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拓展阅读练习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浏览完整试题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多姿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和升华思想为价值取向,极力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C.当前一些诗人的诗歌创作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D.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诗人具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方能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
B.“他/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C.诗歌创作既要关注社会生活表象,也要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二者同等重要。
D.诗人创作诗歌要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关注社会大生活,这样才能创作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诗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B.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D.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好诗。
4.材料一第四段使用了两个感叹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请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材料二所提到的“诗歌写作的个性和共性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二、诗歌鉴赏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下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7.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8.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9.“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简要赏析这句诗。
10.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三、基础知识
11.下列有关修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A.比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均用了比拟的手法。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C.“百合花”“红烛”“云雀”这些意象在文中都具有象征意义,百合花象征着纯洁的情感,红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
D.文中“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2.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
展开余下试题
(2)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3)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4)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5)和谐、炽热的激情/就会流出我的双唇
A.zhǐ jí shuò mǎo fǒu zhì
B.zhǐ jiè lì liǔ fǒu zhì
C.zhī jí shuò liǔ xià chì
D.zhī jiè lì mǎo xià chì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愤青的重点不在“青”而在“愤”,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⑤②⑥③①④ B.⑤②④①⑥③
C.①④⑤②⑥③ D.④①⑥③⑤②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位于四川乐山沙湾的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B.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C.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之后,导演陈晓卿的名字渐渐为人所熟知,因为他既是广受尊重的导演,又是酷爱美食的吃货。
D.海南豇豆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检测的漏洞才是最可怕的“结石”。因此,必须从检测机制、手段、程序等诸多方面入手,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15.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
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绍兴市某中学即将迎来建校五十周年校庆活动,以下是筹备和活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为该校献计献策,呈现一场完美的校庆活动。
17.校庆办拟发送电子邀请函给五湖四海的校友。以下是邀请函的初稿,请你找出表达不当的句子,写出序号并完成修改。要求语意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亲爱的校友:
您好!
①五十年薪火相传,五十载春华秋实。②在此金秋时节,我校即将迎来五十周年华诞。③值此喜庆之际,我们谨向无时无刻关心和支持本校建设与发展的广大校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④学校拟定于2024年10月10日上午10点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建校五十周年庆典,诚邀各位校友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出席。
⑤如果您能惠顾,请于9月25日前登录校园网进行预约登记,以便学校做好接待准备。
XX中学
2024年9月1日
18.在校庆“致青春”诗歌朗诵活动中,主持人以鲁迅先生的话作为串词:“青年又何需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请问以下所朗诵的诗句最符合这句串词内涵的是( )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B.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C.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要救出他们的灵魂/也要捣破他们的监狱(闻一多《红烛》)
D.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9.庆典需要张挂对联一副,下联尚未推敲妥当,请根据上联补写下联空缺。
五秩风华,薪火相传兴教化千秋德业,弦歌不辍
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固态细柱状蜡烛大约出现在东汉末期,稀少昂贵,属豪奢之物,因此当时“烛”并未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直到唐宋,①__________,诗歌中才出现了大量有关“烛”的描写,其中“烛影摇红”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场景,烘托良宵热烈喜庆的氛围。《红烛》既继承了古典诗词中“红烛”热烈的情感象征,②__________,闻一多先生在诗中坦露矛盾、痛苦和挣扎的出心世界,使“红烛”这一意象不再拘泥于个体的欢喜与小情小爱,而升华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牺牲精神。
如果说闻一多诗歌的爱国思想承自屈原,那么他注重对诗歌语言反复锤炼的写诗态度,③__________。比如《二月庐漫记》中就有读杜的心得,留美时书架上、桌上、床上摆放的都是杜甫和陆游的诗集,在《唐诗杂论》中更是赞美杜甫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余光中说:“古典的影响是继承,但必须夺胎换骨。”譬如闻一多的“红烛”,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下列诗句中加粗的意象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B.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张枣《镜中》)
