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2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高二语文选必(上)第四单元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作业
第一课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分层作业
目录
基础达标题 1
能力提升题 5
拓展培优题 9

【单选题】
1.思维过程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则,虽然难以证明,却是人类长期思维实践的正确反应,这就是“逻辑规律”。下面四个句子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
A. 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不采纳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B. 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C. 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他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
D. 青年团员要带头学习雷锋精神,我是青年但不是团员,所以我不需要带头学习雷锋精神。
【答案】C
【解析】A.违背排中律。B.违背不矛盾律。D.违背同一律。
2.以下违反排中律的一项是( )
A. 小陆踢完足球回到宿舍,小陈问他:“赢了吗?”小陆说:“没有。”小陈问:“那么,输了?”小陆说:“也没有。”
B. 小周在回答招聘单位面试的问题时说:“我的专业不是社会学,也不是教育学。”
C. 甲、乙二人下完棋后,一位观棋者笑着说:“看来你俩是谁也赢不了谁。”
D. 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可能性,因此跟排中律无关。D项,战争的性质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可能性,而选项说“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违反了排中律。
【多选题】
3.请从下列句子中选出逻辑正确、表意清楚的两句()()
A. 在从前,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来过。
B. 1942年,母亲在战争硝烟弥漫的华北大地上度过了她沉默、清贫的一生。
C. 衡量科学技术进步的尺度,从过去的万年、千年、百年,已经变成现在的十年、一年,甚至日新月异。
D. 某报刊载一篇关于哲学理论的文章,主要内容是黑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E. 在主持人问及澳大利亚山火危机能否推动政府调整今后减排目标时,澳大利亚总理暗示今后气候政策可能会发生改变。
【答案】CE
【解析】A项,前后矛盾,“没有人上去过”,何谈“上去的人”。B项,不合事理常识。“1942年”与“度过……一生”是矛盾的。D项,题目结构不严谨引起歧义。主要内容既可以理解为黑格尔所批判的是“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也可以理解为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本身存在着“局限性”。故选CE。
【逻辑分析】
4.请在画横线处写出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辛弃疾①(1140—1207),字幼安②,号稼轩③,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④。
①与②之间是________关系;③与④之间是________关系。
【答案】同一 包含
【解析】 ①与②之间是同一关系。因为①“弃疾”是人物的名,②“幼安”是他的字,说的是同一个人,所以①与②之间是同一关系。③“稼轩”指的是辛弃疾,而辛弃疾是④“南宋词人”,所以③与④之间是包含关系。
【语言表达】
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解析】语言表达不只是要注意结构搭配和表意明确方面的问题,还要注意表意要符合逻辑。本题所给的文段是一段推断性文字材料,主要以选择工科专业的理由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效果作为内容。该表述中存在三处逻辑方面的问题。
第一处问题是选择工科的理由是它能激发好奇心,这一理由存在问题。也就是说,论证的理由虽然摆出来了,但是逻辑上不一定成立,因为学习工科会激发好奇心只是一种可能,但不是必然。此外,不学工科,学的是其他学科也可能激发好奇心,文段中用“只有……才能……”这组关联词将学习工科变成了激发好奇心的唯一条件。该处如果将条件限定在个体结论上,说成“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我的强烈好奇心”,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处问题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的表述存在混淆充分和必要条件的问题。因为好成绩不见得就一定是有兴趣的结果,而有浓厚的兴趣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也就是说,“好成绩”与“浓厚的兴趣”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我们不能以有无兴趣为依据,推断是否必然能取得好成绩。此处与上一处看起来都属于是否“必然”的问题,不同的是,上一处可以添加“我”将共性角度变为个性角度,完成修改,但这一处即便是添加个性的“我”也不行,不宜说成“我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但可以说成“有了浓厚的兴趣,很可能取得好成绩”。
第三处问题是“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表述也有混淆充分和必要条件的问题。因为“一定能”强调的是必然性,但“好成绩”其实只是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条件之一,不是绝对的。成绩好可能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也可能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成绩不够好也不等于一定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要看能否将知识变成能力,原文的表达隐含着把成绩好与能力强等同看待的意思。此处如果说成“取得好成绩,应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是没有问题的。
需要说明的是,看起来第三处“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也”所表示的意思与第二处“浓厚的兴趣”有关,实际上并非如此,该句只是承接“好成绩”一句的,“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完全表达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与大豆相比,腐乳具有以下优势:不会胀气,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降低胆固醇。许多人吃大豆后会感到肠胀气,是因为①________,即糖苷类物质。而腐乳经过微生物的发酵,分解了这些胀气因子。大豆所含的蛋白质不易消化吸收,而经微生物的酶水解后生成的低分子多肽混合物,②________。腐乳中的脂肪是不饱和脂肪酸,③________,比含胆固醇的奶酪更有益于健康。
由大豆到腐乳,其中的营养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一是B族维生素含量增加,其二是蛋白质更易于被人体吸收。所以我们可以依据在家制作豆腐乳的方法,多制腐乳以满足食欲。但须注意,腐乳含盐量大,食用腐乳会导致盐的摄入量超标,加重肾脏负担。
6.下列对材料第二段存在的逻辑问题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中的营养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其中”指代不明。
B.“其二是蛋白质更易于被人体吸收”不是营养的变化,前后内容不对应。
