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9-17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年秋学期教学质量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
高三年级 语文学科
卷面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休闲指人们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开展的放松身心的活动。在忙碌与压力交织的现代生活间隙,我们应葆有身心融合的休闲智慧,建立对休闲的正确认知并理性选择,真正可以在闲暇时光中品味生活,享受生命,提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大旨一致:( 甲 )
中西方“休闲”的词源含义都深刻揭示了休闲的身心融合关系。从“休”字的起源来看,其含义是人倚木而息。如《诗经·汉广》中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表达了对无法在南方乔木下休息的惆怅。在身体放松的基础上,“休”又被赋予了美好、喜悦等情感义项,比如《周易》中的“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古希腊语“休闲”一词同样包含身心融合的整体观。对古希腊城邦公民来说,休闲就是从事艺术、锻炼、辩论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包含身体活动,又包含思辨活动。可以说,休闲作为身心融合的智慧与实践方式,早在轴心时代就已是东西方之所同见。
大有文章:中西休闲思想中的身心一体共美
中国身心合一的休闲理念贯穿并发展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生活实践中。儒家强调在休闲中体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道家更侧重于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将生活审美化与诗意化……融摄多种休闲智慧,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李白寄情月琴,闲吟出“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王羲之游心翰墨,挥毫写下《兰亭集序》;黄公望纵情山水,绘就《富春山居图》……这些都是文人雅士在休闲生活中追求物我和谐、身心一体与精神自由的精致表达。
自古希腊以来,休闲在西方文明传统中常被赋予哲学探索的使命,成为智慧启迪的沃土,身心统一的整体休闲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传统,未曾间断。近代以来,西方虽经历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带来的扬心抑身休闲观,但是在胡塞尔等人看来,身体性是物理身体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休闲乃是身心统一的产物,身心统一、主客一元的休闲甚至被视作沉沦的救渡之道。
可见,坚持休闲过程中身心间的和谐互动与统一共美,在中西思想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是我们重新审视休闲的理论意义与生活实践的宝贵理论资源。
大放异彩:休闲实践中的身心整体福祉提升
身心融合的休闲观不仅在理论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更能在现实生活中大幅提升休闲参与者的健康水平与福祉。身体体验带来的愉悦感与满足感能帮助人们从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抽离出来。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会导致认知资源的消耗和身体的疲劳,而身心融合的休闲活动则能够帮助人们恢复注意力,提高认知能力。
身心融合的休闲活动还能促进自我实现和激发创新思维。有学者用“严肃休闲”来描述那些需要一定技能知识、能带来个人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休闲活动。在适度挑战与个人技能匹配的活动中,人们能达到最佳的心理激活状态,由此忘却烦恼、摆脱压力,实现身心的完全放松和融合。安宁静谧的自然环境,也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瓦尔登湖畔的散步、耕种等日常活动,就曾为梭罗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 乙 ):身心融合的休闲实践展望
高度个性化的特点决定了积极健康的休闲并不存在唯一推行标准。尽管如此,积极健康的休闲往往具有某些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启示。
浏览完整试题
修身养性。无论是寻求刺激的极限运动,还是寻求内心平静的冥想和瑜伽,无论是在自然山水间探险,还是在城市街巷中漫步,抑或是在书籍中与古今智者对话,我们总能在广泛多样的休闲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因此,在忙碌与压力的缝隙中寻找休闲时光,可选择能触动心灵、舒缓身体的休闲方式,让生活不仅有速度与效率,更有温度与质感。
