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9-0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年10月温州中学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由于国库空虚,汉武帝决定进行货币改革,发行白鹿皮币,一币值40万钱。武帝想听听颜异的意见,因为此人性格耿直,为官清廉。颜异表示反对,理由是现今王侯朝贺所献的苍璧(玉器的一种)才值数千钱,而白鹿皮反值40万钱,有点本末不相称。听罢此言,汉武帝非常不爽。武帝的心情是政治的晴雨表,不用领导亲自指示,下面的人就开始忙活,到处收集颜异的“黑材料”。不久,张汤就向武帝汇报,说颜异见缗钱之法有不当之处,不到朝廷反映,居然“不入言而腹诽”,该判死刑。武帝准奏。张汤这个发明很伟大,因为他将刑法的镇压功能发挥到了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腹诽”不需要有任何语言、行为或举动,只需皇帝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总之,一切的一切只需揣摩“上意”,唯此马首是瞻。
②根据思想治罪,将思想作为刑法恣意干涉的对象,人的自由也就彻底丧失,人完全失去了作为人应有的价值,人们活着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只听话的小狗,即便这样,也不能保证就受当权者欢喜,任意刑杀的恐惧残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③帕斯卡尔说:“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如果认为人有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价值,如果不想人类社会故步自封,那么我们怎能没有思想自由?刑法要促进社会发展,而不能使社会陷入停滞,因此必须确立思想自由,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将人从恐惧中解放出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密尔在其大作《论自由》中,曾激动地指出:“不是单单为着或者主要为着形成伟大的思想家才需要思想自由。相反,为着使一般人都能获致他们所能达到的精神体量,思想自由是同样或者甚至更加必不可少的。”
④现代刑法理论认为,思想是绝对自由的,如果没有行为,无论如何异端邪恶的思想都不能进入刑法评价。无行为,无犯罪,这是惩罚的底线。退一步说,对思想进行惩罚在客观上也是不现实的。当甲与乙发生口角,遂生杀害乙之意图,每日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此事,甚至策划如何杀人、如何掩盖罪证等种种步骤。如果要对甲的意图进行惩罚,就必须证明意图的存在。但如果没有具体的行为,人们如何能知道甲的意图呢?我们对于自己先前的想法都很难重构,更不要说去还原别人的心了。
⑤如果有一天科技发达,可以发明一种“扫描器”识别人之内心,对于流露出像甲这种邪恶想法的人,那是否可以处罚呢?结论当然也是否定的,即便是完全遵纪守法的公民,偶尔也会流露出邪恶的念头。如果要求人们时时刻刻都保持善良公义的念头,不允许有丝毫的恶念,这种社会不可能存在于人间。类似于甲的想法,很可能是一种白日梦,邪恶的念头可能转瞬即逝,很少有人会把这种念头付诸实践。只有当人们在错误的意图支配下实施了错误的行为,对他才可以进行惩罚。而当人们出现错误的念头,但最终选择放弃,没有任何实施危害行为时,对他就完全没有必要惩罚。社会必须给人们适度的喘息空间。
⑥只有当思想变成行为,才可能进入刑法领域。比如,甲在杀人意图的折磨下已无法自拔,已经开始购买刀具、毒药准备杀人,这种杀人的预备行为就不再属于思想,具有惩罚的必要性。
⑦除了思想,任何人都不能以自由的名义免除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正如法官杰弗逊所指出的:“如果有人相信,以人殉葬也算一种宗教仪式,难道也允许这么做吗?同样,基督教科学家也不能禁止他们上学的孩子接种牛痘。”


浏览完整试题⑧与思想相关的是言论,它是思想的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想。言论,如同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方式一样,都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如果言论等表达方式不自由,也就不可能存在思想自由。当哥白尼终日思考着“日心说”,如果不将这种念头表达出来,那他就不可能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表达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合理延伸。然而,表达自由毕竟不同于思想自由,思想是绝对自由的,而言论等表达自由则是相对的。比如,对他人的公然侮辱,或者在电影院假称有炸弹而恐吓他人,这些言论在任何国家都是要受到限制的。
⑨何种言论应当受到限制?这个标准不能过于严格苛刻,否则就会妨碍思想自由的实现。美国有一个“清楚且现实的危险标准”,意思是只有当某种行为会“清楚且现实”地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才有限制的必要。这种标准要考虑三个要素:其一,主观上是否是恶意的;其二,是否具有侵害的急迫性;其三,在概率法则上,是否具有侵害的可能性。根据这个标准,即便一种言论在鼓吹暴力,但一般人看到或听到此类宣传会感觉可笑,不会清楚且现实地产生危险,那就没有惩罚的必要。这个标准越来越值得我们借鉴。
(摘编自罗翔《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汤唯皇帝马首是瞻,上奏折说颜异在心里非议法令是有罪的,该判死刑。汉武帝准许了他的奏议。
B. 刑法确立了思想自由,尊重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将人从恐惧中解放出来,这促进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C. “无行为,无犯罪”,即使每天在策划如何杀人,只要没有付诸行动,杀人的意图就不会被惩罚。
D. 按美国“清楚且现实的危险标准”,无需去惩罚那种虽在鼓吹暴力但一般人看到只会感觉可笑的言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思想治罪的做法很容易让天下臣民认为一切只需揣摩“上意”,人们活着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只听话的小狗。
B. 有邪恶的念头却未付诸实践,是不能进入刑法评价的,社会要给人们适度的喘息空间,因此我们不必时刻保持善良公义。
C. “除了思想,任何人都不能以自由的名义免除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法律不应干涉个人内心的思考和信仰。
D. “思想是绝对自由的,而言论等表达自由则是相对的”,所以对他人的公然侮辱、在电影院假称有炸弹而恐吓他人等都是要受到限制的。
3. 下列选项中的做法,最符合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孔子受聘为鲁国大司寇时,认为学者少正卯“心达而险”,说他为人通达但居心叵测,是“小人之雄”,诛杀了他。
