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记念刘和珍君》练习
6.1《记念刘和珍君》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读鲁迅:重新昂扬的“青春”
姜异新
鲁迅给人的印象仿佛是没有过昂扬的青春——读书是辍学的,婚姻是包办的,工作是孤闷的。
第一篇现代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时,蛰伏绍兴会馆的他,已经37岁。当许广平走进他的生活,他已经45岁。爱情来得太迟。
创造社的年轻文人又毫不客气地冠以“老”字,让他一度成了追悼没落封建情绪的落伍者,一个“记性真长久”的“老年人”!
鲁迅本身的文字也很少充满青春激越。即便是《朝花夕拾》中偶尔闪现的激情之光,也在时时反顾的叙事踌躇中渐次暗淡。
于是乎,一代代读者心目中的鲁迅固化为时而“横眉冷对”,时而“醉眼陶然”的老先生,无论如何都带着迟暮之感。正如其在《野草·希望》一文中所抒发的,①“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然而,果真没有吗?
②“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是啊,究竟是青春。当鲁迅在北京西三条21号“老虎尾巴”内写下这篇散文诗时,仰看流云的天空已非明治日本的天空,然而,他所看到的未必不是年轻时的心灵悸动,他血液中奔腾的也一定仍是那东京时代未竟的文艺梦。
更何况,发表于《河南》的《摩罗诗力说》等五篇文言文章,便是鲁迅居住于此期间整理收入杂文集《坟》的,且由暂住南房会客室西间小屋避难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许广平抄写。
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究竟是青春”,凸显的不只是时空维度,更是鲁迅的文学感遇。反之,迅哥儿喜读的宝书《山海经》,实则是一部上古地理学著作,这提示我们也不该忽视鲁迅文学中的地理潜文本。
尤其是,地理学维度别致地转换在鲁迅有关日本的文字当中,产生了强大的修辞力量。《藤野先生》那句有名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月界旅行>辨言》那不被关注的副文本——“译者识于日本古江户之旅舍”,以及自传中的“再到东京”,无不凸显着先生曾经投身的翻译事业,以及在异乡殚精竭虑的岁月。
那么,著名的弃医从文是如何展开的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藤野先生》)
一个简单的代词“这”,让索居之仙台如此的生动可感。东京、横滨、水户、仙台,这些散落在鲁迅文本中的地点,不再仅是一个个地标,而是唤醒主人公青春记忆的文化符号,融入了鲁迅对文学品质的不懈追求,成为其创造出的新的文学空间。
③更重要的是,“到东洋去”后,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忧患意识,在后来的鲁迅那里,都化为了文学表达,正是其不凡的诗学创造力将作者与读者的精神纽带永远绾结在一起。
除了虚构艺术世界里亦真亦幻的鲁镇、未庄、吉光屯、咸亨酒店、吉兆胡同,除了以符号代替现实的S城、S会馆、到N进K学堂,那些与客观地理真实融合在一起的共名文学空间,更可以长长地罗列下去——百草园、三味书屋、安桥头,赵庄、江南、石头城、西城、厦门岛、白云楼、大钟楼、内山书店……它们常常远离了线性时序,用彼此远隔的一个个瞬间,营造出独有的时空逻辑,生发着多义的引申表达。


浏览完整试题更妙的是,校完《唐宋传奇集》后的鲁迅在序例文末特别写上,④“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注]这简直就是一篇17字的微小说。属于小说的要素全部具备,令人唯有叹服。甚至就连50岁得子,给孩子取名,也取“海婴”,意谓“生于上海之婴孩”。如此一来,信封上随手写下的“宫门口周宅”仿佛也透着满满的文学张力,这一系列对于地点的用心使用与文学妙用,超越了时空桎梏,深深打上了永恒的鲁迅印记。人们的地理认知因之而悄然改变,精神世界因之而丰赡多姿,心灵深处也同时拥有了一方独属于鲁迅的诗学疆域。
在文字丛林里寻幽探胜,当然会收获绝佳的阅读体验,最好是手持一份鲁迅在各地的行迹图,浸润于心声洋溢的鲁迅文学,置身更为广阔的文化象征之地,自己也仿佛成了行旅文人,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吗?更何况,鲁迅虽希望自己的文字速朽,却成就了不朽的世界经典,这样的文学生命力难道不是永恒的青春吗?