( 丙 )。休闲是促进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增强社会联系,构建心理认同感。休闲不仅是表达与探索自我的生活空间,也是一种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空间。人们因同一个休闲爱好,跨越地域、身份与年龄的界限聚集在一起,构筑起心灵相通的桥梁,增强了社群内部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回归自然。爬山、溯溪等户外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搭建起逃离都市樊笼的桥梁,让人得以沉浸自然。休闲不仅是缓解身体疲惫的良方,更是智慧与创造力的源泉。我们不妨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走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治愈力量。
创造意义。从阅读写作到音乐绘画,从戏剧欣赏到参观展览,每一种休闲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得以跨越时空与古今智者对话;参观博物馆展览,我们则能直观感受历史与艺术的余韵;聆听音乐会、观看表演艺术,更能让我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思考,更学会了如何以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去拥抱这个多元而又精彩的世界。休闲便成为文化素养提升的温柔推手,引领每个人于平凡中发现与创造各自生命与生活的意义。
总之,我们应践行身心融合的智慧休闲之道,通往高质量美好生活。这不仅需要个人自觉作出智慧的休闲选择,也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政策引导、公共空间建设、文化活动推广等方式,提供更多元的休闲资源,营造更健康的休闲环境。愿我们都有机会参与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健康休闲活动,在休闲中实现身心和谐、自我发展,向“健康中国”与“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大步迈进。
(摘编自刘慧梅《身心融合共美:智慧休闲之道》)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对“休闲”的词源追溯,可知中西方休闲观都强调身心融合关系,但中国侧重身体活动,西方更侧重思辨活动。
B. 休闲的理论意义与生活实践的基础,是坚持休闲过程中身心间的和谐互动与统一共美,这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C. 身心融合的休闲观,能在现实生活中大幅提升休闲参与者的健康水平与福祉,但想要自我实现,还得靠“严肃休闲”。
D. 积极健康的休闲是一种能触动心灵、舒缓身体,促进社交互动,激发智慧与创造力,并且蕴含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身心融合”的“融合”,并非指身体与精神简单叠加,而是强调二者在休闲中的和谐互动与统一共美。
B. “休闲不仅是缓解身体疲惫的良方,更是智慧与创造力的源泉”,此句以递进句式由浅入深地阐释休闲的多重价值。
C. 瓦尔登湖畔的散步、耕种等日常活动为梭罗提供灵感,此例论证了自然能够促进自我实现和激发创新思维的观点。
D. 文章从词源追溯到传统梳理,再到实践价值分析与未来展望,体现了由历史到现实、由理论到实践的论证思路。
3. 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3个字。
4. 请参考“知识卡片”,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辩证思维阐述“休闲”话题的。
知识卡片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5. 根据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活动 特点,从“身心融合休闲智慧”的角度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活动调查表
休闲活动类型 占比
消费购物(美容美发、放松疗愈、游乐游艺等) 63.78%
文化休闲(观看展览、观看演出、参与节事等) 19.00%
体育健身 11.06%
居家休闲(网络购物、社交聊天、发呆冥想等) 6.16%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4》)
【答案】1. D 2. C
3. 甲:中西休闲词源中的身心融合观。
乙:大有可为。
丙:增进认同。 4. 示例1:用联系的观点揭示中西方休闲文化的共通性;用发展的观点梳理休闲观的历史脉络;用全面的观点多角度阐释休闲价值,兼顾“个性化”与“共性”的统一。
示例2:以矛盾对立统一分析“身心关系”,指出“身”的放松与“心”的满足相互依存,强调休闲是“身心统一的产物”,揭示身心融合的核心内涵。
5. (1)建议:优化休闲活动结构,实现“身心融合”的高质量休闲。
(2)理由:
①总体比例失调,消费购物占比过高,其他类型偏低。
②消费购物多侧重物质满足,易忽视精神愉悦,宜适度降低比例。
③提高文体休闲比例,有助于利用更多元的休闲资源和更健康的休闲环境,实现身心和谐、自我发展。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跨文化视角系统阐释了休闲的哲学内涵与实践价值。先提出身心融合的休闲观,继而从中西词源、思想传统、现实功能三方面展开论证,最后提出实践建议。通过《诗经》《周易》与古希腊哲学的互文对照,构建东西方休闲思想的对话空间;以李白、梭罗等典型案例,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为生动的文化实践;立足现代性困境,赋予传统休闲智慧以当代启示意义,体现了学术性与现实关怀的统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但中国侧重身体活动,西方更侧重思辨活动”错误,根据“这些活动既包含身体活动,又包含思辨活动”,可知并未说“中国侧重身体活动,西方更侧重思辨活动”,曲解文意。
