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乡土中国》第一部分《乡土本色》阅读与检测
《乡土中国》第一部分《乡土本色》阅读与检测
【任务清单】
核心概念:1.乡土性 2. 礼俗社会 3.法理社会
内容概述:用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概述本章的主要内容。
思维导图:阅读本章内容,梳理本章的写作思路和内容,设计一个思维导图。
合作探究
1. 作者把中国社会定义为乡土性的,请圈出展现乡土性特点的语句,概括其特色。
2. 我们该如何评价乡土本色?
3. 在《乡土中国》第一章中,作者认为我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是什么?试据此论证我国现阶段城镇化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语言品读
1.简要分析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2.分析下面这句话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2009年至2010年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含县级市)中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25天至30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堪忧。这些地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浏览完整试题
材料三:
“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粗鄙化严重。”冯骥才说,“据我所知,一些村落腾笼换鸟,将当地村民迁走,交给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大搞农家乐和民宿,编造伪民间故事吸引游人。”“如果我们的村落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十年或者十五年,我们认定下来的这几千个宝贵的传统村落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变成‘千村一面’。这是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冯骥才说。
他同时强调,乡村不是不能搞旅游,恰恰相反,特别好的村落还需要旅游传播出去,让人们欣赏它,热爱它。但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抛掉甚至牺牲其他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
前不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去山西大汖村拍摄资料照片,这个村子建于北魏时期,历史悠久。工作结束时,这位工作人员拍了一张与全村村民的合影。令人心酸的是,全体村民只有16个人,还多是老人和妇女。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因而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
B.种地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普遍的谋生办法,泥土的珍贵他们最懂。
C.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
D.土地不流动,庄稼动不得,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不愿离开泥土。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调查显示: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都兼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
B.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每天消亡1.6个,但其他地区的保留完好。
C.冯骥才认为因为旅游公司开发运营不当,所以现在古村落发展已经是“千村一面”,毫无二致了。
D.冯骥才表示乡村可以搞旅游,特别好的村落还可以通过旅游进行文化传播,引发人们的热爱和欣赏。
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基层群体的谋生办法与社会乡土性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
B.传统古村落逐渐消亡意味着乡土文化已经过时,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C.古村落开发中出现的不良问题说明我们对古村落遗存的保护迫在眉睫。
D.中国古村落的没落昭示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对传统乡土文化造成了冲击。
4.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
【群文阅读】
民族文化的乡土性
——以《想象的共同体》与《乡土中国》为例
吴婧婧
安德森在其著作《想象的共同体》中,把民族的情感与文化根源作为其研究的基本点,试图对具有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范围内想象的共同体,进行探讨。他对民族这个宏观概念的理解是:民族是一个想象出来,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共同体,并不是许多客观社会现实的集合,而是一种可以被想象的创造物。
安德森的研究,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研究,指出文化背后独立的历史力量。这种力量历经千年时间的冲刷,还表现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些文明以一种庞杂的交汇过程,萃取出一个关于民族的结果。
在《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思维模式下,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保持着独特的光芒。费孝通在其著作《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指出,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并包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也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自在民族体。
从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华夏民族的雏形,到不同动荡的历史时期,依然保持着融合并且兼收并蓄,最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华夏民族共同体,综其千年演变过程来看,汉族与汉文化一直是核心,表现出了很强的包容性与生命性,无论是海内承平还是朝代更迭,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表现出不断吸收、不断融合的态势,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统一体,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一个经历民族自觉发展的现代中华民族。
在近代,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被动地融入由资本主义国家构建的世界。在西方列强的一再入侵之下,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变革方式,共同抵抗西方列强,逐步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就其动态发展来看,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现今文化多元一体化格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历经千年动荡与变迁,其文化传统从未出现过断层;在统一帝国分裂以后经过对峙分庭抗礼,而后走向新的高度统一。在这背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强化下,为中国文化构建了一个强而有力,并且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民族精神和象征,同时这也是维系民族情感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封建社会高度集中的政治统治下,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农耕文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乡土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农村进行实地研究之后认为,乡土中国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有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更像是浓缩了千年文化变迁的一种真实存在的、依然不断发展的社会状态。下文以乡土中国的乡土社会的垂直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为例,对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展开分析。
在垂直的乡土社会中,在统治者、精英权力中心及至乡绅阶级,中央到地方的垂直治理体系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其代表则为高度文明的统一体,经由常识化、制度化和风俗化的演变,逐渐从权力的中心到边缘,从城市到乡村,从上层到下层扩展,构成“中国”这个“国家”的基础,“文化”的基础。
垂直统治的政治秩序,从根本上保障了封建王朝的发展,统治者通过推行“王朝礼制”,来维系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的方方面面。而这种制度是一种“人治”的体现,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法律”与“契约精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权力的最高中心始终在帝王与权臣贵族手中,统治者以自己的见解与思想,对国家实施强而有力的管理,推行了一系列严谨有条理并且有利于王朝发展的政治政策,建构了一种垂直的管理体系。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固定在大的管理体系内,每个人各司其职,不允许有异常出现。
