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第16课 ∗登泰山记
一、必备知识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自京师乘风雪____
(2)越长城之限______
(3)苍山负雪____
(4)而半山居雾若带然______
(5)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
(6)其远古刻尽漫失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烛天南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东海也______________
(3)石苍黑色,多平方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各句属于何种文言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________
(2)余始循以入________
(3)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C.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另外,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十五为“望”。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元旦假期,小刚跟随家人去登泰山,一路上大雾弥漫,路滑难行,石阶几乎无法攀登,这让他想到了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生动地描绘泰山之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雪后美景,抒发内心对胜景的赞叹。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 云雾弥漫的环境。
(4)姚鼐《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有“海隅云光一线动”之句,与《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是相同的景象。
(5)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登顶泰山后看到的红日跃出海面的壮美之景。
(6)《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日观峰西面诸峰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好像在鞠躬,显得矮小。
(7)《登泰山记》中,登顶泰山远望夕阳下的景色,无限风韵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句中。
(8)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记录了登泰山的经过,他起初顺着中谷进山,“________”,翻过中岭,“__________”,就到了泰山之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下子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两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


浏览完整试题7.文学作品中感叹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感叹号的作用。
8.你觉得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对泰山的描写是否与本文段的观点相符?请陈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六点五分,在那道红线上方,云霞由灰变蓝,渐渐地,蓝覆盖了整个天空,连一座座山峦也被蓝熏染。此时,太阳还被包裹得A____,还在沉睡。不知从何时起,深蓝在变浅,浅蓝变黄,黄中掺和了些许绯红。红与黄在扩大其覆盖范围,直至扩张到半边天宇。渐渐地,一个褶皱开裂,太阳从天际线上露了出来,开始只是它的眉眼,而后一点一点地扩大,最后是一整个浑圆的蛋黄,是深沉而纯正的中国红!正当人们沉浸在这激动人心的一刻,那轮红日又发生了变化,它在渐渐地变成金色。与此同时,硕大的红日放射出万道光芒。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人群也寂静了下来。这就是泰山日出!对于静候了一夜的人们来说,日出就如一枚 B____的勋章。
①这时,突然有人高喊:“日出泰山,国泰民安!”随后,人们跟着呼喊,一声高过一声,声音雄浑有力,在山间回荡盘旋。②泰山是中国最雄伟的山,有人将它说为神山,有人把它视为圣山,它处在太阳升起的东方,因而“五岳独尊”。③它以其雄壮和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承载着数千年来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④在中华儿女心目中,泰山是 C____的,它赋予我们“重于泰山”的价值取向和“泰山不让土壤”的宏大格局。因此,泰山日出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0.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天立春,春天就要来了。
B.我就知道他会来的,星期天他果然来了。
C.这所房子下多大的雨,绝对不漏!就是夏天稍微热一点。
D.他记得那个金鱼池里的青苔,就是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
11.“一峰高耸隘乾坤,宇内名山此独尊。”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关键能力构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材料三: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注】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倚,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
【注】 侯相曾公:曾国藩。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以巡阅河 A防B纡C道D泰安E观F形势G遂登泰山
2.下列对材料二、三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文中指回答,与《短歌行》中“对酒当歌”的“对”字意思不同。
B.若,文中指像,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天涯若比邻”的“若”字意思相同。
C.趋,文中指奔赴,与“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趋”字意思相同。
D.竟,文中指整,与成语“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至今,泰山一直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它寄寓了其人生感怀。
B.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令人沉醉。
C.姚、薛所写文章在观日写景方面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时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姚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薛文末的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
(2)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5.材料一、三都写了在泰山之巅观日出之事,你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天台山日记
