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材料三: 费孝通在“文字下乡”一节中说:有些人因为乡下人不识字而认为他们愚蠢,而文字下乡难是因为在“面对面的社群”,在其工作生活中,不需要文字。陈心想反驳: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不想学习文字?乡村里认字的人首先身份上就不一样,在人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艺不压身”。……关键在于两个方面,阻碍了文字的下乡:一个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概是比较奢侈的东西。……第二个方面是缺乏教育文字的供给,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的起,也找不到老师。经济学里有个供应学派,认为供应创造了需求。 陈说:“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言重了。我一向反对当事者自以为在认识自身事物上比外来的研究者有优势。况且费孝通此说,是有经验根据的。他在以调查为基础的《江村经济》中说: 学校里注册的学生有100多人,但有些学生告诉我,实际上听课的人数很少,除了督学前来视察的时间外,平时上学的人很少超过20人。……如果你在村里走一走,就可以看见到处有三五成群割草的孩子,有些还不到10岁。……文化教育的价值在人们眼里,还不如孩子们割草直接为家庭收入做出的贡献大。 费的根据出自一个小时空,而《乡土中国》意在概括一个大时空的特征。书名即可证明。乡土当为中国空间之大半;作者未设定时限,就是说他要概括漫长历史中延续、积淀成的乡土社会特征。内容更可证明:差序格局、礼治、无讼、长老、名实分离,均为大时空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之概括。不幸,上世纪三十年代江村的那个小时空中文字与教育的衰微,未必反映大时空的特征。 年长费孝通35岁的齐如山1955年在台湾撰写《中国的科名》时慨叹:当年科场内外无人不知的一些行话,如今连研究者都搞不明白。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当下的关切压倒了对昨天的记忆,故有了《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难”的原因推断。但另一方面,细节可以不知,历史大线条怎能不晓。吴江属于苏州,苏州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科举重镇。讲吴江乡村的文字遭遇,不该忘记此地当年私塾的繁荣。其实费孝通赴英留学前写的《江村通讯之四:格格不入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简略地说及开弦弓村的私塾时期。但这段简述未进入日后的论文《江村经济》,更不要说将之扩展。其后的《乡土中国》竟然以开弦弓村一个时点上的教育特征,即“文字难下乡”,定格无年代区分的乡土中国。 (摘编自郑也夫《评〈乡土中国〉与费孝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空中人和人 接触常存在阻碍,加上时地的圜局不同,导致文字无法完全传情达意。 B. 文字这一工具本身并不完善,再加上电话、广播的发展,我们以后很可能用不到文字。 C. 在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的基层有语言无文字;早期文字是庙堂性的,不属于乡下人。 D. 陈心想认为,乡下人有识字意愿,无法实现是因为财力的不足和教育文字供给的缺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语有很多辅助表情来传情达意,书面语需依着文法完整地表达,所以不明二者差异的外国人常闹笑话。 B.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具体描绘了江村这一小时空文化教育的处境,可见那个年代文字和教育的衰微。 C. 吴江乡村的文字遭遇和私塾繁荣的反差,说明教育不一定能帮助生产生活,也可以是为了服侍科举功名。 D. 郑也夫并不是完全反对费孝通的观点,只是觉得他过于关注局部,忽略了时代大背景对文字下乡的影响。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文字下乡难”的例证的是( ) A. 在农村中,借钱不需要字据,干活不需要合同,只要双方谈好即可。 B. 在广西瑶山的原始部落里,人们常常以铜钱为记,来相互传递消息。 C. 乡下孩子反应灵敏,捉蚱蜢一扑一得,城里人这方面反而显得笨拙。 D. 在农村,老人间口口相传的给小孩治病的土方子,大部分都很有效。 4.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补充思维导图。
展开余下试题小个子方七对老曹说:“你怎么才来,我们要散了。” 老曹说:“别散啊,好戏还没开场呢。”说着,他就从腰里摸出了一个翠绿的酒瓶子,说,“今天下午跟着老郭去胶河农场喝酒,场部炊事员老王悄悄地递给我的,景芝白干。”他举起酒瓶,使劲摇晃了几下,然后将酒瓶子放在灯光下,让我们看瓶中那些纷扬的泡沫,而浓烈的酒香,也从瓶盖的缝隙里钻出来。大家都贪婪地抽着鼻子,努力地嗅着酒香。 “可惜没有肴!”老曹说。 六叔说:“炒两个蛋行吗?” 老曹道:“太行了,两个鹅蛋,加上半棵大白菜。” 在炕角睡得迷迷糊糊的六婶说:“哪里有鹅蛋?是你下的?” 方七道:“算了,明天再聚吧。老曹你先把酒放在这儿,明天晚上大家带着鹅蛋来,最少一个,多了不限,没有鹅蛋,鸡蛋也行,肉也行,鱼也行。” “别算了呀,明天还有明天的局呢。这样吧,”老曹眼睛里闪烁着狡猾的光芒说,“小昌、解放,你们俩到大湾里抓两只鹅来,杀了煮煮吃。” 我看看解放,解放看看我,心中都在犹豫。老曹道:“怕什么?半夜三更的,没人知道。” 我说:“大家必须保证,谁也不说出去。” 老曹道:“如果你们真能抓回鹅,大家吃了,谁会说?年轻人,干事果敢点儿,别前怕狼后怕虎的。” 