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沁园春·长沙》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专练
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沁园春 长沙》
一、小阅读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整首词表达了作者的怎样心情?
【答案】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乡村夏夜之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魅力风光及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开头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
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田园风光,情景交融,幽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2.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答案】①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风”“朔云”“边月”等意象;
②这些意象描绘了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③这些意象渲染了边境局势的紧张气氛,为后两句表达诗人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作了铺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用“秋风”“朔云”“边月”“西山”等几个富有边关特点的独有景物,描写军城早秋的夜晚景色,秋风萧瑟,朔云堆积,秋月照山,一派阴沉凝重之景。结合诗歌注释可知,当时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因此诗歌意象渲染了边境局势的紧张气氛,为后两句“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作铺垫,“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因此意象秒回为表达诗人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作了铺垫。


浏览完整试题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①。
不须更作悲秋赋②,王粲③辞家鬓已凋。
【注】①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俗称“蟢子”。②悲秋赋:语本《楚辞·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泛指抒发悲秋之情的诗文。③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依附曹操,一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颈联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静中有动的清幽秋夜图。绿苔苍苍,红树绕檐,艳丽的色彩,衬托出庭院的冷清。蟋蟀夜鸣,蜘蛛织网,以动衬静,突出夜的清幽。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列举出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再分析效果。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大意是台阶旁的绿苔中传来阵阵蟋蟀声,屋檐边的红树上挂着晶亮的蜘蛛网。“鸣蟋蟀”“织蟏蛸”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着眼描写早秋,是动态之景,写了蟋蟀鸣叫和蜘蛛织网的早秋之景,“绿苔”“红树”色彩鲜明,是静态之景。该句描绘了一幅色彩对比鲜明、静中有动的清幽秋夜图。“绿苔”“红树”衬托出庭院的冷清;“鸣蟋蟀”“织蟏蛸”以动衬静,突出夜的清幽。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寄题沙溪宝锡院①
欧阳修
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②乐,终日焚香坐结跏③。
【注】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吉州。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郁郁葱葱的山林、秋霜染红的枫叶、清澈洁白的溪水、随风飘动的金色稻花。描绘了一幅红绿相间、银流金飘、色彩绚丽、动静结合的秋色图,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美好风景的眷恋和热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这两句写的是江南水乡秋天的景色:青翠的树林经霜挂上火红的枫叶,秋天的水面更加澄澈,溪水泛起洁白的浪花,晚风吹过稻田,金色的稻花层层翻滚。“青林”“枫叶”“白水”“稻花”,红绿相间、银流金飘、色彩绚丽;这边是过霜之后的枫叶火样红,“霜叶红于二月花”,那边稻花飘香,河水澄明如镜,动静结合,秋色绚丽而又充满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美好风景的眷恋和热爱。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可食、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特点以及作用能力。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这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
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诗人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诗人通过对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①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本诗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①雨、鸡鸣、人家、竹溪、村路、板桥,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山水田园的生活景象。表达作者对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自由自在及超然宁静生活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意象以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这两句诗的含义是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其中提到“鸡鸣”“雨”“竹溪”“人家”“村路”“板桥”等主要意象。很明显这是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山水田园景象,且富有诗情画意,传达的是诗人对闲适、自由、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展开余下试题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九峰楼
杜牧
晴江滟滟含浅沙,高低绕郭滞秋花。
牛歌鱼笛山月上,鹭渚鹜梁溪日斜。
为郡异乡徒泥酒①,杜陵芳草岂无家。
白头搔杀倚柱遍,归棹何时闻轧鸦②。
【注】①泥酒:嗜酒。②轧鸦:橹声。
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秋日美景图:波光荡漾,浅沙悦目,外城环绕,秋花绽放,牛歌鱼笛,鹭飞鹜翔。
作用:以景衬情,作者写这样的美景更加衬托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特点以及作用的能力。
诗歌的前两联抓住了秋日独特的意象“晴江滟滟”“浅沙”“绕郭”“秋花”“牛歌鱼笛”“鹭渚鹜梁”,描绘了一幅秋日美景图。
作用:
前两联为景物描写,诗人登上九峰楼,由眼前所见的美景,想象“月上”以及“日斜”的景色:牛歌鱼笛,鹭飞鹜翔。令人遐想。但是,无论眼前的景色有多么美好,诗人仍然发出感叹“为郡异乡徒泥酒”“归棹何时闻轧鸦”,诗人即使饮酒也无法抑制对故乡的思念,以景衬情,衬托出作者对故乡杜陵的思念。
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晚菊
韩愈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
伫立摘满手,行行把归家。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
问菊
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两首诗中,菊花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答案】①《晚菊》触景生情,菊花盛开、惹人怜爱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无人倾诉的孤独;②《问菊》托物言志,诗人以菊自比,表现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性情和孤独寂寞的感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
《晚菊》: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作者写自己不同时期看见菊花时的不同心境,暗含着他命运的变化:少年时,看见菊花非常高兴,而今却总是感叹不已。“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菊花盛开、惹人怜爱,但作者却说“无与语”“奈悲何”,应是菊花触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无人倾诉的孤独。
《问菊》:
