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高二语文选必(上)第四单元学习活动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作业
第三课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分层作业
目录
基础达标题 1
能力提升题 4
拓展培优题 10

【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合乎逻辑、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
B.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因为现在部分高等学校和大多数中学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
C. 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D. 对于成年人来说,阅读是工作之余忙里偷闲的消遣,而对于学生们来说,阅读则是他们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乃至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答案】D
【解析】A.概念混乱。“拼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两者都不属于“体育活动”。B.因果关系倒置。《麦田里的守望者》被部分高等学校和大多数中学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不应该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C.自相矛盾。既然“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那么“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的应该是后者。
【语言表达】
2.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 问题语段:这支球队的每一名球员都非常优秀,我们可以肯定,这支球队也一定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球队。
反驳:①一支球队能成为优秀球队有多重因素,每一名球员优秀并不等于整个球队就一定优秀。
②那里摆放着一堆上等的好砖,你能说它就是一座好房子吗?
问题语段:小强今天没来上班,想不到他这么自暴自弃,看来他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反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强没来上班可能有多种原因,一天不上班不能说明他就是自暴自弃、心理有问题。
②听说你现在还没谈女朋友,你是不是看破红尘、悲观厌世了?
【解析】略
3.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材料】现在社会中物质诱惑太多,只有通过观看各种文艺节目才能有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反驳:
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方式有很多,并不是一定要通过观看文艺节目。
②你认为大量低俗的文艺节目就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吗?
【材料】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看似无法达成的目标,在优秀的领导人物的带领下,都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反驳:


【答案】
①一个目标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有了榜样,目标就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②你认为有了优秀的领导人物就能带领一个平庸的团队达成目标吗?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首先,仔细阅读文段,找出其中的逻辑漏洞;其次,参考示例的句式、修辞手法等组织语言对其进行反驳。这个语段的逻辑漏洞是“那些看似无法达成的目标,在优秀的领导人物的带领下,都会轻而易举地实现”,领导人物的作用虽然很大,但并不是全部,如果团队整体水平不高,即使领导人物很优秀,也难以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给出的示例有两句,一句需要用到“ 并不是 ”句式,另一句需要用到“你认为 就能 吗?”句式。结合逻辑漏洞和示例的句式组织语言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浏览完整试题诗与画是艺术,而艺术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徒有情趣不能成诗,① 。情趣与意象相契合融化,诗从此出,画也从此出。
诗的姊妹艺术,一是图画,一是音乐。拟诗于画易侧重模仿现形,易走入写实主义;② ,易走入理想主义。这个分别虽是陈腐的,却是基本的。
总之,诗与画因媒介不同,一宜于叙述动作,一宜于描写静物。“画如此,诗亦然”的老话并不精确。诗画既异质,则各有疆界,不应互犯。一切艺术,无论是诗是画,第一步,③ ,而这个完整的意象必恰能表现当时当境的情趣。情趣与意象恰相契合,就是艺术,就是表现,也就是美。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答案】
①徒有意象也不能成画;
②拟诗于乐易侧重表现自我抽象抒情;
③都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
【解析】
第一空处,根据上文“诗与画是艺术,而艺术是情理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理化。徒有情趣不能成诗”以及下句“情趣与意象相契合融化”,可知本段谈论的是“诗与画”和“意象和情趣”之间的关系;再根据上句“徒有情趣不能成诗”可知,在形式上应写成“徒有……不能……”的格式,内容上依据下文“诗从此出,画也从此出”,故应该填“徒有意象也不能成画”。
第二空处,根据前面的分号,可知所墙句子应与前句形式相同,内容相对。由前句“拟诗于画易侧重模仿现形”,可知应为“拟诗于乐……”,前句画是“侧重模仿现形”,而音乐与其意义应是相反的,所以应侧重“自我”,所以该处可以填“拟诗于乐易侧重表现自我抽象抒情”。
第三空处,根据前句中的关联词“无论”,所以后句中应有关联词“都”与之呼应;再根据下句“而这个完整的意象必恰能表现当时当境的情趣”可知前句的关键词应是“完整的意象”,所以该处可以填“都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
5.三段论是从两个前提推得一个结论的演绎论证,一般是用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断出一个符合大前提的结论。仿照示例,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段论。
(示例)大前提: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
小前提:所有的牛都是偶蹄目动物。
结论:牛是脊椎动物。
大前提: ______
小前提: ______
结论: ______
【答案】
大前提:艺术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
小前提:诗与画是艺术。
结论:诗与画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由句子“诗与画是艺术,而艺术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可以知道,“诗”“画”都是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而“艺术”属于抽象的、一般的。由所给例句大前提“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可知,这是一个一般性原则,所以可得仿写句子的大前提“艺术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由所给例句小前提“所有的牛都是偶蹄目动物”可知,这是附属于前面大前提(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的陈述,所以可得仿写句子的小前提“诗与画是艺术“。由所给例句结论“牛是脊椎动物”可知,这是特殊化符合大前提的结论,所以可得仿写句子的结论是“诗与画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试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气、韵、笔、墨等的同时,更加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的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还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它(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ˈ。”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图》还是《春浦帆归图》,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笔墨等方面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代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江山雪霁图》,画面上虽然没有题上或多或少的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作的终点,也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富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摘编自颜景龙《超然象外:诗意家园之美》)
材料二:
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
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