D.千竿竹子/拥挤着立在一方田里,/碧青的,鲜绿的,——/这是生命的光,/青春的吻所留的润泽呀(刘延陵《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写于1919年间。其时郭沫若受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乙】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美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诗人借此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丙】阅读他的诗集时,必须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理解这首诗的内含与形式特征。
22.文段中的加粗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狂飙突进 B.俯瞰 C.必须 D.内含
2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郭沫若曾为天一阁(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撰写一副对联,为“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24.根据对联知识判断,这一副对联应当分别悬挂于上图中_________边楹柱与_________边楹柱。
展开余下试题
25.①请你简单解读一下这一副对联,不超过40字(包括标点)。
②请你根据对比与对偶的原则重新为“好事流芳千古”拟出下一联。
五、材料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9月17日,习近平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对热情洋溢的师生们说,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他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材料二 在第一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这么一群年轻人: “指点江山”的毛泽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郭沫若,默默燃烧的“红烛”闻一多……
你的身边一定也有许多美丽的青春面孔,请你记下其人其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进步!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错误,原文是“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强调“主要原因”。
故选C。
2. 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C.二者同等重要错误。依据原文“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可知,诗歌创作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更重要。
故选C。
3. 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当下的诗歌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A.强调重心是诗人的语言技艺问题。
B.关注的是诗人在遇到人生逆境时的勇敢精神。
C.仅指出新时代诗歌写作在“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方面的变化。
D.“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好诗”与材料二观点吻合。
故选D。
4. ①原文使用感叹句式,表达了对田间、贺敬之独特诗艺及崇高心灵的赞叹之情,表达感情强烈,具有感染力。
②有力地论证了诗人要具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
①原文中以“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和“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两处感叹句,表达了对田间和贺敬之独特诗艺及其崇高心灵的敬仰与赞叹。这种感叹句式不仅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还增添了文字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歌激励人心的力量和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②这些感叹句不仅在情感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有力地论证了诗人应当具备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这一观点。通过引用田间和贺敬之的作品,文章展示了诗歌在社会和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强调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论证力度,让读者意识到时代性、人民性与诗歌艺术性结合的重要性。
5. ①诗歌写作的个性是诗人独有的个性体验。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在五四前后体验到的狂飙突进的社会氛围,以及个人急欲改变落后中国的热烈愿望。
②诗歌写作的共性是社会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这首诗表达了当时的人民对推倒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强烈呼唤,是时代的先声。
③这首诗使用了个性化的热烈直白的语言,表现了当时社会摧枯拉朽破旧立新的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可知,诗歌写作的个性是诗人独有的个性体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郭沫若独有的个性体验和情感表达。他在诗中通过意象如“白云”“北冰洋的晴景”和“无限的太平洋”等,抒发了个人在五四运动前后、在激烈变革的社会氛围中应激而发的强烈情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突出表现了郭沫若个人急欲改变落后中国的热烈愿望。
由原文“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可知,诗歌写作的共性是社会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这首诗的壮阔意象和强烈呼喊并不仅限于个人的激昂情感,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社会对推翻旧制度、建设新社会的迫切愿望。诗中反复强调的“力”,不仅是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对整个民族力量觉醒的赞美,“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表达了当时的人民对推倒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强烈呼唤,是时代的先声。
由原文“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可知,个性化的语言非常有张力。“啊啊!……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诗歌运用强烈的语气词和简短的排比修辞,这些个性化的热烈直白的语言,表现了当时社会摧枯拉朽破旧立新的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6. A
【详解】: A项,“仰视”错误。诗中描绘了一个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的巨人形象,白云、北冰洋等正是他俯瞰之景,而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7. ①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
②特点:宏大、远阔、雄奇、气势磅礴。
③作用: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
【详解】: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具体象征。
8. 一个巨人的形象。
分析: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要不断的毁坏旧世界、旧文化、旧事物,不断的创造新世界、新文化、新事物。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鉴赏时,应根据诗词中有关人物的行为举止等描写的关键词,主要抓住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正面和侧面。巨人是一个力量强大的想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9. “太平洋”是这句诗的意象,“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大,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广袤无边的太平洋,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欢呼巨人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
上一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专练
下一篇:
《哦,香雪》精品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立在地球边”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