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浙江省新力量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中的美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遗产中富有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讲的美,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歌颂;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批评或批判。这一理论是由汉代的《诗序》和《诗谱序》所提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先导,美刺理论也是这样。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人们并不都认为诗歌应具有美和刺两个方面的职能。比如《孟子》中所述及的那个高子(孟子的弟子),就因《诗经》中的《小弁》刺了当时的社会,便说它是“小人之诗”。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先秦,一般还认为“乐者乐也”,把乐看作只是喜悦的感情的表现,这也无异于排除了刺的职能。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他说诗“可以怨”。可以怨当然也就可以刺了。不过孔子没有对此进行更多的阐述。其次是孟子,他为了捍卫诗歌刺的职能和高子展开论辩,并在这场论辩中提出了如下的论点:用诗歌批评亲长的严重过失是亲亲的表现,而亲亲就是仁。这样一来,就把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之中了。显然,孟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已比孔子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正面具体地阐述诗歌的这两个职能,则是《诗序》和《诗谱序》的事。
《诗序》由《大序》和《小序》构成。关于《大序》和《小序》的作者,后来的学者意见纷纭。《诗谱序》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为他所著的《毛诗谱》所写的序。
《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
那么,这种批评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小序》做了具体补充。下面是一些诗的小序摘录:《野有死麋》“恶无礼也”,《击鼓》“怨州吁也”,《终南》“戒襄公也”,《黄鸟》“哀三良也”,《东门之扮》“疾乱也”,《旄丘》“责卫伯也”,《简兮》“刺不用贤也”。
以上所引说明,《小序》作者认为对社会所存在的矛盾,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恶”“怨”“戒”“哀”“疾”“责”“刺”等都是可以的。
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
所以《诗序》又在“下以风刺上”之后提出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在统治阶级的淫威无限扩大、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时代,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实在是很有见地和了不起的。
到了《诗谱序》,郑玄又对此做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把刺和美作为诗歌的两大职能而并列提出。他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这段话的意思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歌颂,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美得到发扬;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批判,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缺陷得到揭露、批评和纠正。二者相反而又相成。


浏览完整试题至此,诗歌应该兼具美和刺的两种职能,它们各自的功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统治者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刺的职能等,都得到了基本的阐述,诗歌的美刺理论可以说大体形成了。
由于《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的经典地位,由它的序言所完成的这一美刺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些统治者尽管不喜欢它,却不敢公然地否定它。这是有利于现实主义诗歌及其理论的发展前进的。
当然也无须喋喋不休地去说明,《诗序》或《诗谱序》的作者都是封建阶级的文人,他们所主张的美,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他们所主张的刺,也必然受封建道德的制约。《诗大序》所要求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显然就表现了它作为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
(摘编自徐寿凯《诗歌美刺理论的建立》)
材料二:
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美刺”说的目的就是引导君主了解诗的“美刺”之旨,进而了解引发“美刺”的民间疾苦,然后通过对引发民间疾苦的政治盛衰的了解来对照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以期君主加以改进。
郑玄在为《毛》作笺注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扬了以《诗序》和《毛传》为代表的汉代解《诗》传统,即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在先秦“以意逆志”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美刺”说。郑玄以“美刺”解诗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更是汉末的时代产物,虽然它具有和汉代其他经注同样的将其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是这种站在现实的立场,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诗的方法,不可否认的具有一种积极的现实精神,汉代重“美刺”的解诗方法的意义和局限都在于此。
(摘编自沈薇薇《试论〈毛诗传笺〉以“美刺”笺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刺理论中的“美”与“刺”分别对应今天的歌颂与批评,其核心是诗歌应兼具社会教化与政治批判功能。
B. 孔子提出“诗可以怨”,肯定了诗歌刺的职能,但未具体阐述;孟子则将“怨”纳入儒家道德体系,推动了美刺理论的发展。
