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老人与海(节选)》同步练习
10 老人与海(节选)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①饱经世故的渔人,在海上架着钓竿抛下钓饵,漂流了几十个昼夜,终于捕得一条大鱼,打破了一切渔夫的纪录。这个伟大的渔翁抛出钓丝以后,水面以下,属于命运,“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有鱼上钩,也不知道上钩的鱼究竟有多大”。水面以上,属于意志。“他要端坐船尾,昼夜守候,虽然②舟车劳顿,但他绝不终止。”
强调命运支配一切的人,无疑要说渔夫可以高卧舱中,③放任自流;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论调等于说,只要人出海,必定可以捕到一条比你的船还长的鱼。这两种说法,都不能给人生正确的指导。唯有两者折中,调和,兼顾,庶乎近之,这就是古人说的“尽人事,听天命”。
1.文中画横线的三个成语使用错误,请改换成恰当的成语。(3分)
2.文中画线部分,若改为“唯有两者折中才可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鲨鱼有时候嗅不到这股气味,但它总能再次找到,也许只是一丝痕迹,它就会游得飞快,紧追上去。那是一条很大的灰鲭鲨,生就的游泳高手,能和海里速度最快的鱼游得一样快,除了嘴以外,它的一切都显得无比美丽。背部和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鱼皮光滑漂亮。它的外形和剑鱼十分相像,除了那张大嘴。眼下它正紧闭着大嘴,在水面之下迅速地游着,高耸的背鳍像刀子一般划破水面,没有丝毫摇摆。在它那紧紧闭合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全都朝里倾斜,这和大多数鲨鱼的牙齿不同,不是那种常见的金字塔形,而是像爪子一样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那些牙齿几乎和老人的手指一般长,两侧都有刀片一样锋利的切口。这种鱼天生就把海里所有的鱼作为捕食对象,它们游得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健,而且还全副武装,这样一来就所向无敌了。此时,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于是加快速度,蓝色的背鳍破水前进。
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被动句,可以适当增减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4.海明威主张作家的“词汇应该是简单的、充满活力的”,请依据上述文段,至少举出三例来说明海明威是如何践行他的这一主张的。(6分)
5.“它们来了,不过它们过来的方式和灰鲭鲨不同。有一条鲨鱼转身钻到小船底下,不见了踪影,等它开始撕扯大鱼的时候,老人感到小船都在晃动。另一条用细长的黄眼睛盯着老人,随即飞快地游过来,半圆形的嘴张得大大的,朝着鱼身上被咬过的地方咬了下去。”(《老人与海》)试分析这段文字中,“钻”“盯”等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6.下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其表达效果也不同。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3分)
老人一看见它游过来,就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肆意妄为的鲨鱼。他一面注视着鲨鱼游到近前,一面准备好渔叉,系紧绳子。绳子短了点儿,因为他割下了一段用来绑鱼。
老人此时头脑清醒好使,下定决心搏击一番,但却不抱什么希望。……
……可那是鱼脑所在的位置,老人直刺上去。他使出全身力气,用鲜血模糊的双手把渔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这一刺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却带着十足的决心和恶狠狠的劲头儿。
7.以下文字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描写环境的精彩段落,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这段内容。(4分)
清晨的大海一片湛蓝,波光粼粼。海风轻轻吹过,带着咸咸的味道。小船在海面上漂浮,周围是无尽的海水。远处的海平面与天空相接,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偶尔有飞鱼跃出水面,在空中划过一道银色的弧线,然后又落入水中。随着太阳的升高,海面上的波光越发耀眼,像是无数颗钻石在闪烁。老人的小船在这片广阔的大海上,如同一片飘零的树叶。


浏览完整试题8.《老人与海》很好地体现了海明威小说语言的风格,下面两段文字由不同的译者翻译,请比较它们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谁的译本,并陈述你的理由。(6分)
甲文:这条鲨鱼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当那一大片暗沉沉的血渐渐下沉,扩散到一英里深的海水里的时候,它就从深处游了上来。鲨鱼莽莽撞撞地一下子冲过来,划破了蓝色的水面,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李育超译)
乙文: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蹿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下。(海观译)
9.课文第12~15段,主要是老人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的是“他说”,有的是“他想”,请简要分析两者在表达内容上的差异。(4分)
10.[2025·江苏南京高二期中]下列哪句话可以作为《老人与海》中“硬汉精神”的代言?请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理由。(6分)
①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
②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二、课文精读
阅读“他们航行得很顺利,老人把双手浸在海水里,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到“他只看着鱼的前半部分,心里又燃起了一点儿希望”,完成11~14题。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灰鲭鲨的牙齿是“像爪子一样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刀片一样锋利的切口”,以其尖长、锋利显示鲨鱼的凶猛无比。
