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
9.1《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党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继而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人生如梦”的感伤色彩却透出一丝消极颓废思想、损害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D.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2.词中的周瑜是何形象?在对周瑜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下面对这两首宋词与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除了正面描写战场、战争和塑造英雄人物之外,还有着浓烈的抒情气氛,充分表达了标题所示的“怀古”情怀。
B.《赤壁》是一首七言绝句,杜牧匠心独运,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和战场景象,“咏史”的角度以小见大,含有抒情意味的议论别具一格。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从反面用假设的口吻,通过间接描绘二乔要承受的命运,含蓄地写出战争结局,令人回味。
D.“樯橹灰飞烟灭”中“樯橹”运用的是借代,“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折戟”运用的是借喻,都是用战争的物件借指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4.苏轼和杜牧的笔下的周瑜有什么不同,各有何用意?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小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对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浏览完整试题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7.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分析豪放的风格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
[清]赵翼①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
【注】①清代诗人、史学家,因不满官场的庸俗黑暗辞官归里,途经赤壁写下此诗。②渔父唱沧浪:屈原被放逐后渔父唱《沧浪歌》,劝他世道清廉,就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不必过于清高。
8.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诗首联“故垒”化用了苏轼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虽写地理,但“依然”“故垒”等词蕴含了深沉的历史感。
B.两首诗词都涉及历史人物曹操,苏词中的曹操英气勃发;赵诗巧妙用典,曹操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在赤壁一战中破灭,铩羽而归。
C.两首诗词写景各有千秋。苏词多感官描摹雄奇壮阔的赤壁之景,赵诗写景虚实结合,意境壮阔,笔触大开大合。
D.两位诗人登山临海,思接千载,纵览古今,抒写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融入主观情感,体现了“有我”之境。
9.两首诗词的最后两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南宋戴复古【注】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以简洁的叙述入题,“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句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周瑜,着意刻画周瑜的英雄气概。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传神地表现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句抒发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世事无常、朝代更替,往事随潮而逝。
D.下片结句词人沉浸在眼前美景中,心旷神怡,忍不住向道旁杨柳发问,问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
11.戴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赤壁之战”,用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貔虎:原指猛兽,此处指军队、勇士。
1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由滚滚东流的江水联想到千古风流人物,空间广阔,时间遥远,为全词奠定了雄浑豪放的基调。
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词人洒酒酬江月的宽慰旷达之情,此处化解了前文表达的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愁绪。
C.《满江红·赤壁怀古》下片虚实结合,实写赤壁及附近的山川形胜,虚写朝代更迭,现实与想象结合,增强了词作的艺术张力。
D.两首词均为咏诗怀古词,均以历史陈迹“赤壁”为题材,均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达到感慨兴衰、逃避现实、咏诗伤世等目的。
13.《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与《满江红·赤壁怀古》上片都写到周瑜和赤壁之战,但写法及效果不尽相同,试做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大江东去”三句,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创造了一个辽阔旷远深沉的意境,为英雄人物出场营造气势。
B.下阕“遥想”六句,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写尽了周瑜的风采才华,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感慨。
C.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从“江山”联想到人事,都用历史上英雄的得志来反衬自己的“失意”。两词结尾的情调不同,苏词激愤、高昂,辛词低沉、抑郁。
D.本词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2)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苏轼开北宋豪放词之先河,结合本词简析“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15.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以历史为词,拓宽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险遭杀身之祸。这首著名的词中,他借咏史,抒发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展开余下试题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
D.本词的豪放风格只反映在:一是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渴望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
16.《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上阕“乱石穿空”,有的版本写作“乱石崩云”。“崩云”意为崩裂的云彩,形容波涛飞洒的样子。你觉得这两个版本,哪个更切合词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题,与内容有关。
B.“故垒”的意思是旧城墙。“人道”意思是“人们(都)说”。
C.“遥想”是一个总领词,所领的范围直至“早生华发”一句。
D.“酹江月”意思是以酒祭奠江水中那一轮永恒不变的月亮。
18.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意境雄阔,“大江东去”,让人有“逝者如斯夫”的联想,把永不止息的江水与随岁月消逝的英雄相联系,通古今而观之,有悠久深远的历史感。
B.将小乔嫁与周郎这一赤壁之战前十年的事,移至赤壁之战时,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用形写出人物的神。
C.整首词虚实相生,从眼前写起,回溯从前,又从从前回到眼前,眼前的人、景与从前的人、景构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构思巧妙。
D.词的下片情感深沉,感慨英雄已逝,感叹自我理想落空,最后在江月永恒、江水长流中获得思想解脱。
19.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大江东去”三句,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辽阔旷远深沉的意境,为英雄人物出场营造气势。
B.下阕“遥想”六句,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写尽了周瑜的风采才华,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感慨。
C.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从“江山”联想到人事,都用历史上英雄的得志来反衬自己的“失意”。两词结尾的情调不同,苏词激愤、高昂,辛词低沉、抑郁。
D.本词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改动)
