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湘豫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湘豫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2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并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条街道的“密码”
问:读懂中国,人们最先想要弄清楚的是中国到底想要什么。
答:了解中国想要什么,先要知道中国不想要什么。人们要回答的不是一道逻辑题,而是一道历史题。中国人今天想要什么,是因为近代历史曾经告诉中国,不能有什么,应该避免什么,在走向未来的行程中应该追求什么。
问:西方人常谈自己的今天和明天,中国人却总喜欢从昨天开始,从近代以来的遭遇说起。
答:中国人很敬畏历史。许多时候,他不是从理念来推导未来,而是习惯于从曾经经历的事情和陷入的处境中来推导未来。今天会怎样,不是因为“昨天之后注定会有个今天”,而是靠你在昨天经历了什么遭遇,积累了什么经验来决定的。中国人不是无缘无故地喜欢谈论近代历史,而是因为近代以来的遭遇,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沉淀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本参照,成为他们“不想要什么”的理由,“想要什么”的动力。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新中国。“新中国”这个称谓是怎样来的呢?1888年,康有为慨叹:中国看来是要亡了,既救之不得,又不忍坐视不顾,怎么办呢?我真想乘船去海外居住发展,比如,去“经营殖民地巴西,以为新中国”。康有为的学生,著名政论家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了一篇政治幻想小说,叫《新中国未来记》,里面描述了60年后的中国模样。对“新中国”构想得更加仔细的,是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老中医。他在1910年也发表了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新中国》。小说的主人公酒醉后梦游未来,发现未来的新中国收回了帝国列强设立的“租界”,上海的工人们过上小康日子。作者还写到上海有了地铁,有一座铁桥跨过黄浦江通向浦东,而浦东到处都在“辟地造屋”。这些在今天做到的事情,竟然在100年前就被这位老中医“梦想”到了,无意中,把“新中国”想象成为实现历史愿望的应许之地。
他们为什么会在100年前“梦想”新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是跌落到了谷底。为摆脱旧中国的厄运,他们要梦想未来。这些梦想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在当时提出的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问:这些诉求,或许就是中国“想要什么”的愿望,但还不是很具体。
答:如果没有具体步骤,再宏大的愿望也实现不了。我们还可以从今天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中,体会中国人具体想要什么。想必你会发现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一些相同名称的街道。
问:倒也是的。我在好几个城市里都碰到叫“北京路”的街道。有一次,我在上海顺着西藏中路走着,一拐弯,就到了北京西路,当时感到很好奇,也很困惑,上海的街道为什么叫“北京路”。


浏览完整试题答:这还不是最典型的。中国城市的街道名称,重复率最高的有四个: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和建设路。这些街道名称,沉淀着几代人的历史愿望和价值诉求。
“中山路”要表达的是对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创建共和国的纪念。“解放路”要表达的是1949年的巨变,让中国人民从帝国列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建设路”则表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人民路”表达的是,人民是新中国的主人。
问:从普通的街道名称,读出这些内涵,听起来确实有趣。但西方国家似乎并不习惯这样来阅读。
答:这样阅读,属于回到历史常识。只有了解中国的近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最不想要什么,最想要什么。中国曾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生存了几千年。1840年走入近代历史,突然遭遇由强而弱的巨大落差。
西方近代的历史是从两件事情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前者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后者是让解放出来的人通过环球航行,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扩张到整个世界。这就奠定了近代西方“想要什么”的心态:我想要的,能够得到;按我的模样塑造世界,可以做到。中国比欧洲晚了几百年才走进近代历史,也是从两件事情开始的。
一件事叫“花瓶的碎落”。尽管19世纪前期中国创造的财富仍然占到整个世界的20%以上,但封建社会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古老易碎的青瓷花瓶,看起来硕大精美,却经不起外部世界哪怕轻轻的一击。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远道而来的西方“客人”,毫不客气地对中国实行野心勃勃的征服和掠夺。再一件事叫“悲情地追赶”。过去中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帝国的衰落,突然把它推向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世界洼地。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追赶世界发展潮流。
“花瓶的碎落”,让中国人经历了各种苦难,从而明白他们最不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悲情地追赶”,让中国人竭力奋起,从而明白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摘编自陈晋[注]《问答中国:只要路走对,谁怕行程远?》,2021年版)
【注】陈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研究员。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当代理论、毛泽东等党的领袖人物研究,以及党史文献和理论电视片撰稿。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在谈论今天的发展时,更倾向于从近代的历史遭遇中寻找参照,这与西方人只关注当下和未来不同。
B. 陆士谔在小说中预言的上海地铁、黄浦江铁桥等,在100年后全部实现,证明其“新中国”构想的科学性。
C. 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是西方近代史的开端,塑造了西方的扩张心态,打破了中国“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
