从美刺理论的先导孔孟开始,详细阐述了在先秦时期人们对诗歌美刺职能看法的分歧,以及孔子、孟子对诗歌刺职能的观点及发展。接着重点讲述了汉代《诗序》(包括《大序》和《小序》)对美刺职能的进一步明确,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以及《诗谱序》中郑玄对美刺职能的并列提出及相互关系的阐述,梳理出美刺理论从先秦到汉代的完整发展脉络,并在结尾指出该理论因《诗经》的经典地位具有权威性,同时也指出其作为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局限性。 ②材料二侧重解诗方法:主要围绕郑玄以“美刺”笺诗展开,先指出将“美刺”观念引入诗注是汉人的贡献及诗学思想演进标志,接着阐述汉儒以“经”解《诗》引申出“美刺”说的目的,即引导君主了解民间疾苦、改进政策行为。然后着重分析郑玄以“美刺”解诗是汉代经学及汉末时代的产物,虽然存在将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不可否认其站在现实立场,针对现实情况解诗具有积极的现实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腔》(节选) 贾平凹 夏天智是个爱秦腔的人,自小就迷了秦腔,他在台上唱,台下的人就叫:“再来一个!”后来他年纪大了,不登台了,却喜欢听别人唱。清风街的人,差不多都会唱几句秦腔,没事的时候,就在夏天智家的院子里吼起来。夏天智听着,就拿了一把蒲扇,坐在那里,闭了眼,轻轻地摇着,脸上似笑非笑的,好像很是享受。 夏天智的儿子夏雨,却不喜欢秦腔。他觉得秦腔的唱腔太硬,节奏太慢,听着让人着急。他喜欢流行歌曲,喜欢那种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夏雨在城里打工,每次回到家,看到父亲和那些人在院子里唱秦腔,就觉得很无聊。他总是躲得远远的,一个人听着MP3,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这年夏天,城里来了一个秦腔剧团,要在清风街演出。夏天智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不得了,早早地就去戏台占了位置。演出那天,戏台前人山人海,夏天智坐在最前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戏台。演员们的唱腔高亢激昂,动作刚劲有力,夏天智看得如痴如醉,不时地跟着节奏鼓掌叫好。 夏雨也被父亲拉到了戏台前,但他站在那里,心不在焉。他看着台上演员们的表演,觉得很滑稽,那些夸张的动作和唱腔,让他忍不住想笑。他偷偷地拿出MP3,戴上耳机,听起了自己喜欢的歌曲。 演出结束后,夏天智还沉浸在秦腔的韵味中,他一边往家走,一边哼着刚才听到的唱段。夏雨跟在后面,一脸的无奈。回到家后,夏天智兴奋地对夏雨说:“娃呀,你今天看那秦腔了没?多好的戏啊!你咋就不懂得欣赏呢?”夏雨撇了撇嘴说:“爸,那有啥好看的?还不如我听的流行歌呢。”夏天智一听,脸色就变了,他生气地说:“你这娃,咋这么不懂事呢?秦腔可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你咋能不喜欢呢?”父子俩为此争论了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从那以后,夏天智和夏雨之间就有了隔阂。夏天智觉得儿子不懂得传承传统文化,夏雨觉得父亲太守旧,不懂得与时俱进。清风街的人知道了这件事,都在背后议论纷纷。有人说夏天智做得对,秦腔是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也有人说夏雨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文化,不能强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天智爱秦腔,自小着迷,年纪大后虽不登台唱,但享受听别人唱秦腔的过程,体现他对秦腔的热爱已深入骨髓。 B. 夏雨不喜欢秦腔,觉得其唱腔硬、节奏慢,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不理解与排斥,只追求流行文化。 C. 夏天智早早去戏台占位置,看戏时如痴如醉,演出结束还哼着唱段,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他对秦腔演出的期待与痴迷。 D. 父子俩因秦腔产生争论并出现隔阂,引发清风街众人议论,这一情节反映出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在生活中的体现。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通过夏天智和夏雨对秦腔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的碰撞。 B. “夏天智听着,就拿了一把蒲扇,坐在那里,闭了眼,轻轻地摇着,脸上似笑非笑的,好像很是享受”,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细腻地表现出夏天智听秦腔时的陶醉。 C. 文中对秦腔剧团演出场景“戏台前人山人海”的描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渲染出热闹的氛围,为后文父子冲突埋下伏笔。 D. 文本语言质朴平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娃呀”“咋这么不懂事呢”等口语化表达,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8. 请简要分析文中夏雨这一人物形象。 9. 小说以清风街众人对父子争论的议论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追求现代流行文化:夏雨喜欢流行歌曲,觉得秦腔节奏慢、唱腔硬,不喜欢秦腔,体现他追求现代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流行文化。 ②个性独立有主见:在面对父亲喜爱的秦腔时,坚持自己的看法,与父亲争论,不轻易妥协,反映出他个性独立,有自己对音乐的见解。 ③不太理解传统文化:夏雨不理解父亲对秦腔的热爱,认为秦腔比不上流行歌,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认同。 9. ①丰富小说内容:众人的议论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对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的看法,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反映出这种文化冲突在社会中的普遍性。 ②深化主题:通过清风街众人的议论,进一步强调了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碰撞这一主题,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③增强故事真实感:以众人议论结尾,符合生活实际,使小说所讲述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文化冲突就发生在身边。 【解析】 【导语】这篇节选通过夏天智与夏雨父子对秦腔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的代际冲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夏天智对秦腔的痴迷,以及夏雨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形成鲜明对比。文本运用生动的动作、神态描写和口语化表达,增强了生活气息和真实感。结尾众人的议论深化了主题,反映了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作品以小见大,通过家庭矛盾折射出社会文化转型期的普遍现象。