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这两种态度都不是对的,因为单独的价值论或是效率论都不是真理。我以为从批评诗歌的正确价值度上说,应该是二者兼顾的。诗是与时代同其呼吸的,所以,我们时代不单要用效率论来批评,更重要的是以价值论诗了,因为加在我们身上的将是一个新时代。 (摘编自闻一多《诗与宣传》)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常常引经据典,其中对中华诗词的巧妙运用,为其论述增添了雅致独特魅力,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治国理政智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如何运用中华诗词树立了典范,为我们“中华诗词学会”推动当今诗词精品的创作和推广提供了巨大动力。 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能够为现代讲话与文章注入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具体而言,其作用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来看:一是以精确语言传递深刻思想,增强说服力;二是以历史典故唤醒文化记忆,提升感染力;三是以诗意意象营造情感图景,引发共鸣;四是以文化基因传承价值理念,深化思想深度;五是以艺术美感提升语言品质,彰显讲话力量。 引用诗词并非随意堆砌辞藻,而是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使诗词的引用做到“三维结合”: 一是引用诗词要与主题结合。诗词内容需紧扣讲话或文章核心,避免生搬硬套。例如,为制止餐饮浪费,总书记贴切引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重要指示的佐证。 二是引用诗词要与时代结合。赋予经典以当代解读,使传统智慧焕发新生。总书记的所有引用都是如此。“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是《诗经·商颂·玄鸟》中的两句,意思是说天子管理的地盘,是由民众开拓出来的,是民众居住的地方。总书记引以说明: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这是今天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内生动力。三千年前的诗句被赋予了深厚的时代意义。 三是引用诗词要与受众结合。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选择诗词,确保共鸣而非隔阂。例如,对青少年,总书记引用唐代杜荀鹤的“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希望他们用好时间,努力学习,避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很有针对性,让青少年记得住,有益终身。而对教师,则引用唐代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美他们的职业奉献精神。 (摘自《让中华诗词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诗词重要论述的体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往往用最精炼的语文来书写精炼的情思,于读者而言,诗歌也成了较难了解的一种文学体裁。 B. 在朱光潜看来,那些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诗才是真正“难”的诗,读者应一字不苟,细心地阅读。 C. 好诗不会白念,念了就会受诗人影响,读者不仅会沉醉于文字的魅力,还可能会接受诗人的意见 D.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恰当引用诗句,做到“三结合”,有利于传承价值理念,提升语言品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想象“春江潮水连海平”一句的景象,就是运用了以有限见䥻限的读诗方法。 B. 读诗时,“心眼”需大明普照,由心灵而及感官,并调动多种感官综合填补出诗歌营造的完整境界。 C. 读“寻寻觅觅”,不仅要品叠词的韵律美,还要体悟词人的悲苦,这是兼顾效率论与价值论的态度。 D. 开学典礼上,校长引刘长卿的“知君志不小,一举凌鸿鹄”来鼓励同学树立远大目标,该引用恰切。 3. 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不仅论说逻辑清晰,而且语言形象雅致。善于表现美感,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学术功底和文学素养。 B. 材料二中,闻一多变换使用“我们”“我”“他”“你”等人称代词,增加了叙述的亲切感,利于读者接受。 C. 材料一用《江畔独步寻花》,材料三用到《商颂·玄鸟》中的两句,这两处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 D. 材料二认为在新时代以价值论诗更为重要,材料三也探讨了诗歌在新时代的诸多作用,二者有相通之处。 4. 三则材料探讨诗歌的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 5. 2017年5月14 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道:“‘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在这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总书记这一引用的妙处。 【答案】1. B 2. B 3. C 4. ①材料一研究诗歌的方法,强调欣赏诗歌要养成细心的习惯,要寓有创造。 ②材料二评论诗的态度,强调新时代不但要用效率论来批评诗,更重要的是以价值论诗。 ③材料三引用诗词 意义和原则,总结了运用诗歌的五个作用和三个原则。 5. ①以有限寓无限。诗句平淡质朴,读者发挥想象就能感受到晴空丽日,闻到花香,听到鸟语。 ②文字的魅力使读者沉醉。语言清新浅近,朗朗上口,写出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乐事乐情能够感染读者。 ③引用做到了“三结合”。以“佳日”呼应“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时代机遇,以“新诗”呼应各国携手开创合作新篇章,该引用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契合论坛开幕式的情境。 【解析】 【导语】诗歌是凝练的艺术,朱光潜强调需细心品读其深意;闻一多指出诗歌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材料三展现习总书记善引诗词,赋予传统新时代内涵。三则材料从鉴赏、价值、应用三角度,揭示诗歌的永恒魅力与当代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读者应一字不苟,细心地阅读”错误。根据材料一“真正‘难’的诗倒是表面看来很平淡无奇而实在有微言妙蕴的……我们略不留意,便滑了过去”可知,材料一确实指出“表面平淡无奇而实有妙蕴”的诗才是真正难懂的诗,但并未主张读者应“一字不苟”地阅读。“一字不苟”强调的是对文字的字斟句酌,而朱光潜的主张更强调的是想象力的调动与整体境界的把握,如心眼大明普照和嗅、听、触等感官体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