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2026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等校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昆明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选题两部分,共8页。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Ⅲ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建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公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躄,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除黑。如需改动,用橡皮藏平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是最精炼的情思表现于最精炼的语文,所以比其他种类文学较难了解。有些诗难在情思深邃,境界邃丽隐约,词语艰深,典故冷僻,本事隐晦。我们一望而知其难,便知道要费一番苦心去摸索,不至于把它轻易放过,总可以有豁然贯通的时候。真正“难”的诗倒是表面看来很平淡无奇而实在有微言妙蕴的,我们略不留意,便滑了过去。最大诗人的最大成就往往就在这种平淡无奇、不易令人经意处。我们看诗话或批评文,常看见修养比我们深厚的鉴赏家们指出某一首或某一两句诗大加赞叹,不免惊异;这是我们常读的诗,向来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原来竟有人这样激赏它!稍加玩味,我们会开始发现它果然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的疏心。
真正的欣赏都必寓有创造,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诗都以有限寓无限,我们从历史所直示的有限与语文所暗示的无限,这种“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所谓“想象”就是把感官所接受的印象加以综合,建立一个整个的境界出来。最重要的是视觉想象,无论读哪一首诗,“心眼”须大明普照,把它的情景事态看成一个完整境界,如一出戏或一幅画。有时单是“看”还不够,有气味时须能嗅,有声音时须能听,有运动时须能以皮肤触觉去感触。比如读杜工部的《江畔独步寻花》一首七绝:“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果在想象中眼睛没有看见那春天乡下百花盛开、莺啼妙音的状况,鼻子没有嗅到花香和江边春天的新鲜空气,耳朵没有听见莺啼,皮肤没有觉得和风丽日,心内没有体验到“还”“舞”“流连”“自在”的风味,而且如果在想象中没有这一切嗅触综合成为恰如杜工部所经历的境界,我们对于那首诗就不能完全了解。诗主要由感官透入心灵,如果感官感动不灵敏,接受诗的影响就比较微薄,读诗时我们也不妨随时分析,看哪些意象该用哪种感官去了解。
(摘编自朱光潜《研究诗歌的方法》)
材料二:
我们念了一篇诗,一定不会是白念的,只要是熟读。我们念过之后就受了他的影响。诗人在作品中对于人生的看法影响我们,对于人生的态度影响我们,我们就是接受了他的宣传。诗人用了文字的魔力来征服他的读者,先用了这种文字的魅力使读者自然地沉醉,然后便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诗人的意见,接受了他的宣传。所以,第一种主张就侧重在这种宣传的效果方面。我想,这是一种对于诗的价值论者的看法。
好些人念一篇诗时是不理会它的价值的,他只吟味于词句的安排,喜欢于韵律的美妙;完全折服于文字与技巧中。这种人往往以为他的态度仅止于欣赏,他是为念诗而念诗。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事,在文字与技巧的魅力上,你并不只享受于那份艺术的功力,你会被征服于不知不觉中,你会不知不觉地为诗人所影响,所迷惑。对于这种不顾价值,而只求感受舒适的人,我想他们是对于诗的效率论者。


浏览完整试题这两种态度都不是对的,因为单独的价值论或是效率论都不是真理。我以为从批评诗歌的正确价值度上说,应该是二者兼顾的。诗是与时代同其呼吸的,所以,我们时代不单要用效率论来批评,更重要的是以价值论诗了,因为加在我们身上的将是一个新时代。
(摘编自闻一多《诗与宣传》)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常常引经据典,其中对中华诗词的巧妙运用,为其论述增添了雅致独特魅力,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治国理政智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如何运用中华诗词树立了典范,为我们“中华诗词学会”推动当今诗词精品的创作和推广提供了巨大动力。
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能够为现代讲话与文章注入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具体而言,其作用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来看:一是以精确语言传递深刻思想,增强说服力;二是以历史典故唤醒文化记忆,提升感染力;三是以诗意意象营造情感图景,引发共鸣;四是以文化基因传承价值理念,深化思想深度;五是以艺术美感提升语言品质,彰显讲话力量。
