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复活(节选)》练习
9.《复活(节选)》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①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
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③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泼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
⑤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⑥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⑦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⑧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⑨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腻歪了以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⑩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
⑪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⑫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浏览完整试题⑬雨在我专注于黄色小楼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页手稿的时候,完全结束了。头顶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和自在悬浮着的又白又亮的云。林子顶梢墨绿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阳光从枝叶的空隙投到林子里的硬质土路上,洒在小小的聚蓄着雨水的坑洼里,更显一种明媚。
(取材于陈忠实《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感受过俄罗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再感受雨天,才能全面了解俄罗斯自然天象的变幻。
B.托尔斯泰庄园故居三面围着的稠密的树林,更衬出那棵挂着金黄色铜钟的没有一片绿叶的大树的凄凉。
C.托尔斯泰晚年执意要打造一双很精美很结实的皮靴,作者认为是他想放弃写作和已腻歪了的贵族生活。
D.评论家郑重地把托尔斯泰制作的皮靴摆到书架上,说明他已由最初的惊讶转而对作家的行为充满敬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以下雨开头,既写出了俄罗斯自然天象的变幻,又与文章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另外写“雨”也为了与文中的阳光形成鲜明对比。
B.第③段景物描写,写出托尔斯泰庄园故居的建筑特点以及所处环境,表现出托尔斯泰热爱自然的特点,引出下文对花草园中那棵合抱粗的树的写作内容。
C.文中写到“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双靴子”,意在表现托尔斯泰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之情。
D.文章最后一段情景交融,作者以雨后景物的明媚,暗示了托尔斯泰的精神力量,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3.请分析第⑨段中“一种背离,一种转向”的深刻含义。
4.有人说《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也存在着“一种背离和转向”,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银匠
南子
这天,巴音布鲁克镇高山牧场下起了细雨。
小银匠宗嘎日布放下小尖锤,①看着帐外的秋雨,轻轻地叹了口气。
昨天,他再一次向父亲苏郎格西提出,想将这间银匠作坊改建成民宿,而自己准备组建一个马队,为巴音布鲁克草原的游客服务。
苏郎格西自然知道儿子的心思,在这个不大的高山牧场,银匠是个没落行当,儿子一定厌倦了这充满焊药味与煤油烟味的制银生活。
苏郎格西是一位有名的老银匠,50多年来一直坚持纯手工打造。在打银器这件事情中,他似乎偷享着一股秘密的乐趣。因为这乐趣别人找不着,也不懂怎么去找,这让他的工作透出一种永无止境的未完成感,无论是世俗的,还是精神的;是今生今世的,还是为来世做准备的,像是永远都不会结束。
在日常生活里,宗嘎日布最不能忽略的,就是父亲的手。②父亲的手,指头短,指甲是扁方形,手掌有硬茧,且关节粗大。但就是这样的一双手,牢靠,自信,操作时有一种机器般的准确。在他眼里,父亲的手艺过于耀眼,也过于神圣,但并不是他所向往的。
巴音布鲁克在蒙古语中意为“丰富的泉水”,③那里有一望无垠的草原、蜿蜒流淌的九曲十八弯、飞鸟云集的天鹅家园……远远望去,雪山线条清晰,风韵有加。近些年,来巴音布鲁克草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每到冰雪消融、草芽萌绿时,镇上的街面会停满南来北往的车辆。待草长高、风变软,沿街的每间餐厅及旅店都是满客。小镇的接待能力此时会有些力不从心,有好几次,凌晨一两点,还有游客沿街找过来,敲开作坊说要投宿。每每此时,宗嘎日布总是心生懊恼。
宗嘎日布父子俩,已成为巴音布鲁克镇高山牧场上最后的银匠。一些游客慕名来到这个银匠作坊,看到玻璃展柜里精美的银饰,不禁发出“啧啧”的赞美,之后,却又不得不离去——这些手工打制的银饰品价格太昂贵了。宗嘎日布看着游客远去的背影,心里蒙上一层无法说清的情绪。在旅游资源不断开发、现代流水线制作的银饰越来越流行的当下,牧场已失去了对传统手艺的呵护能力,这让他再次陷入迷茫,不知道是放弃,还是坚守。两种选择像一张网,在内心交织着,时常折磨着他。并且,令他感到失落的是,那股流动着的、携带了传统手艺的热血在慢慢冷却。可父亲对这一切似乎视而不见。
这天中午,宗嘎日布在店铺里磨刀具。秋天的阳光从窗户缝斜射下来,不规则的光影与地上的水渍混在一起,十分像一匹马的形状。就在这时,一件很离奇的事情发生了,宗嘎日布听见门外响起一阵细碎却异常悦耳的马蹄声。推门一看,什么也没有,似乎蹄声消失的速度比到来的速度更迅捷。
他问正走进帐门的父亲:“刚才,有一匹白马跑过去了,你看见它了吗?”
