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琵琶行并序》
一、选择题:
1.《琵琶行并序》中有些环境描写的诗句很好地烘托了气氛。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烘托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气氛。
B.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乐声动人、听者全神贯注的气氛。
C. “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烘托了孤独寂寞的气氛。
D. “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与朋友饯别的凄凉情景。
2.对《琵琶行》中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 “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 “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 “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铁骑突出刀枪鸣
C. 整顿衣裳起敛容 D. 秋月春风等闲度
4.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明年秋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
C. 凄凄不似向前声 去来江口守空船 D. 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5.对《琵琶行》诗句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 “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6.下列对《琵琶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关琵琶女出场的描写,从“欲语迟”到“始出来”到“半遮面”,寥寥几笔,描绘出琵琶女不愿见人、羞怯的情态。
B.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句,描绘了琴声先轻快流利后悲抑哽塞的变化,用听觉形象强化了视觉形象。
C. 在“声暂歇”后,诗歌运用恰切的比喻,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这些鲜明的形象把“凝绝”的音乐暗流推向高潮。
D. 从调弦校音、信手弹来、正式演奏到曲终收束,诗歌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完整的琵琶演奏过程,再现了丰富的音乐形象。
7.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用了七个字就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
B. “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用景物烘托,传达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 “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了马,客人还在船上,说明分离时的依依不舍。


浏览完整试题D. “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记回去,客人也不出发了,侧面烘托琵琶女弹技的高超。
8.“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 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 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 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
D. 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9.以下加点字分别有四个义项,请结合句子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遂宁酒使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
A. 高兴,愉快 B. 放肆,放纵 C. 快速 D. 畅快
10.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回 B. 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以前
C. 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战船 D. 如今有谁堪摘 堪:忍受
11.诗的结尾作者自伤身世,自觉与琵琶女颇多相似,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
B. 一个善写诗,另一个能读懂;一个会弹奏,另一个能欣赏,有他乡遇知音相见恨晚之感。
C. 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D.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都有荣衰变迁,“幽愁暗恨”。
12.下列对《琵琶行并序》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的序言介绍了长诗所叙述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诗人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
B. 诗中写了三次琵琶声:先是诗人送客听到第一次琵琶声;第二次是诗人请出琵琶女为自己弹奏一曲,弹奏结束后琵琶女诉说了自己的身世经历,诗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感动,又感慨自身经历;第三次是诗人再请琵琶女弹奏,为她翻作《琵琶行》。
C. 第二次弹奏时,为突出琵琶声之绝妙,琵琶女琴技之高超,诗人运用了叠词和夸张手法,还用视觉形象加以描摹,侧面描写加以烘托,使得琵琶女弹奏的乐声非常具体形象。
D. 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诗人从琵琶女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1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讽喻诗,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 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C.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D. 《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喑、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14.对下列诗句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主旨句。两句诗既表示出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又表达出对自身处境的无限感慨。
B. “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C. “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内容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朝夜两时,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二、诗歌鉴赏: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并序)》里,描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时虽声“暂歇”,却展现出了更好的音乐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道理是通过后天学习所得,人刚出生时并不懂得道理,每个人都会有疑惑。
(3)古人在诗词中经常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表达作者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7.下面语句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请把它们组成两副对联。(只写序号)
(1) 枫叶四弦秋 浔阳千尺水
勾留江上别离情 怅触天涯迁谪恨
上联:
下联:
(2) 堤建西湖 心在苍生 千秋永祀老诗翁
神归东洛 笔诤时政 万户争传新乐府
上联:
