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2026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上学期9月调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武汉市2026届高三九月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城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7月11日,法国巴黎传来喜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甲 )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 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层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西夏陵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碑亭遗迹中发现的西夏文与汉文碑石残块,显示出两种文化在西夏都具有重要地位;6号陵出土的绿釉鸱吻,深受中原建筑文化影响,同时也融入了党项人独有的审美意趣;西夏陵区出土的瘗金钢牛的铸造技术、文化内涵等均体现了当时的文化交流;西夏陵区出土的钱币、丝绸等随葬品,揭示出西夏在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中跨区域交流活动的枢纽特征。
( 乙 )西夏陵的选址像是一场人与大自然的默契对话。西倚贺兰山,东眺黄河,西夏陵呈背山面水之势,地势高敞,面向开阔。为顺应山势,帝陵的空间轴线与山峦呼应,借山势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宏之势。这一布局降低了山洪的威胁,既延续了中原王朝“风水堪舆”的古老传统,又巧妙融入了党项人对自然神力的膜拜。西夏陵是西夏全面继承、吸纳唐宋帝陵陵寝制度、传统木构建筑形制做法。并在儒学理念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党项人的佛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所形成的陵寝制度的见证。比如,西夏陵首次将碑亭的使用制度化,在月城南侧沿中轴线两侧建碑亭,成为其布局中的固定做法。
防洪工程遗址是西夏陵遗产构成要素之一。西夏陵的32处防洪工程遗迹,见证着古人的生态智慧。防洪墙建造在地势较高、水流较为湍急的区域,阻挡和分流贺兰山山洪的冲击力;排洪沟直接在地面开挖,发挥着疏导雨水和山洪的作用。历经沧桑的防洪墙与排洪沟组成的防御体系,至今仍守护着陵区安全。
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基本了解了西夏陵的结构布局、廓清了其范围、探明了建筑特点等。这为西夏陵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也为申遗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和研究保障。
从2000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始参与西夏陵的土遗址保护。经过多年持续努力,西夏陵遗产监测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如今,西夏陵博物馆收藏各类西夏文物近万件,成为世界范围内收藏西夏文物种类最为丰富、展出西夏文物数量最多的遗址类博物馆。2024年,西夏陵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此驻足,透过玻璃展柜与历史对话,在光影交错间触摸西夏文化。未来,西夏陵将会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窗口”。
(摘编自张影《“西夏陵”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有删改)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骤雨轰轰烈烈下了两个多钟头,终于停了下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杨善龙这几天正好在西夏陵出差,雨后他走进陵区,用肉眼为西夏陵“体检”。