B. 明英宗复辟后,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于谦被明英宗斩决,罪名 “虽无显迹,意有之”。
C. 马尔西斯做梦割断了狄欧尼西乌斯的咽喉,狄欧尼西乌斯把他处死,说他白天不这样想夜里就不会做这样的梦。
D. 美联邦法律明确宣布“一夫多妻”是非法的,奉行一夫多妻制的摩门教徒雷诺德,因娶了两个太太被判重婚罪。
4. 第八段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一九四一年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部队决定休息几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我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洗脸,反倒妨碍了人。我心里一时挂火,就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那人说。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她冷冷地望着我,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
“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屋里蒸汽腾腾,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雪白头发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
“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
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我连忙说:“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
“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大娘说:“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移。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


展开余下试题“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
“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和这一家人熟了,就又成了我新的家。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
女孩子说:“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你看,她来查账了,”大伯说,“真是,我们也该计算计算了!”他打开放在被垒底下的一个小包袱,“我们这叫包袱账,赚了赔了,反正都在这里面。”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没有把着眼点放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上,而是选择了战斗中间相对平静的阶段,写出了军民之间的日常生活和鱼水之情。
B.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女孩口中提到“装”,既写出了乡下人的纯朴真实,又写出了部队上人的虚假,同时也表明女孩心里对作者的反抗。
C.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处处从“我”的视角和所见所闻出发进行叙述,增添了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和主观抒情气氛。
D. 孙犁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特点,本文取材小中见大,构思新颖别致,情感细腻含蓄,文笔清新活泼。
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回忆从我到河边洗脸开始,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 小说故事情节别开生面,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 小说体察人民苦乐,直面人生,以博大的人道主义关怀,使作品散发出耐人寻味的清香。
D. 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事虽然发生在战争年代,却没有刀光剑影,生活也充满着诗意。
7. 分析并概括文中女孩子的人物性格。
8. 简要分析本文的对话艺术。
二、古诗文阅读(共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材料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 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哪里,表反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B. 其出人也远矣(出:距离) 士大夫之族(族:类)
C. 犯笑侮,收召后学(犯:冒着) 乃幸见取(见:被)
D. 被南越中数州(被:覆盖) 亦以病吾子(病:担忧)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 也
D.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11. 下列对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而耻学于师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⑤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⑧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 ①⑥⑦/②/③/④⑤ B. 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 ①④⑦/②/③⑤⑧/⑥ D. ①⑥⑦/②/③⑧/④⑤
12. 下列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C. 甚矣,汝之不惠 D. 何陋之有
1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首段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最后阐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B. 甲文概述“师道之不传”已很久了,乙文则明确指出“人益不事师”的风气始于魏晋,唐朝更是愈演愈烈,并结合韩愈的遭遇生动描述了这一现象。
