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乡土中国》之维系着私人的道德阐释与训练
《乡土中国》之“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解题技巧阐释与训练(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考点:
1. 《乡土中国》的“礼治”“法治”与电影《被告山杠爷》——因果题
2.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论据不支持论点
3. 《乡土中国》——道德体系的特点不包括
4.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读书报告——论据支撑观点
5. 《乡土中国》——论据不支撑观点
【考点研究】
一、《乡土中国》之“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解题技巧
1.理解核心概念
明确关键概念:要精准把握“团体道德”和“私人道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团体格局里,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可将其与神对信徒的关系作类比,西方社会道德常被称为宗教道德,宗教是团体的象征,衍生出个人在神前平等和神对个人公道的观念;而差序格局下的私人道德,以自己为中心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克己复礼”是出发点,社会范围从“己”推出,不同关系有对应的道德要素,如亲子和同胞对应孝和悌,朋友对应忠信。
对比概念差异:通过对比团体道德和私人道德的成因、特点和表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团体道德强调团体中个人的平等和公平,而私人道德注重根据与对方的关系来确定道德标准,具有伸缩性。
2.掌握文章逻辑
梳理结构脉络:了解文章围绕不同社会结构格局(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产生不同道德观念展开论述。先阐述团体道德的成因,包括团体与个人关系、宗教观念的作用,以及团体道德体系的演变;再说明私人道德的成因,如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对应的道德要素等。把握这种结构有助于在解题时定位信息。
分析论证逻辑:注意文章中的举例论证,如桃应问孟子舜父杀人舜该怎么办的例子,用以说明团体道德和私人道德的差异;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体现差序格局中道德观念的特点。理解论证逻辑能帮助判断选项对文章观点的理解是否准确。
3.注意细节理解
关注特殊表述:文中一些特殊表述是解题的关键,如中国传统私人道德可看成双重标准,在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像基督教那种不分差别的爱的观念,“仁”看似是团体道德概念,但实际与具体的伦常关系相关等。这些细节在选择题等题型中可能会以选项形式出现,需仔细甄别。
分析语句含义:对于文中一些重要语句,如“克己复礼为仁”“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要理解其在阐述差序格局道德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准确把握语句背后的深层含义,避免在解题时产生误解。
4.结合题目类型
(1)选择题:
判断选项正误:依据文章内容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看其是否准确概括文章观点、是否符合文中概念的定义和逻辑关系。如判断关于团体道德和私人道德成因、特点的表述是否正确,注意选项中是否存在偷换概念、无中生有、过度解读等问题。
排除干扰项:有些选项可能部分内容正确,但整体表述不准确;或者与文章观点表面相似,但实质不同。要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排除这些干扰项,选出最符合文章内容的选项。
(2)简答题:
精准提取信息:根据问题要求,从文章中准确提取相关信息进行作答。例如,回答私人道德成因的问题,就从差序格局下社会关系特点、对应的道德要素等方面提取要点。
组织语言作答:将提取的信息进行合理组织,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注意分点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便于阅卷老师理解。


浏览完整试题(3)运用思维导图辅助
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构建思维导图,将核心概念、主要观点、论证过程等以图形化方式呈现,使文章逻辑更加直观。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回忆文章内容和结构,提高答题效率。
利用思维导图检查:解题后,可借助思维导图检查答案是否涵盖了文章的关键要点,逻辑是否清晰,避免遗漏重要信息或出现逻辑错误。
【考点示例】
一、《乡土中国》的“礼治”“法治”与电影《被告山杠爷》——因果题
【考点解读】
1. 因果题
问题 运用《乡土中国》的“礼治”“法治”等概念与观点,讨论电影《被告山杠爷》中的故事冲突及其深层文化原因。
提示:电影讲述了山杠爷与村民的五个冲突故事。强英为小事打骂虐待婆婆,被山杠爷当众训斥并捆绑游街,导致强英雨夜含恨在山杠爷门前上吊自尽;张明喜外出打工,为了多挣钱不愿回村补种田地,山杠爷当众拆了张明喜写给媳妇的信,并派人去外地将他找回;赵二立赌钱喝酒打骂媳妇,被山杠爷深夜关进祠堂;王禄迟交公粮,被山杠爷囚禁在祠堂三天,不给饭吃;腊正反对堆堆坪集体修水库,不交钱也不愿出劳力,被山杠爷当众打耳光。
答案 山杠爷当了堆堆坪三十多年家,可以用“一蛮三分理”来概括。山杠爷认为“懒驴不打不拉磨”,对付刁汉泼妇就应该“蛮”。在这里,“蛮”的深层文化原因正是《乡土中国》里所说的“礼治”,这个“蛮”符合村规村俗,所以有“三分理”。山杠爷在堆堆坪具有很高威信,全村老少都听他的。这份威信与其说来自村支书身份,不如说是堆堆坪的教化权力所赋予的。县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收到匿名信,来到堆堆坪调查山杠爷的问题。尽管山杠爷没有多吃多占,没有以权谋私,一心为了堆堆坪,动机是好的,取得的社会效果也不错,但他的行为直接导致强英死亡,触犯了法律,最终被戴上了手铐。《乡土中国》写于20世纪40年代,电影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两部作品虽然相距五十年,我们看到书中谈到的“法律下乡”问题在电影中依然存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论据不支持论点
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 “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 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 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 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问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论语·学而》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苏秦潦倒归家时备受冷遇,苏秦长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错误,根据原文“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可知,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窥宫者膑,拾遗者刖”,窥视宫廷的人,就挖掉他的膝盖骨;捡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则要被处以砍掉脚的酷刑。这属于法治。
故选A。
【考题对接】
