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哦,香雪》阅读拓展练习
第3课 ∗哦,香雪
一、必备知识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创作于1982年以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为时代背景的《哦,香雪》意在展现人们在接纳现代文明的过程中的痛苦和喜悦。
小说写道了城乡两类不同的人群和两种不同形态的文明。作者通过火车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并颇为烂漫地把火车作为故事发生发展、两种文明交流的特定场景。
在这列火车上,“鸡蛋、红枣、核桃”和“发卡、手表、香皂、皮书包、自动铅笔盒”可以并存甚至交换;因为这列火车,台儿沟的姑娘们围上了“花色繁多的纱巾”,穿上了“能松能紧的尼龙袜”;当香雪上了火车,“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作者通过这些情节,为读者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文明碰撞的美好一面:乡下人会表达出对城市文明的热忱和向往,城里人也会真诚地张开接纳的怀抱。
香雪更大意义上的成长,在于她走下火车。这个怕头发、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的小姑娘,不顾车上人的劝说,最终选择走下火车,独自去面对陌生、无知和恐惧。当香雪独自走完三十里山路,她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尤其是青年人)与自己身边的环境做斗争是一个基本的母题。”火车的到来不仅推动了香雪的成长与觉醒,更让她看到了未来和希望,看到了走出大山、走向外面世界。
1.文中第一段是个长句,请将其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新考向·错别字文中第二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3.下列句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在论文写作领域中可以承担收集整合文献资料、撰写大纲、格式调整与排版、查重等工作。
B.面试很残酷,如果你回答不上面试官的提问,面试官对你说“你可以走了”,大概率你被淘汰了。
C.他在谈到新闻工作者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时提出,《资治通鉴》就很可以读一读,以增加历史知识。
D.相对于现代人的古典诗词水准来说,ChatGPT的这首诗写得还可以。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改写成“这个胆小的小姑娘”,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关键能力构建
[2025河北衡水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光 荣
孙 犁
饶阳县城北有一个村庄,这村庄紧靠滹沱河,是个有名的摆渡口。滹沱河在山里受着约束,昼夜不停地号叫,到平原,就今年向南一滚,明年往北一冲,自由自在地奔流。
河两岸的居民年年受害,就南北打起堤来,两条堤中间全是河滩荒地,到了五六月间,河里没水,河滩上长起一层水柳、红荆和深深的芦草。常常发水,柴火很缺,这一带的男女青年孩子们,一到这个时候,就在炎炎的热天,背上一个草筐,拿上一把镰刀,散在河滩上,在日光草影里,割那长长的芦草。
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五月底,那芦草已经能遮住那些孩子们的各色各样的头巾。地里很早没有活儿做了,这村里的孩子们,就整天缠在河滩里。
那时候,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还不断骚扰抢劫老百姓。
是从这时候激起了人们保家自卫的思想,北边,高阳、肃宁已经有人民自卫军的组织。
浏览完整试题
“原生!”
他回头一看,是村西头的一个姑娘,叫秀梅的,提着镰刀跑过来,跑到原生跟前,用镰刀往东一指:东面是深深一片芦苇,正叫晚风吹得摇摆。
“什么?”原生问。
秀梅低声说:“那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支枪。”
原生问:“就是一个人?”
“就是一个。”秀梅喘喘气咬咬嘴唇,“崭新的一支大枪。”
“大家全回去了没有?”
“你一个人还不行吗?”秀梅仰着头问,又低声说:“去吧,我帮着你。”
“你不用来。”原生说。
原生从那个逃兵身后过去,那逃兵已经疲累得很,正低着头包裹脚上的燎泡,枪支放在一边。原生一脚把他踢趴,拿起枪支,回头就跑,秀梅也就跟着跑起来,遮在头上的小小的白布手巾也飘落下来,丢在后面。
到了村边,两个人才站下来喘喘气,秀梅说:“我们也有一支枪了,明天你就去当游击队!”
原生说:“也有你的一份呢,咱两个伙着吧!”
秀梅一撇嘴说:“你拿着去当兵吧,我要那个有什么用?”
原生说:“对,我就去当兵。你听见人家唱了没:男的去当游击队,女的参加妇救会。咱们一块儿去吧!”
