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专练
2.1诗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一、小阅读-课外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悲望月思归而难归、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满头白发、悲故园池台不知是否已残毁。
②悲情中也有乐笔,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院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乐笔更添悲情,现实与想象形成对比,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悲中有乐,乐而更悲”,根据诗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悲”和“乐”。
颈联“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不知道明月是为了谁照路,反正迟早他会乘坐小舟归来。“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种种想法,牵动了诗人无限的悲哀之情。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悲情是主调。
尾联“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头发慢慢白了依靠在庭树旁边,原来的庭院和水池已经和原来不一样。等到白首回家的那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但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展现对故园的忧虑。白发之时要回家,但有家可回吗?体现出杜甫悲剧意识的特征。
最后四句,望月思归而难归,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他日归家却因一生漂泊而华发满头,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句句饱含悲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析这两首词在塑造妻子美好形象方面各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苏词运用虚写手法(或者联想、想象,或者虚实结合)来写人,“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等句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情,同时体现诗人自己身世落拓之悲。(2)贺词以细节写人(或者对比,或者侧面描写),“谁复挑灯夜补衣”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反衬自己“空床卧听”的孤独、凄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通过阅读两首词可知,两首词都是对已逝妻子的怀念之作,都对妻子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但两首词在表达这一情感时所用的手法却不相同。
贺铸的词塑造妻子美好形象的句子是“谁复挑灯夜补衣”,其中“挑灯夜补衣”是对妻子的回忆,也是细节描写,表现妻子勤劳的品行以及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并与自己“空床卧听南窗雨”的寂寞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浏览完整试题苏轼的词塑造妻子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结合前句“夜来幽梦忽还乡”来看,这是对梦境的描绘,也就是运用了虚写的表现手法,想象妻子对镜梳妆的美妙情景以及夫妻久别重逢悲喜交加的情景,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以及自己“尘满面,鬓如霜”的窘迫状态。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霜天晓角·梅
(南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霜天晓角·梅
(宋)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①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②。
【注释】①赖是:好在。②如何共,海棠说:海棠的花期在四月,而梅的花期在三月。
结合词作内容,比较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和主旨上的不同。
【答案】①第一首词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
②第二首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性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主旨的能力。
第一首词中,“云来去、数枝雪”将梅花比喻为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梅花洁白无瑕的形象。同时,词中“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等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
第二首词中,“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等词句将梅花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明处是写梅花,但字里行间都是作者的自喻,作者通过写梅花,借物喻人,写出了梅花的高洁孤傲的性情,其实是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性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宿青草湖①
杜甫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宿桨依农事,邮签②报水程。
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
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
【注】①青草湖:古五湖之一,也叫巴丘湖,在古洞庭湖的南方。②邮签:驿馆夜间报时的更筹。
请分析诗歌尾联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情感。