苏郎格西看着儿子冒着亮光的眼睛摇摇头说:“别胡思乱想了,这地方哪里有什么白马,我从没见过。”然后,继续坐下来打磨银片,四溅的火光中留下一个苍老的背影。
宗嘎日布吸了一下鼻子,空气中分明充满了马嚼青草的气味。他摇摇头,总觉得古老、黑暗、永无尽头的狭小街巷内,有一匹鬣毛飞扬的白色骏马,从他身躯之侧闪驰而过。
当黄昏来临,牧场暗了下来。宗嘎日布倚在山坡一处毡房下,他久久地打量自己在灯光投射下的薄薄的、脆弱的影子,发现了自己的孤独,还有爱意。山下是夜色中的大城,车灯的明亮河流在宽阔的马路上流淌,而自己的生命在山上流淌。他,是被自己的影子给困住了。
外面火热如旋涡般的生活,像洪流一样裹挟着人们滚滚向前。特别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高山牧场。宗嘎日布也希望父亲到山下生活,而苏郎格西,每天只顾埋头做活,将自己静止成一条船,以躲避时代的激流。
又一日黄昏,宗嘎日布在回家的路上,五彩的云霞越来越淡,一眨眼变成了虚无。他经过一片僻静地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匹黑色的老马。它看起来太苍老、太疲惫了。此时它正在荒草地里埋头吃草,吃得很慢,一只蹄子踏在污水里,偶尔向前移动。宗嘎日布走近时,它慢慢转过头,淡漠地看着眼前的人,没有闪避,眼睛里却满含对世间万物的体恤。
啊,这里哪会有什么黑马!眼中所见,不过是自己的幻觉,还有胡思乱想罢了。但正是这幻觉,让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跟以前有些不一样了。自那一刻起,宗嘎日布决定下山。
第二天,银匠作坊里,苏郎格西依旧躬身在一张放有各种工具的木桌前。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带着中了邪似的专注。在父亲的手中、眼中,每件银器都有它自己的个性、姿态,却逃不出他对它们的驯化,逃不出它们与他之间宿命的相属。


展开余下试题看着父亲的两个嘴角时不时翘起来,宗嘎日布的心情很复杂。人,或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多数,一类是极少数,而父亲就属于那种极少数的群落。自己平时那么爱看父亲干活儿,原本以为只是爱看他把活儿干得漂亮,到这时才明白,其实,自己是想分享他那种神秘的快乐,那种源于忠贞的快乐。
宗嘎日布看着父亲劳作的身影,许久之后,他拿起准备好的行李,离开了作坊。
走出很远,④银匠作坊里的叮当声仿佛才平静下来。
(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宗嘎日布“轻轻地叹了口气”,表明秋雨影响着作坊的生意,并且自己明知从事的是没落的行当却无力改变现状。
B.②处苏郎格西的手缺乏艺术气质,小说用白描手法描摹这双手,凸显老银匠从事制银工艺时间之长及银匠活的艰辛。
C.③处巴音布鲁克镇高山牧场的美丽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这是老银匠选择坚守而小银匠最终决定下山的原因。
D.④处“叮当声”富有意蕴,传递着苏郎格西在山上制作银器的执着和快乐,也传递着宗嘎日布走下山时的兴奋和喜悦。
6.关于文本中的白色骏马和黑色老马,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色骏马是宗嘎日布在店铺里磨刀具时产生的幻觉,这幻觉蕴含着小银匠想走出去追寻自己向往新生活的愿望。
B.黑色老马像一位伫立在黄昏中、看透了人世沧桑的老人,这匹马让小银匠看到了父亲的现状和自己未来的命运。
C.活力四射的白马和老迈疲惫的黑马的对比,其实就是两代人、两种生活的对比,小说借此批评小银匠不安于现状。
D.小说把宗嘎日布对马的幻觉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能够激发读者在虚实之间建立联系,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7.本文中的宗嘎日布和《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身上,都呈现出“生活与心灵的激烈矛盾”,请结合内容分别说明。
8.作家南子在谈及创作时说:“好的文章一定要懂得痛,一定要发现爱。”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托尔斯泰
