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乡土中国》之《家族》练习题
《家族》练习题
一、课内基础题
1.下列有关《乡土中国》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土社会中的家族大小受人数多少而决定。由父母和四个孩子组成的家族要大于公、婆、儿、媳所构成的家族。
B.西洋社会中,家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生育抚育组织,因此主轴在夫妇之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和的力量。
C.在追求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两性关系这一可能造成破坏性的因素必须要被遏制,因此有了“男女有别”的现象。
D.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具有多种不同特色。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所有成员分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家风往往体现在有德望的祖先定下的家训家规中,这些家训家规在中国有着诸多的名称,如“家规”“家矩”“家训”等,若一言以蔽之,就是“家教”。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而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
A.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B.家风不但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C.家风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D.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 ① 走到哪里, ②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③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④ 全世界, ⑤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⑥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①/②都③和④或⑤可⑥所以 B.①无论②都③或④甚至⑤但⑥因此
C.①无论②也③或④以至⑤/⑥因此 D.①/②也③和④或⑤但⑥所以
4.下列关于《乡土中国》中《家族》“家的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作为一种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而西方的家庭无需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一般具有临时性。
B.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同样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所具备的。
C.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点是由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
D.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5.下列符合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曾子易箦讲的是曾子身边的童仆指出曾子用了不合其身份的席子,曾子听后立马改正的故事。反映了乡土社会中人们服礼依靠外界道德力量的监督。
B.虽然文字能够完全传情达意,但是因为乡下人在熟人社会中既有直接的面对面交流,又能在定型生活中得到代代相传的经验,所以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浏览完整试题C.家族是一个可伸缩的概念,需要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到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的父亲母亲方面的亲属。
D.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事实上二者常常可以并存。它们分别是西方国家和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格局。
6.下列关于《家族》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是由氏族扩大形成的。部落和氏族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根据事业的大小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事业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
C.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跟该社群担负的功能有关。西洋家庭担负生育功能,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
D.作者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夫妻的两性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夫妻双方。
7.下列对《乡土中国》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相对,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B.“团体格局”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有一定界限,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
C.家族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以父子为主轴,它的大小随着事业的大小而变动,但都遵循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D.教化权力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是长幼之序,指年长的对年幼的有强制的权力,这种权力在文化稳定的时代会逐渐缩小。
8.下列关于《乡土中国》中对“家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作为结构原则,这仅是作者的假设,由此得基本的家具有氏族性的判断并没有客观依据。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如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而不加以扩大,就会影响家的长期绵续性,也就不利于经营复杂性事业。
C.中国的家法和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强调讲究负责和服从的纪律性,追求事业维系和发展的效率,冲淡了家人间的亲情。
D.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
9.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家族,家族对维系乡土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费孝通指出,家族是事业性组织,下面哪一项不是该特点的体现?( )
A.家族大小以结构论而不以人数论,结构原则是单一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B.夫妇是主轴,两性感情是凝合的力量。
C.纳入了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如政治、经济、宗教等,求效率讲纪律。
D.具有长期延绵性,不同于西方家庭的临时性。
10.《红楼梦》中秦可卿去世后,贾珍为了丧礼上风光些,托戴权为贾蓉捐官,在他们对话过程中,有这么一段话: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缺了两员,昨儿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好,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份上,胡乱应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要求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以上情节最适合用来阐释《乡土中国》中的哪一概念?( )
A.长老权力 B.家族 C.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D.同意权力
1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家族》里指出:“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
请以《狂人日记》中的“大哥”或《平凡的世界》中的大哥孙少安为例,谈谈费孝通的“家族”观点在这个人物身上的体现。不超过60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
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展开余下试题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人们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中的“该”字一方面暗示了树在现实中的缺失,另一方面传达出孩子们对树的强烈渴望与向往。
B.文中“我”认为父母所做的事情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其中蕴藏的自豪感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荒凉环境、艰苦条件带来的苦涩味道。
C.面对“我们”移植胡杨树的强烈请求,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由于身份特殊等原因使得他难以马上给出答复,只能独自离开。
D.栽种胡杨树的时候,全矿的人像过节一样都来看热闹,这反映出矿区生活的单调与乏味,人们都想借栽树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全知视角,通过朴实平易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读者从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同时被故事所打动。
B.小说通过“我”与弟弟关于506矿的交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增强了阅读的趣味。
C.小说开篇连用三个“没有”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寥寥几句便营造出了一种荒凉感,为后文展现同学们对一棵树的强烈渴望作了铺垫。
D.文中描写胡杨树时,运用拟人的手法,反复使用“孤独”一词,既表现了“我们”对胡杨树的同情,又可以为移植它作合情合理的解释。
3.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人都具有“乡土本色”,即使背井离乡,对故乡土地仍有深厚感情和强烈归属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谈一谈“乡土本色”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4.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简短而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中反映的深刻思想内涵。
1、A
2、A
3、B
4、D
5、D
6、C
7、D
8、A
9、B
10、B
11.①对根的追寻与坚守。矿区的人们渴望在山前有一棵树,也是渴望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的移植,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环境,更是为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让人们的心灵有一个寄托的地方。这种对根的追寻和坚守,体现了人类对于故乡、对于家园的深深眷恋。
②群体意识与集体精神。矿区的人们,尤其是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期待着树的到来,为了移植一棵胡杨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种集体的行为体现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展现出了强烈的集体精神。
12.①从物质层面来看,水对于在艰苦环境中的人们来说,固然是生命的急需品,但它的作用是短暂的、即时性的,无法持续地为人们提供保障。而树可以扎根于土地,不断生长,形成一个天然庇护所,能够为人们持续地提供舒适的生存空间。这种作用是长期的、稳定的。
②从精神层面看,一口水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但一棵树却能成为人们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支柱,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成长,给予人们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让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有了可以依靠和眷恋的对象,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永远的慰藉和滋养。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乡土中国》”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