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语文
考生注意 :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要交代一下,我为什么将唐诗研究名之为“学”。我钻研的过程中,深深感觉到唐诗研究是一项专门的学问,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诗学”专业下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在前人心目中,唐诗属于古典诗歌的典范,是后人所当效仿的对象。宋代文人就开始效仿唐诗,到元代提出“宗唐得古”的说法,认为宗范唐诗即可掌握整个古典诗歌传统,至于明清,学唐就更成为主流。应该说,唐诗这种典范意义是一路传承下来的,直到今天,人们还将其视为民族诗歌传统的代表。而“唐诗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学问,就是要探讨唐诗的典范意义和生成条件,以及其后1000多年来人们对其典范意义的体认和研究过程。这自是我将唐诗研究名之为“学”的一个主要依据。
既然名“学”,即当有一个学理构架,当初构想时便拟定了三大板块的基本框架,即目录学、史料学和理论总结的相互配合。
为什么要从目录学入手?研究一门学问,首先得知道它有哪些书、哪些资料可供采用,才能够进入它的门户,而掌握资料又必须了解这些资料出自哪些书籍与文献,以便于查找,这就是目录学要做的工作。整理书目可能比较机械,就是抄书名、录提要、记版本出处,但这是敲门砖,如果没有目录学的构建,大门开不了,学问就很可能做得片面或有差错。所以就整体工作而言,整理目录虽只是引进门户的第一步,却又是开启全局的关键,不可忽略。
然后就是史料学。建立一门学问,须有充足的资料,不能流于空口白话式的纯议论。材料的建构也大有讲究。唐诗相关材料很多,既不能全都堆起来,也不能单纯按年编排,让大家自己去引用,这样只是一团乱麻式的资料,构不成学问体系,所以要动一番脑筋来制定方案。
不过要真正建立起合格意义上的“唐诗学”,理论阐说自然亦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我做得并不理想。原初的设想是在目录学和资料书基本齐备的时候,来写一本60万~80万字的总结性论述,就定名“唐诗学”,结果两年下来,自觉内心酝酿的唐诗学的影子越来越显淡薄,很有时过境迁的危险。于是考虑将原先积累心头的一些想法先行录写出来,立此存照,俟机待补。这样就写成了《唐诗学引论》,总共16余万字,与原先设想差得太远。后来也有人劝我增补改写,但我觉得,基本的观念、理论都已讲出来了,若没有新见解,不如做点其他事情为好。
《唐诗学引论》由“正本”“清源”“别流”“辨体”“学术史”五章构成,其中最关键也较富于创见的属“正本”篇,它是全书的核心所在。“正本”篇关注的正是唐诗的“质”的构成方式。然则,究竟应当如何来把握唐诗的质性问题呢?我们知道,既往论述唐诗,重点多放在辨别其“特点”,即唐诗不同于他类诗歌的表征所在。这个方法可以采用,但不周全,因为特点多是从比较中得来的,而比较又可以是多方面的,难以执一为准。比如拿唐诗跟宋诗比,人们常讲“唐诗主情,宋诗主理”,自有其切合处;而若换一个角度,拿唐诗跟《古诗十九首》比呢,可能会感觉《古诗十九首》比唐诗更“主情”,实际上是《古诗十九首》作者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露,而唐人则不免在情景互衬上多用心了。这意味着“特点”往往要从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比照中得来,它的针对性亦是局限性,常只能显示事物的一个侧面而不及其余。研究唐诗的“质性”,要从多侧面来把握,不能局限于某个突出之点或其简单叠加。