B.老人一看到鲨鱼游近并没慌乱,而是准备好渔叉,系紧绳子,欲以无所畏惧去制服毫无畏惧。
C.击杀鲨鱼后,老人想到的是它“很残忍、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对其明显带着欣赏之情。
D.“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其实只体现在老人面对灰鲭鲨时抓其弱点,果断出击。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对大海环境的描写笔墨不多,但也起到了提供故事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
B.小说写灰鲭鲨游得快、体格强、无敌手等,为下文突出老人的沉勇精神做了铺垫。
C.小说对老人击杀灰鲭鲨的前后过程描述详细,这是为了突出鲨鱼的凶猛和狡猾。
D.小说主要是从老人的视角来叙述,他能以目击者的身份来观察,给人更真实的感受。
13.选文第1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4.内心独白为文章的情节安排、任务塑造和主题揭示增色不少,请结合选文,体会其妙处。(6分)
三、同步拓展
[2025·广东佛山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文本一: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位戴金丝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架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吱吱嘎嘎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照料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养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金丝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的动物,”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文本二: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展开余下试题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1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混乱交错的景象:满身尘土的老人、逃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在尘土中踯躅着的农夫们。
B.“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只在意那几只微不足道的动物,始终坐在桥边,说明老人行动迟缓,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不知所措。
C.“我”与老人的对话平淡而自然,始终没有强烈的情绪流露,但却于平淡处蕴含了丰富的含义,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老人的内心之痛。
D.海明威不动神色地讲述了一个看似乏味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却反映了无数无辜百姓在战争中的无助和悲哀,饱含着作者的深情。
1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只是”,意味深长,让人感受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暗含着老人对战争的控诉。
B.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他对动物充满了爱心,其形象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的结尾说“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淡淡几笔写景,烘托出一个疲惫不堪的老人在战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那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17.在《老人与海》《桥边的老人》两篇小说中,海明威都选择了老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18.文本一画线部分与文本二在叙事视角、塑造人物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10 老人与海(节选)
1.①“饱经世故”应为“饱经风霜”(饱经沧桑);②“舟车劳顿”应为“疲惫不堪”(身心俱疲、精疲力竭等);③“放任自流”应为“任其自然”。
[解析] ①“饱经世故”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结合语境“在海上架着钓竿抛下钓饵,漂流了几十个昼夜”“昼夜守候”可知,文中应该指老人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炼,但不是“处世经验”,因此可以改为:“饱经风霜”“饱经沧桑”。饱经风霜:形容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炼。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
②“舟车劳顿”形容旅途疲劳困顿。语境是老人在海上钓鱼,与“旅途”无关,应改为“疲惫不堪”“身心俱疲”“精疲力竭”等。疲惫不堪:形容极度疲乏或过度劳累。身心俱疲:身体和心理都很疲惫。形容整个人已经累到极点,不能再承受任何东西了。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③“放任自流”指主动放弃管束责任,任其向错误方向发展。结合语境“强调命运支配一切的人”认为“渔夫可以高卧舱中”可知,此处应该是遵循事物客观规律,可改为“任其自然”。任其自然:遵循事物客观规律,避免人为强行干预。
2.①“调和”“兼顾”是对“折中”的具体解释,加上后意思强调得更充分;②加上“调和”“兼顾”构成短句,一词一顿,富有节奏感;③“庶乎近之”用文言句式,较之“才可以”语气更委婉,风格典雅。
[解析] “折中”指使适中,“调和”指使双方消除纠纷重归于好,“兼顾”指几个方面同时照顾到,在文中意思相近,语义反复,有强调作用。“折中”“调和”“兼顾”运用词语排比,形成短句,富有节奏感。