癸丑之三月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①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②盆中物也。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③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④,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⑤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渡溪涧,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⑥隐身地。


展开余下试题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 ①於菟:老虎。②阊门:苏州的一个城门,这里指代苏州。③潦:路上的积水。④烨烨:火焰旺盛的样子。⑤寺:国清寺。⑥寒山、拾得:唐朝两位名僧。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循岩A右行B从石隘C仰登D岩坳E有两石F对耸G下分H上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绝旅人”与“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B.“以朗霁为缘”与“缘溪行”(《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字含义不同。
C.“循路登绝顶”与“循以入”(《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循”字含义不同。
D.“旁无余地”与“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两句中的“余”字含义不同。
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山在宁海以西,从宁海到天台山脚下,经梁隍山、松门岭,传闻途中常有老虎出没。
B.想到第二天就要登天台山,徐霞客激动得睡不着觉,一直望着满天星辰,等待天亮。
C.天台山树木秀拔,峰峻石奇,山水相映,岭角山花烂漫,溪边花草芬芳,美不胜收。
D.攀登天台山,有时溪深撑筏以渡,有时附壁攀岩而过,虽路途艰险,但仍为之倾心。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
(2)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
10.梁启超曾赞美徐霞客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请从文本第四段中举一例,简要分析徐霞客的科学精神。
参考答案
一、必备知识精练
1.(1)冒
(2)界限
(3)背
(4)停留
(5)弥漫
(6)模糊或缺失
2.(1)“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3)“烛”,名词作动词,照
3.(1)由“至”和“于”组成,到达
(2)泛指东面的海
(3)方方正正的
【解析】 技巧点拨

4.(1)判断句
【解析】 “……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析】 即“余始循(之)以入”。
(3)定语后置句
【解析】 即“限当道之崖”。
5.D
【解析】 此处的“桐城”标明的是作者的籍贯。
6.(1)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2)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3)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4)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5)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6)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7)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道少半 复循西谷
7.【答案】 ①感叹号用在此处是为了突显汉武帝对泰山的心理感受,表明泰山极高大、极壮阔,让人感到极震撼。②一连串的感叹号也表现出汉武帝找不到更好的、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和赞美泰山。
【解析】 感叹号通常表示强烈的感情,其具体作用需结合具体语句展开分析。从后文“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一句来看,泰山景色让汉武帝惊叹至极,但是,因为超出既往的经验,所以无从说起。所以画横线句中的感叹号一方面直接抒发了汉武帝对泰山的心理感受,泰山极高大、极壮阔,他对此极震撼;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因为超出既往的经验,无从谈起,言辞苍白,只能用简单的形容词和感叹号。
知识链接
感叹号的用法
①表达强烈情感,如:哇!你今天真漂亮!
②表示命令与祈求,如:你给我住嘴!
③用于感叹句末尾,表示感叹,如:这真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④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如: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⑤适用于口号与标语,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8.【答案】 示例一 符合。姚鼐《登泰山记》里写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峰,在泰山面前都似鞠躬,显得矮小,这是从宏观处着笔,写出了泰山宏阔的大境界。
示例二 不符合。姚鼐《登泰山记》里通过写山石、松树与冰雪,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这是从微观处着笔,突出了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
【解析】 首先,需要找出文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即“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 姚鼐《登泰山记》中既有宏观描写,也有微观描写,任选一处进行分析即可。 如果答有的地方符合,有的地方不符合,只要举例得当,也是可以的。
9.【答案】 A严严实实; B光彩夺目(璀璨夺目); C独一无二(至高无上)
【解析】
定意 定词
A 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是说太阳还没露面,被包裹得很严实 严严实实
B 此处所填成语用来修饰“勋章”,勋章应是耀眼的 光彩夺目
璀璨夺目
C 此处强调泰山的地位,说明泰山的尊贵 独一无二
至高无上
词语积累
严严实实:不留空隙或出口。形容非常严密。
光彩夺目:形容光彩鲜明耀眼。
璀璨夺目:光彩鲜明耀眼。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至高无上:最高;没有更高的。
10.B
【解析】 A项,副词,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相当于“立刻、马上”。B项,与文中加点的“就”均作副词,表示加强肯定。C项,副词,表示轻微转折,相当于“只、仅仅”。D项,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相当于“即使”。
11.B
【解析】 这两句古诗是赞颂泰山的,点明了泰山的崇高地位,故应在②处,其后语句是对泰山“独尊”地位的解释。
二、关键能力构建
1.【答案】 BEG
【解析】 “以巡阅河防”的意思是因为巡视河防,作状语,其后应断开,即B处应断开;“纡道泰安”与“观形势”都是动宾结构,其间应断开,即E处应断开;“遂”是“于是,就”的意思,其前应断开,即G处应断开。
2.C
【解析】 “尝趋百里外”的“趋”指快步走。A项,“对酒当歌”的“对”指面对。D项,“有志者事竟成”的“竟”指最终。