浏览完整试题“正本”篇的做法乃是将“质”的形成归结于其自身各要素的组合,要素及其组合方式有了变换,合成的质就不会全然相同。我以此思考唐诗质性,从当时唐人概括的名称中,归纳出构成唐诗风貌的六个要素:风骨、兴寄、声律、辞章、兴象、韵味。“风骨”“兴寄”乃陈子昂提出,属唐人对汉魏诗歌传统的自觉发扬。“声律”“辞章”承自齐梁,经沈俭期、宋之问等人的改良而适用于表现唐人情思。“兴象”则作为“风骨”“兴寄”与“声律”“辞章”相结合的产物,初盛唐之交才开始得到标榜,它要求将饱满的情兴蕴含在简省、精炼的语言表达之中,给人以生动有力且又悠游不尽的感受,作为唐诗独创的精神,实际上即构成其核心要素,建立在此前各要素有机组合的基础之上。至于“韵味”则多出自中晚唐人的讲求,实际上是“盛唐气象”衰减后“风骨”与“兴寄”减弱、“兴象”更趋于追求“有余不尽”风神的产物。六个要素各有其成因,也各有其发展变化的轨迹,但在唐代大体保存齐全,才会有作为共同体的“唐诗”的存在。这是我把握唐诗的前提,故题作“正本”置于卷首。
“正本”以下各篇,皆围绕“正本”而展开。“清源”篇探讨唐诗质性的由来,从社会结构、文人生活、文学传统三方面系统梳理其生成缘由。“别流”篇考察唐诗的流变,但没有遵循初盛中晚的传统分期方式,而以唐诗质性的形成、转型和蜕变为标志划为前、中、晚三个阶段,取“安史之乱”的发动和“元和中兴”的收结为切割线。因此,虽然李白、杜甫的年龄仅相差11岁,一般文学史也多以二者并称,但我将李白定位为前期诗作者的顶峰,而以杜甫为中期的开创者,正是着眼于他们在把握唐诗质性上的某种差别,至晚唐温李(温庭筠和李商隐)则又更倒向韵味的片面追求了。“辨体”篇进以研究唐诗体式。古风、律诗、绝句中都有“唐音”存在,但体式差异会使其偏重于发扬唐诗风格的某些方面,如律诗特讲求声律,古风更注重风骨和兴寄,绝句多追求韵味,等等,这也为唐诗内涵的丰富多彩提供了证明。
(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的典范意义从宋代开始传承,元代“宗唐得古”说法的提出使唐诗真正具有了典范意义,明清时期学唐成为主流。
B. 史料学要求对唐诗相关材料进行合理建构,既反对简单堆砌,也反对单纯按年编排,需通过精心设计形成系统体系。
C. 作者因担心内心酝酿的唐诗学想法消失,便将其整理成16余万字的《唐诗学引论》,此书完整呈现了其最初的理论构想。
D. “正本”篇认为研究唐诗应摒弃从比较中归纳“特点” 方法,而应从其自身要素组合的角度把握唐诗的“质性”。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唐诗研究命名为“学”,主要是因其认为唐诗研究是专门学问,且唐诗具有持久的典范意义,这一命名有充分依据。
B. 文中以唐诗与宋诗、《古诗十九首》的比较为例,说明了从比较中得出唐诗的“特点”的方法虽可以采用,但是不周全的道理。
C. “别流”篇以唐诗质性变化为分期标志,将李白、杜甫分别归为前期顶峰与中期开创者,这一划分突破了唐诗的传统分期方式。
D. “风骨”“兴寄”承自汉魏,“声律”“辞章”源自齐梁,它们结合生成“韵味”,可见唐诗质性的形成与传统密切相关。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
作者将唐诗流变分为前、中、晚三个阶段,以“安史之乱”和“元和中兴”为_______。虽李白、杜甫年龄相近且常被并称,但因二者在_______上的差别,作者将李白定为前期顶峰,将杜甫视为中期开创者。唐诗体式多样,古风、律诗、绝句各有侧重,如绝句多追求_______,这体现了唐诗内涵的丰富。
4. 作者为什么说“其中最关键也较富于创见的属‘正本’篇”?请概括说明。
5. 某唐诗研究爱好者认为“研究唐诗应重点关注其诗句内容本身”,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答案】1. B 2. D
3. ①. 切割线 ②. 把握唐诗质性 ③. 韵味