【答案】①采用了反衬(对比)手法。
②诗人孤舟南去,“湖雁”却故意北征,在反衬中突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盼归不得归的无奈之情。
③“湖雁”成双,而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对比中更显诗人孤寂之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意思是说湖中大雁双双飞起,好像是看到杜甫的到来才故意北征。
“雁”可传书,诗人孤身漂泊在外,以“湖雁双起”来暗寓诗人自己隔家万里,与亲戚朋友难得一会,望“湖雁双起”难免引起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湖雁”可成双,而诗人只能孤单一人,对比中更显诗人孤寂之苦。
诗人孤舟南去,“湖雁”却故意北征,莫非大雁是看到作者孤身南征才故意双双北征,实则是大雁每每向北飞一寸,诗人受伤的心则被牵动着离家乡更近一寸,在反衬中突出诗人盼归不得归的无奈之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甲】
长安晓望
(唐)司空曙
迢递山河拥帝京,参差宫殿接云平。风吹晓漏经长乐,柳带晴烟出禁城。
天净笙歌临路发,日高车马隔尘行。独有浅才甘未达,多惭名在鲁诸生①。
【乙】
长安夜雨
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鲁诸生:鲁地儒生。《史记·叔孙通列传》:“群臣饮酒争功,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②桂玉:指京师。
甲乙两诗都抒发了“不遇”之情,但构思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甲诗写了长安城壮丽繁华的景象,如宫阙的壮观雄伟、出行仪仗的显赫,与自己未显达的的身份形成对比,抒发自己功名未就的遗憾,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乙诗以“忧”贯穿全诗,通过写通宵夜雨、树上集聚的早鸦、沉闷的鼓声、新添的白发这些凄冷萧条的意象,传达出作者志向衰颓、落寞悲凉,表达出诗人对自己不能尽展抱负的慨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甲诗构思:首联“迢递山河拥帝京,参差宫殿接云平”,写都城山川萦绕,气势雄伟,参差的宫殿高耸入云,体现出长安城的壮丽繁华;颔联“风吹晓漏经长乐,柳带晴烟出禁城”,通过写遥望长乐禁城的所见所闻,柳带晴烟,风传晓漏,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京城的渴慕与向往;颈联“天净笙歌临路发,日高车马隔尘行”,写长安显贵仪从嬉游之盛大,风和云净时闻夹道笙歌,高车驷马驰骋九衢,暗写自己卑微的身份于之望尘莫及的遗憾;尾联“独有浅才甘未达,多惭名在鲁诸生”写自己面对繁盛之境,深感空有才华未能显达,惭愧名在鲁诸生之列,深沉地表达自己未就功名的伤感之情。
由此可看出,甲诗选材长安城壮丽繁华的景象,如宫阙的壮观雄伟、出行仪仗的显赫,与自己未显达的的身份形成对比,抒发自己功名未就的遗憾,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
乙诗构思:以“忧”贯穿全诗,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描写连绵的阴雨和如雨中生长野草般的百般忧愁。渲染凄凉萧索的氛围;颔联“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写老天也难知道自己时刻牵念着京城,命运的波折让自己连做梦都会惊醒,表达自己的惆怅伤感;颈联“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从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写树上集聚的早鸦和沉闷的鼓声,用这些凄冷萧条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尾联“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志气已衰颓殆尽,又感慨于生命的衰老,抒发了凄苦无奈的悲凉之情。
由此可以概括出,乙诗以“忧”贯穿全诗,通过写通宵夜雨、树上集聚的早鸦、沉闷的鼓声、新添的白发这些凄冷萧条的意象,传达出作者志向衰颓、落寞悲凉,表达出诗人对自己不能尽展抱负的慨叹。
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池上絮①
(唐)韩愈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柳絮
(宋)卢梅坡


展开余下试题晴栏看尽柳花飞,一段风情不自持。
若使化为萍逐水,不如且作絮沾泥。
【注】①絮:柳絮,柳树的花。诗中的“杨花”即柳絮。
这两首诗分别蕴含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①韩诗写柳絮在无风时独自飘飞,想要在如镜般的水上展现自己,却因被水沾湿不能飞回,启示人生不要执着于自我表现。
②卢诗借柳絮随风飘扬而不自持,提出与其化为浮萍追逐流水,不如落入泥中,启示人生应有自我操守而不要随波逐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韩诗:“为将纤质凌清镜”句写柳絮在无风时独自飘飞,想要飞跃宁静的池面,“湿却无穷不得归”句意为因无风相助而被水沾湿不能飞回。启示人生要关注客观条件,不要执着干自我表现,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的初心。
②卢诗:“一段风情不自持”句写柳絮随风飘扬而不能自持,“若使化为萍逐水”句提出与其化为浮萍追逐流水,“不如且作絮沾泥”意为不如落入泥中。启示人生应坚持自我,有自我操守而不要随波逐流。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送友人游蜀
刘沧
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
青萝拂水花流影,翠霭隔岩猿有声。
日出空江分远浪,鸟归高木认孤城。
心期万里无劳倦,古石苍苔峡路清。
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诗人为什么说友人“无劳倦”?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友人入蜀正值春季,蜀山高耸入云,峰顶白雪皑皑,沿途绮丽景色能够激发友人的创作灵感,所以即使蜀道艰险也不觉辛苦。
②友人入蜀并非单纯游山玩水,愉悦耳目,而是“心期万里”,希望借此次游历能够施展抱负,所以即使蜀道艰险也无劳倦之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前三联通过对“云雪”“青萝”“水花”“翠霭”“高木”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蜀道上诗意美好的景色,作者在送友人时看到的这蜀地特有的景物自然让人萌生喜悦之情,轻快的心情让旅途不劳倦,因此纵使疲倦也被这美景所治愈而放松了。
