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6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
《<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就有道而正焉 B.策之不以其道
C.任重而道远 D.朝闻道,夕死可矣
3.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克己复礼为仁 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知者不惑 D.未成一篑
4.下列对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见贤思齐焉 ②就有道而正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⑦草营人命
A. ①⑤/②③⑦/④⑥ B. ①②/③④⑦/⑤/⑥
C. ①⑥/②⑤/③④/⑦ D. ①④⑤/②/③/⑥⑦
5.下列对《论语》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输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2)《论语·学而》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
(3)《论语·里仁》中,“ , ”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4)《增广贤文》有言“知彼知己,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 , ” 所讲的道理相似。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子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④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⑤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⑥子页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D.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浏览完整试题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义为已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B.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C.“请事斯语矣”的“事”指实践、从事,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宗庙之事”的“事”相同。
D.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9.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则,讲的是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B.第②则,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所以要用利来吸引和引导小人,从而让他们明白义,以成长为君子。
C.第④则,告诉我们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孔子鼓励自己和学生们在学问和道德上,应该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D.第⑥则,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缓和人际关系,讽刺时政,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
11.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克己复礼”的含义,并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仁”的看法。
《<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答案
1.B
B项,“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是“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敏”意思是“奋勉”“勤勉”。故选B。
2.D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道”用在动词“传”后面,在这里是名词,解释为“道理”,A项,“就有道而正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道德”;B项,“策之不以其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鞭策它(指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方法、途径”;C项,“任重而道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责任重大,路程遥远”,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路程”;D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道”是名词,解释为“道理”。故选D.
3.C
C项,“知”通“智”。故选C。
4.C
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②正: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④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⑦草: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
5.B
“《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错误,选项说反了,《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6.解析注意如下词语:弘毅、仁、夕、勿、施。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人而不仁,如礼何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B
“非”修饰“礼”,二者不可拆分,排除A项。“其目”作“问”的宾语,二者中间不断开,排除C项。“勿视”是由其前面的“非礼”引发出的推论,二者应相连,排除D项。
8.C
“宗庙之事”的“事”是“事情”的意思。
9.B
“所以要用利来吸引和引导小人,从而让他们明白义,以成长为君子”理解错误且于文无据。
10.(1)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罢休,不也很遥远吗?
(2)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11.含义: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看法: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这是进步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仁”的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的旧思想。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论语》十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