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四川省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四川省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段大而言之分为三种:“赋”“比”“兴”。“赋”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有什么说什么,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是诗歌又不能像日常语言那样仅仅限于说清楚,还要讲究说得有味道,要给读者预留下涵咏玩味的余地,所以往往不直说而用“比兴”。明朝文学家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比”“兴”较之“正言直述”的“赋”更加具有表达的能力。
更具体地说,“比”和“兴”是两种手段。所谓“比”,包括单个的比喻和成套的比喻(博喻),也包括涉及全篇的所谓“比体”,例如《诗经·魏风·硕鼠》全篇都在骂老鼠,其实是在痛斥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这样的诗就是“比体”。
“兴”则是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诗集传》),这个“他物”与“所咏之词”即本意之间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关系,有些仅仅是起一个韵而已,有些能起到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的作用;兴词与本意之间也有近于比喻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比”和“兴”往往难以区分。
宋朝人李仲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这样从思维过程的角度来讲“比”和“兴”的不同很得要领。“索物以托情”指本意先行,然后找一个或一组物象来作比,来寄寓,这里是由心及物,所指比较单一,也可以说是主题先行的。“触物以起情”则是由物及心,诗人从物象中有所感悟,抒发的感情往往比较复杂含蓄,能够引起更丰富的联想。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有一首五绝《乐游原》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出游而见夕阳,由此引发自己叹老伤时、爱惜光景的情愫,苍茫辽阔,无限感伤,遂成千古名篇。
“比”是由心而物,从一般到具体;而“兴”则相反,由物而心,从具体到一般。它们的基础都是联想,但是路径不同,也可以说正好相反。歌德曾经明确地将艺术思维中的联想分为两类:“诗人或者从普遍概念出发,然后寻觅适当的细节;或者从细节里看出他的普遍概念来。二者有极大的区别。前一个方法产生了寓言,寓言里的细节只能充当例子,只能充当普遍概念的榜样。二者相形之下,是后一个方法表达了诗的本质。这个方法在写出细节的时候并不单独地想到或说到典型,可是它抓住了细节的生动之处,隐隐把典型也一起抓住了。”歌德说的这两种方法,大体正相当于“比”和“兴”。
由于“比”是“索物以托情”,是找些可以作比喻的例子来表达主观的东西,所以它往往是封闭的,主题明朗而单一;而“兴”乃是开放的,内涵丰富,具有多义性,往往更加耐读。所以歌德说,艺术的难关就在于“对个别事物的掌握。你必须费大力挣扎,使自己从观念中解脱出来”(《歌德谈话录》)。中国古典文论也是历来认为“兴”高于“比”,“比显而兴隐”(《文心雕龙》),“有兴而诗之神理全具”(《贞一斋诗说》);“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原诗》)。表述不同,而其深意与歌德的看法可谓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浏览完整试题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写物以附意”为“比”,而“起情,故兴体以立”。此说为后来李仲蒙著名的界定遥开其先河。刘勰又说,汉代辞赋兴盛,可惜“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汉赋的艺术感染力不如诗,根本原因在此。
(摘编自顾农《“比”“兴”异同论》)
材料二:
“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
(摘编自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词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言其事的“赋”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但其表达能力不如“比”和“兴”。
B. 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词与本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C. “兴”大体相当于歌德所说的诗人从细节中看出普遍概念的联想方法,歌德认为这一方法能表达出诗的本质。
D. 由物象所引起的内心的感发是纯粹而直接的,同一物象在不同的情境中,所引发的感发可能完全不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硕鼠》是主题先行,全篇用硕鼠作比来寄寓,其思维过程与李商隐的《乐游原》不同。
B. 材料一引用《歌德谈话录》《贞一斋诗说》等著作中的内容,意在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
C. 刘勰认为汉赋多用比而少用兴,这使汉赋得以兴盛的同时,在艺术感染力上逊色于周代作品。
D. 诗歌若不借助于外在物象来传达内心情意而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无法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
3. 下列不属于“比”的表现手段的一项是( )
A.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B.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C.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D.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比”和“兴”的不同之处。
5.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兴”的手法的运用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答案】1. B 2. A
