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作者怀念孙权,暗示南宋朝廷昏庸,无人能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保住江山。 B.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出身贫寒,在寻常巷陌中崛起,作者借此表达对出身低微却能建功立业之人的赞美。 C.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刘义隆草率北伐失败的典故,告诫南宋统治者不可急于求成,重蹈覆辙。 D.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年老,但仍能像廉颇一样驰骋疆场,为国效力,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不重用自己的不满。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的江山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意境雄浑,气势磅礴。 B.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既写了历史变迁,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也暗示了英雄人物的事迹逐渐被人们遗忘。 C. 下阕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作者回忆了自己四十三年前在扬州一带参加抗金斗争的经历,抒发了对往昔战斗岁月的怀念之情。 D. 整首词运用了多个典故,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3.下列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表达了作者对孙权的深切怀念。 B. 江山依旧,但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却无处寻觅,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不再、时光流逝的感慨。 C. 作者感叹千古以来,江山易主,英雄辈出,而孙权这样的英雄却难以被后人铭记。 D. 这句词通过对江山和英雄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 4.下列诗句中,与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5.对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刘义隆草率北伐失败的史实,衬托出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B. 借刘义隆的故事,说明北伐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不可盲目行动。 C. 用刘义隆的例子,告诫南宋统治者要像刘义隆一样果断北伐,收复失地。 D. 这一典故只是为了增加词的文化底蕴,与词的主题关系不大。 6.下列对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忆起当年佛狸祠下的热闹场景,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 B. 如今佛狸祠下,人们祭祀时一片喧闹,却不知这里曾是战场,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忘却历史的痛心。 C. 此句通过今昔对比,揭示了南宋百姓安于现状,对国家命运漠不关心的现实。 D. 作者借这一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的愤懑之情。 7.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语言风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新自然,通俗易懂,如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语言直白,容易理解。 B. 婉约细腻,情感真挚,词中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柔情。
浏览完整试题C. 雄浑豪放,慷慨悲壮,整首词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充满了英雄气概和忧患意识。 D. 华丽典雅,辞藻堆砌,大量运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语,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 8.下列对词中作者情感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缅怀,如对孙权、刘裕的赞美。 B. 对南宋朝廷软弱无能、偏安一隅的批判和不满。 C. 对自己壮志难酬、年华老去的悲哀和无奈。 D. 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向往,词中多处描写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9.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词都借古抒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B. 苏词格调豪放,意境开阔;辛词则更加沉郁顿挫,情感更为复杂深沉。 C. 苏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周瑜的羡慕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辛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恢复中原的渴望。 D. 两首词在语言上都很有特色,苏词清新明快,辛词则质朴无华。 10.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是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所作,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B. 词的上片歌颂了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下片借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批判和自己的悲愤之情。 C. 全词用典虽多,但都用得恰到好处,不仅丰富了词的内容,也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 D.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坚决抗金的信心,认为只要有像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人物,就能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 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喻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刘裕挥师北伐、收复故土的英雄气概和赫赫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自己虽年老但仍希望为国效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能饭否?”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请简要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典故的作用。 2.词中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深刻含义? 4.请结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析辛弃疾词的用典特色及其效果。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人道寄奴曾住”,作者借此表达对刘裕的敬仰,强调英雄出身平凡却能成就大业,而非单纯赞美出身低微能建功立业之人,主要是为了与南宋统治者的怯懦无能形成对比。 2.C 解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在扬州一带的抗金烽火,是为了表达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的批判,并非对往昔战斗岁月的怀念。 3.B 解析:此句重点在于感慨时光流逝,英雄不再,江山依旧却难觅英雄踪迹,A 选项只强调对孙权的怀念不准确;C 选项 “英雄辈出” 与原意不符;D 选项 “世事无常的无奈” 并非主要情感。 4.A 解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与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世事变迁、繁华不再的感慨。B 选项写送别场景;C 选项描绘大漠风光;D 选项写约会场景。 5.B 解析:刘义隆草率北伐失败的典故,是为了告诫南宋统治者北伐需谨慎,做好充分准备,不可盲目行事,A 选项衬托刘裕战功不是主要作用;C 选项与原意相悖;D 选项该典故与主题紧密相关。 6.A 解析:作者并非怀念佛狸祠下当年的热闹场景,而是痛心于如今人们忘却历史,在佛狸祠下祭祀,揭示南宋百姓安于现状,表达对南宋朝廷偏安的愤懑。 7.C 解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雄浑开阔,情感慷慨悲壮,充满英雄气概和忧患意识,语言风格雄浑豪放。A 选项 “清新自然、通俗易懂” 不符合;B 选项 “婉约细腻” 错误;D 选项 “华丽典雅、辞藻堆砌” 不准确。 8.D 解析:词中主要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对朝廷的批判、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悲哀,未体现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向往,反而渴望通过北伐收复失地。 9.D 解析:辛词语言并非质朴无华,而是运用典故,语言丰富多样,风格雄浑豪放,与苏词一样在语言上很有特色。 10.D 解析: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批判和忧虑,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并非对南宋朝廷坚决抗金有信心,而是担忧其草率北伐或偏安不战。 二、填空题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5.凭谁问,廉颇老矣 三、简答题 1.孙权典故:孙权年少继承父兄大业,据有江东,抗衡曹操,成就一番霸业。作者以孙权为例,表达对英雄的敬仰,暗示南宋朝廷中缺乏像孙权这样有雄才大略、能保卫国家的统治者,批判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刘裕典故:刘裕出身贫寒,却能凭借自身努力,两次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建立刘宋政权,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刘裕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其北伐壮举的赞赏,同时也渴望南宋朝廷能像刘裕一样有收复失地的决心和行动,也暗含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作者回忆起四十三年前,自己在扬州一带亲眼目睹的抗金烽火。这一句包含了作者对往昔战斗岁月的回忆,对当时南宋军民英勇抗金的怀念;同时,将过去的烽火与如今南宋朝廷的偏安现状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放弃收复失地的批判;也流露出作者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