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登高》练习
8.2《登高》练习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蕴含着复杂情感,缠绵悱恻,动人心弦,可见本诗所抒之情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2.根据尾联“艰难苦恨繁箱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两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内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结合杜甫的《登高》,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
【注】①唐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友人张祜遭逢失意前来拜访,二人重阳登高,诗人有感而作。②牛山句: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去此而死乎!”后以“牛山泪”“牛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日齐山登高》首句“涵”字极为传神地写出了江水的清澈,“雁初飞”点明了时节,整个画面动静结合,生动形象。《登高》开篇描写登高之所见,多感官、多角度地渲染出一种凄冷孤苦的意境氛围。
B.《九日齐山登高》颔联的“开口笑”及“菊花满头”,充分体现了诗人及时行乐的思想。《登高》颔联写出了肃杀寥廓的秋景,透露出诗人面对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给人蓬勃奋发之感。
C.《九日齐山登高》最后一联由眼前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登上牛山落泪的故事,告诫友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登高》最后一联由感怀自己的身世联想到家国的多难艰难,伤己忧国,情感深沉厚重,无限悲凉。
D.两首诗的作者在秋日登高,虽然描绘的秋日之景各有不同,抒写的登高心境也不尽相同,但两首诗都堪称登临诗的杰作。
4.《九日齐山登高》的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意蕴深厚,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含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写登高所见,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构成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画面。
B.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C.颈联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再到孤独登高,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浏览完整试题
D.尾联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这两句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6.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回忆《登高》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7.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登高》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
B.“万里”指远离故乡,“百年”在诗中指的是一百年。“艰难”既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C.杜甫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观照现实的结果,这样的诗句很能感染读者。
D.这首诗每联对仗,句法严谨,体现了诗人圆熟的创作技巧,历来为人称赞,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8.《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请将横线上的诗句填写完整。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八个意象,抓住深秋景物特征,营造阔大明净的意境。
B.颈联点明诗旨,诗人在“悲秋”中慨叹羁旅漂泊、暮齿衰疾,自怨自艾。
C.尾联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更因病断酒,悲愁难遣。
D.本诗前四句景,后四句情,八句皆对,一气贯穿,只觉悲凉,不嫌呆板。
11.“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诗人都以酒来传情。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怎奈人生苦短,只有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B.“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的美景,诗人常常取酒独酌独饮,然而美景和美酒也无法排解贬谪的愁苦。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喝三杯两杯淡酒,怎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疾风欺人,淡酒无力,也许未必酒淡风急,可能只是愁绪太浓太重,化不开。
D.“浊酒一杯家万里”。边饮浊酒,边思念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怎能消得了乡愁?
12.本诗尾联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两处运用的共同意象是什么?简要说明这两处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二、文言小题
13.下列句子中,音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不尽/长江/滚滚/来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14.课堂上朗读诗歌,按照语意关系,下面四种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艰难/苦/恨繁/霜/鬓 B.艰/难/苦/恨/繁/霜/鬓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艰难/苦恨/繁霜鬓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工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集中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雄浑苍凉中又显出豪迈悲壮。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与景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意象,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对现实观照的结果。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诗人登高的所闻所见,猿的哀鸣之声在高空回荡,鸟儿在江水洲渚上迎风飞翔、盘旋往复。
B.颔联写近景,视野开阔,“萧萧”写出了落叶之声态,肃杀可闻;“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之声势,雄迈可见。
C.颈联将诗人羁旅孤愁与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层层渲染,厚重深沉。
D.尾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艰难苦恨”既是潦倒的生活之苦,也是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
18.下列对杜甫《登高》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委婉含蓄,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19.有人认为杜甫《登高》诗的第八句和第六句有重复之嫌,你赞同这一说法吗?请结合诗人情感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展开余下试题
A.首联精选风、渚、天、沙等意象,多角度写出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营造氛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形象,想象空间更广阔。
C.颈联作者点明诗旨,全诗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D.全诗每联对仗,用字精确;起承转合,句法谨严,沉郁顿挫,富有节奏感。
2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即 事
杜 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长”字,统领全诗,把夔州暮春三月和峥嵘险长的“巫峡”联系在一起,突出峡中的暮春较其他地方似更长。