引用诗词并非随意堆砌辞藻,而是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使诗词的引用做到“三维结合”:
一是引用诗词要与主题结合。诗词内容需紧扣讲话或文章核心,避免生搬硬套。例如,为制止餐饮浪费,总书记贴切引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重要指示的佐证。
二是引用诗词要与时代结合。赋予经典以当代解读,使传统智慧焕发新生。总书记的所有引用都是如此。“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是《诗经·商颂·玄鸟》中的两句,意思是说天子管理的地盘,是由民众开拓出来的,是民众居住的地方。总书记引以说明: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这是今天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内生动力。三千年前的诗句被赋予了深厚的时代意义。
三是引用诗词要与受众结合。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选择诗词,确保共鸣而非隔阂。例如,对青少年,总书记引用唐代杜荀鹤的“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希望他们用好时间,努力学习,避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很有针对性,让青少年记得住,有益终身。而对教师,则引用唐代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美他们的职业奉献精神。
(摘自《让中华诗词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诗词重要论述的体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往往用最精炼的语文来书写精炼的情思,于读者而言,诗歌也成了较难了解的一种文学体裁。
B. 在朱光潜看来,那些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诗才是真正“难”的诗,读者应一字不苟,细心地阅读。
C. 好诗不会白念,念了就会受诗人影响,读者不仅会沉醉于文字的魅力,还可能会接受诗人的意见
D.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恰当引用诗句,做到“三结合”,有利于传承价值理念,提升语言品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想象“春江潮水连海平”一句的景象,就是运用了以有限见䥻限的读诗方法。
B. 读诗时,“心眼”需大明普照,由心灵而及感官,并调动多种感官综合填补出诗歌营造的完整境界。
C. 读“寻寻觅觅”,不仅要品叠词的韵律美,还要体悟词人的悲苦,这是兼顾效率论与价值论的态度。
D. 开学典礼上,校长引刘长卿的“知君志不小,一举凌鸿鹄”来鼓励同学树立远大目标,该引用恰切。
3. 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不仅论说逻辑清晰,而且语言形象雅致。善于表现美感,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学术功底和文学素养。
B. 材料二中,闻一多变换使用“我们”“我”“他”“你”等人称代词,增加了叙述的亲切感,利于读者接受。
C. 材料一用《江畔独步寻花》,材料三用到《商颂·玄鸟》中的两句,这两处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
D. 材料二认为在新时代以价值论诗更为重要,材料三也探讨了诗歌在新时代的诸多作用,二者有相通之处。
4. 三则材料探讨诗歌的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
5. 2017年5月14 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道:“‘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在这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总书记这一引用的妙处。
【答案】1. B 2. B
3. C 4. ①材料一研究诗歌的方法,强调欣赏诗歌要养成细心的习惯,要寓有创造。
②材料二评论诗的态度,强调新时代不但要用效率论来批评诗,更重要的是以价值论诗。
③材料三引用诗词 意义和原则,总结了运用诗歌的五个作用和三个原则。
5. ①以有限寓无限。诗句平淡质朴,读者发挥想象就能感受到晴空丽日,闻到花香,听到鸟语。
②文字的魅力使读者沉醉。语言清新浅近,朗朗上口,写出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乐事乐情能够感染读者。
③引用做到了“三结合”。以“佳日”呼应“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时代机遇,以“新诗”呼应各国携手开创合作新篇章,该引用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契合论坛开幕式的情境。
【解析】