B.“这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错误,根据“坚持休闲过程中身心间的和谐互动与统一共美,在中西思想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可知并非“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遗漏了西方思想文化传统,表述片面。
C.“还得靠‘严肃休闲’”错误,根据“有学者用‘严肃休闲’来描述那些需要一定技能知识、能带来个人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休闲活动”,可知“严肃休闲”只是身心融合休闲活动的一种类型,而非自我实现的唯一方法。
故选D。
【2题详解】
展开余下试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此例论证了自然能够促进自我实现和激发创新思维的观点”错误,根据“安宁静谧的自然环境,也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瓦尔登湖畔的散步、耕种等日常活动,就曾为梭罗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可知论证的是 “安宁静谧的自然环境,也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不包括“自然能够促进自我实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甲处:根据“中西方“休闲”的词源含义都深刻揭示了休闲的身心融合关系”,可知此处概括中西方“休闲”的词源含义揭示的本质特征,即身心融合关系,可概括为“中西休闲词源中的身心融合观”。
乙处:根据“身心融合的休闲实践展望”“修身养性”“回归自然”“创造意义”等,可知此处概括休闲实践在未来的广阔空间和积极作用,总领下文实践方向,可概括为“大有可为”。
丙处:根据“休闲是促进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增强社会联系,构建心理认同感”“增强了社群内部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此处需概括休闲在社交互动带来的 认同价值,可概括为“增进认同”。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和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示例1 :“中西方‘休闲’的词源含义都深刻揭示了休闲的身心融合关系”,用联系的观点揭示中西方休闲文化的共通性。用发展的观点梳理休闲观的历史脉络,从轴心时代到中国古代文人实践、西方哲学传统演变,到“严肃休闲”理论。“高度个性化的特点决定了积极健康的休闲并不存在唯一推行标准”“积极健康的休闲往往具有某些共性”,用全面的观点阐释价值,在“个性化选择”与“共性原则”的对立统一中,构建完整的休闲认知体系。
示例2:“追求物我和谐、身心一体与精神自由”“坚持休闲过程中身心间的和谐互动与统一共美”,以矛盾对立统一分析“身心关系”,强调休闲是“身心统一的产物”,揭示身心融合的核心内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1)消费购物比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的占比高,结合文本“我们应践行身心融合的智慧休闲之道,通往高质量美好生活”,可知:优化休闲活动结构,实现“身心融合”的高质量休闲。
(2)①消费购物比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等占比高,可知:总体比例失调,消费购物占比过高,其他类型偏低。
②消费购物内容为美容美发、放松疗愈等,结合“侧重于追求精神”,可知:消费购物多侧重物质满足,适度降低比例。
③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占比低,结合“提供更多元的休闲资源,营造更健康的休闲环境”“参与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健康休闲活动,在休闲中实现身心和谐”,可知:提高文体休闲比例,利用更多元的休闲资源和更健康的休闲环境,实现身心和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搪瓷缸子
史鑫
一九四八年的一个秋日,屋前白杨树上的叶子差不多掉光了,你爷爷吆喝我去给他打酒。我怯生生地看了看他,高高瘦瘦的你爷爷像一棵白杨树,一身军装英姿飒爽,你爷爷抚摸着我的头说,这孩子又长高了。这时,你奶奶在旁边催促,快去快回,部队很快就要出发了。我一听急了,抄起一个搪瓷缸子撒腿就跑。
钱家酒铺在村子西边,桥头旁的大柳树下,老远就能闻到酒香。酒是地瓜干子酒,钱老头戴着老花镜,拎着竹制的酒提子,从小口大肚的酒坛子里开始打酒,一边打酒一边问,你爷回来啦?我说,你快点打酒。他又问,你爷啥时走哇?我说,你快点打酒。钱老头哈哈大笑,花白的山羊胡子一撅一撅,这孩子,还挺倔。
大号的搪瓷缸子很快就打满了,几乎要溢出来。我递钱过去,钱老头摆摆手,这次不要,等你爷打仗回来,喝庆功酒的时候再说。我右手端着搪瓷缸子的把儿,左手托着搪瓷缸子的底儿,小心翼翼地端起来,缸子上有一枝红梅,像燃烧的火把。我抬腿迈步,一转身,酒就溢了出来。我急中生智,低下头,吮了一口,啊!又辣又香的酒,真好喝。又低头喝了第二口。酒降到缸沿以下。我继续走,酒在缸子里晃荡,又溅了出来。我干脆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眼见着,缸子里的酒下去了五分之一。
啊!几百米的路,像是走了一整个秋季。待我如履薄冰地转过街角,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看见你奶奶在大门口走来走去,焦灼不安的样子,一看见我,连忙迎了上来:
怎么才回来呀!你奶奶满脸是泪,带着哭腔。
俺爷呢?