“土遗址最怕的就是极端天气,尤其是强降雨。”站在3号陵陵塔下,杨善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陵塔外部有几道显眼的冲沟,从顶部贯通直下,由雨水冲刷而成。冲沟每扩大、加深一寸,陵塔本体便折损、消瘦一寸。
杨善龙说,实验室中已经试验了很多种土遗址保护方法,比如模拟苔藓、微生物等在土壤表面形成的“自然结皮”,以加固夯土表面;利用化学试剂增强土壤黏合力,提高表面抗风化能力;或者在顶部和冲沟里填补泥土沙石,作为“牺牲层”,避免遗址本体受到侵蚀。这些方法有些已在西夏陵得到应用。“土遗址保护是世界性难题,每一座陵塔、每一座夯土的情况都不相同,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办法,只能因地制宜。”他说。
6号陵紧贴贺兰山山脚,最远处的西北角台已经建到山脚缓坡上,将西夏陵与贺兰山牢牢“钉”在一起。距离山体越近,受雨水、洪水的冲击越剧烈。杨善龙说,这座角台原本已从中部裂开,保护团队横穿了一根木质锚杆,将断裂的两半固定在一起,再填补沙土、碎石,灌入增强黏合力的化学浆液。这种锚固加灌浆的方法,已经在土遗址保护中成熟运用,有“救命”之效。杨善龙与敦煌的同事长期参与西夏陵的保护工程。西夏陵的遗存大多是土遗址,敦煌研究院是国内乃至全球土遗址保护技术最领先的机构之一。最近20余年,敦煌研究院与西夏陵管理方合作,先后对全部9座帝陵和数十座陪葬基实施保护加固,基本解决了结构稳定问题。
一根线缆扎入3号陵塔的一个孔洞,另一端连接着地面的白色机器,探测陵塔的温湿度、含水率、含盐率等数据。这样的线缆在陵塔四面各有一根。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任秀芬在手机上点开一个App,数据实时可查,并自动对比历史数据,达到预警值时便自动报警。
陵塔外部还立着一台摄像机,对准塔身的一道冲沟。冲沟两侧各贴着一张小小的二维码,摄像机通过监测二维码距离的变化,判断冲沟扩大与否。任秀芬笑着说,每次接到预警,赶忙来查看,发现都是因为风吹雨淋,导致二维码偏移,塔身的形变微乎其微。
在西夏陵区管理处的遗产监测中心,巨大的显示屏占满整面墙。通过遍布遗产区的大量监测设备,所有数据在此实时汇聚、分析、研判,监控着西夏陵每一座遗迹的生命脉搏。
西夏陵的保护从2000年提速,保护区开始建起刺丝围栏,专人管理巡查,逐步全面清理违章建筑,迁出农场,结束了“牛羊遍地跑、车辆到处跑、行人随便走”的局面。
2011年,西夏陵启动中报世界文化遗产,至今14年,西夏陵的保护跃上新台阶,对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测要求。“遗产区的所有人工遗产,得到了重点保护,缓冲区内的自然环境也保护了起来。这就是完整的遗产保护。”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负责人陈同滨说。
(摘编自倪伟《风雨西夏陵》)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夏陵的出土文物非常丰富,从文字、建筑、冶金和经济等方面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B. 西夏陵将碑亭的使用制度化,这体现出其陵寝制度对中原汉文化、党项民族的佛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的融合。
C. 西夏陵陵塔上的冲沟主要由雨水侵蚀造成,可以通过加固夯土表面来避免遗址本体受到侵蚀,使之恢复原状。
D. 西夏陵“申遗”成功的推力是多样的,除了国家的大力投入、文物保护专家的合作与研究,还有当地人的理解与支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夏陵的空间轴线与贺兰山山势呼应,借山势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宏气势,从中可见王权至高无上的威严。
B. 材料二中6号陵的西北角台之所以比其他区域损坏更严重,就在于年深月久西夏陵的防洪工程逐渐失效。
C. 冲沟两侧二维码间的距离容易因风吹雨淋发生变化,导致错误预警,所以据此来监测冲沟的做法不值得推行。