【导语】诗歌是凝练的艺术,朱光潜强调需细心品读其深意;闻一多指出诗歌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材料三展现习总书记善引诗词,赋予传统新时代内涵。三则材料从鉴赏、价值、应用三角度,揭示诗歌的永恒魅力与当代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读者应一字不苟,细心地阅读”错误。根据材料一“真正‘难’的诗倒是表面看来很平淡无奇而实在有微言妙蕴的……我们略不留意,便滑了过去”可知,材料一确实指出“表面平淡无奇而实有妙蕴”的诗才是真正难懂的诗,但并未主张读者应“一字不苟”地阅读。“一字不苟”强调的是对文字的字斟句酌,而朱光潜的主张更强调的是想象力的调动与整体境界的把握,如心眼大明普照和嗅、听、触等感官体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B.“由心灵而及感官”错误。根据原文“诗主要由感官透入心灵”可知,应是先感官感受,而后透入心灵,并非由心灵而及感官。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这两处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错误。材料一引用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是为了说明读诗需要调动“想象”和“感官”,是论证读诗方法的例证, 这是举例论证,而非引用论证;但材料三并未直接引用《商颂·玄鸟》中的诗句,而是引用了总书记引用该诗句的例子。也就是说,材料三并非自己引用《商颂·玄鸟》,而是举了总书记引用古诗的例子,来说明如何正确引用诗词,也是是举例论证。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从诗歌欣赏方法角度切入,强调读诗需细心体味,不仅被动接受,更需创造性的想象,通过感官综合构建诗中境界,才能深入理解诗歌的“妙境”。
②材料二从评价诗歌的态度出发,提出价值论与效率论应兼顾,反对仅看宣传效果或仅重艺术形式,主张在新时代应更重视诗的价值导向。
③材料三聚焦诗词在当代的应用价值,阐述其在思想传播中的五大作用,并提出引用诗词应遵循的三大原则——主题结合、时代结合、受众结合,突出其实用与时代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和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诗都以有限寓无限”的观点,指出诗句虽平淡,但通过想象可还原出晴空、花香、鸟语的完整画面,体现出诗歌通过文字激发多重感官想象的魅力,符合材料一关于“想象”的论述。
②结合材料二中“文字的魅力”与“沉醉”观点,指出诗句语言清新自然、朗朗上口,唤起读者对“登高赋诗”这一传统文人乐事的共情,从而受到情感感染,契合“效率论”中“影响读者”的思想。
③根据材料三中“三维结合”原则,分别从主题(“佳日”对应时代机遇、“新诗”对应合作新篇章)、时代(契合“一带一路”现实意义)、情境(论坛开幕氛围)三方面分析引用的巧妙,体现诗词在当代语境下的价值与传播力,符合材料三关于“价值论”的强调。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旋风怒砍杏黄旗,负荆请罪救刘女
施耐庵
且说李逵和燕青离了四柳村,依前上路。此时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描写辽阔苍劲的自然环境,既渲染氛围,也能舒缓叙事节奏】当日天晚,两个奔到一个大庄院敲门。燕青道:“俺们寻客店中歇去。”李逵道:“这大户人家,却不强似客店多少!”话犹未了,庄客回话道:“我主正烦恼,你两个别处去歇。”李逵直走入去,燕青拖扯不住,直到厅上。李逵叫道:“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便道烦恼!”里面太公看李逵凶恶,暗地教人叫他两个安歇。李逵当夜没些酒,睡不着,只听得太公、太婆哽哽咽咽的哭,捱到天明,李逵跳将起来,向厅前问道:“你家甚么人哭,搅得老爷睡不着?”太公答道:“我家女儿被人抢去,以此烦恼。”李逵骂道:“打脊老牛!男大须婚,女大须嫁,烦恼做甚么?”太公道:“不是与他,强夺了去。”李逵道:“夺你女儿的是谁?”太公道:“我与你说他姓名,惊得你屁滚尿流,他是梁山头领宋江。”李逵便叫:“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燕青道:“大哥莫要造次,定没这事。”李逵怒向太公,道:“我便是梁山泊李逵,这个便是浪子燕青。既是宋江夺的,我去讨来还你。”
李逵、燕青径望梁山泊来,直到忠义堂上。李逵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宋江喝道:“黑厮又做甚么?”李逵又拿双斧,径奔宋江。众人慌忙拦住。宋江大怒:“这厮又来作怪!你且说我的过失!”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得出。有诗为证:
依草凶徒假姓名,花颜闺女强抬行。
李逵不细穷来历,浪说公明有此情。
燕青向前道:“哥哥听禀,那日……刘太公说道:梁山宋江,带一后生来到庄上。老儿听得说是替天行道的人,因此叫这十八岁的女儿出来把酒。到半夜,两个把他女儿夺了去。李大哥听了这话,便道是实,因此来发作。”李逵道:“我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若不把女儿还他,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宋江道:“你且不要闹攘,俺们同去刘太公处面对。”李逵道:“我若拿你不着,便输这颗头与你。”李逵便唤了燕青:“俺两个依前先去,他若不来,便是心虚!”
燕青与李逵先到,继而宋江到。李逵问老儿道:“这个是夺你女儿的不是?”那老儿定睛看了道:“不是。”李逵又叫众庄客人等认,皆言不是。既分辨清楚,宋江与一行人马,先回大寨去了。
燕青道:“李大哥,怎地好?”李逵道:“既输了,我自割将下头,献与哥哥便是。”燕青道:“你没来由寻死做甚么!我教你一个法,唤做负荆请罪。”李逵道:“怎地?”燕青道:“自把衣服脱了,脊梁上背着一把荆杖,拜伏在堂前,告道:由哥哥打多少。他自然不忍下手。”李逵道:“好却好,只是有些惶恐,不如割了头去干净。”燕青道:“山寨里都是你弟兄,何人笑你?”