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不理解与排斥,只追求流行文化”错误。夏雨不喜欢秦腔,不能简单归结为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不理解与排斥,只追求流行文化。文中夏雨只是表达了自己对秦腔和流行歌曲的个人喜好,不能以偏概全代表整个年轻一代。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 C.“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渲染出热闹的氛围,为后文父子冲突埋下伏笔”错误。“戏台前人山人海”属于场面描写,主要聚焦在特定戏台前的人群状况,没有直接涉及到时代背景、社会风貌等宏观层面的社会环境要素,所以不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主要是渲染演出的热闹氛围,并非为父子冲突埋下伏笔。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从文本中能清晰看到,夏雨明确表达出对秦腔的不喜,他认为秦腔“唱腔太硬,节奏太慢,听着让人着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喜欢流行歌曲,喜欢那种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并且在秦腔剧团演出时,他站在戏台前心不在焉,偷偷拿出MP3听自己喜欢的歌曲。这种对不同音乐类型的偏好,以及在秦腔演出场景下的行为选择,直观且有力地展现出夏雨对现代流行文化的热烈追求。 ②当面对父亲夏天智对秦腔的极力推崇时,夏雨没有选择随声附和。在父亲兴奋地询问他对秦腔演出的看法,并指责他不懂欣赏时,夏雨果断地“撇了撇嘴说:‘爸,那有啥好看的?还不如我听的流行歌呢’”。这一回应表明夏雨没有因为父亲的权威以及秦腔在父亲心中的重要地位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敢于直面与父亲在音乐喜好上的分歧,坚定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体现出他在个人观念上的独立。 ③夏雨仅仅从自己对音乐的直观感受出发,就认定秦腔比不上流行歌,完全没有尝试去理解父亲对秦腔的深厚情感,以及秦腔背后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他将秦腔简单地视为一种无趣、比不上流行歌曲的艺术形式,没有认识到秦腔作为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传承、地域文化展现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情节安排作用的能力。 ①清风街众人的议论,并非简单的旁白,而是从不同侧面拓展了故事的维度。有人支持夏天智,认为秦腔作为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不能丢,这体现了部分人对传统文化坚守的态度;有人理解夏雨,觉得年轻人追求流行文化无可厚非,展现出对现代文化潮流接纳的一面。这些不同声音交织在一起,全方位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在社会大众观念中的复杂映射,极大地丰富了小说原本围绕父子冲突展开的相对单一的内容框架,使故事更具层次感与立体感。 ②小说原本通过夏天智和夏雨的冲突,初步展现了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的碰撞。而众人的议论将这一主题进一步深化,从个体冲突上升到社会层面的思考。众人的不同观点促使读者不能仅停留在父子矛盾表面,而是深入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传承困境与发展方向。这种多元观点的碰撞,让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更加深刻、引人深思。增强故事真实感: ③在现实生活中,当身边发生类似观念冲突事件时,周围人往往会发表各自看法。小说以众人议论结尾,契合真实生活场景,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读者仿佛置身于清风街,亲眼目睹这场关于文化观念碰撞的讨论,从而使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大大增强,拉近了读者与小说所构建世界的距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兰亭集序》) 材料二: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节选自《滕王阁序》)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坐其次 次:旁边 B. 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尽情享受 C. 临帝子之长洲 临:面对 D. 气凌彭泽之樽 凌:超过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丑”“三秋”,前者是用天干地支纪年,后者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B. “修禊”是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袚除不祥;“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属于宴集序。 C. “彭泽”指陶渊明,因其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他是东晋著名诗人,其诗多描绘田园风光。 D. “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人,在《滕王阁序》中借指皇帝的居所,与“宣室”所指相同,均代指朝廷。 12. 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兰亭集序》开篇描写兰亭聚会的美好场景,营造欢乐氛围;《滕王阁序》节选部分先描绘滕王阁及其周围壮丽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B. 《兰亭集序》由兰亭盛会联想到人生短暂无常,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滕王阁序》则由宴会的欢乐引发对身世命运的悲叹,二者情感转变有相似之处。 C. 《兰亭集序》批判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强调生死是大事;《滕王阁序》表达了作者虽命运坎坷但仍乐观向上、坚守志向的情怀,二者主旨不同。 D. 《兰亭集序》语言简洁质朴,以散句为主;《滕王阁序》语言华美典雅,多用骈句,两篇文章语言风格截然不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4. 两篇文章都有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试结合文本分析它们在这方面的异同。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抬头纵观广阔的天地,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2)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14.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意识到宇宙的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