在这首诗中,菊花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
首联所谓“讯秋情”即问讯菊花的情怀意向。下面一连几个问句,或切合历史上所形成的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实都是把菊花当作诗人的一个同类,即将诗人自己的情怀赋予了菊花。所谓问菊,实是自拟。孤标傲世,当然是从陶渊明就给菊花涂染上的文化个性,问“偕谁隐”,答案已经在问句之中,即与菊花相过从的只能是高人隐土。菊花在秋季开放,当然不同于“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为底迟”,也就是赞美了菊花不趋时不从众的品性。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开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鸿雁在秋天向南飞走,蛩即蟋蟀也即将结束生命,这进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总之这四个问句,实际上就是以问的形式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就是对菊花的“移情”故问。
9.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题目。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1061年,苏轼赴凤翔上任,经过渑池。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后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因作此诗相和。②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经过渑池,曾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僧壁。
两首诗词中的“鸿”这一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和子由渑池怀旧》鸿爪留印、鸿飞东西都是匆匆又偶然的,以此喻人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匆匆、缥缈不定的怅惘;
(2)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惊起”“有恨”写诗人被贬,心怀幽愤之情;②“无人省”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环境的清幽和鸿的“不肯栖”,又体现了诗人的高洁自许,诗人借鸿抒发了孤高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意象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用雪泥、鸿爪作喻,暗示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人生正如飞鸿踏雪一样,存在偶然的因素,难以追寻。
“缥缈孤鸿影”“寂寞沙洲冷”,写出了孤鸿孤独寂寞,飘忽不定的特点。“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出了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的特点。此处词人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写诗人被贬,心怀幽愤之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突出了孤鸿孤寂的特点。此处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10.请结合画线诗句,分析两首诗词中“梅花”这一意象的共同点,以及诗人借梅花寄托的思想感情。
山园小梅
林逋【1】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2】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3】,不须檀板【4】共金樽。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5】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1】林逋:宋代著名隐士,性孤高自好,恬淡而不慕荣利。【2】合:应该。【3】狎:玩赏,亲近。【4】檀板:檀木制成的拍板,这里泛指乐器。【5】着:同“著”,遭受。
【答案】共同点:①有清香;②气质高洁。
思想感情:《山园小梅》中的梅花寄托着诗人高洁脱俗的情怀,《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寄托了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高洁品行的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意象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共同点:结合“暗香”“香如故”可知两首诗词中“梅花”都有清香;林诗“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陆诗梅花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都体现了梅花的气质高洁。
思想感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疏影”、“暗香”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之陶醉。林逋以梅自喻,表现出作者品格高尚、不染俗尘的生活情趣,也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寄托着诗人高洁脱俗的情怀;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但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陆游在这首词中,用梅花来象征自己崇高的气节和孤高的品质,表现出一种不畏严寒、傲然屹立的斗争精神,寄托了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高洁品行的精神。


展开余下试题11.在词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词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前四句“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句意: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其中“招不来”“偃蹇”写出了青山屹立不动的样子,使诗人感受到它的高傲不凡,然而后句中“唤我溪边住”,则体现了青山怜惜“我”,对“我”充满情谊的形象。
后四句“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句意: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倒映在清澈的小溪,仿佛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句中明月“本在天高处”,但竟默默地“听”我夜读《离骚》,与“我”相伴,体现了明月没有世俗偏见,有情有义的形象,并且诗人把明月看作了倾诉对象,想象成自己的知己,因此也是他理想人格的化身。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巴峡
[唐]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情感的能力。
《晓行巴峡》描写三峡,选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万井等色调明丽、富有巴峡乡土气息的意象。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猿鸣”。猿鸣一声已是不忍听,两声则更不能忍,至于三声四声,声声不绝,此情此境,虽铁石之心,亦不能不为之泪沾裳矣,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玉露”“枫树林”。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案】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本题要求通过比较鉴赏,体会“夕阳红”意象的深刻含义,既考查考生对两首词的整体理解,又考查学生对“夕阳红”特定含义的个性解读。
“夕阳红”的特定含义不能离开全词的内容而臆造。如由侯词中“雨余时候夕阳红”,是写雨过天晴,傍晚时分夕阳无限红。风雨是自然界的风雨,同是也是诗人所遭受的人生的风雨。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属于自己的阳光终究会到来,哪怕来得晚一点,但诗人始终坚定的相信,他终将会大器晚成。结合写作背景中作者年长无成与一举登第、终有成就形成对比,可以判定“夕阳红”含有老有所成的豪情壮志;
由《三国演义》中“淘尽英雄”与“青山依旧”形成的对比,可以体会到“夕阳红”含有的人生苦短、沧桑巨变之意。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根据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来概括画面的特点。
如首句“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浮萍那绿色的痕迹,正是凭借这一点来找到通向村落的道路,由此可见其山环水绕以及深邃隐然;如“浮萍绿”“藕花多处”展现的是满眼满怀推不开的绿以及藕花繁盛飘香的画面。
再结合“家住石湖人不到”可知,这是写其隐居之所的景象,“人不到”说明此处的幽静,而“山”“水”“浮萍”“藕花”等景象更让这幅画面变得优雅怡人。所以这首诗歌描绘的是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隐居画面。
涉及的景有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 “水”之流淌,“浮萍”之浓绿是视觉所见,而藕花之香则是嗅觉所闻。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沁园春·长”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