宋江和众弟兄们正说李逵一事,只见黑旋风脱得赤条条,负着荆杖,跪在堂前,低着头,口里不做一声。宋江笑道:“只这等便饶了你不成?”李逵道:“兄弟的不是,哥哥打几十罢!”宋江道:“我和你赌砍头,你如何却来负荆?”李逵道:“哥哥既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也是了当。众人替李逵陪话。宋江道:“只教他捉得那假宋江,讨得刘太公女儿来还他,这等方才饶他。”李逵听了,跳将起来说道:“我去。”宋江道:“贼人有二,你独自一个,如何近傍得他?再叫燕青和你同去。’
二人寻了多日,绝无动静。这晚,两人古庙中宿歇。李逵心焦无眠,听得庙外有人,看时,只见一条汉子,握着朴刀,转过庙后去了。李逵在背后跟去,燕青听得拿了弩弓,随后赶来。是夜,月色朦胧。那汉低着头只顾走,燕青只一箭,正中那汉的右腿,那汉倒在地。李逵喝问道:“你把刘太公的女儿抢那里去了?”那汉告道:“好汉,小人不知,平日只敢偷劫一二物什,那里敢抢夺人家子女。”李逵提起斧来喝道:“你若不实说,砍你做二十段。”那汉叫道:“且放小人起来商议。”燕青道:“汉子,且先与你拔了这箭。”又说:“你既在这一带偷劫,岂可不知些风声?”那汉道:“离此间西北上约十五里,有一牛头山,山上有两个强盗,一个姓王,一个姓董,随从有五七个,下来打劫,到处只称是宋江,多是这里抢了去。”有诗为证:
盗贼潜居草庙堂,风寒月冷转凄凉。
夜深偶获山林客,说出强徒是董王。
来到山头,团团一道土墙,里面约有二十来间房子。燕青道:“且等天明却理会。”李逵那里忍耐得,腾地跳将过去了,人声响处,一汉子已挺朴刀奔向李逵。燕青生怕出事,拾起一根木棒,也跳过墙来,潜身暗行,一棒正中那汉子。李逵趁机,只一斧,将人砍翻在地。燕青来到后墙外,只见一条婆子,正欲从后门脱身,李逵抢将过来,一斧将人砍倒。那几个随从躲在灶前,被李逵赶去。来到房中看时,果然见那个女儿在床上呜呜地啼哭。
燕青问道:“你莫不是刘太公女儿?”那女子答道:“奴家正是。”燕青收拾了房中积攒下的黄白之资,寻到两匹马,叫那女子上了马。他二人步送女子归家。
二人牵着马,驮着金银,径到忠义堂上,拜见宋江。宋江大喜,叫把金银收拾库中,马放去战马群内喂养。刘太公也收拾金银上山,来到忠义堂上拜谢。宋江那里肯受,与了酒饭,教送下山去了。【用对比之法,收不义之财,拒平民之礼,一收一拒之间,可见宋江“侠义”,可窥梁山精神。】梁山泊自此无话。


展开余下试题(有删改,文本标题为编者所拟。)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首段交代故事起因,而后按时间顺序、先后叙“怒砍杏黄旗”“刘庄对峙”“负荆请罪”“偶获山林客”“杀盗救人”等事件,情节跌宕起伏。
B. 李逵坚持要在大户人家落脚、不顾劝阻闯入庄院、自称“老爷”、骂太公为“打脊老牛”等言行,体现出他性格中粗鲁无礼、蛮横任性的一面。
C.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常常在叙事过程中插入诗歌,从本文来看,这些诗歌起到了总结故事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使叙事节奏发生变化等作用。
D. 古典白话小说常在白话中夹杂文言,以实现语言的雅俗共赏。如本文的“径望”“绝无动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借步”“不见消耗”等。
7. 关于李逵“负荆请罪”“偶获山林客”这两个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青知道宋江不忍心杀李逵,所以提出了“负荆请罪”的办法,表现出他的机智聪敏。
B. 描写负荆请罪的场面时,语言生动传神,连用“脱”“负”“跪”等动词,增强了画面感。
C. 追问强盗线索时,李逵的恫吓与燕青的安抚相得益彰,这直接反映出宋江的用人才能。
D. 偶然遇到“山林客”这一巧合的设置十分精妙,既能引出下文情节,又符合事理逻辑。
8. 金圣叹称赞李逵为“上上人物”,认为他“一片天真烂漫到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李逵“天真烂漫”的理解。
9. 本文首尾两段方括号中的文字是评论者插入的评点,或点出写法之妙,或揭示精神主旨。请你参照这种方式,从“环境描写”“水浒之义”两方面入手,各找出一处有所会心的语句,并简要给出评点。
【答案】6. C 7. C
8. ①李逵心思单纯。刘太公说宋江夺了女儿,他不假思索便相信;听得宋江抢占民女,便着急上山问罪,不顾后果。
②李逵做事全凭本心,不受礼俗约束。借宿被拒时,他认为借宿一晚不打紧,便闯入庄子;以为是哥哥宋江做了不平之事时,他也不因私情而犹豫。