4. ①“正本”篇是《唐诗学引论》的核心所在,全书“清源”“别流”“辨体”“学术史”等篇章均围绕其展开,它为其他篇章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②“正本”篇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将唐诗“质”的形成归结于自身各要素的组合,认为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变换会导致合成的“质”不同,是一种创新的研究方法。
5. 合理性:诗句内容本身是唐诗最直接的呈现形式,是把握其“质性”的基础,材料中“正本”篇所归纳的“风骨”“兴寄”等要素,其内涵的展现离不开对诗句内容的解读,忽视内容本身会使研究沦为空谈。
局限性:①违背了材料强调的学理构架完整性,材料指出唐诗研究需目录学、史料学与理论总结配合,仅关注诗句内容,会忽略目录学提供的文献背景、史料学构建的研究体系,可能陷入片面化;②不符合“质性”研究的多维度要求,材料认为唐诗的“质”源于自身要素的组合,除了内容相关的“风骨”“兴寄”,“声律”“辞章”等形式要素同样关键,若忽视这些,便无法把握要素组合对“质性”的影响。
【解析】
【导语】这篇文本系统阐述了唐诗学的学科构建,从目录学、史料学到理论总结,形成严谨框架。作者以“正本”为核心,创新性地提出唐诗质性六要素,突破传统比较法,强调多维度把握。分期方式打破常规,体现学术创新。全文逻辑严密,既有学科建设的宏观思考,又有具体研究方法的微观探索,展现了唐诗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A.“使唐诗真正具有了典范意义”错误。原文表述为“在前人心目中,唐诗属于古典诗歌的典范……宋代文人就开始效仿唐诗,到元代提出‘宗唐得古’的说法……至于明清,学唐就更成为主流。应该说,唐诗这种典范意义是一路传承下来的”,可见,元代“宗唐得古”是对这一典范意义的进一步强调,而非使其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C.“完整呈现了其最初的理论构想”错误。原文说《唐诗学引论》与原先设想差得太远,且是先行录写部分想法,并未完整呈现最初理论构想。


展开余下试题D.“摒弃从比较中归纳‘特点’的方法”错误。原文说“这个方法可以采用,但不周全”,因此并不是说要摒弃,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它们结合生成‘韵味’”错误。原文明确“风骨”“兴寄”是唐人对汉魏传统的发扬,“声律”“辞章”承自齐梁并经改良;二者结合生成的是“兴象”;“韵味”是盛唐气象衰减后“风骨”与“兴寄”减弱、“兴象”更趋于追求有余不尽风神的产物,与“风骨”“兴寄”“声律”“辞章”的直接结合无关。选项混淆了“兴象”与“韵味”的生成逻辑。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处,原文明确提到“取‘安史之乱’的发动和‘元和中兴’的收结为切割线”,所以此处应填“切割线”。
②处,文中说“正是着眼于他们在把握唐诗质性上的某种差别”,由此可知这里应填“把握唐诗质性”。
③处,原文指出“绝句多追求韵味”,因此此处应填“韵味”。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由“《唐诗学引论》由‘正本’‘清源’‘别流’‘辨体’‘学术史’五章构成,其中最关键也较富于创见的属‘正’”篇,它是全书的核心所在”“‘正本’篇关注的正是唐诗的‘质’的构成方式”“研究唐诗的‘质性’,要从多侧面来把握,不能局限于某个突出之点或其简单叠加”可知,“正本”篇是《唐诗学引论》的核心所在,其他篇章均围绕其展开,它为其他篇章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②由“‘正本’篇的做法乃是将‘质’的形成归结于其自身各要素的组合,要素及其组合方式有了变换,合成的质就不会全然相同”可知,“正本”篇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将唐诗“质”的形成归结于自身各要素的组合,认为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变换会导致合成的“质”不同,是一种创新的研究方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合理性:原文强调“建立学问须有充足资料,不能流于空口白话”,诗句内容是唐诗最直接的资料载体;且“正本”篇归纳的“风骨”、“兴寄”等要素,其内涵必须通过解读诗句内容才能体现,忽视内容会使研究失去根本依据,沦为空谈。