“我不和你一块去,叫你们小五【注】和你一块儿去吧!”秀梅笑一笑,就舞动镰刀回家去了。走了几步,回头说:“我把草筐和手巾丢了,吃了饭,你得和我拿去,要不爹要骂我哩!”原生答应了。
原生从此就成了人民军队的战士,背着这支枪打仗,后来也许换成“三八”,现在也许换成“美国自动步”了。
日本投了降,原生立了特等功回来了。
第二天,在村中央的广场上开庆功大会。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先围到台下来,台上高挂全区人民的贺匾——“特等功臣”。
各村新农会又有各色各样的贺匾祝词,台上台下全是红绸绿缎,金字彩花。全区的小学生,一色的白毛巾,花衣服,腰里系着一色的绸子,手里拿着一色的花棍,脸上搽着胭脂,老师们擦着脸上的汗,来回照顾。
区长讲完了原生立功的经过,他号召全区青壮年向原生学习,踊跃参军,为人民立功。
台下面大声地鼓掌,大声地欢笑。接着就是游行大庆祝。
最前边是四杆喜炮,那是全区有名的四个喜炮手;两面红绸大旗:一面写“为功臣贺功”,一面写“向英雄致敬”。后面是大锣大鼓,中间是英雄匾,原生骑在枣红马上,马笼头马颈上挂满了花朵。原生的爹娘,全穿着新衣服坐在双套大骡车上,后面是群众的队伍。
街上的老头老婆们指指画画,一齐连声说:“修下这样好儿子,多光荣呀!”
秀梅满脸流汗跟在队伍里,见到相熟的姐妹,就拉着手急急忙忙告诉说:“这是我们村里的原生,十五上就当兵去了,今年二十五岁,在战场上立了大功,胸前挂的那金牌子是毛主席奖的哩。”
队伍在平原的田野和村庄通过,带着无比响亮的声音,无比鲜亮的色彩。太阳在天上,花在枝头,声音从有名的大鼓手那里敲打,这是一种震动人心的号召:光荣!光荣!
晚上回来,原生对爹娘说:“明天我就回部队去了。我原是绕道回家来看看,赶巧了乡亲们为我庆功,从今以后,我更应该好好打仗,才不负人民对我的一番热情。”
娘说:“要不就把你媳妇追回来吧!”
原生说:“叫她回来干什么呀!她连自己的丈夫都不能等待,要这样的女人一块革命吗?”
爹说:“那么你什么时候才办喜事呢?以我看,咱寻个媳妇,也并不为难。”
原生说:“等打败蒋介石。这不要很长的时间,有个一年半载就行了。”
娘又说:“那还得叫人家陪着你等着吗?”
“谁呀?”原生问。
“秀梅呀!人家为你耽误了好几年了。”娘把过去小五怎样使歪造耗,秀梅怎样解劝说服,小五走了,秀梅怎样体贴娘的心,处处帮忙尽力,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在原生的心里,秀梅的影子突然站立在他的面前,是这样可爱和应该感谢。他忽然想起秀梅在河滩芦苇丛中命令他去夺枪的那个黄昏的景象。当原生背着那支枪转战南北,在那银河横空的夜晚站哨,或是赤日炎炎的风尘行军当中,他曾经把手扶在枪上,想起过这个景象。那时候,在战士的心里,这个影子就好比一颗流星,一只飞鸟横过队伍,很快就消失了。现在这个影子突然在原生的心里鲜明起来,顽强黏住,不能放下了。
一九四八年七月十日饶阳东张岗
(有删改)
【注】 小五,原生的媳妇。在原生参军打仗后,她常常埋怨原生不能照顾家里,后来她不愿等待,主动离婚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四、五段交代了社会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抗战现实,为后文原生挺身夺枪做了铺垫。
B.国民党军队弃战溃逃、骚扰百姓等种种行径,与百姓投身抗战、保卫家乡的积极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C.小说在描述原生、秀梅商量夺枪的情节时多用语言描写,借助简明的人物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他们的恐惧心理。
D.“秀梅笑一笑,就舞动镰刀回家去了”颇具意味,既有成功夺枪的喜悦自豪,也有对原生的调侃。
2.下列对“夺枪”这一情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梅发现河滩上带枪的逃兵之后,并没有贸然动手夺枪,表现了她的小心谨慎。
B.原生的一句“你不用来”,说明了在秀梅的鼓励之下,他对成功夺枪已是胸有成竹。
C.原生夺枪后转身飞跑,急速离开,这是人的本能之举,真实体现出人物的特定心理状态。
D.“我们也有一支枪了,明天你就去当游击队”表现了秀梅深明大义,积极支持抗战。
3.小说中的秀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简要说明小说是如何展现秀梅这一人物形象的。
4.教考链接本文同《百合花》《哦,香雪》一样都被归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本文的“诗意”特点。
参考答案
一、必备知识精练
1.【答案】 《哦,香雪》创作于1982年,以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为时代背景,意在展现人们在接纳现代文明的过程中的痛苦和喜悦。
【解析】 分析这个长句的特点可知,句子的主语“《哦,香雪》”有很长的定语,可以把这些定语拿出来加上主语单独变成句子。首先抽取出主干句:《哦,香雪》意在展现人们在接纳现代文明的过程中的痛苦和喜悦。然后把主语的第一个定语“创作于1982年”加上主语改成:《哦,香雪》创作于1982年。再把第二个定语“以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为时代背景”接在“《哦,香雪》创作于1982年”后面,共用一个主语。最后把主干句的主语省略掉,接在“以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为时代背景”后面。
展开余下试题
2.【答案】 “写道”应为“写到”,“烂漫”应为“浪漫”。