下联: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选项“烘托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气氛”错,枫叶和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衬托了秋天的萧瑟与孤寂,更为诗人的失意与别离添了一层悲凉之感,不是苍劲悲壮。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选项.解说恰当;
B选项.解说恰当;
C选项.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以声写声”,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D选项.解说恰当。
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选项.属于。古义,于是作;今义,常用作表原因的关联词。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作歌赠送给她。
B选项.属于。古义,突然爆发出;今义,指超出一般而显露出来。句意: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突然爆发出刀枪的声音。
C选项.属于。古义,整理;今义,治理。句意:整理衣服收敛起面容。
D选项.不属于。古今同义,轻易地。句意: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轻易消磨。
4.【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明年秋”中“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在古代语境中,时间的表述相对更具灵活性,“明年”就是单纯指紧接着当下这一年的下一年。例如在《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也是这个用法。今义就是按照公历或农历的纪年法,指当前年份的下一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中“因为”,古义是“因此创作”,“因”是“因此”,“为”是“创作”;今义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句中是说因为(这件事)创作了长句,而不是现代意义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用法。


展开余下试题B选项.“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突出”,古义是“突然冲出”,在诗句中形容骑兵突然出现,刀枪碰撞的声音;今义是“超出一般,使超过一般”或“鼓出来”。如现在说的“突出贡献”“突出表现”等,与古义的“突然冲出”意义不同。
“整顿衣裳起敛容”中“整顿”,古义是“整理”,诗句中是说女子整理衣裳;今义除了“整理”的意思外,还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的意思,如“整顿纪律”“整顿作风”等,今义的使用范围和意义有所扩展。
C选项.“凄凄不似向前声”中“向前”,古义是“以前、先前”,是说现在的声音不像以前的声音那么凄凄动人了;今义是“朝着前方”,是一个表示方向的词,与古义的时间概念不同。
“去来江口守空船”中“去来”,古义中“去”是“离开”,“来”在这里无实义,“去来”就是“离开后”;今义“去来”就是“去”和“来”的组合,有“往来”等意思。在诗句中是说商人离开后,女子在江口守着空船。
D选项.“终岁不闻丝竹声”中“丝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音乐。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意义一致。
“门前冷落鞍马稀”中“冷落”,古今义都是“冷清、不热闹”的意思。诗句中形容琵琶女年老色衰后,门前冷清,很少有客人到来,和现代我们说的“冷落的街道”“受到冷落”等意思相同。
5.【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选项.“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错误,人物未出场露面,这里的描写应是诗人的个人感受,并非直接刻画,而是侧面间接描写。
6.【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B选项.“用听觉形象强化了视觉形象”错误,这一句是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并未涉及视觉形象,而是通过听觉形象来表现琵琶声的悲抑哽塞的听觉形象。
7.【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C选项,这里是互文手法,主人和客人是一起下了马,一起上了船。
8.【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9.【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D选项.“快”在句中是副词,修饰“弹”,意思是“畅快”。句子的意思是:让琵琶女尽情、痛快地弹奏几首曲子。
10.【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选项.正确。句意:(琵琶女)退回座位后,加紧弹奏琵琶,弦声变得愈发急促。
B选项.正确,句意:(琴弦)凄凄切切不再像之前那种声音。
C选项.正确。句意: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D选项.“堪”,可以,能够。句意: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
11.【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B选项.“另一个能读懂”没有根据,诗歌中没有表明诗人向琵琶女表述自己的经历,就不存在读懂不读懂的问题。“有他乡遇知音相见恨晚之感”也不对,白居易是由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坎坷,不存在知己之说,所以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人借琵琶女的经历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
1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C选项.“夸张手法”说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声如“急雨”“私语”,如“银瓶乍破”水浆迸射,如“钦骑突出”刀枪齐鸣。
1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D选项.“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错误,应是明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暗线是诗人的感受。
14.【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D选项.“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中“反问”说法错误,有问有答,应是设问。
15.【答案】(1)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3)示例一: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示例二: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解析】【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幽”“孰”“惑”“亦”“事”。
16.【答案】 (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解析】【试题分析】
易错字词:“幽”“渌”“荡漾”。
17.【答案】【示例】(1)上联: ;下联: (2)上联: ;下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一副,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枫叶四弦秋”对“浔阳千尺水”,“怅触天涯迁谪恨”对“勾留江上别离情”。根据《琵琶行》中的诗意,“枫叶四弦秋”后应接“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后应接“勾留江上别离情”。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第二副,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堤建西湖”对“笔诤时政”,“心在苍生”对“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对“万户争传新乐府”;“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是白居易的个人功绩,“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和“千秋永祀老诗翁”是后人对白居易的赞誉。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琵琶行并序”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