结合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20.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1.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22.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3.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
24.《念奴娇·赤壁怀古》: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两句是“,”。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7)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展开余下试题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句子是“,,”。
(9)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10)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用“,”两句,表达了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这两句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1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
(1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借洒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
四、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道尽苏轼复杂深沉的心境。词人站在赤壁古战场,遥想周瑜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气勃发,再反观自身:虽有壮志,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仕途失意,年华渐老,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生出“人生如梦”的慨叹——这并非消极避世的颓丧,而是历经沧桑后对人生无常的清醒认知。
但词人并未沉溺于苦闷,而是以“一尊还酹江月”的豁达收尾:将酒洒向江月,既是对古战场英雄的凭吊,也是对自身境遇的释怀。他借江月的永恒,消解个人得失的短暂,在苍凉中透着旷达,在遗憾中藏着释然,把壮志难酬的苦闷,化作了与自然、与命运和解的从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1《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参考答案
1.C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3.D
4.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英武、儒雅,家庭幸福美满,功业盖世。词人以仰慕之情反衬自己年华老去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杜牧笔下的周瑜却成了靠运气而取得功业的投机者。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隐含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5.C
6.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叠。
7.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并把江山之景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其次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8.B
9.①苏词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他认为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同时,他选择以酒祭江月来排遣心中的块垒,表达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②赵诗最后两句“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赵翼看到已经成为历史遗迹的赤壁,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借《沧浪歌》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0.D
11.同:借古抒怀,借“赤壁之战”抒发对周瑜的赞美和推崇。
异:①苏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再现了周瑜火烧曹营时的惊心动魄、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12.D
13.(1)两首词都写到赤壁之战的重要人物周郎。苏轼着眼于周瑜英姿勃发的儒将风采与年少有为的伟大功绩,用来反衬自己的老大无功;戴词则以“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一句,以其破曹军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
(2)两首词都描写了战争场面。苏轼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以周瑜指挥若定的轻松姿态,曹军惨败的狼狈,才能更突出周郎的年少功业已成,反衬作者的失意。戴词则用“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一句对偶,写出孙吴军容整肃、士气高昂的气势;并以“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水战场景,体现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以昔年东吴强大的实力反衬“今”日南宋国势的衰微,流露出作者的悲慨。
14.(1)C
(2)①写景壮丽。“大江东去”“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景(任选一句)壮阔。
②写人豪迈。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指挥若定。
③抒情旷达,写词人虽壮志难酬却能自我解脱。
15.D
16.观点一:“乱石崩云”好。“崩云”,把浪涛比作“云”,再加一个“崩”字更加有动感有气势,险峻峭拔;并且此句侧重于“崩”的瞬间,意境稍胜。而后者的“穿空”,陡峭的石壁刺向苍穹,表现了一种常态。观点二:“乱石穿空”好。“穿”写出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突出的是山势的陡峭;穿”字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同时此句与后句“惊涛拍岸”呼应,一个视觉一个听觉,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17.C
18.C
19.C
20.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1.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22.①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②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③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④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⑥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23.取胜的原因:
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
②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
③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2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5.例文:酹江月里的豁达:在无常人生中寻得从容
赤壁古战场的江风,吹过千年仍未停歇。苏轼立于江畔,望着滔滔江水与亘古明月,写下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的词句。这并非对命运的妥协,而是历经沉浮后,对人生无常的清醒认知,更是于困境中淬炼出的豁达胸襟。这份心境,穿越时空,仍能为当下的我们指引方向 —— 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唯有以豁达为舟,方能在无常的浪潮里寻得从容。
“人生如梦” 的慨叹,是直面现实落差后的清醒,而非消极避世的颓丧。苏轼年少成名,本欲在仕途上大展拳脚,实现 “致君尧舜” 的理想。可 “乌台诗案” 的横祸,让他从云端跌落谷底,被贬黄州的岁月里,他尝尽失意与孤独。遥想周瑜当年,羽扇纶巾间便能大破曹军,何等意气风发;反观自身,年华渐老,壮志难酬,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清晰可见。正是这份真切的落差,让他生出 “人生如梦” 的感慨。但这感慨里,藏着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洞察:世间万物皆有定数,成败得失不过是过眼云烟。正如他在《赤壁赋》中所言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明月尚且有阴晴圆缺,人生的起落又何尝不是常态?这份清醒,让他跳出了对个人境遇的执念,以更宏大的视角看待人生。
而 “一尊还酹江月” 的举动,则是与命运和解的豁达,是在困境中重塑精神的力量。苏轼并未沉溺于壮志难酬的苦闷,而是将杯中酒洒
上一篇:
《琵琶行(并序)》练习
下一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念奴娇赤壁”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