最后一联“心期万里无劳倦,古石苍苔峡路清”中“心期万里”写出另一重要原因,希望借此次游历能够施展抱负,友人满怀期待的心情胜过了旅途的疲惫,所以即使蜀道艰险也无劳倦之感。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桃花源(节选)
苏轼
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躬耕任地力,绝学①抱天艺。
臂鸡有时鸣,尻驾②无可税。苓龟亦晨吸,杞狗③或夜吠。
耘樵得甘芳,龅啮④谢炮制⑤。子骥虽形隔,渊明已心诣。
高山不难越,浅水何足厉。不如我仇池⑥,高举复几岁。
[注]①绝学:弃绝学业。②尻驾:以尻为车驾。谓随心所欲遨游。③杞狗:谓枸杞所化之大。旧传千年枸杞,其形若犬,故名。④龅啮:咀嚼辨味。⑤炮制:用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方法加工中草药。⑥仇池:魏晋南北朝时期氏族杨氏建立的政权名称,因其立国之时政治中心在甘肃陇南仇池山而得名。杜子美盖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选诗中,桃花源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躬耕”句和“耘樵”句表明桃花源人过着靠天耕种、顺应天分的生活。②“尻驾”句和“绝学”句表明桃花源人过着心灵自由、随心所欲的生活。③“臂鸡”句和“苓龟”两句和“龅啮”句表明桃花源人过着鸡犬相闻、注重养生的宁静闲适的生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躬耕任地力”“耘樵得甘芳”是说在土地上亲自耕作,收获芳香甜美。这两句是说耕作方式,表明桃花源人过着靠天耕种、自给自足、顺应天分的生活。
“尻驾无可税”是说随心所欲生活在天地间,“绝学抱天艺”是说弃绝学业拥抱自然万物。这两句是说桃花源人远离世俗,亲近自然,过着心灵自由、随心所欲的生活。
“臂鸡有时鸣”“苓龟亦晨吸”“龅啮谢炮制”这几句是说桃花源人的饮食起居,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食有节,注重养生,生活安闲舒适。
9.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文士二首
陶安
其一
文士甘藜藿,林栖阅岁华。一衾春自足,千驷我何加?
雨雪欺茅屋,乾坤任钓槎。今朝烟火晚,带露采松花。
其二
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玉堂①清不夜,金鉴②照千秋。
白发忧民瘼,丹心为国谋。所期功业盛,富贵一浮沤③。
【注】①玉堂: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沤:泡沫。
两首诗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模式,每一种生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艰辛和不易,请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第一首诗歌代表隐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自甘贫贱,不慕富贵,须忍受甘食藜藿、“雨雪欺茅屋”的生涯。
示例二:第二首诗歌代表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时来志或酬”的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生命不朽,“所期功业盛”中期待的盛世伟业。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付出“玉堂清不夜”“白发忧民瘼”这样彻夜工作、忧虑缠身的代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第一首诗歌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林栖阅岁华”的生活,即隐者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不用为朝不保夕而忧惧,以及“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不用日日为案牍之劳形而束缚,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但与此相对,隐者生活也意味着清贫,与世隔绝,因此,他们要忍受“甘藜藿”的粗茶淡饭、“雨雪欺茅屋”的布衣茅屋之生活。
第二首诗歌,根据“时来志或酬”“所期功业盛”可知,代表的应是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在这里,“时来志或酬”表现的是文人豪情壮志得以实现,因此可产生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意思是自己的丰功伟绩能够光照千秋万代,为后人铭记,因此这里有生命不朽之乐;“所期功业盛”则表现自己能够生逢盛世,创造伟业之乐。而想要达到这些成就,非殚精竭虑、辛苦经营不可得,因此,诗人在诗歌里也表达了文人“玉堂清不夜”这样彻夜工作的辛苦,以及为人民与国事而“白发忧民瘼”之忧虑缠身的代价。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
杜甫
燕入非旁舍,鸥归只故池。
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
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
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
【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答案】①写对朋友死后方得一官的怅惘,表达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悲叹;②写对知交不再的惋惜,表达出对自己孤苦伶仃的凄怜;③写对朋友离世的哀悼,表达出对自己生命垂暮的感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哀人亦复自哀”指在哀悼他人的同时也在哀伤自己。诗歌标题为“过故斛斯校书庄”结合注释可知,这位朋友已故,“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故而作者首先是表达对这位友人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死后才授官的惆怅,借此抒发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


展开余下试题诗歌前两联为借景抒情,通过燕鸥飞入故居故池而斯人已没,友人故居无人打理,呈现出断桥缺板,卧柳自生枝的荒凉破败景象,充分衬托出诗人内心对友人逝去的伤感之情。
“遂有山阳作,多惭鲍叔知”“素交零落尽”几句,写自己与朋友是难得的知音,只可惜自己不像鲍叔那样可以拔擢管仲,有负友人;再加上知交零落,再难遇到知音,流露出孤独凄苦之情。
