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登泰山记》课后练习
《登泰山记》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下列对《登泰山记》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
B. 越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C.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稍微)
D. 道皆砌石为磴(磴:石阶)
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C.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 下列对《登泰山记》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登泰山”展开,依次写了登山过程、登顶所见及下山经历,脉络清晰。
B. 作者选择冬季登山,既体现了泰山冬景的独特魅力,也侧面突出了登山的艰辛。
C. 文中对日出的描写尤为精彩,从云色变化到日轮涌出,层次分明,画面感强。
D. 全文语言简洁凝练,较少抒情议论,以客观记述为主,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
4. 下列关于《登泰山记》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登泰山记》是清代文学家姚鼐的代表作,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B. 姚鼐,字姬传,号惜抱先生,是桐城派集大成者,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结合。
C. 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其散文风格质朴简明。
D. 泰山为“五岳之首”,古称“岱宗”,历代文人多有吟咏,如杜甫《望岳》也写了登泰山所见。
5. 下列对“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几句先写登山的艰难,再写登顶后所见的壮丽雪景,形成对比,突出登顶后的喜悦。
B. “苍山负雪”中“负”字用得精妙,将苍山拟人化,仿佛山峦主动背负着皑皑白雪。
C. “明烛天南”写出积雪反射阳光,照亮南方天空的景象,突出了雪的洁白和山的高大。
D. 这几句仅客观描写登山过程和山顶景色,没有蕴含作者的情感态度。
6. 下列诗句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所表达的情感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D.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7. 下列对《登泰山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点明登山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为下文描写登山过程和山顶雪景做铺垫。
B. 文中对泰山地理环境的介绍,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体现了考据的严谨。
C. 作者写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日出时“正赤如丹”,通过环境对比突出日出的壮观。
D.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从“戊申晦”到“五鼓”再到“稍见”,时间节点模糊,给人朦胧之感。
8. 下列对《登泰山记》中写景顺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整体按照“登山—登顶—观日出—下山”的时间顺序叙述,条理清晰。
B. 描写山顶景色时,先写全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再写局部“望晚日照城郭”,由远及近。
C. 描写日出过程时,按照“日将出—日初出—日既出”的顺序,层次分明。
D. 描写泰山地理时,先写山南,再写山北,由近及远,符合观察逻辑。
9. 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B.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C.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0. 下列对《登泰山记》与《赤壁赋》的比较,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都有景物描写,《登泰山记》侧重写实,《赤壁赋》侧重写意。
B. 姚鼐的《登泰山记》语言简洁质朴,苏轼的《赤壁赋》语言华丽灵动。
C. 两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情感,《登泰山记》隐含对自然的敬畏,《赤壁赋》则蕴含人生哲理。
D. 从体裁上看,《登泰山记》是游记,《赤壁赋》是赋,均属于记叙文范畴。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 《登泰山记》中,交代登山起点和路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 《登泰山记》中,描写泰山南北水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登泰山记》中,描写登山途中艰难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 《登泰山记》中,描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 《登泰山记》中,描写日出时天空色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鼐《游灵岩记》(节选)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
灵岩相传为魏夫人道场,余未暇考其迹,而其为古则无疑也。比之黄山诸峰,虽无其奇峭,然古朴浑厚,亦自成一格。余谓泰山之胜,不在灵岩,而灵岩自有其趣。
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 而灵岩最著(著:著名)
B. 周若环而缺其南面(缺:缺口)
C. 翳高塞深(翳:遮蔽)
D. 余未暇考其迹(暇:空闲)
2. 本文与《登泰山记》在写景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10分)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 请简要分析《登泰山记》中对登山过程的描写有何作用。
2. 《登泰山记》中对日出的描写堪称经典,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精妙之处。
3. 文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一句中“负”和“烛”两个字用得极为传神,请简要赏析。
4. 姚鼐在《登泰山记》中体现了怎样的写景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5. 结合《登泰山记》全文,谈谈你对“登山观景”与“人生体验”关系的理解。
答案
一、选择题
1. C(稍:逐渐)
2. D(D项为直接描写,无比喻;A项将积雪反光比作烛火;B项将城郭、山水比作画;C项将云中景物比作樗蒱)
3. A(文章未写“下山经历”,仅写到登顶后所见)
4. D(杜甫《望岳》写的是远望泰山,未写“登泰山所见”)
5. D(“没有蕴含作者的情感态度”错误,通过写景暗含登顶后的惊叹与喜悦)
6. C(C项表达的是离别之情,与登高望远的豪情不一致)
7. D(“时间节点模糊”错误,文中“戊申晦”“五鼓”“稍见”等时间节点清晰)
8. D(“由近及远”错误,写泰山地理是先南后北,属于方位顺序,与远近无关)
9. D(正确节奏: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0. D(《赤壁赋》是赋,兼具记叙、抒情、议论,不属于单纯的“记叙文范畴”)
二、填空题
1.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
2.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3.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4.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
三、文言文阅读
1. B(缺:缺少,这里指南面没有闭合)
2. ①都注重写实,描写景物准确简洁,如《登泰山记》写“苍山负雪”,本文写“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均用白描手法;②都按游览顺序写景,《登泰山记》按登山路径,本文按“自岩至溪”“寺后”的顺序,条理清晰;③都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登泰山记》写泰山地理与寺庙,本文写灵岩山势与古寺,体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四、简答题
1. 对登山过程的描写,①交代了登山的时间、路径和艰难,如“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突出了泰山的险峻;②为后文描写山顶雪景和日出做铺垫,使读者对观景环境有更直观的感受;③通过“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等具体记述,体现了桐城派“考据”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2. 对日出的描写精妙之处在于:①层次分明,从“极天云一线异色”到“须臾成五采”,再到“日上,正赤如丹”,清晰展现了日出的全过程;②色彩鲜明,用“一线异色”“五采”“正赤如丹”等词语,准确描绘了天空色彩的变化;③动静结合,“大风扬积雪击面”写动态,“日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动静相衬,使画面生动可感。
3. “负”字将苍山拟人化,仿佛山峦主动背负着积雪,生动写出积雪覆盖山峦的形态;“烛”字将积雪反射阳光的景象比作烛火照明,形象表现了雪光的明亮耀眼,照亮南方天空的壮阔。两字化静为动,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又突出了雪景的壮丽,体现了作者对眼前景色的惊叹。
4. 姚鼐的写景特色主要有:①简洁准确,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用极简练的语言交代地理环境;②白描手法,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不加修饰却画面鲜明;③注重层次,描写日出时按时间顺序,描写山顶景色时先整体后局部,条理清晰;④融合考据,对泰山地理、路径的记述准确,体现了“义理、考据、辞章”结合的主张。
5. “登山观景”与“人生体验”有着相似之处:登山需历经艰辛(如“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正如人生需克服困难;登顶后能欣赏到壮丽景色(如日出、雪景),恰似人生历经奋斗后收获成功的喜悦;不同的观景角度(如“望晚日照城郭”)会有不同发现,如同人生中换个视角会有新的感悟。《登泰山记》通过登山过程,暗含了“只有不畏艰难,才能领略极致之美”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观景与体验的交融。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登泰山记》”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