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学考试卷

阅读:2  2025-09-0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总复习 学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二学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文化+科技”的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大量文化新业态蓬勃出现。网络文学、网络剧、微短剧、电竞游戏、沉浸式展演等新业态,日益受到海外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欢迎,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有生力量。
观察这些出海新业态,会发现它们在继承文化走出去既有经验基础上,也在探索新模式、展现新特点。相较于传统文艺形式,文化新业态往往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创作生产,便捷的网络与媒介也成为其出海的重要依托。2020年以来,我国网络文学出海平台数量呈现倍数增长。网络文学出海向纵深推进,走出去模式由作品授权的“内容出海”,升级到商业模式输出的“生态出海”。
一直以来,在海外受到欢迎的中国文化如书法、国画、剪纸、功夫等,往往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与浸润,才能领略、欣赏其魅力。相较而言,如今流行海外的中国网络剧、动漫、微短剧等,节奏轻快、内容鲜活、叙事巧妙,更加契合当下人们对碎片化、轻量化、互动化的文化内容的消费需求。文化新业态出海之所以受到当地民众喜欢,更重要的是由于深入研究了当地的文化、风俗、用户社交偏好等特征,因地制宜进行本土化创作。一些微短剧制作机构不是直接译制国内作品,而是通过聘用当地演员,使用本土化的剧本、置景等,赋予作品更多当地文化面貌,让观众因亲切而亲近。当然,应该看到,文化新业态出海在拥有平台渠道、拥有海量的海外创作者之后,更要有对质量和标准的自觉追求。
文化新业态出海,一方面,要从创意和创作端发力,以人类共通的情感,以高品质的内容,展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考虑建立灵活高效的海外创作生产机制,按照当地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以接地气的内容满足当地文化需求,创造文化消费新赛道。
(摘编自张铮《文化新业态成为出海传播新力量》,《人民日报》2024年5月24日)
1. 下列关于文化新业态走向海外并受到欢迎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出海新业态继承文化走出去既有经验,又不断探索新模式,更新创作方式。
B. 海外受众较长时间地学习与浸润书法等中国文化,为亲近文化新业态做了前期准备。
C. 部分节奏轻快、内容鲜活、叙事巧妙的文化新业态,契合了海外受众的消费需求。
D. 一些文化新业态因地制宜进行本土化创作,赋予作品更多的当地文化面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网络剧等文化新业态,是“文化+科技”融合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后的产物。
B. 走出去模式由“内容出海”升级到“生态出海”,使得网络文学出海平台数量呈倍数增长。
C. 文化新业态出海无论是否拥有平台渠道、海量的海外创作者,都要自觉追求质量和标准。
D. 文化新业态出海要努力展现当代中国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中华文化底蕴和创新活力。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1. B 2. B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时代“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趋势,聚焦网络文学、微短剧等新业态在海外传播的成功经验。作者指出,这些新形式通过轻快节奏、本土化策略和互联网传播优势,突破了传统文化输出门槛高的局限。文章既肯定了新业态的创新价值,也强调了对内容质量的坚守,体现了文化传播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辩证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为亲近文化新业态做了前期准备”错误。根据第三段“一直以来……欣赏其魅力”可知,原文仅提到传统文化(如书法、国画)需要长期学习才能欣赏,但并未提及海外受众对书法等文化的学习为亲近文化新业态做了前期准备,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使得网络文学出海平台数量呈倍数增长”错误。根据第二段“2020年以来……升级到商业模式输出的‘生态出海’”可知,原文仅说明平台数量增长和模式升级同时发生,但并未证明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节选自《故都的秋》)
3. 关于选文语言表达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白结合。白话中糅合“凋”“润”“残荷”“之与”等字词,通俗中见典雅。
B. 整散结合。如“南国之秋”这一段,有整句,也有散句,转换自如,错落有致。
C. 音韵协调。如“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顺畅舒缓,富有节奏感。
D. 回环往复。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有意重复,一唱三叹。
4. 选文是如何借南国之秋来写北国之秋的?试作简析。
【答案】3. D 4. 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南国之秋的“不饱”“不透”反衬北国之秋的饱满浓烈,突出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有意重复,一唱三叹”错误,“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 等用排比手法列举南国之秋特异的地方,并非“重复”或“一唱三叹”的回环修辞。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选文主要通过对比的手法借南国之秋来写北国之秋。将南国之秋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总复习 学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4年7月浙”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