3. D 4. ①思维路径:“比”由心及物(主题先行找物象),“兴”由物及心(物象触发情感);②表达特点:“比”封闭单一、主题明朗,“兴”开放多义、内涵丰富;③理性程度:“比”具理性衡量,“兴”为纯粹直接感发;④艺术价值:“兴”更符合诗的本质,艺术感染力高于“比”。
5. ①“兴”的运用:《锦瑟》以“锦瑟无端五十弦”起兴,由锦瑟这一物象触发对人生、爱情、往事的复杂感慨,属于“触物以起情”;②艺术效果:意象朦胧多义(如“庄生晓梦”“望帝春心”),引发读者丰富联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体现“兴”的开放性与耐读性。
【解析】
【导语】这篇材料从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切入,重点比较了“比”与“兴”的异同。材料一通过李东阳、李仲蒙等古代文论,结合歌德的艺术观,系统阐释了“比”(由心及物)与“兴”(由物及心)的思维路径差异,指出“兴”更具开放性和艺术价值。材料二则从创作心理角度,强调“兴”的直接感性特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存在内在联系”错误,材料一指出“兴”的“他物”与“本意”之间“有些仅仅是起一个韵而已”“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关系”,并非“存在内在联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意在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错误,材料一引用《歌德谈话录》是为了佐证“兴”符合诗的本质,引用《贞一斋诗说》是为了说明古典文论对“兴”的推崇,并非“意在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
C.“多用比而少用兴,这使汉赋得以兴盛”错误,材料一指出汉赋“兴盛”与“日用乎比,月忘乎兴”无因果关系,且刘勰认为汉赋“文谢于周人”(艺术感染力差)的“根本原因”是少用“兴”,并非“多用比而少用兴使汉赋得以兴盛”。
D.“无法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错误,材料二说“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不易”不等于“无法”,表述绝对化。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比” 核心特征:由心及物(先有内心情意,再借物象比喻),物象与情意有明确关联。
A.以“明月”比喻“贤才”,先有“求贤不得”的情意,再借“明月不可掇”作比,属“比”。


展开余下试题B.以“磐石”“蒲苇”比喻“爱情的坚贞”,先有“坚守爱情”的情意,再借物象具象化,属“比”。
C.以“玉鉴琼田”比喻“澄澈的湖面”,先有“湖面开阔洁净”的感知,再借喻体强化画面,属“比”。
D.“戎马关山北”直接陈述北方战事,“凭轩涕泗流”直抒忧国之情,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的“赋”,无比喻关系,不属于“比”。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思维路径:“比”是“由心及物”,先有内心情意或主题,再寻找物象作喻,如《硕鼠》先有对剥削者的批判,再以“硕鼠”为喻;“兴”是“由物及心”,先见物象,再触发内心情感,如《乐游原》由“夕阳”触发叹老伤时之情。
②表达特点:“比”具有“封闭”性、“单一性”,主题明朗;“兴”具有“开放”性、“多义性”,“内涵丰富”,需读者自行体会。
③理性程度:“比”有“理性的衡量”,选择的物象需与主题匹配,逻辑明确;“兴”是“纯粹直接的感发”,无明显理性预设,感发范围自由。
④艺术价值:“兴”更符合诗 本质,艺术感染力更强,被古典文论认为“高于‘比’”;“比”虽直白清晰,但易“穷尽”,感发力度弱于“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兴”的手法运用:诗歌以“锦瑟无端五十弦”起兴,属于“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人由“锦瑟”这一物象(可感的乐器)触发,联想到人生的岁月流逝、往事追忆,是典型的“触物以起情”,符合“兴”“由物及心”的思维路径。
②艺术效果:诗中“锦瑟”“蝴蝶”“杜鹃”“沧海月”等意象,未明确指向某一具体情感,体现“兴”的开放性;读者可从不同意象中品读出不同内涵,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因无固定主题束缚,诗歌超越了单一情感表达,成为千古传诵的“朦胧诗”典范,印证了“兴”“神爽飞动”“内涵丰富”的艺术特质。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囊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 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哪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径去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袭人对宝姑娘与林姑娘发表的一番评论,不仅有助于表现二位姑娘的形象特点,也从侧面刻画出了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
B. 本文既表现了黛玉的敏感多疑,也通过“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表现她的尖酸刻薄。
C. 宝玉对黛玉说的“你放心”三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表现了宝玉对黛玉的一腔真情,可惜黛玉并不明白宝玉的心思。


展开余下试题D. 林黛玉听到贾宝玉与史湘云对话后的内心独白,充分地体现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复杂情感有感动,有欣慰,也有对未来的担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从贾雨村要见贾宝玉写起,目的是引出下文史湘云点评贾宝玉的一番话,并最终借此展示宝、黛二人爱情的真挚与浓厚。
B.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通过描写史潮云与贾宝玉的对话,体现了史湘云与贾宝玉追求和志趣的不同。
C. 本文写宝玉“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黛玉“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这两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并前后相映成趣。