刚刚走啦,部队上的人来催了。
我把搪瓷缸子递到你奶奶手里,撒腿朝南崖头跑去。俺那儿啊!别撵了,你又不知道他们去哪儿!你奶奶焦急的声音追了上来。
我站在高高的南崖头上,远远地看见一队人马沿着河滩向东边走去。我把两手拢在嘴边,使劲儿喊,爷呀!你啥时回来呀!河道上的秋风很大,很快把我的喊声吹散,也很快把一队人马吹得看不见了踪影。
今年春节,一家人在吃团圆饭时,八十三岁的父亲谈起这件事,禁不住老泪纵横,那是最后一次见俺爷,只可惜,连壮行酒都没喝上,都怪我呀!
我爷爷他……再也没回来吗?我问父亲。
第二年春天,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吧,在一次战役中,他壮烈牺牲了。
爷爷什么都没留下?
父亲缓缓站起身,去了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儿,捧着一个红布兜走了出来,他解开布兜,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搪瓷缸子,缸子可真大,多处已经掉瓷了,露出里面发黑的生锈的铁,唯独,那枝梅花还在,红得像火。
父亲端详着手中的搪瓷缸子,微笑着说,这个搪瓷缸子,差点被你奶奶扔掉!
为啥?
那天你奶奶在家门口左等右等不见我回来,就迈着小脚去南崖头找我,结果,看见我躺在南崖头的坡沿上,小脸通红,不省人事。你奶奶顿时吓得哭了,摇晃着我,叫我的名字,见我没有反应,你奶奶连忙把我抱起来,往家走去。俺可怜的娘啊!抱着我,小脚啄地,像鸡啄米一样,吃力地走着。快到家门口时,钱老头正好经过,他懂些医术,把你奶奶叫住,把我接过去,用手探探我的鼻息,翻看我的眼睛,按按我的脉搏,说没事,应该是酒喝多了,回家睡一觉就好了。天哪!你奶奶惊叫起来,八岁的孩子,怎么会喝醉呢?钱老头把眼一瞪,他端回来的缸子里,还剩下多少?你奶奶挠挠头,差不多还有一半吧!钱老头大笑,看看,这熊孩子居然喝了半斤,你别怕,这孩子随他爹,有酒量,再说,俺那酒也不是假酒,好着呢!
怪不得没见你醉过。那么,后来呢?我有点儿急不可耐。
确实,我睡到第二天才醒了过来。一醒来,我就问你奶奶,俺爷的搪瓷缸子呢?你奶奶朝我腮上拧了一把,怎么,还没喝够?我急了,连忙下床,依然有轻微的晕眩感,我翻箱倒柜,里里外外找那个搪瓷缸子,最后,在南墙根下,找到了被你奶奶扔掉的搪瓷缸子,有些地方磕掉瓷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哦!大家长嘘一口气。后来,就被你藏了起来,一直没用过?我猜测着说。
用过一次,仅仅,用过一次。父亲伸出一根手指头,斩钉截铁地说。
什么时候?