我和解放交流了一下眼神,便一起往外走。 老曹说:“麻利着点儿,大湾北头那片苇地里,有十几只鹅,我刚才路过时看到了。” 大雪纷飞的天气似乎不大冷。积雪辉映着空间,不黑。我和解放没有交谈,但我的心情怪怪的,仿佛要去干一件被允许的坏事,又像去干一件不被允许的好事。 我们分拨开积雪的荆棘棵子,悄无声息下到大湾冰雪上。冰上积雪格外平展,我们小心翼翼地往那片芦苇靠近,脚下的冰面发出一声脆响,吓了我们一大跳,那响声沿着冰面放射到很远的地方。鹅们似乎受到了惊吓,我们听到芦苇中传来几声悠扬的鹅叫。为了使袭击具备突然性,我们趴在雪地上匍匐前进。我们顾不上冰雪扎手,也不怕濡湿了棉袄,为了逮鹅,我们是真拼了。在距离团簇在一堆睡觉的鹅群数米远时,我们不约而同地一跃而起,扑了上去。鹅群炸开,群鹅鸣叫着奔跑、翻滚。我把一只鹅压在身下,为了不让它鸣叫,捏住了它的脖子。我看到解放也得手了。 我们提着鹅回到六叔家时,墙上的挂钟正好敲响了十二点。 我放下手中的鹅,老曹惊呼道:“啊!这是我家的鹅啊!”老曹家的鹅在屋子里乱窜着,嘎嘎地叫着。 六叔道:“这是天意!”大家笑了几声,但看到老曹那恼怒的表情,便压住了笑声。 这时,我们才看到抱在解放怀里的另外一只鹅,正是那只外号“歪把子机枪”的鹅霸。它的歪脖子一伸一缩地挣扎着,眼睛闪烁着黑色的光芒。 “这不公道!”老曹说,“酒是我出的,鹅也是我家的,太不公道了!” 解放说:“我们家的鹅,我下不了手,你们来吧。” 六叔道:“一只就够了,这只歪脖子,肉也不会好吃,放了它吧。” “那不行!”老曹说。 “你们等着。”解放把歪头鹅抱到门外去,又将死鹅扔了进来,然后踩着雪走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叙述了“我”与解放成为好友的过程,表现出孩童单纯与善良的美好品质。 B. 第三段中作者着意描写了“歪把子机枪”公鹅的好勇斗狠,暗示解放抓鹅时的艰辛。 C. 我们在寒冷的腊月聚在六叔家打扑克这一场景,营造了乡邻间温馨融洽的相处氛围。 D. 作者以孩童的视角回忆了一次偷鹅经历,暗含了对道德界限的探讨,引发读者深思。 7. 下列对文中人物的形象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使小头婶、六叔、方七等众多人物各具特色。 B. 文中描写老曹带酒邀请众人留下共饮的场景,展现老曹热情慷慨、善于交际的形象。 C. 文中通过丰富细腻的动作,描写我和解放抓鹅时的情景,体现我和解放的冒险精神。 D. 本文设置了被抓之鹅归属的巧合,在矛盾冲突与对比烘托中突显老曹与解放的形象。 8. 如何理解“我”认为偷鹅既是“被允许的坏事”又是“不被允许的好事”?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9. 铁凝笔下台儿沟的月色、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往往能增添许多艺术色彩。请结合文本分析《偷鹅记》中雪景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①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②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有删改) 【注】①理:治,指政治清明安定。②疾:努力,尽力。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学者师A达B而有材C吾未知D其不为圣人E圣人之所F在G则H天下理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者,是“求学的人”的意思,与《师说》中“古之学者”的“学者”意思相同。 B. 师,在材料一中是“从师学习”之意,与材料二“不尊师者”的“师”意思不同。 C. 巫医,古时候巫和医不分,因此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D. 材料二中“未之尝有也”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圣人从师学习,而一般人才智远不如圣人,却不从师,因而贤愚差别更大。 B. 材料一中那些教给孩子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的人,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展开余下试题C. 材料二主张要尊重老师,指出安定天下 圣王并不计较老师的出身地位、贫富境况。 D. 材料二中圣人在努力学习中产生,努力学习是成为才华超于众人的贤者名人的前提。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4. 概述材料一、材料二从师思想的相同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纤云弄巧”,以巧妙的云图衬托织女的风华,与“飞星传恨”的凄苦氛围形成对比。 B. “迢迢”写银河辽阔突出相思之苦,“暗渡”既点“七夕”题意,又表达相会的艰难。 C. “金风玉露”化用于“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的诗句,洋溢及时行乐之意。 D. 全词每阕前三句写景抒情,后两句议论。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呈现独特的艺术效果。 16. 词牌“鹊桥仙”表达的是“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秦观此词却独出机杼,立意高远。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短暂、韶光易逝的感慨,令人警醒。 (2)“智能向善”入选2024年十大流行语,体现了民众希望“智能”这个宝藏能够服务大众、为民共享,暗合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同的表达可以传递相似的内容,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与荀子《劝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强调了内省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4)猿声在诗歌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借助猿声的悲鸣与高啸,传递出复杂的情感,比如高一语文课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项基于四省(区)的手工艺调查显示,有55.56%的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危险。可见,( 甲 ),既可如白酒存放越久越香醇,①也可能会随着时光流逝而走在“消逝”中。传统手工艺如何跨越时间, a ? 玉器、木雕、丝绸等传统手工技艺,贯穿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深深熔铸于我们的文化谱系之中,承载着多重价值。传统手工艺凝结着中华工匠 b 的劳动智慧。像是“好墨十万杵”的标准,捶捣出千年不褪色的徽墨;不仅仅陶器瓷器的出产,要经过做胎子、晾干、烧制等多道工序的过程,而是它的工期不短。传统手工艺( 乙 )。②“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色彩缤纷、优美华贵的丝绸让世界对杭州心生向往。传统手工艺大多依托当地资源禀赋而生, c ,成为当地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基础。如汉中藤编就是以当地青藤、竹、木为原料,发展成为让当地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 材料二: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③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令人 d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高邮威蛋的黄是通红的。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选自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有删改) 18. 请在材料一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句子为病句,请作修改,并把修改过后的正确句写在横线上。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材料一中加点“像”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新媳妇儿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B. 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边,双手紧紧捂着耳朵。 C. 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D.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1. 依次填入材料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久弥坚 薪火相传 因地制宜 惊奇不已 B. 历久弥新 生生不息 因地制宜 叹为观止 C. 历久弥坚 生生不息 就地取材 叹为观止 D. 历久弥新 薪火相传 就地取材 惊奇不已 22. 标点符号不仅有语法标点的形式作用,还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下列对材料中画线句标点符号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和②句的双引号用法不同,③句和④句的感叹号用法相同 B. ①句和②句的双引号用法相同,③句和④句的感叹号用法不同 C. ①句和②句的双引号用法不同,③句和④句的感叹号用法不同 D. ①句和②句的双引号用法相同,③句和④句的感叹号用法相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国家铁路局发布的新版《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规定:“候车区(厅、室)内男厕位(不含站位)与女厕位比例应为1:2。” 规定中“1:2”的明确提出,既响应了社会需求的呼声,又体现了公共设施建设主体的新作风,还引发了社会对于男女公平以及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等系列问题的思考。 请以“1:2变化的背后”为主题,聚焦一点,展开论述。 【注意】①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
2024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B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B 3. C 4. ①乡下人习惯面对面交流; ②文字是不完善的工具 5. (大学生) ①降低文字难度,提高文字实用性。 ②结合当地需要,适当改变交流方式。 ③加强使打破封闭空间,引入外部文化刺激。 (政府) ④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加大文化教育投入; ⑤夯实乡村基础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育场地供给; ⑥加大文字宣传力度。举办丰富多彩的学习文字的活动,营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