D. 从西夏陵对遗产区和缓冲区的保护来看,缓冲区的保护主要是针对区域内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进行治理。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土遗址是遗址文物中最难保存 一类文物,对土遗址进行切实有效的抢救保护是目前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大难点。古代土遗址的保护应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其一是防止风沙的风蚀破坏。在我国西北戈壁的沙漠中,风沙对土建筑的风蚀是最主要的破坏因素。其二,①________。通过改善土体的微观结构,以其耐风蚀、雨蚀的优越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两大难题。从西夏陵的保护实例来看,②________是切实可行的加固措施。当然,加强管理也是保护土遗址的关键。只有制定完善的保护法规,③________,才能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4. 下面几句诗摘自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描写西夏陵的《古家谣》,最适合放在材料一甲、乙中的哪一处?请指出并阐述理由。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5. 西夏陵申遗成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何让西夏陵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窗口”?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1. C 2. A
3. ①. ①防止雨水冲刷/防止雨蚀破坏 ②. ②木锚杆锚固和裂隙灌浆(锚固加灌浆/锚固/利用化学试剂增强土壤黏合力/灌入增强黏合力的化学浆液) ③. ③设立相关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文物保护队伍的建设)
4. 甲处。
①诗句侧重介绍西夏陵区的整体风貌,说明王陵的属性及数量之多,对应甲处下文陵区建筑数量与地理形势的整体介绍。
②乙处后文侧重介绍西夏陵的地理形势和陵寝制度,放在此处不妥。
5. ①以考古研究为抓手,持续挖掘提炼西夏陵的价值内涵。
②以保护为根基,守护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③以科技为手段,促进遗址保护与多元呈现。
④以共享为目标,加强宣传,让文化出海。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双文本形式,立体呈现了西夏陵的文化价值与保护实践。材料一从历史维度切入,通过考古发现与建筑布局,展现西夏文明多元融合的特质;材料二则以现代保护技术为焦点,呈现科技赋能下的文化遗产守护。两则材料时空交织,既追溯了文明记忆,又彰显了当代文物保护的科学理念与实践智慧,共同构建起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动样本。


展开余下试题【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可以通过加固夯土表面来避免遗址本体受到侵蚀,使之恢复原状”错误,材料二提及保护方法“模拟苔藓、微生物等在土壤表面形成的‘自然结皮’,……作为‘牺牲层’,避免遗址本体受到侵蚀”,但原文未提及“使之恢复原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B.“就在于年深月久西夏陵的防洪工程逐渐失效”错误,材料二指出6号陵“距离山体越近,受雨水、洪水冲击更剧烈”,损坏严重的原因是近山体的地理位置,而非防洪工程逐渐失效。
C.“据此来监测冲沟的做法不值得推行”错误,材料二提到二维码监测“因为风吹雨淋,导致二维码偏移,塔身的形变微乎其微”,只说明存在错误预警,并未否定该方法,选项“不值得推行”的结论与原文“摄像机通过监测二维码距离的变化,判断冲沟扩大与否”矛盾。
D.“缓冲区的保护主要是针对区域内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进行治理”错误,材料二提到“缓冲区内的自然环境也保护了起来”,但未明确“主要针对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治理”,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空:前文明确土遗址保护的两大难题之一是“防止风沙的风蚀破坏”,结合材料二“土遗址最怕的就是极端天气,尤其是强降雨”“陵塔外部有几道显眼的冲沟……由雨水冲刷而成”,可推断第二大难题是“雨水冲刷”或“雨蚀”,可填写“防止雨水冲刷/防止雨蚀破坏”。