C.腐乳的营养发生变化,不是人们应该自制腐乳的原因。
D.“食用腐乳会导致盐的摄入量超标”的说法绝对化。
【答案】A
【解析】A.“其”指的是大豆和腐乳,它们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形态,所以不能说指代不明。故选A。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答案】
①大豆中存在胀气因子;
②易于被消化吸收;
③本身不含胆固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要筛选出关键的信息要点,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概括,注意字数限制。第一处,横线前提到“许多人吃大豆后会感到肠胀气,是因为”,横线处应填写吃大豆会感到肠胀气的原因,横线后句是“即糖苷类物质。而腐乳经过微生物的发酵,分解了这些胀气因子”,可见大豆中存在胀气因子,这些胀气因子导致肠胀气,横线处可填“大豆中存在胀气因子”。第二处,横线前文是“大豆所含的蛋白质不易消化吸收,而经微生物的酶水解后生成的低分子多肽混合物”,蛋白质水解后的生成物很明显更容易消化吸收,横线处可填“易于被消化吸收”。第三处,前句是“腐乳中的脂肪是不饱和脂肪酸”,后句是“比含胆固醇的奶酪更有益于健康”,比较腐乳和奶酪,腐乳不含胆固醇,横线处可填“本身不含胆固醇”。
8.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 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
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 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 。
材料三:汉武帝在东海求得一杯喝了能让人不死的酒,大臣东方朔为了让汉武帝明白世界上并没有让人不死的酒,就把这杯酒偷偷喝掉了。汉武帝知道后大怒,要杀死东方朔。
东方朔反驳说:陛下,如果 。
【答案】示例: 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就是谁也看不懂的作品
这杯酒真能让人不死,您就杀不死我(或:您能杀死我,就证明这杯酒不能让人不死)
【解析】考生作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材料二鲁迅的反驳就要扣住能不能看懂作品。材料三的反驳要注意常识性的生活推理,就是世界上本没有能让人喝下去不死的酒。总之,考生在认真分析文段的同时要仿照示例进行作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试题。
市面上,有太多的励志故事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命题: ① 。不信你看,音乐传奇贝多芬是孤独的,被评为“最伟大的英国人”的丘吉尔是孤独的,“苹果”天才乔布斯是孤独的……仓促中,有人得出结论——凡人离非凡就差了一个“孤独”。于是,有些人开始向往孤独。而实则那些非凡之人的“孤独”,可能来自于“走在前面”而不被认可,思考深邃而不被理解,背负沉重而不被接受。孤独, ② ,不如说是结果。因此,为了成为非凡者而踏上孤独的道路,也许只是徒劳。肤浅地追求孤独,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什么。不被理解的梦想,可能会成为起点;但让我们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梦想的, ③ ,而是内心的渴望与不竭的奋斗。


展开余下试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答案】
①非凡者是孤独的
②与其说是原因
③绝不是孤独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楚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拟写或选择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本题中,根据第一空后对非凡人物是孤独的介绍,可得出非凡人物是孤独的;从“不如说是结果”可得出第二空“与其说是原因”;从“为了成为非凡者而踏上孤独的道路,也许只是徒劳。肤浅地追求孤独,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什么”可得出第三空。注意字数要求。
2.上文揭穿了某些人对“非凡者”存在的三个错误认知,请找出并指明其逻辑错误类型。
【答案】
①“非凡者是孤独的”,把特殊现象说成普遍现象,以偏概全。
②“凡人离非凡就差一个孤独”,强置充分必要条件。
③“非凡者因为孤独所以非凡”,强加因果。
【解析】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逻辑推理:主要是指遵循逻辑规律来分析推理的思路,把不同排列顺序的意识进行相关性的推导就是逻辑推理。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个概念或同一个思想对象,必须保持前后一致性,亦即保持确定性,这是逻辑推理的一条重要思维规律。逻辑推理题基本依据:当对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进行判断时,一个东西不能同时是什么又不是什么,不可能同时是甲又是乙,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本题中,从几个非凡人物的事迹,就得出“非凡者是孤独的”,是以偏概全;说凡人离非凡就差了一个“孤独”,强置充分必要条件;而把非凡的原因说成孤独,是强加因果。
3.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个字。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试问,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
②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也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解答时,先要抓住每个句子的关键点,然后结合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对其进行反驳。
①处,关键点在于“社会达不到温饱”和“温饱与道德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②处,关键点在于“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品德修养”和“不胜枚举”。
二、逻辑推断题。
4.根据语境填空。
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被当作祭品杀掉,但允许被杀之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这句话是真还是假。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漂流到这个岛上,他在被杀之前说了一句“______________”,使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
【答案】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解析】题中要求的结果是“没有办法杀掉他”,而从材料内容来看无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都难逃一死,所以哲学家所说的话只有让岛上的长老无法判定真假,才能达到活命的目的。如果认为哲学家说的“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是假话,应该在错误之神面前将他杀掉,那么他的话又成了真话;如果认为他说的是真话,应该在真理之神面前将他杀掉,那么他的话又成了假话。岛上的长老无法判定哲学家所说的话是真是假,所以无法杀掉他。
5.请说明下面一段文字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当一盘喷香美味的糖醋鱼端上饭桌时,鱼嘴能张合,鱼鳃会动……我们不解地问邹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它的嘴和腮为什么还能动?邹经理告诉我们,这是厨师绝妙的烹调技艺——做好的鱼可以动二三十分钟,有时一条鱼的鱼身已经被吃得只剩骨架了,鱼嘴还能张合。
【答案】邹经理的回答只说明了厨师的烹调技艺如何高超,却未能说明已经烧熟的鱼的嘴和腮为何还能动。答非所问。