我参军的时候,俺跟你奶奶用这个搪瓷缸子,娘儿俩喝了一次壮行酒。喝完之后,这个搪瓷缸子被你奶奶珍藏了起来,说要一代代传下去,现在交给你们。
哈哈! 众人开怀大笑,眼里含着泪花。再看搪瓷缸子上的那枝红梅。也似乎开得更艳了 ……
文本二:
“小道具”是短篇小说情节中具有道具性质的小物件。原为戏剧术语,指戏剧舞台上供人物表演用的小物件。“小道具”在短篇小说中,具有其它艺术手法所不易取代的特殊艺术功用,往往能收到一举多得的艺术效果。它常常是故事情节的枢纽,如莫泊桑的《项链》,以“小道具”项链为线索,由借项链、用项链,一直写到丢项链、赔项链,把人物的命运紧紧拴在项链上,由项链引出一幅幅生活画面。此外,有些作品中的“小道具”还可以成为纵贯式点线结构中串联各点的红线,起到勾连故事、增强作品思想容量的作用。“小道具”在短篇小说中主要是供人物“表演”用的,它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交代时代背景等方面,均具有特殊的功用。另外,借助“小道具”还可增强作品诗的意境,使之隽永深刻,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在有些作品中,“小道具”又富有象征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
(摘自阎景翰主编《写作艺术大辞典》)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中父亲向“我”讲述他父亲的故事,采用了“你爷爷”这样的称谓,将单向讲述变为双向互动的对话,有利于增强父子之间的亲密情感。
B. 钱老头打酒时所说的“等你爷打仗回来喝庆功酒”这个细节,以“乐”衬“哀”,暗示了爷爷牺牲的悲剧结局,具有含蓄而充满张力的艺术效果。
C. 文本一中“壮行酒”两度登场:爷爷未及饮的壮行酒藏着仓促离别之憾,父亲参军时的壮行酒承着家国担当,使得情节前后呼应,也丰富了主题。
D. 搪瓷缸子上反复出现的“红梅”意象,意蕴丰富:它既象征了祖辈、父辈们的坚韧品格,又暗示革命精神的家庭延续,强化了文本的抒情色彩。
7. 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快点打酒”重复两次,表现了“我”对爷爷即将出征 紧迫感虽然缺乏深刻理解,但本能地感受到离别在即,因此反复催促打酒。
B. “爷爷什么都没留下?”这个问句是“我”试图通过转移话题来缓解老父亲的悲伤,也很自然地将故事的叙述重心从“人”转向了“物”。
C. “用过一次,仅仅,用过一次”中“仅仅”一词,不仅强调了“一次”这个词使用次数的唯一,也体现了父亲对“搪瓷缸子”的珍视与爱惜。
D. “众人开怀大笑,眼里含着泪花”这句话里交织着悲伤、自豪与怀念等复杂情感,“笑”中有“泪”的叙事展现了“含蓄蕴藉”的美学传统。
8. 文本一的叙述多次在“过去”“现在”之间来回切换,这样安排有何效果?
9. 李斐在《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小道具”既具有“故事情节性”,也具有“文学意味性”。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二的论述对“搪瓷缸子”展开分析。
【答案】6. B 7. B
8. ①小说以父亲与儿子的对话结构全文,时间多次切换,有利于真实立体地呈现父辈、祖辈们的英雄形象。
②“过去”与“现在”交织的叙述,把小说从父亲的个人回忆,转化为家族几代人的精神传承,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
9.