B.第五、六句写过水翻回的黄莺与冒雨衔泥的燕子,以黄莺的狼狈、娇弱,衬托燕子不惧风雨的豪壮。
C.诗人充分调动感官写景,既有“黄莺过水”“燕子衔泥”的视觉形象,又有“雷声忽送”的听觉形象和“花气百和香”的嗅觉形象。
D.尾联上句实写“飞阁卷帘”,总结即景风光,指出美景尽在图画中;下句忽然荡开作结,写出了峡中美景的不足。
(2)本诗与杜甫同一年所作的《登高》相比,请说出在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22.根据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三、名篇名句默写
23.(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 。
(4)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堪称诗人晚年境遇与心境的浓缩写照。“万里” 点明漂泊之远,“悲秋” 既写季节的萧瑟,更暗合人生暮年的苍凉;“常作客” 三字道尽长期漂泊、居无定所的羁旅之苦,是对 “一生失意” 的具象化表达。下句 “百年” 代指一生,“多病” 直接点出身体的衰败,“独登台” 则将孤独推向极致 —— 在萧瑟秋景中,诗人独自登高远望,无亲友相伴,唯有病痛与失意相随,把晚年的孤苦伶仃、困顿潦倒刻画得入木三分,字字皆含悲苦,句句皆是沧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2《登高》练习》参考答案
1.C
2.①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②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③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④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3.B
4.(1)表层含义:面对重阳佳节,痛饮为欢,没必要面对落日余晖而心生叹恨。
(2)深层含义:面对落日余晖难免而生人生迟暮之感,借登高饮酒暂时摆脱生活的束缚与烦恼,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同时也表达了大醉忘忧、暂得行乐的思想。
5.C
6.①情景交融,借风急、猿啸、落木、长江等萧瑟秋景,抒发诗人漂泊、孤愁、多病等复杂情感。
②直接抒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接抒发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③时空结合,从空间之广与时间之久抒发深沉的人生感慨。
7.B
8.①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②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仰望范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B 11.A
12.①共同意象:白发。②抒情方式不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直抒胸臆,表达了年老漂泊、潦倒多病的愁苦之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间接抒情,借用古代的人和事(或:通过自嘲早生华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13.C
14.D
15.C
16.C
17.B
18.C
19.不赞同这种说法。第六句表达了诗人年老多病独自登台的孤独悲苦。第八句写在痛苦中却又不得不放下消愁的酒杯,悲愁之情更加深沉。因为第六句的“百年多病”,才导致了第八句的“新停浊酒杯”,第六句与第八句相互照应,浑然一体,强化了诗人的老病孤愁。
20.C
21.(1)B
(2)《即事》通过描绘巫峡暮春的生机景象(雷雨、花香、莺燕飞舞),表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短暂闲适之情;而《登高》以“风急天高”“无边落木”等萧瑟意象,抒发诗人漂泊孤愁、年老多病的悲凉之感。两诗虽同作于夔州时期,但《即事》侧重自然之趣,《登高》则深沉慨叹身世命运。
22.①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②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③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④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2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4.例文:悲秋登台处,赤心照山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在《登高》中写下的这两句诗,似一把刻刀,将他晚年的漂泊之苦、病痛之痛与孤独之寂深深镌刻在历史的书页上。万里羁旅,他在萧瑟秋风中辗转;百年人生,他在病痛折磨下独行。可若仅见诗句中的悲苦,便难窥杜甫精神的全貌 —— 在这份极致的困顿中,藏着的是他从未熄灭的忧国忧民之心,是历经磨难却愈发炽热的赤子情怀。这两句诗,不仅是个人境遇的写照,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即便身处泥泞,也要抬头仰望家国;纵使命运多舛,仍以赤心照亮山河。
困顿是命运的考验,却无法磨灭灵魂的重量。杜甫的一生,是与失意相伴的一生。“安史之乱” 爆发后,他颠沛流离,从长安到成都,从夔州到潭州,“万里悲秋常作客” 的漂泊,让他尝尽了世间的艰辛;晚年的他,“右臂偏枯半耳聋”,“百年多病” 的折磨,让他的身体日渐衰败。可正是这样的困顿,让他更能看清民生的疾苦,更能体会家国的飘摇。在成都草堂,他见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却仍心系天下寒士,发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呐喊;在夔州登高,他自身 “独登台” 的孤独,却未让他沉溺于个人悲戚,反而生出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的忧思 —— 这 “苦恨”,是对百姓苦难的悲悯,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困顿可以摧残人的身体,却无法压垮高尚的灵魂。杜甫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伟大,不在于顺境中高歌,而在于逆境中坚守,在苦难中仍能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将心怀寄于更宏大的家国。
孤独是精神的独处,却能孕育出深刻的共情。“独登台” 的杜甫,站在夔州的高台上,眼前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壮阔秋景,心中却是无人可诉的孤独。可这份孤独,并未让他与世界隔绝,反而让他更能倾听时代的声音,更能共情百姓的苦难。他的诗,没有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狂放,却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清醒;没有王维 “明月松间照” 的闲适,却有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的悲悯。他以孤独的视角,观察着战乱中百姓的流离失所,记录着时代的疮痍与苦难。这份孤独,让他的诗歌成为 “诗史”,让他的情怀超越了个人悲欢,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即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读起他的诗,仍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共情 —— 为百姓的苦难而心痛,为国家的兴衰而忧虑。孤独不是封闭的壁垒,而是精神的滤镜,让真挚的情感更纯粹,让深刻的思考更清醒。
展开余下试题
在当下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再有杜甫那样的颠沛流离,却仍会面临各自的 “困顿” 与 “孤独”。有人在学业的压力下迷茫,有人在工作的挫折中沮丧,有人在生活的琐碎里疲惫。可杜甫的诗句提醒我们,困境是成长的契机,孤独是思考的养分。重要的是,在困境中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在孤独中不丢失对世界的善意。就像那些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在偏远山区的 “孤独” 中,为百姓的幸福奔波;就像那些坚守科研的工作者,在实验室的 “困顿” 中,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奋斗。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杜甫式的赤子情怀 —— 不囿于个人得失,心系更广阔的天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中的悲苦,早已被杜甫的赤心融化,化作照亮后世的精神之光。它告诉我们,人生难免有困顿与孤独,但只要心中有家国,有情怀,便能在黑暗中找到方向,在苦难中开出希望之花。愿我们都能如杜甫一般,纵使身处 “悲秋” 之境,也能怀揣赤心,“独登台” 而望山河,以己之力,为世界添一份温暖,为时代尽一份担当。
上一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情景式默写
下一篇:
《琵琶行(并序)》理解性默写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登高》练习”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