②空:材料二提到6号陵角台“保护团队横穿了一根木质锚杆,……灌入增强黏合力的化学浆液”,且明确这种锚固加灌浆的方法有“救命”之效,是西夏陵中切实可行的加固措施,故填“木锚杆锚固和裂隙灌浆(锚固加灌浆/锚固/利用化学试剂增强土壤黏合力/灌入增强黏合力的化学浆液”。
③空:前文提到“加强管理也是保护土遗址的关键……制定完善的保护法规”,结合材料二“保护区开始建起刺丝围栏,专人管理巡查”,可推断需设立保护管理机构,故填“设立相关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文物保护队伍的建设)”。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结构思路的能力。
甲处:
①“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描述西夏陵在贺兰山脚下,陵墓数量多、分布广。材料一甲处后文为“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与贺兰山势形成雄伟陵区景观”,直接介绍西夏陵的数量、地理位置、整体风貌,与诗句内容完全对应。
②材料一乙处后文侧重西夏陵的选址、陵寝制度、碑亭制度化,与诗句无关,故不适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提到“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基本了解了西夏陵的结构布局、廓清了其范围、探明了建筑特点”,为遗产真实性提供支撑,未来需继续通过考古挖掘西夏文化与丝绸之路、中原文化的关联,挖掘提炼西夏陵的价值内涵。
②材料二强调西夏陵通过加固帝陵、清理违章建筑、保护缓冲区等,维持遗产真实性,未来需持续守护这一核心,才能作为窗口传递真实历史。
③材料二提到监测设备“探测陵塔的温湿度、含水率、含盐率等数据”,手机App ,数据实时可查等,科技手段既能加强保护,也能通过数字化方式让游客更直观感受文化,符合“生动窗口”的要求。
④材料一提到“西夏陵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未来可进一步通过国际展览、线上数字化等方式,让西夏文化走出国门,实现展现中华文明特性的目标。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挡住了什么[注]
刘亮程
又刮起了风,天空什么都没有。这片大地早已经被风搜刮干净,只剩下土。那些残墙上的土,一点一点地被风抠下来,刮走,让我看着心疼。我知道我无法阻止——许多年前我把房后面的一棵榆树移到屋前面,把纷涌向西的一群羊迎头拦住,赶向东边河湾的草滩时,我以为我能改变许多东西,能阻挡住那些事物的流散与消逝。
我确实曾经阻挡住了什么。至少,我止住了我的心,让它永留在这个村庄里。我止住了我日渐淡忘的记忆——我自己不能留住的,我扔在风里。这个世界无法留存的,我存放在心中。我不管别的。我的心中只存放一个村庄,完完整整,那些牲畜、人、草木、阳光、雨水和脚印,连夕阳下弥漫的尘土都一粒不少。
我走过院子,站在以前院门的豁口处时,吹到身上的风突然猛烈了,风扯我的衣服,往后扭我的头,发着狂要把我推开——许多年前的那些深夜里,风就是这样在推刮那两扇院门。它们支撑不住了,便猛地敞开,风呼啸着灌进院子,踢翻地上的筐,扯走绳子上的衣服,一把一把撕垛上的干草往天上扔……院门拼命扇动,啪啪直响,像个吓傻的人乱挥着双手大声喊叫:“风进院子啦!风进院子啦!”我们在梦中迷迷糊糊听到喊声。“院子里有响动。”三弟拿脚蹬醒我。我推醒大哥。大哥压低嗓子喊父亲。
母亲醒来了,正摸火柴点灯。
多少年后我知道那扇风中的院门承受了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院子不复存在,院门消失。村庄大敞在旷野。只有不多的一些旧土墙仍在阻挡和挽留着什么。
我想再看一眼这个村子。我真的该离开了。村里已经没有我的事情。他们一车一车往家里收东西,拉过去一车苞谷棒子,拉过去一车草,再拉过去一车苞谷杆。我站在路边上,闲甩着手。
他们见了我总要拉一把牛缰绳,停下来跟我说几句闲话。有时牛不愿意停,一甩头,走过去几丈远才慢腾腾停下。
“到房子里去嘛。”他们对我喊。“不了。我没事。快忙你的吧。”我说。“也没啥忙的。就一点点粮食。”他们说着,车又开始走动了。
我让他们的收获迟缓了一会儿。我轻脚慢踏地走过村庄走向那片田地时,还是惊动了他们。他们停住摘棉花的手、掰苞谷的手、割草平埂子的手,目光迟疑地望着我——秋天在这一刻慢了下来,像一辆车缓缓停住,其它地方的秋天如期运行,为同样一点点粮食,那里的人们忙个不停。只有在黄沙梁,这车装得满满的玉米棒子会晚几步走进院子。那几朵雪白的棉花在人手边多开放了一会儿。剩在地里的半车棒子会多等一阵子,或许会留在地里过夜。