(1)故事情节性:①“搪瓷缸子”是贯穿全文的核心物象,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时间线;
②“搪瓷缸子”的每次出现都推动着故事发展:开篇为爷爷打酒展现离别前奏,中途偷酒醉酒制造戏剧冲突,结尾传承缸子完成精神接力;
③小说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与“搪瓷缸子”紧密相连,它成为家族代际间精神传承的象征。
(2)文学意味性:①“搪瓷缸子”从“被扔掉又找回” 器具到成为一种“仪式性”的精神图腾,体现普通物象在文学叙述中的独特价值;
②它是情感寄托的象征,缸子上的红梅图案,象征着炽热的革命精神与家族亲情;
③它是历史与记忆的浓缩,缸子上的斑驳锈迹记录了家族两代人的奉献与牺牲,深化作品主题。
【解析】
【导语】文本一以军旅家庭传承为背景,通过搪瓷缸子串联起三代人的情感记忆。文本一展现战争年代的离别之痛与家国情怀,红梅意象的反复出现强化了革命精神的延续性。文本二从理论角度阐释“小道具”在叙事中的多重功能,为理解文本一提供支撑。两文互补关系,共同展现日常物件在文学叙事中承载历史记忆与情感价值的独特魅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这个细节,以‘乐’衬‘哀’,暗示了爷爷牺牲的悲剧结局”错,钱老头的话“等你爷打仗回来喝庆功酒”,表达的是对爷爷凯旋的期待和祝福,是一种乐观的展望,并没有直接暗示悲剧结局。后文爷爷的牺牲是通过父亲叙述才揭示的,并非此处细节的暗示。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精彩语句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转移话题……将叙述重心从‘人’转向‘物’”错,这句话是“我”在听到爷爷牺牲后自然的情感反应,是对爷爷遗物的关切,并非刻意“转移话题”。后文父亲拿出搪瓷缸子,正是对这个问句的回答,叙述重心依然在“人”上,而非单纯转向“物”。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叙述技巧的效果的能力。
①“现在”的父亲的讲述,自然引出“过去”的爷爷牺牲的故事,使爷爷英勇、慈爱的形象更可感;父亲“现在”回忆“过去”偷喝酒醉与后来参军的成长对比,展现了父辈从平凡到英雄的转变,人物形象更立体。小说以父子对话结构全文,时间切换打破了单一时间线的限制,让父辈、祖辈的英雄故事不遥远,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②搪瓷缸子是爷爷“过去”的遗物,父亲参军时用它喝壮行酒,“现在”它又被取出,成为连接三代人的载体,象征革命精神与家族传统的延续。小说在“过去”与“现在”间切换,表明英雄精神将从个人记忆升华为家族乃至时代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 故事情节性:
①原文“1948 年秋日抄起一个搪瓷缸子撒腿就跑”“找到被你奶奶扔掉的搪瓷缸子”“我参军时用这个搪瓷缸子喝壮行酒”“现在父亲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搪瓷缸子”,印证 “贯穿全文时间线”——串联起爷爷出征、牺牲,父亲成长、参军,到如今传承的完整脉络。
②开篇“抄起搪瓷缸子打酒”,搭配“部队很快就要出发了”,展现离别前奏;“我干脆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躺在南崖头坡沿上不省人事”,制造醉酒耽误送酒的冲突;结尾“说要一代代传下去,现在交给你们”,完成精神接力,印证其“推动故事发展”。
③爷爷“连壮行酒都没喝上”的遗憾、父亲“翻箱倒柜找搪瓷缸子”的珍视、“用它喝壮行酒”的传承,体现“人物命运情感与缸子紧密相连”,原文“这个搪瓷缸子被你奶奶珍藏了起来”更凸显其精神象征意义。
(2)文学意味性
①原文“在南墙根下找到被你奶奶扔掉的搪瓷缸子”到“用这个搪瓷缸子喝壮行酒”“一代代传下去”,印证其从普通器具变为“仪式性精神图腾”,体现物象的文学价值。
②缸子“有一枝红梅,像燃烧的火把”“唯独那枝梅花还在,红得像火”,原文反复强调红梅,象征爷爷的革命精神与“娘儿俩喝壮行酒”的家族亲情,印证其“情感寄托象征”。
③缸子“多处掉瓷,露出发黑的生锈的铁”,原文以斑驳锈迹记录爷爷牺牲、父亲参军的奉献,结尾“红梅似乎开得更艳了”深化“代际精神传承”主题,印证其“浓缩历史与记忆”。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上一篇:
四川省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山东省青岛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