有一种极其常见而广为流传的迷信,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本性,认为人有善良、凶恶、聪明、愚笨、热情、冷漠等等之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评论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说他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笨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反过来说。可是我们总是将人这样分类。这是不正确的。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人类各种品性的萌芽,有时候表现这一些品性,有时候表现另一些品性,常常完全不像是他自己,可是始终是他同一个人。有些人身上的这些变化常常特别急剧,聂赫留朵夫就属于这类人。他身上发生的这些变化既有生理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原因。现在他身上就发生了这种变化。
在开庭和首次探望卡秋莎之后产生的那种庄严、喜悦的感受完全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最后一次见面产生的恐惧,甚至还有对她的厌恶。他打定主意不离开她,只要她愿意,他也不会改变娶她的决心,但这对于他既艰难又痛苦。
在拜访马斯连尼科夫之后的第二天,他又前往监狱看望她。
典狱长虽然准许探监,但不是在办公室,也不是在律师事务室,而是在女探监室。尽管典狱长心地善良,但是他对聂赫留朵夫的态度比以前谨慎了。很明显,上峰吩咐对这个探监者要小心提防。
“见面可以,”他说,“只是,劳驾,关于钱,我请求过您……关于把她转去医院,如上头公文所写的,这也可以办到,医生也同意了。不过她本人不想去,她说:‘我才不愿意为那些讨厌的家伙倒尿盆……’公爵,要知道她就是那样一类人,”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说,只是要求准许他去探监。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
玛斯洛娃已经在探监室里,她从铁丝网里边走出来,既温顺,又胆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望着别处,低声说:
“原谅我,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前天我说的不好。”
“不该让我原谅您……”聂赫留朵夫开了腔却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得离开我,”她接着说,用斜视得很厉害的眼睛瞟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从她的目光中又看到紧张而愤恨的表情。
“为什么我非得离开您呢?”
“就该是这样。”
“为什么该是这样呢?”
她又用在他看来是一种愤恨的目光望着他。
“嗯,事情就是这样,”她说。“您得离开我,我跟您说的是真话。我不能。您干脆丢掉这个想法,”她嘴唇哆嗦着说,然后沉默了一会儿。“这是真话,我宁愿上吊。”
聂赫留朵夫感觉到,她的这一拒绝中既包含有对他的仇恨和不肯饶恕的怨恨,但是也有某种别样的情感,崇高而伟大的情感。这种在完全平静的心境下再次拒绝,立即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中原先产生的所有疑虑,使他恢复了原来那种严肃、庄重、怜悯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来怎样说,现在还要怎样说,”他特别严肃地说。“我请求你嫁给我。如果你的确不愿意,或者眼下你不愿意,那么我将一如既往,跟你在一起,你被发配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这是您的事,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她说,嘴唇又开始哆嗦。
他也默不作声,觉得说不出话来。
“我现在要到乡下去一趟,然后去彼得堡,”他终于振作起精神说。“我要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奔走。要是上帝保佑,他们会撤消原判。”
“就是不撤消,也无所谓。不为这件事,为别的事我也该这样……”她说。他看出,为了忍住不掉泪,她费了多么大的努力。“嗯,对了,您见到梅尼绍夫吗?”为了掩饰激动的心情,她突然问道。“他们确实无罪吧?”
