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高二语文选必(上)第四单元学习活动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作业
第二课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分层作业
目录
基础达标题 1
能力提升题 5
拓展培优题 9

【语言表达】
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性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类疾病,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无效,偏偏人们得的常见疾病大多是病毒性疾病。比如,对于流感,抗生素是无效的。不要小看这些常识,这些常识医生都不具备。具备了这些基本常识,人们生病了就不需要去看医生,一旦确认患上的是病毒性疾病,病人也就不再需要吃药打针,目前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滥用致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的突出问题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①不是所有的医生都不具备这些常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不是具备了这些基本常识,人们生病了就不需要去看医生
③不是确认了患上的是病毒性疾病,所有的病人就不再需要吃药打针
【解析】题干要求参照例句的方式来说明其他两处推断有问题的文字,答题时要先找出语段中表述过于绝对的句子,然后仿照例句的方式进行说明。如“具备了这些基本常识,病人生病了就不需要去看医生”的说法过于绝对,具备了基本常识也不是说就不需要看医生;“一旦确认患上的是病毒性疾病,病人也就不再需要吃药打针”的说法过于绝对,即使确认患上的是病毒性疾病,也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不再需要吃药打针。找出这些句子后,再使用通顺的语句进行表述即可。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③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解析】
第一处问题是云南与四川两县市更名后知名度提高、经济发展较快并不能得出“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的结论,也就是说这个结论不是必然的,由“可见”推出类似于因果条件的推断,用片面的观点推断整体性问题,属于以偏概全。产生问题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结论的条件没有充分挖掘。而且,就推断结论本身而言,“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用“必然”来强调二者的必然性联系也很武断,事实上,城市更名有可能提高该城市知名度,知名度的提高有可能带动经济,但也可能无法带动经济。该处如果说成“更名可能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可以的。
第二处问题是“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是第一处片面观点的继续,虽然没有使用关联词,但不难看出这也是因果推断:城市更名经济就会好,我们经济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名字不响亮。事实是,如果光有个好名字而没有好政策措施,没有好的执行力,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句空话,所以,此处推断有混淆充分和必要条件的问题。此处如果说成“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可能也是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可以的。


浏览完整试题 第三处问题,“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仍然是第一处片面观点的继续,此处推断也有混淆充分和必要条件的问题。与上面不同的是,此处直接使用表示充分条件关系的“如果……就……”,再加上“一定”,强调了该充分条件的必要性。其条件关系的基础是:城市更名经济就必然会好,我市若更名,我市的经济就必然会好。整个文字表述中,由于前面的错误结论成为后面推断的前提,导致后面的推断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了整个表达缺乏逻辑,表意不准确。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遇到不顺心的事,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就可以减轻压力,让自己放松。在倾诉的过程中,将心中的苦恼和盘托出,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能缓解我们的消极情绪;而朋友的安慰,或许能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
①找朋友倾诉,不一定能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得到朋友的理解,不一定能缓解我们的消极情绪 ③思考角度的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走出困境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解答此题需要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能缓解我们的消极情绪”“思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然后仿照所给示例的句式特点进行表述即可。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针对地球冰川的研究发现,当冰川之下的火山开始喷发后,会快速产生蒸汽流,爆炸式穿透冰层,释放灰烬进入高空,并且产生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日前人们发现,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圆形平顶山丘也探测到这些矿物质,并且广泛而大量地存在。因此,人们推测火星早期是覆盖着冰原的,那里曾有过较多的火山活动。
4.要得到人们推测的关于火星的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前提是( )
A.近日火星侦察影像频谱仪发现,火星南极存在火山。
B.火星地质活动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分形成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
C.沸石、硫化物和黏土这三类物质是仅在冰川下的火山活动后才会产生的独特物质。
D.在火星平顶山丘的岩石中发现了某种远古细菌,说明这里很可能曾经有水源。
【答案】C
【解析】论点:人们推测火星早期是覆盖着冰原的,那里曾有过较多的火山活动。论据: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圆形平顶山丘也探测到地球冰川下的火山喷发产生的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要想补充前提,必须在论点与论据之间搭桥,即证明火山活动与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之间有联系,对应C项强调沸石、硫化物和黏土是冰川下火山活动产生的独特物质。
故选C。
5.下列语言表达中不存在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年来,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让我痛苦不堪,只有在非常繁忙的时候,我才会暂时忘记它。
B.这座桥梁的垮塌,既不是设计方的问题,也不是施工方的,那一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C.阅读名著不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高,但对我们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会有积淀的积极作用。
D.司机质疑执法人员乱罚款,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答案】C
【解析】 A.违背了不矛盾律。“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就不可能“暂时忘记它”,二者不会同时成立。
B.违背充足理由律。并未将“人为因素”列举完备,比如,桥上通过的车辆严重超载等,所以结论不完全成立。
C.逻辑严密,没有逻辑错误。
D.违背了同一律。司机质疑的是“乱罚款”,执法人员回复的是“罚款”,两者含义不同。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试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气、韵、笔、墨等的同时,更加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的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还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它(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ˈ。”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图》还是《春浦帆归图》,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笔墨等方面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代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江山雪霁图》,画面上虽然没有题上或多或少的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作的终点,也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富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颜景龙《超然象外:诗意家园之美》)
材料二
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
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
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生活的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
现代田园不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还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建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是一样的,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
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培养了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张源《挖掘传统田园的特有魅力》,《光明日报》2017年9月13日)
