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拿来主义》同步练习
12.《拿来主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  ),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  )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修辞的一项是(3分)(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C.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D.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连词的准确使用,不仅可以表明作者的态度,而且能够让前后句逻辑严密,文中括号处所填连词最佳选项为(3分)(  )
A.然而 当然 虽然 当然
B.当然 然而 虽然 当然
C.当然 然而 当然 虽然
D.然而 然而 虽然 虽然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C.看见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D.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4.文中加点字精准简练,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分析。(5分)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6分)

(一)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10分)
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古往今来的论说名篇大多如此:《师说》论述师道的内涵, A ;《反对党八股(节选)》的批评矛头,则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①我们写议论文也应该如此,②可以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③发觉议论的对象,④对其进行分析论证,⑤启发人们深入思考,⑥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 B ,不等于只能把议论局限于某时某事。事实上,好的议论文大多能从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拿来主义》有感于《大晚报》的报道,却并不局限于评论“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所论的“拿来主义”更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认识价值。我们平时要多阅读,多思考,深化自己的认识,写作时才能把个别之事与一般之理结合起来。


浏览完整试题写议论文, C ,这也是一种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就很有必要。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7.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19分)
材料一: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将近三十年以前,当黑格尔辩证法还很流行的时候,我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但是,正当我写《资本论》第一卷时,愤懑的、自负的、平庸的、今天在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模仿者们,却已高兴地像莱辛时代大胆的莫泽斯·门德尔森对待斯宾诺莎那样对待黑格尔,即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因此,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摘编自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材料二:
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文化的连续性。人们是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和表现现实,从而创造文化的。但是,人们在表现现实世界、创造文化时,必然要遇到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思想,并受它们的影响。虽然人们的文化思想归根到底是以该时代的物质生产所造成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但是,意识形态的完成过程,表现为思想依据前人留下的思想资料进行创造的过程。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关系是通过对原有文化思想的影响来起作用的,它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
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包含有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都与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有着批判继承关系,没有批判继承关系就不会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没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就不会有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
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有相互继承的关系。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曾从英、法资产阶级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也曾从外国特别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中汲取营养;英、法等国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为各国资产阶级所接受。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为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所接受,也为俄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所接受。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继承,这很好理解,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经济基础,相似的阶级本质,相似的社会的需要,遇到相似的社会问题,因此有相似的文化。
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也有批判继承关系。孙中山先生就讲过:“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惟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正当宝贵此资料,是所以利用之。如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他本人也确实批判改造了传统儒家思想中某些有意义的思想,如其中的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等。这些思想本来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些比较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用来调解和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孙中山则赋予传统儒家的有关“重民”和“民本”思想的言论以同近代“民权”思想相近的涵义,把它们纳入自己的民权主义思想中去,提出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民有、民治、民享,根本否定封建主义的君民关系和权力至上思想。
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之所以能相互继承,一方面是因为其有共同的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共同的文化传统,面对相同的问题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批判继承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一个再创造和重构的过程。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显然不是对重民和民本思想的照搬,而是一种重构。虽然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是,共产主义文化的产生也离不开它以前的文化成果。与以往的所有制关系的彻底的决裂,是以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趋势,只有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创造出共产主义文化。
(摘编自赵常林《马克思主义文化学》)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克思所说的“亡灵”,是指可供利用的已经死亡了的先辈们,人们可以借用它们的传统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
B.文化是人们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人们可以在自己选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与之相应的独特的思想文化。
C.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是以文化的选择和积累为前提的,而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又必须以批判继承关系为前提。
D.共产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并不拒绝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1.C [A项,“大师”属反语,讽刺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B项,“进步”是说“活人代替了古董”,运用反语讽刺那些崇洋媚外的人的堕落。D项,“发扬国光”属反语,活画出“送去主义”者卖国求荣的丑态。]
2.B [第一处,后文提到“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表示肯定,故填写“当然”。第二处,从后文“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可知,这一内容与前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在意思上出现了转折,故填写“然而”。第三处,“中国也不是”与“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形成转折关系,“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与后文“几百年之后呢?”形成转折关系,故填写“虽然”。第四处,后文提到我们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的不同归宿,此处强调肯定,填写“当然”。]


展开余下试题3.D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项,表示反语;B项,表示强调;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项。]
4.解析: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捧”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将学艺上的东西送给列强时态度的恭敬、讨好取悦、媚外。②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碜可笑,“挂”则表现心态的显摆、自大、自欺欺人,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答案:“捧”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将学艺上的东西送给列强时态度的恭敬、讨好取悦、媚外;“挂”则表现出国民党当局心态的显摆、自大、自欺欺人。极具讽刺效果,幽默辛辣。
5.运用了借代、借喻的修辞手法,用“枪炮”指代“战争”,用“钉子”比喻“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国家遭受侵略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情景,还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屈辱。
6.解析:A处在谈论“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韩愈写《师说》针对的现实是当时士大夫们耻于从师学习的风气,用文中的话说就是“耻学于师”。可填: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B处这段是对第一段“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的进一步补充,“不等于只能把议论局限于某时某事”是针对议论要有现实针对性而言的,可填:强调议论的现实针对性。C处要填内容与后文有关,根据“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都强调要关注读者,可用“还要”与前两段衔接,可填:还要有读者意识。
答案:A.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 B.强调议论的现实针对性 C.还要有读者意识
7.解析:②成分残缺,“可以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缺少介词与“问题”呼应,可在“可以”后加上“就”,或把“可以”后的内容改为“从……问题中”。③搭配不当,“发觉……对象”不能搭配,可把“发觉”改为“发掘”或“发现”。
答案:②应改为“可以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中”(或“可以就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③应改为“发掘议论的对象”(或“发现议论的对象”)。
8.B [B项,“人们可以在自己选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与之相应的独特的思想文化”曲解文意。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说明人们的实践不能在自己选定的实践活动中进行。]
9.C [C项,“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直接继承”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二第三段是“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有相互继承的关系”;此外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说“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就不会有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对前人的文化遗产的继承,都需要批判地继承。]
10.C [材料一的观点是对先人创造的遗产的继承问题。A项,论述对象是人生,而不是文化遗产。B项,论述的是考古的实质,未涉及文化遗产继承问题。C项,论述的正是文化遗产继承问题。D项,论述的是“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与“传统文化”为交叉关系,不能用“中国精神”的论述来阐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一论题。故选C。]
11.①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合理的内核,但它是倒立着的;②马克思“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正是批判其颠倒了关系;③而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则表示自己赞成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④马克思对待黑格尔辩证法的看似矛盾的态度,正是他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表现。
12.①“放一把火烧光”,这是一种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这些人不懂得历史不是凭空创造的,不懂文化的连续性;②“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是一种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他们不懂前人的文化遗产是前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后人必须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接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拿来主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