我一个人站在路边,就让一个村庄的秋收稍稍推迟。
那时候,许许多多的树木站在村里村外,许许多多的墙和门,许许多多的人和牲畜,它们延迟了什么,让早该发生的哪些事情,迟迟没有发生。
每一场风后,看那些偎在墙根院角没有刮跑的土、草叶、布条、虫子和鸡,我就知道村庄留住的比这更多。
而我,只留住了一个村子。
文本二:
写作真是一件奇妙无比的事情。当我动笔写那个村庄时,我知道一切都已经过去。那段岁月中没有人了,属于那个村庄的尘埃早已落定。我在其中生活时,它属于一村庄人,属于沙漠和戈壁,属于漫长的西北风,属于一年四季的青黄转换,属于人和草木的生老病死……但是,当我开始写它时,它只属于一个人,这就是写作的开端,有如创世。文学是人类的往事。所有人在奔赴一个叫未来的地方,作家独自扭过身,转过头,往回走。一个人回到已经过往的村庄岁月中,一切都没有了。太阳早已走失多年,连月亮也像一枚不再发光的纸片,星星散落在遗忘中,所有的声音都寂灭了。作家用文学重新开端这个村庄,让消失的一切重新发生。作家带着自己的阳光去照亮那个村庄的黑暗,带着自己的星光月光去照亮那个村庄的夜晚。带着自己早年熟知的草木去让大地重新郁郁葱葱。写作者成了造物主,整个世界归他管了,不管这个世界曾经发生过什么或者没发生过什么,作家都获得了让它发生什么和不发生什么的权利。有时候我也觉得作家这种职业是如此伟大又如此危险,他有太多的权力让一切在文学中发生。


展开余下试题许多年来有不少读者去我家乡沙湾县寻找书中所写的那个黄沙梁村。他们问到村里,找到我们家住过的那一院破房子。《一个人的村庄》确实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地。
只是我写过的“风中的院门”已被风刮倒,屋墙被风吹斜,开裂着大口子。书中的“我们家”早已迁走,那个由我塑造的自己——游手好闲的“刘二”也在别处长大长老。只有我写过的一场一场风,依旧在吹黄麦子,吹老那个地方的人,吹起漫天沙尘。我们家从那段村庄岁月中永远地搬走了。村庄荒芜在时间里。但我知道它不会真正地荒芜,夜夜有人在梦中回来。直到我动笔写这个村庄,我知道我要用文字做一场梦了。这场梦将由我的文字完全掌控。
文学是做梦的艺术。
我动笔书写时,才知道我对家乡事物是多么的熟悉。“我熟悉你褐黄深厚的土壤,略带碱味的水和干燥温馨的空气,熟悉你天空的每一朵云、夜夜挂在头顶的那几颗星星。我熟悉你沟梁起伏的田野上的每一样生物、傍晚袅袅炊烟中人说话的声音、牛哞声、开门和关门的声音……”这是我自童年起一遍遍地抚摸过的人世间,我熟透到骨子里的村庄,闭住眼睛都能看见它的一切。文学所写的,正是闭住眼睛看见的生活。这个由文字创生的村庄世界,不在别处,正在写作者内心。
(节选自刘亮程《文学:从家乡到故乡——在厦门大学的讲座》)
【注】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先说“我知道我无法阻止”,又说“我以为我能”,看似冲突的表述表现出“我”对故乡事物消逝的无奈。
B. 文本一“站在以前院门的豁口处时”“许多年前”“多少年后”“现在”等时间词,将当下和回忆穿插起来,情感更加深沉。
C. 文本一加点句“拉过去一车”反复出现,描述“我”眼前所见村民收拾农作物的场景,强调此时“我”内心对乡邻的赞美。
D. 从文本二来看,文本一“我站在路边上,闲甩着手”中闲散的“我”并非现实中的作者,而是有所寄寓的虚构形象。
7. 关于文本二中“文学”与“做梦”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写作者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有着主宰的权利,对于这种能让“一切在文学中发生”的权力,写作者应持审慎态度。
B. 《一个人的村庄》确实有真实的故事发生地,但读者找到的黄沙梁村,并不完全是作者书中所写的村庄。
C. “文学是做梦的艺术”一句,指出文学具有虚构性和创造性,能让写作者在超越时空的想象中,用文字去表现所思所想。
D. 结尾段引用“我熟悉你……”两句,历数家乡风物,意在阐明写作者要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家乡这一观点。
8. 刘亮程的散文中“风”是很重要的意象,请简要概括文本一中“风”的作用。
9. 文本二提出:“所有人在奔赴一个叫未来的地方,作家独自扭过身,转过头,往回走。”请谈谈文本一是怎样体现作者这一观点的。
【答案】6. C 7. D
