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中国艺术报《新大众文艺的“形”与“神”》) 材料二: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创作精品化趋势增强,多项举措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短视频、免费App、有声产品崛起,对线上订阅消费形成冲击;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向纵深发展。 许苗苗:这两年在中国作协的呼吁和提倡下,很多在某个领域成名的网络作者开始进入科幻领域,比如童童、银月光华、匪迦、风晓樱寒、柠檬羽嫣、羽轩W等。知名网络作家进入科幻赛道后,展望行业最新科技、运用传统元素、关注未来情感,体现出网络文学潮流变化快、对市场和文化政策需求反应积极的特点,也折射出网络文学需要新的话题突破,原有的类型格局已经不再稳定的问题。 李玮:2024年的网络文学发展呈现出高频更新与深度互动的内容生态,展现出短篇崛起、叙事结构升级等鲜明特点。文体形式的变化尤为突出,短篇网络文学作品,尤其是20万字以下甚至万字级的爆款作品大量涌现。“短篇”的兴起,不仅反映了网络文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也是其进入“后类型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从“长篇”到“短篇”的转变,拓展了网络文学的创作边界,为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可能。 在“男频”作品中,叙事结构逐渐从传统的“升级打怪”转向以“理念”为核心的新框架,“不爽”情节成为爆款作品的显著特征。这一变化表明,读者对内容逻辑与价值观的要求提高,推动类型文学朝更加多元化与高级化的方向发展。 吉云飞:读者以及平台的明确分层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这一趋势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落在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和番茄小说这三大网文平台上。以起点中文网为例,作为十几年的忠实用户,这一两年来我有一种很新奇的体验:随便点进一部小说,哪怕是在排行榜上相对靠后的作品,开篇都是好看的,至少是套路纯熟、文字清晰,且常有让我赞叹、感动的地方。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经验。在作者、类型与套路有丰富积累的前提下,随着“老白”读者大规模自我养成和免费阅读吸走大多数“小白”读者,起点中文网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颇具深度的平台,甚至部分作品开始“纯文学化”。 (节选自文艺报《短篇崛起、新人辈出、全球共创IP—2024年网络文学四人谈》)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艺能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生力军,离不开其具有的独特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不断提升的艺术品质。 B. 我国网络视频与短视频用户规模庞大,表明新大众文艺在“全民”接受层面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成为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 C. 网络文艺作为新大众文艺主要表现形态,有庞大用户规模彰显底色、多种样态呈现轮廓、独特审美机制体现特性的显著表征。 D. 网络文艺主要有典型样态等三种类型。在新的媒介、艺术与产业生态中,特征鲜明的网络文艺为我们剖析新大众文艺提供了范本。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展现了“新大众文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并指出“新大众文艺”是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时代产物。 B. 材料一通过列举赛博空间的弹幕评点、UGC生产、素人写作等网络时代文艺新现象,表明新大众文艺的共创性、互动性的特点。 C. 材料二中欧阳友权认为短视频、免费App对线上订阅消费形成冲击,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应对该挑战提供了新动能。 D. 材料二指出网络文学创作生态正发生变革,如创作趋向精品化,知名作家跨界创作,短篇崛起,叙事结构升级,读者与平台明确分层等。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所提到的网络文学新特征的作品是( ) A. 某知名言情作家转型创作的科幻小说,融合未来科技与东方玄学,探讨人类意识上传后的情感困境。 B. 某本30万字的网络长篇连载玄幻小说,内容是主角一路修炼升级,最终击败反派,成就至尊之位。 C. 某起点中文网作品以“时间交易”为核心设定,弱化战斗描写,聚焦人性抉择,文风接近严肃文学。 D. 某晋江文学城科幻短篇小说讲述AI科学家与仿生人之间的系列故事,节奏紧凑,三日即连载完毕。 4. 材料一在阐述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5. 某学生在追小说时发现平台首页推荐栏出现大量短篇作品,且部分热门小说设有“读者投票决定剧情走向”的选项;同时平台推出“AI续写”功能,用户可为经典作品续写结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明这些网络文学新现象反映了怎样的创作趋势。 【答案】1. B 2. D 3. B 4. ①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列举了赛博空间的弹幕评点、网络文学中的间贴与本章说等实例,有力地论证了网络文艺具有独特审美机制这一特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运用了引用论证,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借权威论述突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对文艺形态的改变,以及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性,增强信服力。 5. ①短篇崛起拓展创作边界:短篇的兴起是网络文学“后类型化”的重要标志,拓展了创作边界,为其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可能。 ②互动性和共创性增强:强调读者参与读者投票决定剧情走向能强化读者的行动体验和意义创造,使文本成为动态的“共创产物”。 ③AI技术深度介入创作:生成式AI为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展现了新大众文艺的丰富面貌与全民创作的生机活力。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聚焦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学发展,展现了数字时代文艺形态的深刻变革。材料一系统论述网络文艺作为新大众文艺核心载体的三大表征,突出其全民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材料二通过专家对话,呈现网络文学精品化、短篇崛起、叙事升级等新趋势。两则材料共同勾勒出技术驱动下文艺生态的转型图景,既有宏观理论架构,又有微观行业观察,体现了传统文艺与数字媒介的深度融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表明新大众文艺在‘全民’接受层面实现从量 积累到质的飞跃,成为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错误,根据材料“由此观之,宽泛意义上的‘全民’接受至少在量的层面得以实现”“以至成为文艺创作的生力军、文艺供给的主渠道、文化传播的新高地”,其中并未提及“到质的飞跃”和“核心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