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过秦论》练习
《过秦论》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下列对《过秦论》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窥:窥视,伺机夺取)
B. 秦人开关延敌(延:迎接,这里指迎战)
C. 才能不及中人(中人:中间的人)
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隳:毁坏)
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 然秦以区区之地,竟六合而兼诸侯
C.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D.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3. 下列对《过秦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铺叙秦国逐渐强大的过程,为后文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做铺垫。
B.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 文中详细描写陈涉起义的过程,是为了突出陈涉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D. 全文采用先叙后议的结构,叙述史实条理清晰,议论点明主旨,逻辑严密。
4. 下列关于《过秦论》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代表作,“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B. 贾谊,世称贾生,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其作品以雄辩著称,气势磅礴。
C. 本文选自《新书》,是一篇史论散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为汉文帝提供治国借鉴。
D. “论”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六国论》均属此类,侧重于阐发事理。
5. 下列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点明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B. “攻守之势异”指秦朝统一前处于“攻”势,统一后处于“守”势,形势不同,策略也应不同。
C. 作者认为秦朝统一后仍沿用战争时期的严刑峻法,不施仁义,最终导致灭亡。
D. 这句话仅针对秦朝而言,没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6. 下列句子中,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表达的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B. 吃一堑,长一智
C. 知往鉴今,驱曹荡吴(《三国演义》)
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7. 下列对《过秦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用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B. 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鲜明,如将秦国的强盛与陈涉的弱小对比,突出“仁义不施”的危害。
C. 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对陈涉外貌、语言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D. 全文叙事详略得当,详述秦国崛起和统一过程,略写陈涉起义,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8. 下列对《过秦论》中秦国崛起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易守难攻。
B. 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 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吞并六国,“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D. 秦国统一后施行仁政,得到百姓拥护,这是其能够维持统治的关键。
9. 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B.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C.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 下列对《过秦论》与《阿房宫赋》的比较,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 两篇文章都以秦朝为议论对象,分析其兴亡原因,具有借古讽今的意味。
B. 贾谊的《过秦论》以议论为主,气势雄辩;杜牧的《阿房宫赋》以描写为主,辞藻华丽。
C. 两篇文章都指出秦朝灭亡与“不施仁义”有关,《过秦论》侧重严刑峻法,《阿房宫赋》侧重奢侈享乐。
D. 从体裁上看,《过秦论》是论,《阿房宫赋》是赋,均属于古代议论文范畴。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 《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时期秦国地理优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 《过秦论》中,表现秦惠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前代功业,扩张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 《过秦论》中,描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威震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 《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装备简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过秦论》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治安策》(节选)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奴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
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 难遍以疏举(举:列举)
B.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厝:放置)
C. 本末舛逆(舛:违背)
D. 四荒乡风(乡:乡村)
2. 本文与《过秦论》在写作目的和论证风格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10分)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 请简要分析《过秦论》中铺叙秦国强盛过程的作用。
2. 《过秦论》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 文中“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几句有何作用?
4. 贾谊在《过秦论》中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请结合文本分析。
5. 结合《过秦论》全文,谈谈你对“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解。
答案
一、选择题
1. C(中人:平常人)
2. B(B项为陈述句,未用对比;A、C、D三项均使用对比手法)
3. C(描写陈涉起义是为了突出其弱小,与秦国的强盛对比,强调秦朝因不施仁义而亡)
4. 无错误选项(解析:四项表述均正确)
5. D(这句话具有普遍借鉴意义,提醒统治者要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策略,施行仁政)
6. D(D项感叹时间流逝,与“借鉴历史”的思想不一致)
7. C(文中对陈涉的描写侧重其弱小,未刻画外貌、语言,无细节描写)
8. D(秦国统一后未施行仁政,而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这是其灭亡的原因)
9. A(正确节奏: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10. D(《阿房宫赋》是赋,兼具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完全属于议论文范畴)
二、填空题
1.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2.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简化为: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文言文阅读
1. D(乡:通“向”,向往)
2. ①写作目的:均为借古讽今,《过秦论》借秦亡教训警示统治者,本文则直接向汉文帝进言,提出治安之策,均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维持安定;②论证风格:都气势充沛,善用比喻(如本文“抱火厝之积薪”)和对比,观点鲜明,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四、简答题
1. 铺叙秦国强盛过程,①展现秦国从弱小到统一六国的雄势,与后文其迅速灭亡形成对比,突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主旨;②为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提供背景,说明秦国虽凭武力统一,但因不施仁义难以长久;③增强文章的气势,通过排比、夸张的叙述,使论证更具感染力。
2. 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①将秦国的强盛与陈涉的弱小对比(如“秦以区区之地”与“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突出秦朝灭亡的偶然性中蕴含的必然性(不施仁义);②将六国与秦国对比,六国合力却“从散约败”,反衬秦国的军事优势;③将秦朝统一前后的策略对比(“攻”与“守”),强调形势变化后未调整策略的危害。这些对比使论点更鲜明,论证更有力。
3. 这几句先叙后议,①总结秦国由弱到强、再到灭亡的过程,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②以反问引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文,点明主旨;③通过“百有余年”的强盛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速亡对比,强化“仁义”对治国的重要性,引人深思。
4. 贾谊的治国思想主要是“施仁义”:①认为统治者应根据形势调整策略,统一前可凭武力“攻”,统一后需以仁义“守”;②反对严刑峻法和暴政,秦朝因“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而亡,证明暴政不可取;③强调民心的重要性,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反映百姓对暴政的不满,主张以仁义赢得民心,维持统治。
5.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文中体现为:秦朝统一前凭借实力扩张,统一后却施行暴政,“仁义不施”,失去民心,导致陈涉起义时“天下云集响应”,最终灭亡。这说明民心向背是国家兴亡的关键:统治者若施行仁政,关注百姓疾苦,就能得到百姓拥护,国家安定;若施暴政,失去民心,即便强盛如秦,也会迅速败亡。这一思想对后世治国具有重要启示,即重视民生、顺应民心是长治久安的根本。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过秦论》练”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