【解析】 本题表面上是要求找出错别字,但是实际上考的是近义词辨析。“写道”强调“道”,后面会涉及言说的具体内容;“写到”强调“到”,指的是提到了什么,不涉及言说的具体内容。这里说的是小说中提到了城乡两类不同的人群和两种不同形态的文明,故应用“写到”。“烂漫”指坦率自然,毫不做作;“浪漫”指富有诗意,充满幻想。这里修饰的是作者把火车作为特定场景的写作手法,故应用“浪漫”。
3.A
【解析】 文中加点的“可以”是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A项,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B项,助动词,表示许可。C项,助动词,表示值得。D项,形容词,好,不坏,还过得去。
4.【答案】 原句用“怕头发”“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说明香雪的胆小,更具体形象,也更生动,更有表现力。改句则比较笼统,缺少表现力。
【解析】 对比原句和改句发现,两者的不同就是原句的“怕头发、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改句用“胆小”概括了。表达效果上,原句举例具体说明了香雪的胆小,更形象生动,也更有表现力。改句则比较笼统,缺少表现力。
5.【答案】 火车的到来不仅推动了香雪的觉醒与成长,更让她看到了未来和希望,看到了走出大山、走向外面世界的可能。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成长与觉醒”中应该先“觉醒”然后“成长”。二是成分残缺,“看到了走出大山、走向外面世界”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其后加上“的可能”。
二、关键能力构建
1.C
【解析】 “揭示了他们的恐惧心理”错。小说通过他们的对话交代了夺枪时的情况,没有表现其恐惧心理。
2.B
【解析】 “他对成功夺枪已是胸有成竹”错。“你不用来”表现的是原生的勇敢和对秀梅的爱护。
3.【答案】 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秀梅这一形象,表现秀梅的聪慧、机智。②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小五和秀梅对比,突出了秀梅的勤劳、能干、识大体。
【解析】 ①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如“喘喘气咬咬嘴唇”“仰着头问”“一撇嘴说”“就拉着手急急忙忙告诉”,以及她发现了那个逃兵,鼓励原生去夺枪时的对话等,表现秀梅的聪慧、机智。②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小五常常埋怨原生不能照顾家里,后来她不愿等待主动离婚了,而秀梅劝说小五,在小五走后主动帮助原生家,两相对比,突出了秀梅的勤劳、能干和识大体。
4.【答案】 ①小说描绘了滹沱河两岸的自然风貌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劳动场景,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时代特点,体现了画面的诗意之美;②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不渲染战争的残酷,重在表现秀梅和原生朴素的革命自觉,凸显人性的诗意之美;③小说语言不事雕琢,真挚自然,朴实清新,生活化,彰显语言的诗意之美。
【解析】 题干中指出《百合花》和《哦,香雪》都被归为“诗化小说”,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特点出发,再结合本文谈对“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的理解。教材第3课后面的“学习提示”中指出,“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故“诗化小说”情节简单,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学习提示”中还说,“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香雪们’青春的纯真和质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故“诗化小说”的人物形象具有诗意美,情感具有诗意美;“学习提示”中还说,要“注意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故“诗化小说”描写的画面给人美感,语言清新淡雅,具有诗意美。明确了这些,再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试题拓展
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还要注意作者对“庆功大会”的描写。原生成为抗日英雄后,绕道回家看看,受到政府和老百姓的热烈追捧,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庆功大会隆重、热烈的气氛,突出了“光荣”这个中心,强化了小说主题。
上一篇:
《赤壁赋》情景式默写练习
下一篇:
《拿来主义》考点训练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哦,香雪》”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