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材料三: 费孝通在“文字下乡”一节中说:有些人因为乡下人不识字而认为他们愚蠢,而文字下乡难是因为在“面对面的社群”,在其工作生活中,不需要文字。陈心想反驳: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不想学习文字?乡村里认字的人首先身份上就不一样,在人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艺不压身”。……关键在于两个方面,阻碍了文字的下乡:一个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概是比较奢侈的东西。……第二个方面是缺乏教育文字的供给,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的起,也找不到老师。经济学里有个供应学派,认为供应创造了需求。 陈说:“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言重了。我一向反对当事者自以为在认识自身事物上比外来的研究者有优势。况且费孝通此说,是有经验根据的。他在以调查为基础的《江村经济》中说: 学校里注册的学生有100多人,但有些学生告诉我,实际上听课的人数很少,除了督学前来视察的时间外,平时上学的人很少超过20人。……如果你在村里走一走,就可以看见到处有三五成群割草的孩子,有些还不到10岁。……文化教育的价值在人们眼里,还不如孩子们割草直接为家庭收入做出的贡献大。 费的根据出自一个小时空,而《乡土中国》意在概括一个大时空的特征。书名即可证明。乡土当为中国空间之大半;作者未设定时限,就是说他要概括漫长历史中延续、积淀成的乡土社会特征。内容更可证明:差序格局、礼治、无讼、长老、名实分离,均为大时空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之概括。不幸,上世纪三十年代江村的那个小时空中文字与教育的衰微,未必反映大时空的特征。 年长费孝通35岁的齐如山1955年在台湾撰写《中国的科名》时慨叹:当年科场内外无人不知的一些行话,如今连研究者都搞不明白。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当下的关切压倒了对昨天的记忆,故有了《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难”的原因推断。但另一方面,细节可以不知,历史大线条怎能不晓。吴江属于苏州,苏州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科举重镇。讲吴江乡村的文字遭遇,不该忘记此地当年私塾的繁荣。其实费孝通赴英留学前写的《江村通讯之四:格格不入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简略地说及开弦弓村的私塾时期。但这段简述未进入日后的论文《江村经济》,更不要说将之扩展。其后的《乡土中国》竟然以开弦弓村一个时点上的教育特征,即“文字难下乡”,定格无年代区分的乡土中国。 (摘编自郑也夫《评〈乡土中国〉与费孝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空中人和人的接触常存在阻碍,加上时地的圜局不同,导致文字无法完全传情达意。 B. 文字这一工具本身并不完善,再加上电话、广播的发展,我们以后很可能用不到文字。 C. 在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的基层有语言无文字;早期文字是庙堂性的,不属于乡下人。 D. 陈心想认为,乡下人有识字意愿,无法实现是因为财力的不足和教育文字供给的缺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语有很多辅助表情来传情达意,书面语需依着文法完整地表达,所以不明二者差异的外国人常闹笑话。 B.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具体描绘了江村这一小时空文化教育的处境,可见那个年代文字和教育的衰微。 C. 吴江乡村的文字遭遇和私塾繁荣的反差,说明教育不一定能帮助生产生活,也可以是为了服侍科举功名。 D. 郑也夫并不是完全反对费孝通的观点,只是觉得他过于关注局部,忽略了时代大背景对文字下乡的影响。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文字下乡难”的例证的是( ) A. 在农村中,借钱不需要字据,干活不需要合同,只要双方谈好即可。 B. 在广西瑶山的原始部落里,人们常常以铜钱为记,来相互传递消息。 C. 乡下孩子反应灵敏,捉蚱蜢一扑一得,城里人这方面反而显得笨拙。 D. 在农村,老人间口口相传的给小孩治病的土方子,大部分都很有效。 4.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补充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