(有删改)
【注】高长虹曾追求许广平,并写诗将许广平喻为月亮,将鲁迅喻为黑夜。1927年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与许广平一起生活,在撰写《唐宋传奇集》序例时心情大好,忍不住加了这一段以“刺高长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一系列地名串联起文章内容,形散神聚,既体现了鲁迅丰富的创作经历,同时也表现了鲁迅的昂扬青春。
B.“海婴”“宫门口周宅”两处地名的使用,体现了鲁迅对地理元素的创造性使用,也体现了文学家的诗学疆域。
C.鲁迅文本中日本地名的频繁使用旨在对比中日文化的差异,唤醒作者的青春记忆,融入其对文学品质的追求。
D.文章结尾从读者的角度写鲁迅永恒的青春,照应标题,引导读者重新理解鲁迅独有的魅力,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2.以下对文本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引用“没有爱憎,没有哀乐……”,意在刻画鲁迅被固化的迟暮形象,呼应前文读者对其“老”的误解。
B.②处通过星月、蝴蝶、杜鹃等意象,强调鲁迅对自身青春逝去的绝望,与后文“悲凉漂渺”共同深化其颓丧心境。
C.③处“到东洋去”指鲁迅留日经历,其家国情怀转化为文学表达,凸显诗学创造力对联结作者与读者的关键作用。
D.④处“饕蚊遥叹”以“饕蚊”暗讽高长虹,“璧月”暗指许广平,借景双关,展现了鲁迅幽默犀利的批判锋芒。
3.文章开篇用大量篇幅写鲁迅“蛰伏绍兴”“包办婚姻”“被称‘老’”等与“昂扬青春”相矛盾的内容,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4.鲁迅“昂扬的青春”在《记念刘和珍君》文章中也有体现,请简要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①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②记念刘和珍君!
(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选自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5.《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①②两处的“此”,分别指的什么?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记念刘和珍君》的结尾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结尾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请简要分析这两处结尾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中国民族传统的美学特征:“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我以为,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鲁迅笔下得到独特发展的“散文小品”,则是体现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文学形式——诗与政论的结合。《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虽属散文一类,但它们记叙、抒情和议论浑然一体,又贯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并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因而,我们称这两篇作品为鲁迅的抒情的记事散文中的杰作,似是符合他的创作实际的。
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B.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C.“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D.“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0.为表现“情感中的理性的美”,两篇文章都呈现了很强的抒情色彩,但抒情风格各具特色,请结合所学课文加以概述。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看到噩耗,居然说卫队开枪,死伤约数百人左右,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____________。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____________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展开余下试题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惨象,已使我____________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____________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自己的尸骸为证,她沉勇而友爱
B.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C.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也死掉了
D.有杨德群君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她也死掉了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多疑 猜测 目不忍视 殒身不恤
B.怀疑 猜测 目不斜视 鞠躬尽瘁
C.多疑 推测 目不斜视 鞠躬尽瘁
D.怀疑 推测 目不忍视 殒身不恤
1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下午便听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约数百人左右,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B.下午便看到噩耗,居然说卫队开枪,死伤达数百人左右,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C.下午便想到噩耗,居然说卫队开枪,死伤达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D.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曾说:“逻辑是生活中找寻并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认为逻辑学宽广且 ① ,不容易学习更不容易运用。但其实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便很多人对其没有清楚的概念。