“是的,我认为是这样。”
“这么好的老太太,”她说。
他将梅尼绍夫说的情况统统告诉她,然后问她是否需要什么东西。她回答说,什么都不需要。
他们又都沉默不语。
“噢,关于去医院的事,”她用斜视的眼睛看了他一眼,突然说,“既然您希望我去,我就去,往后酒也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望着她的眼睛。她的眼睛露出了笑意。
“这很好。”他只说了这几个字,然后便与她告别。
“是啊,是啊,她完全成了另一个人,”聂赫留朵夫想道,他不仅消除了原先的种种疑虑,心中还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感觉:爱情是无敌的。
玛斯洛娃回到臭气熏人的牢房,脱下长衣,坐到自己的板铺上,双手放在膝盖上。教堂诵经士的女儿昨天被确诊患了精神病,送到医院去了。其他女犯都去洗衣服了。弗拉基米尔省的女人怀里抱着孩子,铁路女看守工手里拿着袜子不停地、飞快地织着,她们走到玛斯洛娃旁边。
“喂,怎么样,你们见面啦?”她们问。
玛斯洛娃并不回答,坐在高高的板铺上,晃动着够不到地的两只脚。
“干吗哭哭啼啼的?”铁路女看守工说。“最要紧的是别灰心。哎,卡秋莎!好啦!”她说,手指头飞快地织着袜子。
玛斯洛娃仍然不吭声。
“他说:‘不管你被发配到哪里,我都跟你去。’”玛斯洛娃说。“他愿去就去,不愿去就别去。我不会求他。他现在去彼得堡张罗。那里的所有大臣都是他的亲戚,”玛斯洛娃接着说,“不过,我不需要他帮忙。”
“那是当然!”科拉布廖娃突然赞同说。她在整理口袋,显然在想别的事情。“怎么样,我们喝点儿酒吧?”
“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说,“你们自己喝吧。”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典狱长与聂赫留朵夫对话小心谨慎,转述玛丝洛娃的话语展现了对囚犯的关心和同情。
B.玛丝洛娃身陷囹圄,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忙处理狱友老太太案件,说明她爱出风头。


展开余下试题C.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完全成了另一个人,借他的感受暗示着她的精神正走向复活。
D.牢房环境臭气熏人,囚犯们也各自忙碌着,却不忘关心玛丝洛娃,只为借此巴结公爵。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对话不仅让情节内容丰富,还让两人的形象更加地生动具体。
B.小说多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描写玛丝洛娃眼神中的情绪,如“愤恨”“露出笑意”等。
C.文中省略号充满表现力,如“不该让我原谅您……”省略号写出聂赫留朵夫的无比愤恨。
D.小说让两个人物集中在具体场景中,有时沉默,有时欲言又止,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11.聂赫留朵夫在两次探望玛丝洛娃的过程中,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12.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常有大量的议论,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请以文中第一段的议论为例,分析它在小说中的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_________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_________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_________,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卡秋莎·玛斯洛娃这一人物形象,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托尔斯泰塑造的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发出“我控诉”。
1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的内核,是描绘“善”的觉醒。这种觉醒,必须发自内心,毫无保留地抛弃“恶”后,方可结果。
小说中的“复活”,有两个层次。首先, ① 。玛丝洛娃的沉沦令聂赫留朵夫自我觉醒,聂赫留朵夫心中善良觉醒之后拯救了玛丝洛娃,结果,两人相互成全,相互尊重,善良,开始在两人之间循环。而后,是社会意识的复活。出身贵族、未曾体会民众困苦的聂赫留朵夫,在目睹玛丝洛娃因他沉沦、被错判流放之后,开始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求人解难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开始注意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看到了这些在他们看来如蝼蚁一般的人的生活,困苦、挣扎、狡黠、无所畏惧……他们之所以变成这样,根源并不在于他们, ② 。是沙皇统治下那些所谓的贵族、老爷、法官以及那个腐朽的政体才让这个社会如此混乱不堪。当聂赫留朵夫意识到这点之后,深深的罪恶感随之而来,最终,他开始不顾一切,冲破种种质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此,聂赫留朵夫的个人意识得到升华,上升为社会意识,个人的善良觉醒也上升为社会理想的觉醒。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人性觉醒,超脱了一般个体意义上的觉醒,托尔斯泰把他们与时代联系在一起,试图揭示一种社会前进的方式。《复活》通过对社会不同阶层的描写,暗示了一种社会整体意识的复活,即,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而 ③ 。