C. 《诗大序》明确“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强调诗歌双向作用;《小序》通过具体诗例补充了刺的范围与方式。
D. 郑玄在《诗谱序》中提出“论功颂德”与“刺过讥失”并列,标志着美刺理论 最终形成,彻底突破了封建阶级的局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代,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诗歌具有美和刺的职能,甚至有人反对讽刺现实的诗歌,将之视为“小人之诗”。
B. 《诗序》作者认为诗歌应执行批判的职能并引出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因此提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
C. 《诗序》对社会的批评广泛,有厌恶无礼的、告诫统治者的、痛恨混乱的等涉及社会和生活的问题。
D. 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因此,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
3.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概述了诗歌美刺理论的重要地位、概念内涵与理论源流,思路清晰。
B. 材料一语言褒贬分明,如“富有光彩”“淫威”等;语言严谨准确,如“一定”“必然”。
C. 材料一说一些统治者不喜欢诗歌的美刺,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观点时,除了正面肯定,也指出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思维。
4. 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孔雀东南飞》一诗的“美刺”内容。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美刺理论时 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腔》(节选)
贾平凹
夏天智是个爱秦腔的人,自小就迷了秦腔,他在台上唱,台下的人就叫:“再来一个!”后来他年纪大了,不登台了,却喜欢听别人唱。清风街的人,差不多都会唱几句秦腔,没事的时候,就在夏天智家的院子里吼起来。夏天智听着,就拿了一把蒲扇,坐在那里,闭了眼,轻轻地摇着,脸上似笑非笑的,好像很是享受。
夏天智的儿子夏雨,却不喜欢秦腔。他觉得秦腔的唱腔太硬,节奏太慢,听着让人着急。他喜欢流行歌曲,喜欢那种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夏雨在城里打工,每次回到家,看到父亲和那些人在院子里唱秦腔,就觉得很无聊。他总是躲得远远的,一个人听着MP3,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这年夏天,城里来了一个秦腔剧团,要在清风街演出。夏天智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不得了,早早地就去戏台占了位置。演出那天,戏台前人山人海,夏天智坐在最前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戏台。演员们的唱腔高亢激昂,动作刚劲有力,夏天智看得如痴如醉,不时地跟着节奏鼓掌叫好。
夏雨也被父亲拉到了戏台前,但他站在那里,心不在焉。他看着台上演员们的表演,觉得很滑稽,那些夸张的动作和唱腔,让他忍不住想笑。他偷偷地拿出MP3,戴上耳机,听起了自己喜欢的歌曲。
演出结束后,夏天智还沉浸在秦腔的韵味中,他一边往家走,一边哼着刚才听到的唱段。夏雨跟在后面,一脸的无奈。回到家后,夏天智兴奋地对夏雨说:“娃呀,你今天看那秦腔了没?多好的戏啊!你咋就不懂得欣赏呢?”夏雨撇了撇嘴说:“爸,那有啥好看的?还不如我听的流行歌呢。”夏天智一听,脸色就变了,他生气地说:“你这娃,咋这么不懂事呢?秦腔可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你咋能不喜欢呢?”父子俩为此争论了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从那以后,夏天智和夏雨之间就有了隔阂。夏天智觉得儿子不懂得传承传统文化,夏雨觉得父亲太守旧,不懂得与时俱进。清风街的人知道了这件事,都在背后议论纷纷。有人说夏天智做得对,秦腔是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也有人说夏雨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文化,不能强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天智爱秦腔,自小着迷,年纪大后虽不登台唱,但享受听别人唱秦腔的过程,体现他对秦腔的热爱已深入骨髓。


展开余下试题B. 夏雨不喜欢秦腔,觉得其唱腔硬、节奏慢,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不理解与排斥,只追求流行文化。
C. 夏天智早早去戏台占位置,看戏时如痴如醉,演出结束还哼着唱段,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他对秦腔演出的期待与痴迷。
D. 父子俩因秦腔产生争论并出现隔阂,引发清风街众人议论,这一情节反映出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在生活中的体现。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通过夏天智和夏雨对秦腔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的碰撞。
B. “夏天智听着,就拿了一把蒲扇,坐在那里,闭了眼,轻轻地摇着,脸上似笑非笑的,好像很是享受”,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细腻地表现出夏天智听秦腔时的陶醉。
C. 文中对秦腔剧团演出场景“戏台前人山人海”的描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渲染出热闹的氛围,为后文父子冲突埋下伏笔。
D. 文本语言质朴平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娃呀”“咋这么不懂事呢”等口语化表达,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8. 请简要分析文中夏雨这一人物形象。
9. 小说以清风街众人对父子争论的议论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兰亭集序》)
材料二: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节选自《滕王阁序》)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坐其次 次:旁边
B. 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尽情享受
C. 临帝子之长洲 临:面对
D 气凌彭泽之樽 凌:超过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丑”“三秋”,前者是用天干地支纪年,后者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B. “修禊”是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袚除不祥;“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属于宴集序。