“庶乎近之”,庶,或许;近,靠近、接近。“庶乎近之”意思是或许就差不多接近它了。此处用文言句式,委婉典雅。
“唯有两者折中才可以”表意直白,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和。
3.海里所有的鱼被这种天生游得快、体格强健、全副武装、所向无敌的鱼捕食。
[解析] 主动句变被动句,首先要找到主语和宾语,将原句的宾语改为主语,将主语改为宾语,在谓语动词前加上表示被动的词语,如“被”“受到”等;之后根据句子情况对其他成分进行相应改写。本题中,原句的主语为“这种鱼”,宾语为“海里所有的鱼”,原句中的各分句“它们游得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健,而且还全副武装,这样一来就所向无敌了”都是描述“这种鱼”的特点,可以作为改写后宾语的定语。所以改写后句子的主语为“海里所有的鱼”,宾语为“这种鱼”,“它们游得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健,而且还全副武装,这样一来就所向无敌了”改写为“天生游得快、体格强健、全副武装、所向无敌的”,做“这种鱼”的定语。而原句中的“作为捕食对象”可改写为“被捕食”。
4.①“也许只是一丝痕迹,它就会游得飞快,紧追上去”,一个“飞”字写出了鲨鱼是天生的游泳高手这一特征,活力无限。②“高耸的背鳍像刀子一般划破水面,没有丝毫摇摆”,“像刀子”“划破水面”的简单描述,凸显了鲨鱼背鳍之高、游速之快和力大无穷的特点。③“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于是加快速度,蓝色的背鳍破水前进”,“破水前进”这一充满活力的动作描写,表现了鲨鱼反应迅速、游速飞快的特点。
[解析]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精神的张力。本题所选文段中的某些词汇也体现了海明威的这一主张。如“也许只是一丝痕迹,它就会游得飞快,紧追上去”,作者为了体现鲨鱼游速之快而用了“飞”字,“飞”是鸟儿一类的动物才有的能力,鲨鱼是不会飞的,但作者使用“飞”来突出鲨鱼游速快,一个“飞”字写出了鲨鱼是天生的游泳高手这一特征,活力无限。再如,“高耸的背鳍像刀子一般划破水面,没有丝毫摇摆”,其中“像刀子”突出了鲨鱼背鳍的特点,“划破水面”是对鲨鱼游泳时露在外面的背鳍的运动特点的简单描述,正是这两个形象的描述,通过比喻,让读者联想到锋利的刀子划过水面那种顺畅的感觉,凸显了鲨鱼背鳍之高、游速之快和力大无穷的特点。又如,“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于是加快速度,蓝色的背鳍破水前进”,“破水前进”的描述让鲨鱼的行动充满活力,给读者以画面感,同时,也表现了鲨鱼反应迅速、游速飞快的特点。
5.“钻”“盯”等词语表现了鲨鱼的狡猾,预示着老人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6.第一个画线句强调“不抱什么希望”,写出老人身处的环境恶劣,以及老人对此的清醒认识,同时为鲨鱼吞食大鱼做铺垫。第二个画线句强调“带着十足的决心和恶狠狠的劲头儿”,写出了老人“刺”的力度之大,表现老人的勇敢和不屈,也为老人杀死鲨鱼做铺垫。
7.①比喻。“老人的小船……如同一片飘零的树叶”中,小船被比作“一片飘零的树叶”,这一比喻形象地突出了小船在浩瀚大海中的渺小与无助,同时也暗示了老人面对大自然的渺小与坚韧。
②动静结合。文中既有“清晨的大海一片湛蓝”“远处的海平面与天空相接”等静态描写,又有“飞鱼跃出水面,在空中划过一道银色的弧线”等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鲜活。
8.(示例一)我更喜欢甲文。两段译文都表现了鲨鱼的来势汹汹,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但比起乙文,甲文更加形象。例如,形容鱼血的颜色时,“暗沉沉”比“暗黑色”更形象、更口语化,音韵上更有美感;“莽莽撞撞”运用拟人手法,比“蹿”更富有情态感。另外,甲文多采用短句,其语言的流畅性比欧式表达的乙文更好。
(示例二)我更喜欢乙文。两段译文都表现了鲨鱼的来势汹汹,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但比起甲文,乙文中洗练干净的叙述与反复锤炼的用词及偏欧式的句子,更加贴合海明威“电报式”的文风。


展开余下试题9.①“他说”是有声的自言自语,主要是老人否定自己的犹豫,做出决定甚至发表宣言,不断激励自己。②“他想”是无声的各种想法,是老人对自我处境的分析,自由的联想,展现丰富(矛盾、无助、孤独)的内心活动。
[解析] 此题要结合课文强调心理描写的不同类型和作用,分析出人物心理。结合“‘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以及“‘想点儿高兴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你每过一分钟就离家更近一点儿。丢了四十磅鱼肉,你的船走起来能更轻快。’”
可知,“他说”是有声的自言自语,主要是老人否定自己的犹豫,做出决定甚至发表宣言,这是他的精神和意志,是在不断激励自己,是对“硬汉精神”的高度概括。
结合“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不过还是得琢磨琢磨,他想。因为我只剩下这件事儿可干了。这个,还有棒球。不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谁都能行”可知,“他想”是无声的各种想法,是老人对自我处境的分析;还想到迪马吉奥的反应,通过自由的联想,展现矛盾、无助、孤独的内心活动。
10.(示例一)选①“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
理由: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困境下,依然不放弃希望,他相信新的一天会有新的机遇。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尽管他面临着鱼被不断啃食、自己可能丧生的危险,但他始终怀着对明天的期待,不断鼓励自己坚持下去。这种不被过去的失败打倒,永远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在困境中重新出发的精神,正是“硬汉精神”的体现。
(示例二)选②“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理由:圣地亚哥在海上捕鱼,无论是长时间等待鱼上钩,还是在钓到大马林鱼后与它长时间的周旋,以及后来面对鲨鱼群的攻击,他都深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用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去应对。他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却依然坚定地去抗争,这很好地诠释了“硬汉精神”中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内涵。