小孩子看电视剧的时候,最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意识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他们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 ② ,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进行区分。同样,对于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无法用简单的“是”与“否”来回答,否则就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
所以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告诉自己:还有第三种可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问题往极端上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彻底丧失自信,认为人生一片黑暗。从表面上看,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 ③ ,似乎是心态过于悲观,但其实是陷入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是把人生错误地分为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正极端,一个是负极端,没有中间物。
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要提醒自己:振作起来!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从而能够欣喜地发现,人生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
14.下列不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
A.工程师在实地勘察后说:“这教学楼有些岁数了,安全性能有所下降,只能暂时放置其不管,要么就将其拆了重建。”
B.辩论社成员辩论时说:“既然你不认可‘手机全天禁用’的提案,那你必须支持‘允许课堂使用手机’的立场。”
C.老师听说高一高二举办年级篮球赛后说:“要么高二是赢家,要么高一是赢家。”
D.在某经济论坛中,一发言人提出:“现在仅有两种调整国民经济的方式:要么增加关税,要么减少其他政府支出。”
15.请在文中横线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牛角尖”一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1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和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一句均使用了感叹号,请简要分析二者在用法和作用上的不同。
18.小宇在大型联考中成绩不佳,倍感挫折,萌生了退学的想法,你想帮其解开心结,重新振作。请结合上述材料,拟写一份谈话提纲。
19.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形象与其他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和珍与《党费》中的黄新一样,都是勇敢坚定的革命者形象,黄新在艰难环境中坚持为党工作,刘和珍在黑暗统治下积极参与进步活动,她们都为了理想信念不惧牺牲。
B.刘和珍的温和善良与《边城》中翠翠的纯真善良类似,翠翠对爱情执着,刘和珍对正义执着,她们都展现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只是所处环境和追求的事物不同。
C.刘和珍的反抗精神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反抗精神发展轨迹相同,林冲是在经历一系列压迫后奋起反抗,刘和珍也是在长期的黑暗社会中不断抗争,最终付出生命。
D.刘和珍为追求正义而牺牲和《复活》中玛丝洛娃为追求公正审判而不断挣扎一样,都体现了人物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尽管方式和结果有所不同。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南帆教授为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作主题报告后,笔者对他进行了一次更为深入的关于散文阅读和写作的访谈。
徐泽春:南帆老师,现在的文学研究者都喜欢讲西方的理论,您从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有点让人出乎意料。
南帆:从哪里开始讲,我当然是有考虑的。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曾在多年前担任过语文教师。从他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中学散文的教学相当注意文字的疏通、文章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提炼和概括。当然,对于散文阅读乃至通常意义上语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基本功的训练非常必要。这意味着对散文作品的精读。但我想补充的是,文字疏通或者文章结构分析不能破坏散文的整体感,不要使散文的分析成为散文的肢解,从而无形中把作品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片段。
中国诗词传统中有一个强大的观念,就是破除字句的雕琢,追求作品的整体气韵。什么叫“气”?这是一个模糊而又复杂的观念、可以大体理解为,来自生命的内在冲动。如果诗人有一等的胸怀,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个别字眼,自然会写出好句子来。当然,这种观念也并没有取缔诗人的炼字炼句,而是形成了一种曲折的美学追求:诗人仍然在炼字炼句,但是,“炼”的结果就是使人察觉不到“炼”的痕迹,这就是古代批评家所说的“极炼如不炼”
徐泽春:“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特别重视的问题。“文如其人”就是这种对“气”的追求吧?
南帆:在古人看来,诗文的格调源于心胸、气质,体现了一个人的神采、襟怀、气象。曹丕说:“文以气为主。”这是一个可以体会而难以实证分析的命题。他认为散文背后的“气”具有巨大的力量。真气饱满,内心充沛,言语自然滔滔不绝。只有内心贫乏的人才在那里搜索枯肠,字雕句琢。语言、气韵、内心三者之间构成了互相呼应的关系。这一切显示为散文的气势,也显示为人的气势。散文不仅是通常的抒情文类,而是生命本身,是人格追求的象征。


展开余下试题徐泽春:您在讲座中关于苏东坡讲了很多,您推崇他的旷达。这是一种人生气度,是一种胸襟,很好理解。可是您也提到了鲁迅,提到鲁迅的犀利、尖刻和决不饶恕也是一种情怀,请您再详细谈谈。
南帆:许多人十分喜爱苏东坡,我也是。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作家,他的旷达从容不迫地表现在散文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度。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他与各种人生姿态对话,文字背后有一种逾越庸常世俗人生而独步于宇宙天地之间的大自在。