③烂漫,即坦荡、不做作。李逵性情爽直,坦率自然。输了赌约,认 负荆请罪不如割了头干净;在宋江提出让他戴罪立功之时,他激动得“跳将起来”。
9. 示例:
环境描写:
①语句:“是夜,月色朦胧。”【写月色朦胧,一为写跟踪,视物不清便于跟踪;二为写人物,月色迷蒙中,燕青仍能一箭中敌,突出其箭法之高。】
水浒之义:
①语句:“既是宋江夺的,我去讨来还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体现出侠义精神。】
②语句:“宋江道:‘只教他捉得那假宋江,讨得刘太公女儿来还他,这等方才饶他。’”【表面是惩罚李逵,实则为救助刘女,写出宋江“侠义。”】
③语句:“宋江道:‘贼人有二,你独自一个,如何近傍得他?再叫燕青和你同去。’”【虽然李逵误会宋江,宋江仍为李逵考虑,担心他安危,体现了兄弟之“义。”】
【解析】
【导语】文本讲述李逵误信刘太公女儿被“宋江”强抢,怒回梁山砍倒杏黄旗,后随宋江对质澄清误会,负荆请罪并与燕青捉贼救女。展现李逵鲁莽急躁却重义,宋江沉稳应对,凸显梁山“替天行道”精神与兄弟情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推动情节的发展”错误。文中插入的两首诗歌主要是总结相关故事内容(如第一首总结李逵未细查便认定宋江抢人,第二首总结山林客说出强盗身份),使叙事节奏发生变化,并未体现“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C.“这直接反映出宋江的用人才能”错误。追问强盗线索时,李逵的恫吓与燕青的安抚是二人性格与配合的体现,让二人共同前去,间接地、从侧面反映出宋江的用人才能。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李逵心思单纯,听刘太公说“梁山头领宋江”夺了女儿,立刻信以为真,骂宋江“原来口是心非”,不顾燕青劝阻就上山砍杏黄旗,完全不质疑消息真假。
②他做事全凭本心,借宿被拒时,觉得“打甚鸟紧”就“直走入去”;得知是宋江做了不平事,哪怕是哥哥,也直接发作,没有私情顾虑。
③他坦荡不做作,输了赌约先说“割头干净”,听燕青劝后就赤条条负荆请罪;宋江让他捉假宋江,他立刻“跳将起来”要去,性子直来直去,没有半点虚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环境描写:
①选“是夜,月色朦胧”:原文写李逵燕青跟踪假宋江时,月色朦胧既为跟踪提供隐蔽,视物不清便于隐藏行踪;又通过朦胧环境下燕青“正中那汉的右腿”,突出他箭法高超,这是环境服务情节与刻画人物的双重作用。
水浒之义:
①“既是宋江夺的,我去讨来还他”:李逵听太公说女儿被强夺,哪怕对方是“宋江”,也立刻要讨回,直接体现路见不平的侠义。
②“只教他捉得那假宋江……这等方才饶他”:表面上看似惩罚李逵“捉得那假宋江”,实则借惩罚李逵,让其解救被抢去的刘女,写出宋江的侠义。
③“贼人有二……再叫燕青和你同去”:李逵误会宋江后,面对两个贼人,宋江仍担心他安危,派燕青陪同前往,体现兄弟间的关怀之义。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痛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心,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①;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歌尔毋忽!
(选自柳冕《师友箴》)
【注】①偶:伙伴,同伴。
材料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自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注】②吾子:古时对别人的尊称,译为“您”。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材料三:
二十五日某白,冯翊严生足下:
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贵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节选自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6届云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