3.D
【解析】 薛文最后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
4.(1)【答案】 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后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一级。(关键词:“旧例”“皆”“迁转”)
(2)【答案】 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关键词:“方”“向”“遽止”)
5.【答案】 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
②无限风光在险峰。③有付出才有收获。
【解析】 作答此题,需要先找到材料一、三中描写在泰山之巅观日出的句子,然后分析概括从中悟出的道理。结合材料三中的“乃趋岱顶……瞬息变灭”,可得出答案①。结合材料三中的“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和材料一,可得出答案②。结合材料三中的“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可得出答案③。
参考译文
材料一:略。
材料二: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后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话来回答。黄幡绰说:“这是泰山的力量啊。”


展开余下试题 材料三: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泰山恢宏的气势(大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释)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俄)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到达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倚靠,有的像拱着,有的像蹲着。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明灭。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我们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卧在浓云之下。不久(俄而),璀璨耀目,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没有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女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观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幻灯片37
6.【答案】 BDG
【解析】 “循岩右行”和“从石隘仰登”结构相同,应独立成句,故B、D两处应断开;“岩坳有两石对耸”主谓宾齐全,其后应断开,即G处应断开。
7.C
【解析】 “含义不同”错,两者含义相同,都是“顺着”的意思。 A项,两者都是“断”的意思。B项,前者是“缘分”的意思,后者是“沿着”的意思。D项,前者是“多余”的意思,后者是“整数后表示不定的零数”。
8.B
【解析】 “想到第二天就要登天台山,徐霞客激动得睡不着觉”错,结合原文“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可知,徐霞客睡不着觉是因为听说繁星满天,第二天可晴天登山。且“一直望着满天星辰,等待天亮”也不正确,原文有“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说明他先是睡着了,五更时醒来,听说繁星满天。
9.(1)【答案】 走了十五里,路有岔道,勒马向西朝着天台山去,天色逐渐转晴。(关键词:歧,西,霁)
(2)【答案】 岩壁上凿有小孔用来通行,孔中只能容得下半只脚,身体贴着岩壁走过去,惊心动魄。(关键词:以,容,逼身)
10.【答案】 “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徐霞客经实地考察,得出植物生长与地形、气候有关的科学结论,体现了徐霞客尊重实地考察、善于科学推理的科学精神。
【解析】 题干点明是“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在文本第四段中筛选出相关内容,即“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徐霞客在游览时,观察到山脚下山花已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推测是地处高寒的原因。他在游览时,还能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富有科学精神。
参考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晦,每月的最后一天)从宁海县西门出城。天空阴云散尽,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了三十里,到达梁隍山。听说这里路边有老虎出没,一个月伤害几十人,于是就停宿于旅店(焉,兼词)。
四月初一日 早上下雨。走了十五里,路有岔道,勒马向西朝着天台山去,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势险峻,道路湿滑。山岭近旁有很多矮矮的松树,苍老的枝干弯曲着,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像城里人种的盆景。在高峻的山岭间爬上爬下,深山荒凉寂静。害怕老虎躲藏在草丛中,因此草木都被烧掉了。泉水轰鸣,劲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的旅人。
初二日 吃完饭,雨才(始)停。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岩石渐渐清澈、幽静。走了二十里,傍晚抵达天封寺。睡卧床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事,若有缘分则雨过天晴,因为(盖)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天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的。等到五更时,从梦中醒来,听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欢喜得睡不着觉。
初三日 早晨起来,果然日光像火光一般闪耀,于是决定向山顶进发。向上登了几里,到达华顶庵;又走了三里,将要接近山顶,到太白堂,顺着路登上了最(绝)顶峰。荒草被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有一寸多厚,环顾峰下四周的山峦,美丽的鲜花、碧玉般的绿树,满眼望去清晰精巧。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盖)是地处高寒的原因。
初五日 有下雨的迹象,但顾不上了,选择了去寒岩、明岩的路,从国清寺向西门寻找乘骑。乘马来到,雨也下起来了。走了五十里到步头,雨停了,乘骑也打发走了。走了二里,进入山中,山峰倒映在萦绕流动的水中,树木秀丽,岩石奇异,心情因此很(甚)快乐。渡过溪涧,走了三里,到达明岩。明岩是(为)寒山、拾得隐居的地方。
初六日 凌晨离开寺院,走了六七里到寒岩。顺着岩石右边行走,从岩石的狭窄小路向上攀登。山岩的低洼处有两块岩石相对耸立,下部分开而上部连接,即所谓“鹊桥”,可以和方广寺的石梁互争奇异了,只是(但)少了飞流直下的瀑布罢了。回到僧舍吃饭,找竹筏渡过一溪流。顺着溪流往山下走,这一带都是陡峭险峻的山崖,上面荒草盘结、树枝下垂,里面大多是海棠树、紫荆树,浓荫倒映在溪中。已经走到一个山嘴处,岩壁直插涧底,水沟深且水流急,旁边没有多余可行走的地方。岩壁上凿有小孔用来通行,孔中只能容得下半只脚,身体贴着岩壁走过去,惊心动魄。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登泰山记》”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