当然,并不是只有旷达、超然、从容不迫才算胸襟情怀,激烈也是情怀,尖刻也是情怀,决不饶恕也是情怀——只要这一切在相当的高度上与世界建立了联系。一些人认为鲁迅有些心胸狭窄,有些刻薄,爱和别人争吵,斤斤计较。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并非全无依据。但是,当年那个历史段落,就是要有鲁迅这么一种人。鲁迅对于正人君子的虚伪深恶痛绝。他的内心存有深刻的怀疑。既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鲁迅的这种性格在散文、杂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鲁迅作品中最深刻的那一部分内容,中学生可能读不太懂,但了解了那段历史,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他的愤世之言自然听得懂,并且依然让我们痛彻心扉。
徐泽春:嗯,深刻的历史感,而不是肤浅的历史知识。您刚才在讲座里讲到,我们读到的大部分散文都十分“平庸”,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南帆:因为我在这些散文里看不到胸襟和情怀多数作家的灵感只能支撑一个局部、或者支撑一两篇。就这些局部片段而言,这些作家不会比托尔斯泰或者巴尔扎克差多少。巴尔扎克的有些局部甚至相当笨拙,但是,回到作品的整体,伟大的作家拥有强大的追求,有大胸襟、大情怀,他们把整个世界装在心里,而不是考虑琐碎的事情。这就是文字背后的灵魂。字、词、句以及文章的精巧结构都很重要,但是,这些还不足以表现散文中最深刻的内容,如同一个人的服装不足以表现灵魂一样。
说到这里,我就忍不住还是要提到罗兰·巴特。他的随笔保存了许多生活表象,同时又有如此精彩的思想,二者自然熔于一炉。这些思想不是藏匿在厚厚的概念围墙后面,而是直接体现为对世界的“看”。罗兰·巴特对生活有那么多的看法,简直令人惊异。另外,他擅长调遣文字,文辞精妙机智,精确度和分寸感都远胜于许多作家。总之,一个活跃的思想进入了世界。这个思想从未被生活表象淹没、覆盖,而是如同锥子般地穿出来,刺痛了人们。我曾经说过,散文如同一柄称手的快刀,散文写作具有一种直击的快感。那些鸡毛蒜皮式的散文显示不出冲出生活的力量,而巴特的思想把生活震出一条条裂纹,暴露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各种支架。
徐泽春:我明白了、要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文学与生活比任何时候都要接近”,才会比较到位。
南帆:有几句话大体可以代表我对散文的理解:“经天纬地,纵论历史;品茶赏奇书,煮酒论英雄;叙家常,谈风月,念旧情——总之,散文总是一副从容不迫的神情。一路溜达下来,遇到可圈可点之处,随时随地驻足而观。相对地说,散文最不屑于循规蹈矩。戏剧或者小说的情节紧张、严谨,第一幕挂在墙上的枪最后一幕肯定要打响;诗高悬于日常生活之上,斟酌推敲丝毫不能苟且;论文如同马拉松长跑,一个无懈可击的结论是必须冲刺的终点;只有散文怡然自得,神闲气定,行于所当行,兴尽辄止。这就是散步的乐趣。随意也是一种进入生活的人生姿态。”
(摘编自《散文的阅读和写作——南帆教授访谈》)
请根据南帆教授的观点,分析下面《记念刘和珍君》选段的“不平庸”之处。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1.《记念刘和珍君》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为了忘却的记念》则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两处的“忘却”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
22.(1)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高度赞扬真的猛士精神的句子是 “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文中揭示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缘由的句子为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作者在文中对 “三一八” 惨案意义进行评价,认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都会受到影响,相关句子是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 ;真的猛士,”。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资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情感深沉而复杂。他深切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用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勾勒其美好形象,寄托无尽哀思;对段祺瑞执政府虐杀学生、流言家污蔑烈士的卑劣行径,予以强烈谴责与愤怒控诉;同时热情赞颂刘和珍等青年的勇毅,称她们是 “真的猛士”,肯定其牺牲的意义;也对麻木的 “苟活者” 发出警醒,字里行间满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正义与希望的执着追寻。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1《记念刘和珍君》练习》参考答案
1.C 2.B
3.①先抑后扬,对比反差。开篇列举鲁迅“蛰伏绍兴会馆”“包办婚姻”“被称‘老’”等看似与“青春”相悖的经历,强化了其“迟暮”的刻板印象,为后文颠覆传统认知,揭示其“身外的青春”蓄势,先抑后扬,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张力。
②设置悬念,引发深思。文中以“果真没有吗?”的反问收束上文,打破线性叙事,激发读者对“鲁迅是否存在青春”的质疑,为后文从文学空间、地理符号等角度重构鲁迅的青春特质设置悬念。
③暗示主题,深化论证。开篇的“无青春”表象与标题“重新昂扬的青春”形成矛盾冲突,暗示文章核心主题是对“青春”内涵的重新定义——从生理年龄转向精神创造,如后文所述“文学生命力即永恒的青春”,从而深化了论证。
4.①鲁迅笔下的刘和珍追求进步,不惜牺牲生命,她所体现的正是“昂扬的青春”。
②鲁迅纪念、赞美刘和珍烈士,体现了鲁迅的家国情怀,这本身也是一种“昂扬的青春”。
③这篇文章本身具有永恒的文学生命力,是不朽的经典,本身就是昂扬青春的表现。
5.(1)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2)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6.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鲁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句话是战斗的号召。
7.①《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依然沉浸于悲哀痛苦中不可自拔,《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悲哀已经摆脱,作者已经化悲痛为力量;前者抒情更为直露显豁,后者更隐晦含蓄;
②前者表达对反动派的愤慨,对逝者的缅怀,对革命胜利充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记念刘和珍”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