15.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连贯的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前是一条(湮没/隐没)于高草中的水道,宽度似乎刚容得下一条小船通过,伸手可触到岸边湿漉漉的树根。两岸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苇丛,①________。竹叶扶疏,树影婆娑,水气缭绕,不禁让人遐想,如果是落英缤纷的春天,在这样的水流中漂泊,该是怎样惬意和妙曼。偶有几株高昂的松树,突兀地立于高地,透出一种桀骜不训的骨气。船儿(径自/径直)往前,阵异香袭来,只见一棵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古香樟树依次伫立在水边,②________,一下子幽暗下来。在那段悠长的航道里,小船贴着盘根错节的树根和厚实湿润的青苔缓缓滑行,天空消失在树冠里,水巷消失在树荫里,那一刻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水路渐宽,船过浪涌,漫过了泥岸的水线,又缓缓退去。船上发动机的声音戛然而止,像是屏息静气一般,船身无言地滑过,水面静寂无声。船声复起,船儿在水面上划出长长的弧线,前方豁然开朗,(视线/视力)所及,一片连天的碧水,饱满得像要溢出来。
17.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惬(qiè) 水气缭绕 B.苔(tái) 落英缤纷
C.冠(guān) 桀骜不训 D.戛(gā) 盘根错节
18.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湮没 径自 视线 B.湮没 径直 视力
C.隐没 径直 视线 D.隐没 径自 视力
19.依次填入文中两处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 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
B.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 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
C.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 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
D.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 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
20.整本书阅读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请以《复活》为例选择两个方面简要作答。不超过180个字。
三、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求真中学某文学研究小组在读了《复活》(节选)后,对其主人公与《雷雨》中主人公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聂赫留朵夫与周朴园、玛丝洛娃与鲁侍萍,两对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类似,但两对主人公所处背景、后来的所作所为均大不相同。
针对以上材料中两对主人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你有什么思考?请任选一个任务进行写作。
任务一: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文学短评,体现你的思考。
任务二:四个人对于“尊严”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你对尊严是如何理解的?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复活(节选)》练习》参考答案
1.C 2.C
3.托尔斯泰对贵族生活的背离,向平民阶层的转向。
4.①认同,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化身,又是这个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②情节上,聂赫留朵夫诱奸玛丝洛娃后遗弃她,混迹于上流社会,后解救玛丝洛娃,帮助受冤被关押的社会底层人民,他把自己的土地以低价租给不被信任的农民。他所做的事体现了他对贵族阶层的背离和向平民阶层的转化。
③从人物形象看,聂赫留朵夫的背离和转向体现在他精神世界的转变,他的思想从一个猥琐、低下、空虚的状态转变成体会民间疾苦的务实踏实的状态,从精神上复活,实现了蜕变,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富有者。
5.B 6.C
7.①宗嘎日布厌倦银匠的生活,却牵挂着亲情和传统手艺;②聂赫留朵夫享受优渥的物质生活,却渴望实现精神的救赎。
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复活(节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