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_ 日期______ 等第_____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 1 沁园春·长沙 【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湘潭韶山是毛泽东的出生地,他在韶山生活了17年。可是自从1927年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一直到革命胜利前,(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有回多年未回的湖南老家看看的想法。但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A ,繁忙的事务让他无暇顾及回乡之事。然而,与普通人一样,伟人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是挥之不去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乡思 B 。终于,在阔别家乡32年后,毛泽东在1959年6月25日,踏上了他魂牵梦萦的故土——韶山。 长沙是毛泽东光辉人生的起点。自1911年至1923年,他曾在此教书、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毛泽东怀有特别甚为深厚的感情。1925年秋天,毛泽东路经长沙,故地重游,他凝望着眼前碧绿的湘江水,眺望远处霜叶正红的岳麓山,不禁回忆起当年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于是,他激情满怀地写下了其诗词作品中同一词牌两大华章之一的《沁园春·长沙》。在这首词的上阕,词人对家乡自然界万物和谐共生的景象,予以诗意的描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文采飞扬且浑然天成的赞美,源于词人内心炽热的故乡情怀。面对这般生机勃勃的世界,词人心中涌起万端思绪,发出了惊天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便是青年时期毛泽东胸怀宏远之志的写照。 乡情是一杯绵绵的软酒,越陈香气越浓。毛泽东晚年时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之情愈加浓重。1975年,已82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曾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随后又说,他写《七律·到韶山》的时候,就深切地想起32年前的许多往事,对故乡是十分怀念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里,家和国本质上是一个统一体。爱国与爱故乡从来是密不可分、并行不悖的。( ② ),历来是无数仁人志士朴实而典型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特征。正是源于这份炽热的家国情怀,源于这种情感的升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成功地开创了“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新纪元,成就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宏大伟业和人间奇迹。 1. 文中第三段加点的句子,用“软酒”比喻“乡情”,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生命”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毛泽东终于在1959年6月25日踏上了他离开32年的魂牵梦萦的故土——韶山”,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 下列对有关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浏览完整试题C.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D. “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户侯”比喻大军阀、大官僚,此句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文学样式,又名“长短句”。它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B. 词依字数多少分类,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C. 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故属于古典诗歌。 D.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标题。 8. 毛泽东的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句子至今仍脍炙人口。请你帮“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的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要求:不少于60个字。 9.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秋日美景,请依据下面材料,分析他是如何对物象“鱼”进行艺术创造的。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把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阅读探究】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①流中国,沉沉一线②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③滔滔,心潮④逐浪高! [注释] ① 九派: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派,水的支流。 ② 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③ 酹:用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④ 心潮:词人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一个“锁”字,连接两山大江,不但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 B. 上片多用叠音词,突出景物广阔、漫长、沉郁的特点,勾勒出一幅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面,传达了词人低沉、苍凉的心绪。 C.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生情,最后以乐观高昂的情调收尾。 D. 此词写黄鹤楼不落前人窠臼,开首就从小处着笔,随后又描绘烟雨江山莽莽胜境,继而引用神话传说,最后抒发登临感受。 (2) ★这首词的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角度,对“心潮逐浪高”一句中的“逐”进行赏析。 1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虞美人·枕上①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释] ① 此词是毛泽东写给夫人杨开慧的。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海翻波浪”以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鲜明地写出“愁”状。 B. 一个“晓”字,点出词人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 C. 下片末两句,词人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 D. 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2) 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兴八首①(其三) 杜 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③抗疏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 ①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数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于是写下这组诗。 ② 信宿:再宿。 ③ 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其“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 ④ 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是烦扰不安。 B. 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漂泊,燕子翻飞,巧用叠词“泛泛”“飞飞”,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C. 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诗人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用典抒情,表达了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 整首诗借秋而兴,意境深宏。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的郁悒不平,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2) 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了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微作小练】 13. 读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运用发散思维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示例一: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我们每个人都是那渡河的人。 示例二:生命是一棵大树,生根、发芽、成长,都经历着风雨的洗礼。 2、① 原句中“阔别”一词,更能突出毛泽东离家时间之长。② 原句“终于”“在阔别家乡32年后”“毛泽东在1959年6月25日”等单独成句,更能体现这次回乡的重大意义。③ 原句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 3、自1911年至1923年,他曾在此求学、教书和从事革命活动。对于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毛泽东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4、A. 百废待兴 B. 与日俱增 5、示例:① 毛泽东从未回过韶山 ② 把故乡情升华为家国情怀 6、C; 7、C; 8、示例: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篇章。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