C. “彭泽”指陶渊明,因其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他是东晋著名诗人,其诗多描绘田园风光。
D. “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人,在《滕王阁序》中借指皇帝的居所,与“宣室”所指相同,均代指朝廷。
12. 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兰亭集序》开篇描写兰亭聚会的美好场景,营造欢乐氛围;《滕王阁序》节选部分先描绘滕王阁及其周围壮丽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B. 《兰亭集序》由兰亭盛会联想到人生短暂无常,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滕王阁序》则由宴会的欢乐引发对身世命运的悲叹,二者情感转变有相似之处。
C. 《兰亭集序》批判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强调生死是大事;《滕王阁序》表达了作者虽命运坎坷但仍乐观向上、坚守志向的情怀,二者主旨不同。
D. 《兰亭集序》语言简洁质朴,以散句为主;《滕王阁序》语言华美典雅,多用骈句,两篇文章语言风格截然不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4. 两篇文章都有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试结合文本分析它们在这方面的异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 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至》首联写“春水”“群鸥”,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之情。
B. 《登高》颈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其中“万里”极写距故乡之远,“百年”夸张多病时间之长。
C. 《客至》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诗人选取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
D. 《登高》语言慷慨激越,意境沉郁悲凉;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16. 《客至》《登高》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情境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女主人公自诉在夫家早起晚睡,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不是如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惊恐无奈的神情,用行人穿越星宿、屏住呼吸、抚胸叹息的情状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高与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号角作为古时军队中传达命令的管乐器,一般在黎明和黄昏时吹奏,诗词中常借此意象表达悲凉伤感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下,劳动正在从传统 ① 。平台上带货的店主、通过组建微信群接单的家政女工、提供24小时网络陪伴的主播、贩卖知识的知识付费大V博主、外卖骑手与网约车司机等都从事着数字劳动。


展开余下试题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 ② ,一些无偿的数字劳动并不容易被人发觉。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在微博发的每一条动态、在社交分享平台发的每一条帖子,这些都是数字劳动的一部分,你会相信吗?
你当然不会相信,因为你认为你发的动态都是基于你自己的兴趣爱好才写的,和听上去就辛苦的“劳动”八竿子打不着。但社交媒体的本质就是基于用户数字劳动生产的内容和数据。它模糊了使用和劳动,这就是产消一体的数字经济时代的特点。在社交媒体“创新、发现、共享”的口号下,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成果被商品化,持续不断地为社交媒体积累数字资本并提升增值。消费者在享受和分享各种信息的同时,正成为生产者。仔细想想,如果用户 ③ ,那么社交媒体上将是空无一物的——而它们恰恰就依靠免费获得的内容存在。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地方有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刚到昆明,三天两头有警报。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往郊外跑,这叫做“跑警报”。昆明做小买卖的,也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叮叮糖”。“叮叮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叮的一声,一块糖就裂下来了——所以叫作“叮叮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我们有时在松树下捡到很大的成熟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瓣,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20.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 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读书:目的和前提》)
B. 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装在套子里的人》)
C.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祝福》)
D. 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我与地坛》)
21.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苏幕遮》)
B.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
C.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2. 请从描绘画面、传递情感的角度赏析文中加点动词“击”和“嗑”的妙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可以错”,但“要坚决地试”。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试错是创新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试错是越多就越好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新力”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