局限性:①违背学理构架完整性:原文明确唐诗研究需“目录学、史料学、理论总结”相互配合,仅关注诗句内容,会忽略目录学提供的文献背景、史料学构建的体系,导致研究片面。②不符合质性研究的多维度:原文指出唐诗“质”源于“自身各要素的组合”,除内容相关的“风骨、兴寄”,“声律”、“辞章”等形式要素同样关键(如律诗重声律),仅关注内容会遗漏形式要素对“质性”的影响,无法全面把握唐诗特质。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创造病
老舍
杨家夫妇的心中长了个小疙瘩,结婚以后,心中往往长小疙瘩,像水仙包儿似的,非经过相当的时期不会抽叶开花。
前些日子,他们俩一人怀着一个小包。春天结的婚,他的薄大衣在秋天也还合适。可是哪能老是秋天呢?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他轻轻颤了一下,心里结成个小疙瘩。
他必须作件新的大衣。他已经计划好,用什么材料,裁什么样式,要什么颜色。另外,他还想到穿上这件大衣时的光荣,俊美,自己在这件大衣之下,像一朵高贵的花。为穿这件新大衣,他想到浑身上下应该加以修饰的地方;要是没有这件新衣,这些修饰是无须乎费心去思索的;新大衣给了他对于全身的美丽的注意与兴趣。冬日生活中的音乐,拿这件大衣作为主音。没有它,生命是一片荒凉;风,寒,与颤抖。
他知道在定婚与结婚时落下不少的亏空,不应当把债眼儿弄得更大。可是生命是创造的,人间美的总合是个人对于美的创造与贡献;他不能不尽自己的责任。他也并非自私,只顾自己的好看;他是想象着穿上新大衣与太太一同在街上走的光景与光荣。
但是他不能自己做主,他必须和太太商议一下。他也准知道太太必定不拦着他,她愿意他打扮得漂亮,把青春挂在外面,如同新汽车的金漆的商标。可是他不能利用这个而马上去作衣裳,他有亏空。所以根本不能和太太商议。可是呢,大衣又非买不可。怎么办呢?他心中结了个小疙瘩。
她呢,在结婚后也认识了许多的事,她晓得了爱的完成并不能减少别的困难;钱——先不说别的——并不偏向着爱。假若处处俭省,等年老的时候享受,年老了还会享受吗?她得先买个冬季用的黑皮包。她有个黄色的,春秋用着合适;还有个白的,配着个天蓝的扣子,夏天——配上长白手套——也还体面。冬天,已经快到了,还要有合适的皮包。
她也不愿意告诉丈夫,而心中结了个小疙瘩。
他们都偷偷的详细的算过账,看看一月的收入和开支中间有没有个小缝儿,可以不可以从这小缝儿钻出去而不十分的觉得难受。差不多没有缝儿!冬天还没到,他们的秋花都被霜雪给埋住了。他们不晓得能否挨过这个冬天,也许要双双的入墓!
他们不能屈服,生命的价值是创造。假如不能十全,那只好有一方面让步,别叫俩人都冻在冰里。这样,他们承认,才能打开僵局。谁应当让步呢?二人都愿自己去牺牲。牺牲是甜美的苦痛。他愿意设法给她买上皮包,自己的大衣在热烈的英雄主义之下可以后缓;她愿意给他置买大衣,皮包只是为牺牲可以不买。他们都很坚决。几乎以为大衣或皮包的购买费已经有了似的。他们热烈的辩驳,拥抱着推让,没有结果。及至看清了买一件东西的钱并还没有着落,他们的勇气与相互的钦佩使他们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爽性借笔钱把两样都买了吧。
冬天来了。大衣与皮包的欣喜已经渐渐地衰减,因为这两样东西并不像在未买的时候所想的那么足以代替一切,那么足以结束了借款。冬天还有问题。原先梦也梦不到冬天的晚上是这么可怕,冷风把户外一切的游戏都禁止住,虽然有大衣与皮包也无用武之处。这个冬天,照这样下去,是会杀人的。多么长的晚上呢,不能出去看电影,不能去吃咖啡,不能去散步。坐在一块儿说什么呢?干什么呢?