C. 甲文接连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了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乙文则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两个比喻,生动说明了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D. 甲文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乙文柳宗元否定师道,举韩愈为例,含蓄指出他好为人师,稍显轻狂。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5.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16. 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
(2)《静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形象,诗中有两处毫不吝啬赞美她的美丽,这两处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游子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想到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游子的情绪更加黯然销魂。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5)秦观在《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胜过人间凡俗之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你了解“饭圈”吗?①“饭圈”是粉丝群体因追逐同一偶像而结成的网络社群。②“饭”即“粉丝(fans)”,“圈”则体现了群体的边界和区隔。③“聚光灯下只一人,打灯台下千万人。”在产业发展驱动下出现的大批明星( ),而粉丝们不加选择地以主观喜好代替客观评价,无理性、无底线追星。荒诞的追星方式背后,是商家和平台的诱导,他们无视社会责任,串起了各个利益集团,对粉丝特别是未成年粉丝的“钱袋子”进行反复④“收割”,( )。
当前,针对这些问题,中央网信办深入开展了“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整治“饭圈”乱象,需要弘扬新风正气,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年轻人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偶像。艺人、平台和企业,要发挥好各自的作用,遵纪守法、严以自律,以好的作品来打动人,让自己真正配得上粉丝的喜爱。相关部门更需要加强监管、协同发力,打出组合拳,在治标的同时,拿出治本之策,加强对演艺、经纪等行业的治理,对违法犯罪者依法严惩,营造( )的网络环境。
18.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本首句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十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19. 对文中四处引号用法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特殊含义 ②强调 ③引用 ④特定称谓
B. ①特定称谓 ②引用 ③强调 ④特殊含义
C. ①特殊含义 ②引用 ③强调 ④特定称谓
D. ①特定称谓 ②强调 ③引用 ④特殊含义
20.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良莠不齐 无所不为 扶正祛邪 浩然正气
B. 良莠不齐 无所不用其极 扶正祛邪 风清气正
C. 不稂不莠 无所不用其极 降邪从正 浩然正气
D. 不稂不莠 无所不为 降邪从正 风清气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食物摄入量和身体活动量是保持能量平衡、维持健康体重的两个关键因素。长期能量摄入量大于能量消耗量可导致体重增加,甚至造成超重或肥胖; A ,甚至体重过轻。体重过重和过轻都是不健康的表现。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目前,①我国大多数居民身体活动量明显不足,②成年人超重与肥胖率高达50.7%左右。③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率也不断增长。④不仅充足的身体活动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⑤还能增强体质,⑥降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生;⑦同时也有助于调节心理平衡,⑧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⑨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 B 。建议大家积极进行日常活动和运动锻炼,成年人可以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每天进行主动身体活动至少6000步。鼓励大家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多动多获益。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应主动起身动一动。根据自身特点,保证基本能量摄入的同时,重视身体活动,保持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做一个多动“慧”吃的健康人。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了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儿时的我们,面对父母、老师各种各样的约束,总觉得很不自由,总渴望着长大从而拥有更多自由。但长大、成人就意味着拥有绝对自由吗?失去了他人的约束,我们是否该更自律?
对于“自由”与“自律”,作为一个已经或即将成年的你,有着怎样的体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10月温州中学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1~4题答案】
【答案】1 B 2. B 3. D
4. 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如举哥白尼“日心说”的例子,从而避免空洞说理;②论据选择典型,选择哥白尼“日心说”需要表达才能达成完全的思想自由这一论据,说服力强;③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阐释了“思想”“言论”及两者的关系(这一点写“界定概念”或“比较论证”也可以);④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思想是绝对自由的,而言论等表达自由则是相对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