一、《乡土中国》——道德体系的特点不包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地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于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地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现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之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先得完成他私人之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实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逼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
(选自《乡土中国》)
1.“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这个道德体系的特点不包括( )
A.下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或曰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B.形成公务观念,公私事务分明,讲公道。
C.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D.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一、《乡土中国》【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形成公务观念,公私事务分明,讲公道”不是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的特点。第五段“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据此看出不属于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观念的特点。
故选B。
二、《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读书报告——论据支撑观点
1.在撰写关于《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读书报告时,需要一些论据来解释“礼治”这一概念,以下选项最适合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宋太祖赵匡胤采纳赵普的建议,在宴会上威逼利诱石守信等大将,迫使其交出兵权。
B.没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C.蔺相如为国家利益,处处忍让廉颇,廉颇得知真相后,背上荆条,主动向蔺相如请罪。
D.曹操虽然兵权在握,但不愿背上篡汉的罪名,只享有权臣膜拜之礼,最终放弃了称帝。
二、《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读书报告【答案】
1.B【解析】原文相关表述为: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是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人们所制定,为了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礼是一种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不同的是,法律发挥作用靠的是国家强制力量,而礼,它统治人们靠的是传统。
A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中提到“威逼利诱”,主要是通过人治与利益交换来达到目的,不属于礼治。
B.曾子属于主动服膺于传统的等级秩序,正好作为“礼治”的论据。
C.廉颇负荆请罪,更多是因为得知真相后自感惭愧,长期教化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
D.曹操更多是迫于舆论压力才不愿意称帝,并不是主动服膺于君臣之礼。
三、《乡土中国》——论据不支撑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象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但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或是慈善的,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
B.仅从行为规范来说,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是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
C.礼治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
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因为满足了以传统应付生活的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所以它的秩序就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
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礼”的一项是( )
A.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
B.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C.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D.季孙氏赏舞于庙,八佾舞于庭。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三、《乡土中国》【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礼治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错误。从原文“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来看,礼治并不是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强加因果。
故选C。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D.“季孙氏赏舞于庙,八佾舞于庭”,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这是对周礼等级的僭越。
故选D。
3.①先引出“礼”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②然后将“礼治”与“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③最后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材料一的第一段用举具体例子和引用《论语》语句的方法引出“礼”的概念,第二段进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②然后中间的三个自然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礼治”与“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③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一句可知,本段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乡土中国》”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