“白首泪双垂”,有为自己年迈岁暮而伤感的情怀。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桥仙·一竿风月①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②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乾道七年(1171年)十月,朝廷否决陆游所作《平戎策》,陆游倾注心血的北伐计划毁于一旦,只能赋闲而居。这首词是词人回到越州山阴故乡(今浙江绍兴)时所作。②钓台,指严光钓台。严光,东汉著名隐士。他帮助名同学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选择垂钓为生。
陆游在本词中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①渔父手执鱼竿,身披蓑衣,闲居钓台;潮生时泛船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潮落时高歌归家,作者借此表现了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②渔父以卖鱼为生,但他远离争利的市场,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名逐利,作者借此表现了对名利官场的厌弃。
③作者以渔父自况,表达了对朝廷昏聩不思复国的愤激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突出生活的闲适。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更不用说还会到闹市深处去了。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表现了对名利官场的厌弃。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当时的人们错把我比作披蓑垂钓的严光,然而,我更愿作一位无名的渔父。意思是说严子陵不免有求名之心,而我这“无名渔父”比严子陵还要清高。结合注释内容“朝廷否决陆游所作《平戎策》,陆游倾注心血的北伐计划毁于一旦,只能赋闲而居”分析,作者以渔父自况,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愤激与无奈之感。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野鸡鸣叫,呼唤自己的配偶。②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请以“归”为线索梳理本诗的情感脉络。
【答案】①从牛羊到老翁再到雉蚕,表达了暮色苍茫中人物同归的思绪。
②农夫们下地归来相遇絮语,表达出乐而忘归的情感。
③最后以前面的“归”反衬,以人皆有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反衬自己归隐太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这两句是说村庄处处披满夕阳的余晖,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两句是说老翁惦念着自家的孙儿,拄着拐杖在自家的柴门口等候,等待孙儿归来。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田里的野鸡叫的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经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从牛羊到老翁再到雉蚕,都表达了“归”的思绪。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两句是说,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农夫们简直有点乐而忘归。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两句是说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的吟起《式微》。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广宣上人①频见过
韩愈②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注】①上人:佛教称德智善行的人,后来为对僧人的敬称。②韩愈一生以弘扬儒家之道为己任,排斥佛道等学说。
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表面上描写天寒寺冷,庙中游人稀少,窗前红叶堆积、无人打扫的景象,实则暗说广宣上人终日奔走在外、踪迹难寻,不在寺庙中潜修佛理,弘扬佛法。委婉地表明了诗人对广宣上人的不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分析句子意蕴题重在“意”,即句子的深层含意。“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意为天气寒冷,寺庙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积了多少红叶,描绘的是古寺清冷寂寞的景象。探究这一景象出现的原因:广宣上人整日在外奔走,频频到别处造访,很少待在寺庙之中,以至红叶堆积,无人打扫。由此可知,诗人此联意在讥讽僧人终日不归,旨在劝这位“上人”回到寺庙之中弘扬佛法,是在委婉表达对广宣上人的不满。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
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本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写法上照应前文“一春略无十日晴”;以声衬静,用午后鸡鸣说明午后的静。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尾联的意思是:草屋顶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这里的“衣湿”说明有雨,正好照应首句的“无十日晴”。“破梦午鸡”,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说明午后的静。
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气,沾衣欲湿;意境朦胧优美。天色似瞑,引得午鸡引吭啼鸣。无数富于诗情的片段,构成了逝通的春游长卷,盎然春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诗人心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鲜,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立在地球边”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