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下列对《过秦论》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窥:窥视,伺机夺取) B. 秦人开关延敌(延:迎接,这里指迎战) C. 才能不及中人(中人:中间的人) 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隳:毁坏) 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 然秦以区区之地,竟六合而兼诸侯 C.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D.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3. 下列对《过秦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铺叙秦国逐渐强大的过程,为后文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做铺垫。 B.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 文中详细描写陈涉起义的过程,是为了突出陈涉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D. 全文采用先叙后议的结构,叙述史实条理清晰,议论点明主旨,逻辑严密。 4. 下列关于《过秦论》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代表作,“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B. 贾谊,世称贾生,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其作品以雄辩著称,气势磅礴。 C. 本文选自《新书》,是一篇史论散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为汉文帝提供治国借鉴。 D. “论”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六国论》均属此类,侧重于阐发事理。 5. 下列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点明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B. “攻守之势异”指秦朝统一前处于“攻”势,统一后处于“守”势,形势不同,策略也应不同。 C. 作者认为秦朝统一后仍沿用战争时期的严刑峻法,不施仁义,最终导致灭亡。 D. 这句话仅针对秦朝而言,没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6. 下列句子中,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表达的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B. 吃一堑,长一智 C. 知往鉴今,驱曹荡吴(《三国演义》) 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7. 下列对《过秦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用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B. 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鲜明,如将秦国的强盛与陈涉的弱小对比,突出“仁义不施”的危害。 C. 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对陈涉外貌、语言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D. 全文叙事详略得当,详述秦国崛起和统一过程,略写陈涉起义,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8. 下列对《过秦论》中秦国崛起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易守难攻。 B. 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 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吞并六国,“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D. 秦国统一后施行仁政,得到百姓拥护,这是其能够维持统治的关键。 9. 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B.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C.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 下列对《过秦论》与《阿房宫赋》的比较,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