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1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论语》十二章练习
5.1《论语》十二章 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患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摘编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摘编自《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注]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之此而已矣。
[注]穿窬(yú):翻墙(偷盗)
(摘编自苏轼《孟轲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道既A通B游C事D齐宣王E宣王不能用F适G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表转折,与“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中的“而”意思不同。
B.后,为意动用法,与“物格而后知至”(《大学之道》)中的“后”用法不同。
C.遗,表舍弃,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中的“遗”意思不同。
D.所以,表原因,与“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后来,孟子选择回乡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对不实行仁政的君王持批评态度,直接点明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神秘高深,而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人人做到不害人、不偷盗,仁义就用不完了。
4.下列对加点的字的活用类型和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
A.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内: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B.就有道而正焉 正:形容词作名词,正道
C.见贤思齐焉 齐: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
D.譬如平地 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6.根据材料内容,简述孟子认为行仁义有哪些好处。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子曰:“道①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②不失其亲,亦可宗③也。”
8.翻译以下句子。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二)
公【注】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待人和而不流。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
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 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 ,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选自段从周《止斋记》,有删改)
【注】公,指赵孟頫。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正确的选项,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知进A而不知退B既得C患失D暨不量其才之称否E而冒之者F万万也G然皆非H圣人之止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为能尽止之之道者”,道,指道理。
B.“回虽不敏”,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不敏”意思相同,都是谦辞,不才之意。
C.“闭门却扫”,意思是关上大门,不再洒扫以接待客人;这里的“却”和“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意思相同。
D.“生民”,意思是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重视“仁”的实践,认为一个人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应受到天下人的称许。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B.赵公管理九郡,做事风格严厉却不猛烈。有人犯错,赵公总是以恻隐之心对待,但是也不因此随便宽恕他。
C.赵公认为自己已六十岁,官至三品,是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所以给书斋取名为“止斋”。
D.作者起初认为赵公精力未衰,可当大任,并以此为由拒绝作记的请托,后又受托成文,并认为“公之止”有可取之处。
12.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2)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
13.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孔子和“止”,请结合材料谈谈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节选自《论语·雍也篇》)
文本二: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衎衎于进德修业之志。是故服不成象,而内心不变。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是故皮弁素积,百王不易。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成王将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达而勿多也。”祝雍曰:“使王近于民,远于佞,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于此始成之时,祝辞四加而后退。公冠,自以为主,卿为宾,飨之以三献之礼,公始加玄端与皮弁,皆必朝服玄冕,四加。诸侯太子、庶子冠,公为主,其礼与士同。冠于祖庙,曰:“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尔幼志,顺尔成德。”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冉雍)曰“太简”。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天下为无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力能讨之,讨之可也。(仲弓)问子桑伯子于孔子,孔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刘向《说苑·修文》)
14.文本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相应位置的标号。
故君子A成人B必冠带C以行事D弃幼少嬉戏E惰慢之心F而衎衎于进德G修业之志。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指容易、不费力,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的易词义相同
B.朝服,指穿朝服,名词做动词,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的“事”用法相同。
C.为,指是、就是,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为词义相同。
D.无乃,指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
16.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认为加冠束带对于君子成人之后的行事具有必要性,并引述孔子的话来进一步说明加冠礼对于君子的重要意义。
B.祝雍受命为成王的加冠礼致祝词,祝词符合周公所说的通达简练的要求,也表达了对成王成人后的德行的美好期许。
C.虽然加冠仪式同在祖庙举行,但是诸侯国君的加冠礼与诸侯太子、庶子的加冠礼,所用的礼节仪式和主持人都不同。
D.冉雍批评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的行为,对孔子关于子桑伯子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冉雍具有批判意识。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
18.孔子劝说子桑伯子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文质观?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1]。观过,斯知仁矣。”(《里仁》)
②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④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注释:【1】党:类。
19.第①则材料中“观”有两种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省己”,有人认为是“察人”。请选择一种你认为合理的理解,解释这则材料的含义。
20.根据上面材料,谈谈儒家认为君子犯错后应该怎么做。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论语”的,“论”是编纂、编辑的意思,“语”即言语。②《论语》中的“言语”包含了三种内容:一是学生们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的话;二是当时社会上的人询问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应答的话;三是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直接或间接反映孔子言及的话。③这些言语,当时的学生们各有记述。④孔子逝世后,孔门弟子把这些记述的内容编纂到一起,形成该书。⑤《论语》的排列没有明显的意义关联,因此阅读时相同的内容往往会重复出现,夸夸其谈;同一话题的探讨也会出现不同的内容和观点,见仁见智。⑥我们只要注意梳理各章,厘清条目,避免不盲目记诵,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儒家学说。
2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论语”一词使用的标点正确。
B.②句中两个划线部分的句子可以互换。
C.④句中“孔门弟子”可以换成“他们”。
D.⑤句中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使用得当。
22.第⑥句存在两处语病,请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修改,将正确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
2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机敏 ②慎:谨慎
B.质胜文则野 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粗野、鄙俗
C.自矜者不长 ①矜:夸耀 ②长:长久
D.迩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
24.杨伯峻在《<论语>注释》中对《论语》中的“君子”一词做过统计,全书共出现107次“君子”;他认为君子可以理解为“有道德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在高位的人”。结合本课的《<论语>十二章》,联系初中学过的“学而时习之”“贤哉回也”“饭疏食”三章,概括《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
25.本文《〈论语〉十二章》在阐述每一章观点时,分别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三、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中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精神。
《庄子》中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是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你准备参加“话诸子,品人生”的主题班会,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立足现实,谈谈面对人生中的责任,我们该如何承担。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5.1《论语》十二章 练习》参考答案
1.BEF 2.C 3.C 4.B
5.(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是君子。
(2)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让他们制造木棍也可以打赢盔甲坚硬、兵器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6.①改善物质生活(减轻徭役赋税负担、改善民生等)。
②提升精神修养(涵养精神境界、学习孝悌忠信、促进家庭和睦等)。
③维护国家稳定,让百姓对君王热爱、尊敬。
④增强国家军事实力、提升国家地位。
7.引导、治理 依靠、凭借 尊奉、尊崇
8.(1)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惩罚民众,老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会感到犯罪是羞耻的;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懂得做坏事羞耻,还会自觉的遵礼守法走正道。”
(2)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9.BDG 10.C 11.A
12.(1)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2)在院中只种竹和菊,终日悠闲而坐,那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13.材料一:孔子以为山为喻说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材料二:阐述孔子的处止之道——随时而进,随时而退,肯定并劝勉赵公学习圣人之道。
14.BDF 15.A 16.C
17.(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浮夸。
(2)平时为人严肃恭谨而且处事简易,以此引导百姓,不也可以吗?