D. 本文写宝、黛心中有万句言语,却都只是“怔征的望着”对方,运用了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相同的表现手法。
8. 《林黛玉进贾府》中借两首《西江月》词评判贾宝玉,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贾宝玉的这些特点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说明。
9. 小说叙事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有限视角”只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本文在写林黛玉从窗外听见宝玉与史湘云的对话时也使用了“有限视角”进行叙事。请据此简要说明“有限视角”的在此情节中的运用效果。
【答案】6. C 7. D
8. ①潦倒不通世务体现在:不愿意应酬世俗事务;不愿见贾雨村那样为官为宰的人;②愚顽怕读文章体现在:不愿意读书考取举人进士;③行为偏僻性乖张体现在:把关于仕途经济的话说成是混账话;不顾封建礼俗用手替黛玉拭泪;④那管世人诽谤体现在:排斥说“混帐话”的人;把不说“混帐话”的林妹妹引为知己;不顾封建礼俗用手替黛玉拭泪。
9. ①林黛玉从窗外听见宝玉与史湘云的对话,作为观察主体的林黛玉可以自由地表白自己的心迹,宝玉因说“经济”一事,差点与湘云翻脸,不觉内心又喜又惊,有助于呈现人物形象;②增加了代入感,更加真实亲切,正是有限视角让林黛玉的偷听行为和有喜有悲的情感更真切动人。③可以自然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以有限视角展现了林黛玉内心的惊喜和悲叹,推动了她的退却之举。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思想内容的能力。
C.“黛玉并不明白宝玉的心思”错误。黛玉并非不明白,只是故作糊涂,表明了黛玉的清高,窗户纸捅破就没意思了,两情的最高境界就是内心的默契,也是最美的境界。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D.“运用了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相同的表现手法”错误。小说中的表现手法是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意在刻画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琵琶行》中的两句诗是侧面描写,意在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判词的意思,然后再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表现。
“潦倒不通世务”是说贾宝玉不通人情世故,不愿意应酬世俗的事务,从文中来看,听说贾雨村来了,贾宝玉并不想去应酬贾雨村,史湘云劝他的时候,贾宝玉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愚顽怕读文章”是说贾宝玉不愿意为了科举而读那些八股时文,从文中来看,贾宝玉不愿意阅读这些文章,也不愿意听史湘云和薛宝钗的劝说。
“行为偏僻性乖张”是说贾宝玉言行违背社会伦理,不合中庸之道,从文中来看,他认为史湘云等人所说“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是混账话,他看林黛玉落泪“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
“那管世人诽谤”是说贾宝玉那里管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呢,他让劝他上进的史湘云到别的屋去做,对薛宝钗是理都不理,当着大家的面说林黛玉不会说这样的混账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叙述技巧的能力。
首先到文中找到林黛玉听见这番对话时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来分析此处“有限视角”的效果。
林黛玉从窗外听到贾宝玉和史湘云的一番对话后,内心“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从林黛玉的角度直陈心迹,表露情感,这有助于呈现人物的形象;
采用有限视角,让林黛玉作为主体来表露自己的情感,更为真实感人;因为林黛玉心迹情感的直接表露,展现了她的惊喜和悲叹,因而本是要进屋的人却退却了,所以这段有限视角的展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十年,穆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穆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穆公问蹇叔、百里奚,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穆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崤阨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经,发兵遮秦兵于崤,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三将至,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息。”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二年春,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崤之役。二月,晋侯御之。甲子,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秦伯犹用孟明。孟明增修国政,重施于民。赵成子言于诸大夫曰:“秦师又至,将必辟之。惧而增德,不可当也。《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孟明念之矣。念德不怠,其可敌乎?”三年,秦伯犹使孟明将兵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峭尸而还。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节选自《左传》)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径数国千A里而袭B人C希有D得利者E且人卖郑F庸知我G国人不有H以我情告郑者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