这回,那个小疙瘩是同时种在他们二人的心里。他们必须设法打破这样的无聊与苦闷。他们不约而同的想到:得买个话匣子。
话匣子又比大衣与皮包贵了。要买就买下得去的,不能受别人的耻笑。下得去的,得在一百五与二百之间。杨先生一月挣一百二,杨太太挣三十五,凑起来才一百五十五!
他们谁也不发言,但是都留神报纸上的小广告,万一有贱卖的留声机呢,万一有按月偿还的呢……向来他们没觉到过报纸是这么重要,应当费这么多的心去细看。凡是费过一番心的必得到酬报,杨太太看见了:明华公司的留声机是可以按月付钱,八个月还清。她不能再沉默着,可也无须说话。她把这段广告用红铅笔勾起来,放在丈夫的书桌上。他不会看不见这个。
他看见了,对她一笑,她回了一笑。在寒风雪地之中忽然开了朵花!
留声机拿到了,可惜片子少一点,只买了三片,都是西洋的名乐。片子是要用现钱买的,他们只好暂时听这三片,等慢慢的逐月增多。他们想象着,在一年的工夫,他们至少可以有四五十片名贵的音乐与歌唱。他们可以学着唱,可以随着跳舞,可以闭目静听那感动心灵的大乐,他们的快乐是无穷的。
对于机器,对于那三张片子,他们像对一个刚抱来的小猫那样爱惜。杨太太预备下绸子手绢,专去擦片子。那个机器发着欣喜的光辉,每张片子中间有个鲜红的圆光,像黑夜里忽然出了太阳。他们听着,看着,抚摸着,从各项感官中传进来欣悦,使他们更天真了,像一对八九岁的小儿女 。


展开余下试题在一个星期里,他们把三张片子已经背下来;似乎已经没有再使片子旋转的必要。而且也想到了,如若再使它们旋转,大概邻居们也会暗中耻笑,假如不高声的咒骂。而时间呢,并不为这个而着急,离下月还有三个多星期呢。为等到下月初买新片,而使这三个多星期成块白纸,买了话匣和没买有什么分别呢?马上去再买新片是不敢想的,这个月的下半已经很难过去了。
看着那个机器,他们有点说不出的后悔。他们虽然退一步的想,那个玩意也可以当作一件摆设看,但究竟不是办法。把它送回去损失一个月的钱与那三张片子,是个办法,可是怎么好意思呢!谁能拉下长脸把它送回去呢?他们俩没这个勇气。他们俩连讨论这个事都不敢,因为买来时的欣喜是那么高,怎么好意思承认一对聪明的夫妇会陷到这种难堪中呢:青年是不肯认错,更不肯认自己呆蠢的。他们相对愣着,几乎不敢再瞧那个机器;那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块心病。
(有删改)
文本二:
怎样读小说
老舍
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这一点好处不是别的书籍所能供给我们的。
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感动人,因为哲学太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的去描写,使人感到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的说,历史往往缺乏着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龙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先生想买新大衣,既为了自身形象的光荣、俊美,也为了与太太同游时引起他人的羡慕,这反映其内心虚荣的一面。
B. 夫妇俩在买大衣还是买皮包的问题上相互推让,都愿牺牲自己成就对方,这种“牺牲”体现了杨家夫妇之间的爱意。
C. 邻居们对留声机的耻笑是导致杨家夫妇俩后悔买留声机的主要原因,这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对个体选择的压制。
D. 杨家夫妇在是把留声机留下来还是把它送回去损失一个月的钱与那三张片子之间纠结不已,留声机成了夫妇俩的心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多次描写杨家夫妇的心理活动,如买大衣前的纠结、得到留声机后的欣喜等,细腻地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B. 文本一“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达出寒冷季节的迫近和杨 先生对添置冬衣的迫切需求。
C. 文本一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深意,如“青年是不肯认错,更不肯认自己呆蠢的”,既符合人物性格,也暗含对杨家夫妇的批评。
D. 文本二中作者将自己读小说的体验和读哲学书籍与历史书籍的体验进行对比,意在让读者多读小说,少读些哲学书籍与历史书籍。
8. 文本一画横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老舍说:“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请结合文本一,说说你从中知道了哪些处身涉世的道理。
【答案】6. C 7. D
8. ①“寒风雪地”寓意他们此前因经济拮据、冬日无聊而陷入 困境与苦闷的状态,生活仿佛“寒风雪地”;