18.(1)因为孔子认为子桑伯子本质是美的,但却不注重礼仪文饰。
(2)文质要兼备。
19.示例一:我认为“省己”更合理。这则材料的意思是人犯的错误,各有其不同的类别。通过省察自己的错误,便可以辨认本心是否存仁。
示例二:我认为“察人”更合理。这则材料的意思是人犯的错误,各有其不同的类别。通过观察他人的错误,便可以洞察其德行是否存仁。
20.①“见其过而内自讼”意思是君子应该能够自我检讨反省。可见犯错后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不能归咎于他人。
②“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君子犯错不怕人知道,改错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可见犯错应该坦然面对并积极改正。
展开余下试题
③“不贰过”意思是君子应该像颜回一样,不重复犯相同的错误。可见犯错应该吸取经验教训。
21.C
22.我们只有注意梳理各章,厘清条目,避免盲目记诵,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儒家学说。
23.A
24.①心有大志,以仁为己任。
②追求正道,以义为质。
③进德修身,文质兼修。
④谦逊守礼。
⑤宽恕爱人。
⑥不忧不惧。
⑦安贫乐道。
⑧博学多识。
25.第一章,道理论证;第二章,道理论证;第三章,道理论证;第四章,对比论证;第五章,对比论证;第六章,对比、道理论证;第七章,道理论证;第八章,比喻论证;第九章,道理论证;第十章,道理论证;第十一章,道理论证;第十二章,举例论证。
26.例文:执儒道之灯,照责任之路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站在 “话诸子,品人生” 的主题班会上,当《论语》中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铿锵与《庄子》里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的淡然在耳畔交织,我不禁思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旅程中,我们该如何扛起责任的行囊?这两部经典给出的答案,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我们面对责任时的完整智慧。
儒家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精神,是面对责任时挺身而出的勇气。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明知诸侯争霸的乱世里,仁政理想难以实现,却依然执着于 “克己复礼”,颠沛造次不改其志。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闪耀 —— 疫情来袭时,医护人员逆行出征,明知病毒凶险却坚守一线;山区教师支月英扎根大山四十年,明知条件艰苦却用知识点亮孩子的未来。他们面对的 “不可为”,是客观条件的艰难、个人力量的有限,但 “为之” 的选择,正是对责任最有力的诠释。对我们而言,这份担当或许是攻克一道难解的数学题,明知短期内难见成效却坚持每日刷题;或许是承担班级活动的组织工作,明知会占用休息时间却全力协调。当责任来临,不做 “逃兵”,不找 “借口”,这份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韧劲,正是青春最美的底色。
而道家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的智慧,则是承担责任时的理性校准。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并非盲目蛮干,而是顺应牛的生理结构,以 “无厚入有间” 的从容化解难题。这不是消极的 “躺平”,而是在认清现实边界后的智慧抉择。去年,我的同桌小宇曾为竞选学生会主席拼尽全力,却因经验不足遗憾落选。起初他陷入自我怀疑,但重读《庄子》后,他明白 “不可奈何” 的是当下的能力差距,而 “安之若命” 不是放弃,而是接受结果、调整心态 —— 他转而加入宣传部,发挥绘画特长,最终策划出深受同学喜爱的校园文化海报。在人生中,我们总会遇到 “力所不能及” 的时刻:或许是努力后仍未达标的考试成绩,或许是尽全力仍无法挽回的人际关系。此时 “安之若命” 的智慧,能让我们避免陷入偏执与内耗,在接纳现实的基础上重新定位责任的方向,如同水流遇到礁石,不是硬碰硬地碎裂,而是绕开阻碍、继续向前。
儒家的担当与道家的智慧,从来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人生指南。面对责任,我们既要以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勇气冲锋在前,也要以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的理性调整节奏。就像我国的航天事业:科研工作者明知探索宇宙充满未知风险,却依然以 “敢为天下先” 的精神攻坚克难,这是儒家的担当;而在实验遭遇挫折时,他们又能以 “顺时应变” 的智慧分析问题、改进方案,这是道家的智慧。正是这种 “勇” 与 “智” 的结合,才让 “神舟” 飞天、“嫦娥” 探月的梦想照进现实。
同学们,人生的责任之路从不是一条坦途,既有需要我们奋力攀登的高峰,也有需要我们灵活绕行的低谷。让我们怀揣儒家的 “勇”,在该担当的时刻挺身而出,不辜负青春的使命;也秉持道家的 “智”,在遭遇困境时从容调整,不迷失前行的方向。以儒道之灯照亮责任之路,我们定能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出属于自己的坚实与精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上一篇:
《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
下一篇:
《大学之道》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论语》十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