展开余下试题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生活的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
现代田园不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还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建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是一样的,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
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培养了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张源《挖掘传统田园的特有魅力》,《光明日报》2017年9月13日)
材料三:
“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书,心画也”。他当初所说的“书”,原本指书籍。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超、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的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位合格的诗人。
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注意到画鬼魅易而画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由心开始,才有志、意、情等。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B.无论是宋代郭熙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还是唐代王维的“画中有诗”都是在强调画中的诗意之美。
C.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气、韵、笔、墨,是因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其魅力之所在。
D.空灵之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的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的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答案】B
【解析】
A.“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理解有误。材料一第三段中说的是“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还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C.“注重意境美而轻视气、韵、笔、墨”错,材料一第一段中说的是“充分表现气、韵、笔、墨等的同时,更加注重意境美的营造”。
D.“空灵之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的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的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错,材料一第二段中说的是“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的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故选B。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需要。
B.近年的乡村建设逐渐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
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它致力于创建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D.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答案】D
【解析】D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说的是“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故选D。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材料一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例进行了论证。


展开余下试题C.材料二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
D.材料二在阐述“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的角度阐明了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
【答案】C
【解析】C “材料二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错,材料二中没有使用“假设论证”的论证方法。故选C。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写心”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征,并通过书法、诗歌、绘画、音乐等门类进行具体的论证说明。
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引用毕加索的话来阐明绘画技巧易于学习,但纯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却非常困难。
【解析】从论证结构上分析,材料三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材料三首段提出了总的观点: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然后第二段从书法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第三段从诗歌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第四段从绘画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第五段从音乐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
从论证方法上分析,如材料三第三段中的“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运用了对比论证,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第四段中的“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引用了名人名言。第五段中的“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ˈ而没有‘乐ˈ”是举例论证。
5.在当代城市文明中,传统田园是否还有深厚的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传统田园依然有深厚的魅力。
①田园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
②田园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
③在田园里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培养一些好的德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先表明观点:传统田园依然有深厚的魅力。再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二中的“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可总结出①。根据材料二中的“现代田园不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还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可总结出②。根据材料二中的“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是一样的,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可总结出③。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埃及的象形文字约产生于50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朝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新巴比伦的灭亡而消失了。埃及的象形文字约到公元前5世纪也消失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
6.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变化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答案】A
【解析】西方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埃及的象形文字约产生于5000年前,A项,“距今约8000年”远早于“5000年前”,用此可以反驳西方的观点。
7.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
②甲骨文有后人传承,能被人解读。
③甲骨文和后世的汉字一脉相承。
【解析】略
8.请仿照下面两个例句的逻辑关系另写两句话。要求:分别符合例句①、例句②的逻辑关系,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①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李明不到十八岁,所以,李明没有选举权。
②如果有大雾,飞机就要停飞;今天起了大雾,所以,飞机会停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他没有好好学习,所以,高考成绩不理想。
(2)如果不下雨,运动会就如期举行;早上下起了大雨,所以,运动会要改期。
【解析】 要注意观察例句的逻辑关系,例句①是条件关系复句,例句②是假设关系复句;还要注意语言的前后逻辑关系要严密。

请选出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的一项,并阐明理由。
例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惜时:奋斗)
A.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清醒:智慧)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豁达)
C.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我:认真)
D.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谦虚:谨慎)
1.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的一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
【解析】
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通过“少壮”和“老大”之间的对比,想表达的是“惜时”,而正是因为“少壮不努力”才“老大徒伤悲”,这里通过反面论证来体现“奋斗”的必要性。另外,“少壮不努力”导致“老大徒伤悲”,二者之间也隐含着因果关系。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必有用”体现了“自信”的心态,“千金散尽”则表明不在乎钱财,有“豁达”之意;另外,正因为“天生我材”,才有资格“千金散尽”,隐含着一种因果关系,与例句的逻辑关系一致。故选B。
2.理由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通过“少壮”和“老大”之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高二语文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