11.D [解析] D项,“只体现在……”概括偏颇。从要求阅读部分来看,“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体现在多处:他一叉击杀大灰鲭鲨,并想好了下一步面对后来的鲨鱼的措施。不能说“只体现在……”。
12.C [解析] C项,“是为了突出鲨鱼的凶猛和狡猾”错,小说的主人公是老人,详写老人击杀灰鲭鲨的过程是为了突出老人的沉着、勇猛与机智,没有丝毫的胆怯与畏缩。
13.①用积云的堆叠预示天气的变化,暗示着圣地亚哥的处境将变得很严峻。②“由此老人知道这风会刮上整整一夜”则说明老人航海经验十分丰富,经验丰富的渔夫知道自己将面临严峻的处境。③为下文老人遭遇鲨鱼攻击,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硬汉精神”一次次击败鲨鱼做了铺垫。
[解析] 结合文中“积云堆叠得很高”“相当多的卷云”“这风会刮上整整一夜”可知,老人根据对云的观察推测出会刮一整夜风,航海经验十分丰富。同时,天气的变化暗示其处境的严峻,为下文老人在面对鲨鱼的攻击时表现出“硬汉精神”做了铺垫。
14.①让故事情节更加合理。圣地亚哥独自出海,没有谈话对象,只能和自己对话。②大量的内心独白忠实地记录了老人这几天的心态,真实再现了老人的思想和感受,深刻地揭示了其内心的自豪感、坚毅及孤独感。③一些深邃且富于哲理的心理活动,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思想,构成了小说的重要特色。
15.B [解析] B项,“说明老人行动迟缓,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不知所措”说法错误。老人始终坐在桥边,是因为老人不舍得丢下动物,是为了表明战争到来时老人和动物的无助。
16.D [解析] D项,“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说法错误。这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
17.①《老人与海》中孤单的老人与险恶的大海形成了悬殊的力量对比,更能表现人类挑战极限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②《桥边的老人》选择一个76岁的老人做主人公,更能表现战争中弱者的无助,揭示战争的残酷。
③表现海明威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敬意。
[解析]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是一位孤独的老渔夫,他已经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了。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希望,继续出海捕鱼。尽管最终圣地亚哥捕获的大马林鱼被鲨鱼啃食殆尽,只剩下一副骨架,但他仍然保持乐观和坚强的态度,认为自己并未被打败。这种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体现了人类面对自然界的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
《桥边的老人》中这位76岁的老人在战争中被迫离开家乡,失去了他所照顾的动物。他的无力感和孤独感强烈地表达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尤其是老人这样的弱势群体带来的深重苦难。通过老人的故事,海明威揭露了战争不仅仅是军人之间的对抗,更是一场对平民生活的破坏。老人对动物的担忧,反映了战争对无辜生命的践踏。
在这两个故事中,海明威都将焦点放在了老年角色身上,展示了他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态度。无论是圣地亚哥还是桥边的老人,他们都以一种平静而坚韧的方式应对着生活给予的考验,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表现了海明威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敬意。
18.叙事视角:文本一画线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叙事者同时是故事里的人物,形成有限视角,叙事比较客观冷静;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无限(全知)视角,叙事比较自由全面。
塑造人物的手法:文本一画线部分以人物对话为主;文本二除了对话外,还有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
[解析] 叙事视角方面:
文本一: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叙述者即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事件,这种有限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更加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使叙事显得较为客观冷静。由于视角的限制,读者只能了解到“我”所知道的信息,这增加了故事的悬念感和亲历感。
文本二: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作者能够自由地描述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变化,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这种视角允许作者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同时也便于展现更复杂的情节的发展。
塑造人物的手法方面:
文本一:主要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尤其是通过老人与“我”之间的交流,展现了老人的疲惫、忧虑以及对动物的深厚感情。对话简洁而富有深意,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
文本二:不仅包含了对话描写,还加入了大量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例如,玛丝洛娃的“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以及她“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等细节,生动地刻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老人与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