【解析】材料中“我们”问的是“鱼已经烧熟了,它的嘴和腮为什么还能动”,可是邹经理的回答只说明了厨师的烹调技艺如何高超,却没直接回答“鱼已经烧熟了……还能动”这个问题。答非所问。
6.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小组一起先确定辩题,然后从逻辑的角度对辩题进行分析,对辩论进行谋划。分析和谋划的思路可以参考下面的示例。
示例:假设抽到了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辨析。
(1)观点分析
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哪些是反方观点?哪些都不是?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2)概念界定
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3)论证思路
以下的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理由。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4)攻防策略
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
其已处于温饱状态
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答案】
(1)正方观点: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反方观点: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哪方都不是的观点: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2)对正方有利: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对反方有利: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3)是反方设计的理由。“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言外之意是,不论温饱与否都得谈道德。“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正方的“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直接反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反驳了正方的“在温饱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够谈道德”的时间限制。“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强调了谈道德在“走向温饱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比正方的观点高了一个层次。
(4)正方的策略: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反方的策略: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谈道德的行为尽量宽泛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略

1.请根据排中律推理出宝石在哪个盒子中,并解释为什么。
排中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这里有三个盒子,每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宝石在银盒中。“宝石在金盒中”与“宝石不在金盒中”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必有一真。又已知“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话”,所以“宝石不在银盒中”是假话。宝石应该在银盒中。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逻辑分析的能力。根据排中律可推断,第一个盒子和第三个盒子上的话有一句是真的。同时结合材料所给的提示“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话”,即可推断出第二个盒子上的话是假的,既然“宝石不在银盒中”是假的,那么宝石就在银盒中。
2.下面这段文字存在五处逻辑错误,请写出存在逻辑错误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
①著名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的《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201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②这本书很有特色。③它把人物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起来,很好读也很耐读。④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一本书。⑤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⑥在当今这个信息井喷和工作压力巨大的时代,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⑦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⑧你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⑨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④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加“可能”,或去掉“一本”并在“书”后加“之一”。
⑤“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改为“许多读者读了这本书之后,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⑦“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改为“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相信你也可以一口气读完它”。
⑧“你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改为“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
⑨“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改为“你读完了它,也许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解析】
④“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一本书”,“最”说法过于绝对,修改: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加“可能”,或去掉“一本”并在“书”后加“之一”。
⑤“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修改:许多读者读了这本书之后,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⑦“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所以”强加因果,且“一定”说法过于绝对,修改: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相信你也可以一口气读完它。
⑧“你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只有……才……”条件关系错误,修改: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
⑨“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修改:你读完了它,也许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高二语文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