②“开了朵花”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广告带来的转机,让他们在困境中看到了满足新欲望的可能,内心的欣喜如同花朵绽放般热烈。
9. ①欲望需与现实平衡:杨家夫妇对大衣、皮包、留声机的渴望,本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他们忽视自身经济状况,用借贷满足欲望,最终陷入“买了后悔、不买不甘”的困境。
②警惕虚荣对理性的侵蚀:夫妇俩的消费选择藏着对“体面”的执念——丈夫想靠新大衣收获“光荣”,妻子在意皮包是否配得上季节,重复播放“片子”也怕“受别人耻笑”。这种虚荣让他们模糊了“需要”与“想要”的界限,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③“创造”应指向精神的充实而非物质的堆砌:夫妇俩将“生命的价值是创造”曲解为物质的堆砌,他们用借贷“创造”的物质满足,最终成了“心病”。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杨家夫妇的消费困境为主线,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老舍用“小疙瘩”的意象贯穿全文,巧妙地将物质欲望与精神空虚交织在一起。留声机从“欣喜的光辉”到“创造出来的心病”的转变,揭示了消费主义带来的短暂快乐与长久焦虑。小说语言质朴却深刻,既有对人性虚荣的温和讽刺,也暗含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邻居们对留声机的耻笑”错,原文中邻居们的耻笑是夫妇俩的主观猜测,并非实际发生的事实。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 “意在让读者多读小说,少读些哲学书籍与历史书籍”错,文本二意在突出小说在传递人生经验方面的独特价值与优势。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文中“下得去的,得在一百五与二百之间……凑起来才一百五十五” 精准点出了物质困境,但“寒风雪地” 更可隐喻他们精神层面的沉闷与荒芜——冬日的严寒萧瑟本就易催生低落情绪,叠加经济拮据带来的现实压力,他们的生活不仅缺乏物质保障,更失去了精神层面的亮色。
② “开了朵花”恰好对应了广告带来的改变并非宏大的救赎,而是能满足“新欲望” 的具体可能,这种小而具体的美好更显真实,也更能戳中困境中人们对生活转机的朴素期待,如前文中写道“他看见了,对她一笑,她回了一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文中杨家夫妇月入共155元,却借贷买百元大衣、皮包,又买留声机,两人陷入“后悔却不敢送回”的窘境,可见欲望脱离现实,只会带来困境。
②丈夫想穿新大衣“像一朵高贵的花”,想象与太太上街的“光荣”;妻子纠结冬用皮包是否“体面”;他们买留声机要“下得去的”“不受别人耻笑”,连听片子都怕邻居“暗中耻笑”。两人最终因虚荣陷入被动。
③ 夫妇俩将“生命的价值是创造” 曲解为物质创造,认为“人间美的总合是个人对于美的创造与贡献”,便借贷买大衣、皮包、留声机。可这些物质带来的“欣喜已经渐渐地衰减”,无法实现真正的生命价值。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魏文侯欲置相,召李克问曰:“寡人欲置相,非翟黄则魏成子,愿卜之于先生。”李克避席而辞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间亲。’臣外居者也,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夫观士也,居则视其所亲,富则视其所与,达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贫则视其所不取。
此五者足以观矣。”文侯曰:“请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出遇翟黄,翟黄曰:“今日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之。”翟黄悖然作色曰:“吾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吾所进也。君以邺为忧,吾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吾进乐羊。中山既拔,无守之者,吾进先生。吾何负于魏成子?”克曰:“魏成子食禄千钟什一在内什九在外以聘约天下之士。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君皆师友之;子之所进,皆臣之。子焉得与魏成子比乎?”翟黄逡巡再拜曰:“鄙人固陋,失对于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