展开余下试题
而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乡土的,是根植于土地,是生于斯长于斯,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无论哪个朝代,土地对于底层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土地生产与收入而造成的生存问题,会使隐忍的底层人民,走向暴力对抗的道路,以此来争取赖以维持生计的土地。以历代起义为例,其大背景都是在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下,普通家庭在徭役赋税的重压下,无法维持生计与家庭的正常运转,所以以暴力的形式与统治者的政权相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历代的统治者为了保障其政权的稳定性,将土地以租赁或者其他的方式,给予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家庭,这样既保障了农户的正常生活,也保证了国库的稳定。
土地以母亲般的胸襟,滋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世世代代,同时也固定了传统社会的框架。比如传统的故土难迁的思想、落叶归根的思想,使得中国的农村很少有较大的流动,极端的自然灾害除外,土地把中国的农村以片状式固定下来,聚落而居,甚至连村与村之间的联系都很少,所以出现了“十里不同言”的现象。这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模式完全相左,中国的基层社会,没有西方那样的社区群体,也没有集体农庄。传统社会的乡村,更像是一个熟人社会,没有陌生人,大家都认同着一种源于熟悉的契约精神,每个人的行为都遵循着一种默契的行为规范,并且受到这种行为规范的束缚,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稳定的“礼治”,靠“礼”来调节社会规范。这种模式贯穿于日常生活,贯穿于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且产生了许多仪式,依靠传统的力量,依靠人们自觉遵守,由个人推及社会,形成乡土社会中的差异格局,从而服务于统治秩序。
正是中国传统社会这种特殊的稳定性,才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不断传承。久而久之,在不断的王朝更迭中,尽管动荡不断,异族入侵,人们似乎适应了这种统治方式,文化也在千年的格局中不断发展。
除了垂直的统治秩序以外,中国的乡土社会也存在着横向发展。父母与子女构成了最基本的家庭单位,以血缘为纽带,通过姻亲和群聚的形式,以地缘为基础向四周扩散。纵观中国乡土社会建立的基础,源于血缘与地缘的亲疏远近,从婚姻到生育,可以将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点联系到一起,以家庭为单位,构架起一个稳定的社会。
在乡土社会的发展中,通过血缘的方式使得不同地缘得以相互联系,宗法制正是这种文化的具象体现。随着地缘的扩展,家族文化不断扩散与传承,这也使得“忠、义、仁、孝”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传播在中国的土地上,刻在中国的千年历史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这也构建了民族的性格,无论在近代的外强入侵、民族解放中,还是在当代政治经济一体化中,中华民族这种文化始终历久弥新,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学者指出,在血缘共同体与地缘共同体合力推动下,这种存在于乡土社会中的文化,逐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这种原始的方式以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友谊的名称存在。所以从血缘上来看,亲属关系的密切是由于家庭的不断扩散;而地缘使得同一片聚落的生活习性更为相似,相比于离得较远的血缘,关系更为亲密,所以出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
正是由于这种血缘与地缘关系,逐渐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共同体,构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炎黄子孙成了共同的身份。在这种稳定的模式与高度的认同感下,在血缘与地缘的不断扩散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历久弥新,依然保持着稳定的架构。
所以中华文化鲜明的乡土性,与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存在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对于中华文化来说,这种理论是无法移植与构建的。中华文化在家庭、血缘、地域的联结下,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大框架,成了一个自在的民族文化实体,其根基是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经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明推进,它经历了不断杂糅并包,不断推陈出新,在基础封建王朝下的垂直统治下,形成了一个体系化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出了文化上的高度认同与清晰的同一性。
(选自《农村科学实验》,2019年第22期,有删改)
阅读心得(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核心概念】
1.乡土性: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2.礼俗社会:礼俗社会就是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
人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3.法理社会:法理社会是现代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受规章法律的制约。
【内容概述】
本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点。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从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来说,世代定居,不流动是常态,迁移或者说流动,是变态。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来说,是孤立和隔膜,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交往也疏少。其孤立与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土社会的常态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上,成了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个有机的礼俗社会,存在一种有机的团结。这种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之于人,之于物。由于熟悉,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信任,这种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合作探究】
1.乡土性有三方面特点:
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其二,不流动性,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其三,熟人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悉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合作探究】
2.正面:勤劳耕作,对土地依恋,从朝夕相处的熟悉里得到信任,对天地万物熟悉,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如儿女孝顺父母、朋友之间重信守诺)。
反面:受到土地束缚,黏在固定的地域而缺少流动性,集团之间孤立和隔膜,缺少法律意识,不太重视原则。
3、(1)原因
(2)城镇化政策的可行性:
①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人拥有的小面积土地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富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②现代科技发展迅猛,原先只能靠人力来完成的工程,现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完成,将大量人力解放出来。
③社会稳定,法律逐步完善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往往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端。
④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工作不再单一,从事农业生产不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
【语言品读】
1.据说说明没有进行完全的调查,凡是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使论述更加严谨。也\老是和很叠加在一起,突出强调了那些从农村迁移出去的子弟对传统的坚持。
2.作者用母亲对婴孩的熟悉来比喻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由于长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熟悉感与亲密感,形象地揭示了乡土社会的这一特点。
【高考链接】
1.C 2.D 3.B
4.①传统村落开发套路化、粗鄙化、单一化严重,对情感和文化价值重视不够。②传统村落空巢化严重,部分村落已被年轻人抛弃。
上一篇: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
下一篇:
《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习题梳理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乡土中国》”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