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课后练习
《礼治秩序》课后练习题
1.《礼治秩序》中说,礼治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试分析传统是怎样维持礼治的。
2.《礼治秩序》中说,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为什么是这样呢?
3.话题讨论:因为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布在官方微博上。小陈举报父亲之事,赢得了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了一些质疑。
结合《礼治秩序》,从“礼治与法治”的角度,该怎么理解评价这件事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常有人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浏览完整试题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对于加强法治建设而言,礼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礼记·经解》中说:“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而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汉初贾谊认为,礼与法不能偏废,而应相辅相成:“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治安策》)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相接续的关系。事实表明,单纯依靠法治,要引导人们理性地认识与处理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群体、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等等关系,在全新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人们思想的统一、意志的统一、行动的统一,重新构建全社会的整体性、稳定性、确定性,困难重重。
面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礼治有助于重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的整体性、稳定性、确定性。因为礼作为责任伦理,在维护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持续不断地给它们以活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百年来,礼治虽然迭遭否定,冲击和破坏,但在广大基层社会中,在众多家庭和社会团体中,特别是在和古代相比变化不是很大的乡土社会中,公共秩序的维持仍然依靠“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即所谓礼治。表现为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人情、乡规、家训、族约等等,它们在民间一直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今日中国,礼治建设并非没有基础,它其实有着深厚与肥沃的土壤。
(摘编自姜义华《论“礼治”的当代意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中国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如果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可以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或者“无需规律”的社会。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教化而主动地服于成规。
D.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乡规,家训、族约等,与古代比变化不是很大,它们一直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前三段,对“人治”“法治”概念作辨析,指出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为下文提出“礼治”张本。
B.材料一第五、六段先阐释礼的内涵,指明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因为法律需要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所以礼这种规范只能靠传统维持。
C.材料一最后三段,进一步辨析礼治、法治、人治,以此总结全篇,凸显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特色,行文上与开篇相呼应,结构圆和。
D.材料二谈古论今,阐明礼作为责任伦理,有助于重建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的整体性,稳定性等,指出“礼治”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证明礼与法具有相辅相成关系的一项是(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B.“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记》)
C.“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荀子》)
D.“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治安策》)
7.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运用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8.在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的今天,如何进行礼治建设?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是人们可以遵守的成法。只要按照传统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人们对传统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久之,这套行为就成了“仪式”。“礼”就是按着仪式去做的意思。这样,传统就维持了“礼治”。
2.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传统能够比较长久地发挥效力。后人只要按照传统照办,就能保障生活,维持社会秩序。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治也就无法实现了。
同时,在熟人社会中,违背多数人公认的礼,所需要承受的舆论压力和道德指责,也会令礼的叛逆者倍感压力。社会也就由此得到治理。
3.乡土社会用“礼”来维持秩序。按照礼治秩序,“举报”行为不免破坏家庭关系,“大义灭亲”是不光彩的。但现代社会变迁快,价值多元,传统礼治已无法保证秩序的维持,这就需要法治。小陈举报父亲,正是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体现了法治意识。
社会舆论的差异,表现了礼治和法治观念的冲突。
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A项“中国社会是‘礼治’的社会”错误,混淆概念;根据文意,“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B项“乡土社会是‘无法’或者‘无需规律’的社会”错误。文中有“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判断失误,顾此失彼。D项“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乡规,家训、族约等,与古代比变化不是很大”错误,“与古代比变化不是很大”的是乡土社会,并非“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乡规、家训、族约”。
展开余下试题
5.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B项“因为法律需要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所以礼这种规范只能靠传统维持”错误,“法律需要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与“维持礼这种规范的就只能是传统”并非因果关系。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论点论据的能力。实行礼治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将它禁止,而实行法治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去制止。在《治安策》中,贾谊认为,礼与法两者互为表里,各有侧重,礼侧重于教化,可防患于未然,其功用在于“劝善”;法侧重于处罚,惩戒于已然,其功用在于“惩恶”。该句最能证明礼与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7.(1)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先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与法治是相对的观点和乡土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等观点,继而确立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观点。
(2)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了比较法(或对比法),引证法、举例法等。具体分析如下:①比较法。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秩序作比较,引出乡土社会秩序的特点。②引证法。引用《论语》中“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证明古人遵循礼一般具有主动性。③举例法。列举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从反面证明乡土社会并非“无法无天”或“无需规律”。
8.①学习历代社会所累积的经验,适当发挥优秀传统的效力;②发挥礼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解决治理某些社会问题;③让礼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互相接续;④主动学习礼,敬畏礼,遵守礼,遵守传统规则,自觉维持社会秩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B.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C.文中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
D.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合乎礼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个人是被动服从的;礼是通过教化和道德的内化,从内部限制人的行为的,个人是主动服从的。
B.礼与法不同,法靠有形的权力来维持。而礼靠长期沿袭下来的无形的传统来维持;法能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而礼则不能。
C.社会舆论维持道德,个人习惯维持“礼”。违背了道德,则羞于见人;而违背了“礼”,则不好、不对、不合、不成。
D.礼治与个人好恶的统治有较大的差别,它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它的推行依靠传统的教化、熏染与主体的自觉自愿。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既证明古代礼有残忍的一面,也表明孔子比子贡更看重礼。
B.在安土重迁的乡村,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有句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C.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法治会应运而生。
D.从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严谨的仪式操练,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孟母为儿三迁
B.古代贵族用陶俑殉葬
C.曾子临终易席
D.当代长辈过年发红包
5.根据《礼治秩序》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学而时习之”,乡土中国时代,一个人只要能学到社会所累积的有效经验,就能应对人生道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获得满足需要的愉快。
B.所谓“言必尧舜”,乡土中国是个崇古的社会,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化不大,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经验可以作为后代生活的保障,值得保守下去。
C.所谓“富而好礼”,人对礼的服从是主动地,只要是主动服礼,就可以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为人所好,从而内在地限制人的行为。
D.所谓“克己复礼”,礼的养成并不是由本能或天意自动形成的,要求自我的克制与约束,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不能离开社会。
6.下列对文中有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传统:传统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中,也存在于衣食住行之中。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比现代社会更大。
B.礼治:礼治并不是人本能地、自动地服从于成规而构成的秩序,经过教化的过程主动地服于成规才是礼治的体现。
C.法治:法治跟法律是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本文段中作者是把这两个词当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的。
D.人治:人治一词容易被误解为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所以文中选择礼治一词来对应法治,以此来解说乡土社会的特色。
7.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原文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参考答案】
A 【解析】B项,“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选项少了“单从行为规范一点”。C项,“作对比”错,原文列举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的例子是为了共同说明“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二者之间并无对比。D项,“是合乎礼的”错,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丁忧”是古代“礼”的表现。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不合乎礼的。
2.B 【解析】B项,“法能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而礼则不能”错误。结合后数三个段落的信息“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者天意所构成的秩序”“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分析可知,“礼”也能维持社会秩序。
3.C 【解析】C项,理解偏差,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不是“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是变化比较慢。原文表述有“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4.A 【解析】A项,孟母三迁主要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不属于礼治范畴。
5.C 【解析】C项,“只要……就可以……”理解有误,原文为“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对礼的服膺需要经过教化的过程。
6.C 【解析】C项,“但在本文段中作者是把这两个词当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可见“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规定,而不守法则由特定的权力来惩罚个人属于“法治”,作者并未把这两个词当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
7.①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
②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
上一篇:
《拿来主义》分层练习
下一篇:
《乡土中国》第四部分《差序格局》阅读与检测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乡土中国之”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