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写物以附意”为“比”,而“起情,故兴体以立”。此说为后来李仲蒙著名的界定遥开其先河。刘勰又说,汉代辞赋兴盛,可惜“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汉赋的艺术感染力不如诗,根本原因在此。 (摘编自顾农《“比”“兴”异同论》) 材料二: “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 (摘编自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词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言其事的“赋”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但其表达能力不如“比”和“兴”。 B. 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词与本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C. “兴”大体相当于歌德所说的诗人从细节中看出普遍概念的联想方法,歌德认为这一方法能表达出诗的本质。 D. 由物象所引起的内心的感发是纯粹而直接的,同一物象在不同的情境中,所引发的感发可能完全不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硕鼠》是主题先行,全篇用硕鼠作比来寄寓,其思维过程与李商隐的《乐游原》不同。 B. 材料一引用《歌德谈话录》《贞一斋诗说》等著作中的内容,意在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 C. 刘勰认为汉赋多用比而少用兴,这使汉赋得以兴盛的同时,在艺术感染力上逊色于周代作品。 D. 诗歌若不借助于外在物象来传达内心情意而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无法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 3. 下列不属于“比”的表现手段的一项是( ) A.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B.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C.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D.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比”和“兴”的不同之处。 5.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兴”的手法的运用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答案】1. B 2. A 3. D 4. ①思维路径:“比”由心及物(主题先行找物象),“兴”由物及心(物象触发情感);②表达特点:“比”封闭单一、主题明朗,“兴”开放多义、内涵丰富;③理性程度:“比”具理性衡量,“兴”为纯粹直接感发;④艺术价值:“兴”更符合诗的本质,艺术感染力高于“比”。 5. ①“兴”的运用:《锦瑟》以“锦瑟无端五十弦”起兴,由锦瑟这一物象触发对人生、爱情、往事的复杂感慨,属于“触物以起情”;②艺术效果:意象朦胧多义(如“庄生晓梦”“望帝春心”),引发读者丰富联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体现“兴”的开放性与耐读性。 【解析】 【导语】这篇材料从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切入,重点比较了“比”与“兴”的异同。材料一通过李东阳、李仲蒙等古代文论,结合歌德的艺术观,系统阐释了“比”(由心及物)与“兴”(由物及心)的思维路径差异,指出“兴”更具开放性和艺术价值。材料二则从创作心理角度,强调“兴”的直接感性特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存在内在联系”错误,材料一指出“兴”的“他物”与“本意”之间“有些仅仅是起一个韵而已”“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关系”,并非“存在内在联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意在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错误,材料一引用《歌德谈话录》是为了佐证“兴”符合诗的本质,引用《贞一斋诗说》是为了说明古典文论对“兴”的推崇,并非“意在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 C.“多用比而少用兴,这使汉赋得以兴盛”错误,材料一指出汉赋“兴盛”与“日用乎比,月忘乎兴”无因果关系,且刘勰认为汉赋“文谢于周人”(艺术感染力差)的“根本原因”是少用“兴”,并非“多用比而少用兴使汉赋得以兴盛”。 D.“无法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错误,材料二说“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不易”不等于“无法”,表述绝对化。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比” 核心特征:由心及物(先有内心情意,再借物象比喻),物象与情意有明确关联。 A.以“明月”比喻“贤才”,先有“求贤不得”的情意,再借“明月不可掇”作比,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