8. ①风贯穿全文,开篇以风引出主体部分的回忆,结尾以风强调自己留住了一个村庄。②风营造出一种苍凉、萧瑟的氛围,烘托出村庄的破败和荒芜。③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事物无法阻挡的变化,暗含作者内心的无奈、伤感和留恋之情。
9. ①选择书写故乡题材,在文字中回忆村庄,回忆过去。②书写村庄的变迁,用“我”的坚守、阻挡等行为,来传达对以往乡村生活的眷恋。③通过书写“我”的所见所感,探讨在当下传统村庄生活之于个体生命的价值意义。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风”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故乡黄沙梁村的深情回望。文本一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将风的破坏力与村庄的消逝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时空张力。文本二则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深层意义——作家通过文字重构记忆中的故乡,赋予消逝的过往以永恒的生命。两文本相互呼应,既呈现了现实中的物是人非,又彰显了文学对记忆的拯救力量,体现了乡土文学中“回望”的独特美学价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强调此时‘我’内心对乡邻的赞美”错误,“拉过去一车”反复出现,主要是呈现村民收获农作物的场景,体现出村庄生活的日常状态,并非强调“我”对乡邻的赞美。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意在阐明写作者要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家乡这一观点”错误,结尾段引用“我熟悉你……”,是为了说明写作者对家乡事物的熟悉程度,这种熟悉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而非阐明写作者要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家乡这一观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意象作用的能力。
①结构方面:风是全文的线索,开篇写风刮走残墙上的土,引出对村庄的回忆;结尾又提到风,强调“我”用文字留住了村庄,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氛围营造方面:风刮走村庄的土、掀开门、扯走衣物等,营造出苍凉、萧瑟的氛围,烘托出村庄如今的破败与荒芜。
③象征与情感方面:风象征着时间 流逝和村庄事物的消逝,如院门被风吹坏、村庄大敞在旷野等,暗含作者对村庄变迁的无奈、伤感,以及对故乡的留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题材选择:文本一选择书写故乡的村庄,回忆过去村庄的生活场景,如儿时院子里的风、村民收获农作物的画面等,是作者“往回走”,回到过往岁月的体现。
②情感传达:文中写“我”曾试图阻挡村庄事物的流散,把村庄完完整整存放在心中,通过 “我”的坚守等行为,传达出对以往乡村生活的眷恋,是对过去的回望与留恋。
③价值探讨:通过描写“我”在村庄的所见所感,如村庄的变迁、“我”与乡邻的互动等,探讨在当下,传统村庄生活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
材料二:
故善治天下者,先以不治治之。曹参之相惠帝,日以饮酒为乐,而海内以治,何邪?若参,可谓知治乱之方矣。秦之亡,不在乎无制,而患乎多制;不患乎法疏,而患乎过密。使参而相汉,复苛推而详禁之,是续亡秦之焰而炽之也。故参宁受无功之名,而不忍图有功以祸当世,则利泽阴施于斯民。民安于汉而不离,汉业藉以久远者,参之功也。史以参比萧何,参亦自谓不及,然何非参比也。何智谋虽过于参而不学,故干戈甫定,而役民大治宫室,其意务媚于主,而无抚民之心。参苟居何之任,必不为此。以何代参,则何亦不能如参之明于国体而无所变更也。汉苟无何,则参之才足以立法;苟无参,而他有才者继之,则汉之法乱矣。参益尝闻君子之道矣,故其所为近道如此。
(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杂著》)
材料三:
至武帝之世,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6届湖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