材料三
“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书,心画也”。他当初所说的“书”,原本指书籍。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超、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的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位合格的诗人。
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注意到画鬼魅易而画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由心开始,才有志、意、情等。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B.无论是宋代郭熙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还是唐代王维的“画中有诗”都是在强调画中的诗意之美。
C.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气、韵、笔、墨,是因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其魅力之所在。
D.空灵之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的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的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答案】B
【解析】 A.“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理解有误。材料一第三段中说的是“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还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C.“注重意境美而轻视气、韵、笔、墨”错,材料一第一段中说的是“充分表现气、韵、笔、墨等的同时,更加注重意境美的营造”。D.“空灵之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的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的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错,材料一第二段中说的是“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的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需要。
B.近年的乡村建设逐渐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
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它致力于创建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展开余下试题D.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答案】D
【解析】D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说的是“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材料一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例进行了论证。
C.材料二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
D.材料二在阐述“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的角度阐明了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
【答案】C
【解析】C “材料二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错,材料二中没有使用“假设论证”的论证方法。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写心”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征,并通过书法、诗歌、绘画、音乐等门类进行具体的论证说明。
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引用毕加索的话来阐明绘画技巧易于学习,但纯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却非常困难。
【解析】从论证结构上分析,材料三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材料三首段提出了总的观点: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然后第二段从书法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第三段从诗歌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第四段从绘画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第五段从音乐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
从论证方法上分析,如材料三第三段中的“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运用了对比论证,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第四段中的“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引用了名人名言。第五段中的“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ˈ而没有‘乐ˈ”是举例论证。
5.在当代城市文明中,传统田园是否还有深厚的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传统田园依然有深厚的魅力。
①田园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
②田园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
③在田园里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培养一些好的德行。
【解析】先表明观点:传统田园依然有深厚的魅力。再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二中的“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可总结出①。根据材料二中的“现代田园不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还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可总结出②。根据材料二中的“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是一样的,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可总结出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学季,一些主打科学启蒙的“科学玩具”备受家长关注。“培养创造力”“激发好奇心”“让孩子在玩中变聪明”……这些打着“科学教育”旗号的玩具产品,大多是模仿学校、科研机构的教具或器材,操作多样,成为玩具市场的“新宠”。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__A__,有助于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纵观科学史,不少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在小时候便萌生对科学的热情,而引导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往往是一段与科学的不期而遇。借助“科学玩具”,孩子们能直观了解奇妙的科学世界,进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这点看,__B__。
但也应看到,由于部分产品涉及化学实验,①“科学玩具”不仅要在产品质量上过关,②而且在安全性上也应有更高的要求。③然而,据媒体报道,一些“科学玩具”存在安全隐患。④比如,有的“科学玩具”是“三无”产品生产的,⑤部分化学原料经多个环节倒手,⑥流通和生产渠道不明,安全性难以保障。⑦再如,有的玩具使用了易燃材料,⑧操作时要格外注意,需佩戴手套、护目镜等防护措施,⑨但在商品操作手册和包装上又缺少醒目提示。⑩为“科学玩具”上好“安全锁”,让“科学玩具”更安全,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与科学相遇。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A引导孩子接触科学
B“科学玩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解析】
A处,此处承前省主语“好奇心”,前文有“让孩子在玩中变聪明”,后文则有“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可知“他们”应是孩子,本句是说孩子和科学的密切关系,故应填“引导孩子接触科学”。
B处,此处是总结句,前文说的是科学玩具的重要作用,故应填:“科学玩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7.文中第三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④比如,有的“科学玩具”是“三无”产品;
⑥生产和流通渠道不明,安全性难以保障;
⑧操作时要格外注意,需佩戴手套、护目镜等防护设备。
【解析】
④“是‘三无’产品生产的”成分赘余,去掉“生产的”;
⑥“流通和生产渠道”语序不当,先“生产”,后“流通”;
⑧“佩戴”和“措施”搭配不当,将“措施”改为“设备”。
8.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一般是用一个大前提(一般性原则)和一个小前提(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推断出一个符合大前提的结论(特殊化陈述)的过程。三段论推理是人们进行数学证明、办案、进行科学研究等思维活动时能够推断出正确结论的科学性思维方法之一。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推断出后面题目所给的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并仿照示例的形式写出正确结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示例)
大前提: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
小前提:所有的牛都是偶蹄目动物。
结论:牛是脊椎动物。
条件:
(1)所有的X地区的人都是穿黑衣服的。
(2)所有的Y地区的人都是穿白衣服的。
(3)没有既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
(4)A是一个穿白衣服的人。
请根据以上条件推断以下哪一个结论是正确的。
(1)A是Y地区的人。
(2)A不是X地区的人。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高二语文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