D. 文中“花瓶的碎落”指封建社会在外力冲击下崩溃,“悲情地追赶”指中国落后挨打后对世界潮流的追赶。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街道名称为抓手阐释抽象观点,体现了从微观现象解读宏观历史的写作逻辑。
B. 文章采用问答的形式展开,通过设问引导论述方向,使观点呈现更具针对性和互动性。
C. 在回答提问时,答者用“回到历史常识”的表述,暗含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D. 文中多处使用引号来突出强调引用的内容,如“新中国”“客人”等,增强了论述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6个字。
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是城市路名中存在感极高的道路,它们或繁华喧嚣,或古朴宁静,如同城市的血脉,流淌着________与现代的活力。“中山路”,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城市为________设立的。“解放路”更不用说了。解放军在1949年左右的入城路,往往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一条城市街道,因此“解放路”和________的重合率很高。“人民路”的出现,则往往标志着一种摒弃旧俗与旧时代、迎接新生活的态度。
4. 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一些相同名称的街道,体现了中国人的历史愿望和价值诉求。请再举出一个重名率高的街道名称,简要分析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
5. 与本文类似,费孝通《乡土中国》也在解读中国。二者在“读懂中国”的路径上有何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 D 2. D
3. ①. 历史的记忆/历史的厚重 ②. 告慰“国父”/纪念革命先驱 ③. 城市主干道/入城主干道
4. 示例:
街道名称:和平路
民族文化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内核/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战争创伤的集体记忆/中国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强烈向往。
5. 第一问:①本文以街道名称为切入点,通过其历史内涵,解读中国近代以来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诉求;②《乡土中国》以“乡土社会”为文化载体,从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变迁等角度,剖析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二问:①本文成书于现代中国转型发展期,以“问答”的形式,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真正读懂中国;②《乡土中国》成书于社会剧烈变动时期,作为学术著作,侧重于社会学概念建构,旨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特具体系”,以其为认识事物的工具,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问答形式展开,通过“四条街道”的命名密码,巧妙揭示了中国近代历史与当代发展的内在联系。作者以“中山路”“解放路”等街道名称为切入点,将抽象的民族复兴诉求具象化,展现了中国人“从历史推导未来”的思维特质。文章采用“花瓶碎落”和“悲情追赶”的隐喻,生动呈现了中国从封建衰落到奋起直追的历史轨迹,体现了历史记忆如何塑造民族心理和发展路径。问答体的运用使论述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只关注当下和未来”错误。原文说“西方人常谈自己的今天和明天,中国人却总喜欢从昨天开始”,并没有“西方人只关注当下和未来”,选项说法绝对。
B.“科学性”错误,曲解文意。陆士谔的小说构想虽与现实吻合,但原文仅强调其“梦想”的预见性。
C.“打破了中国‘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错误,张冠李戴。“打破中国‘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的直接原因是1840年后的列强侵略。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D.“突出强调”错误。文中“客人”“新中国”等词的引号并非用于“突出强调”,“客人”一词是反语讽刺,“新中国”一词是特定称谓。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情景补写的能力。
①处结合原文内容和材料中“现代 活力”相关提示,路名既承载历史又连接现代,故填“历史的记忆/历史的厚重”。
②处根据文中“对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纪念”,可直接概括为“告慰‘国父’/纪念革命先驱”。
③处由“解放军……最重要的一条城市街道”,可推知解放路多与城市主干道重合,故填“城市主干道/入城主干道”。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题目让再举出一个重名率高的街道名称,并分析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结合材料,里面提到了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建设路,这些都是重名率高的。现在需要找另一个,可写“和平路”“延安路”“胜利路”“团结路”等,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适当推断,分析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题目要求比较本文通过街道名称解读中国的方式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以“乡土社会”为切入点分析中国的路径差异,以及产生不同的原因。
第一问:①材料通过街道名称如“中山路”“解放路”等,从近代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的历史愿望和价值诉求;②而《乡土中国》则是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传统,比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
第二问:路径不同的原因和作者的学科背景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①陈晋更偏向历史和政治,更关注近代以来的变革和现代中国的形成;②而费孝通是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传统社会结构,《乡土中国》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关注的是农村和传统。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潇洒行军(节选)
徐贵祥
箭在弦上。加农炮营高强度的训练全面铺开了。
青岩村与营区仅半里之隔。兵营里不同寻常的吼声引起了山区老百姓敏感的骚动。挨得近,军民已是老熟人了,却又闹不清老邻居领受了啥新任务。
于是,人们趁闲纷纷围过来,看那山抖,看那火溅,看那些兵们猴一样地上蹿下跳,以此为清淡的日子添一份佐料。
人群中有一双老眼。
红旗起落。尘土飞扬。炮如堤坝。兵如潮水。
“全营四发急促射,装填!”
炮管齐转。晴空下一排绿色飘动,如风撼松林。
天色突变,风云突起。
老百姓大惊,大喜,大惑。
咋?这些兵能呼风唤雨?
那雨且又下得邪门。前锋雨队稀稀拉拉但颗粒饱满掷地有声。临到正儿八经的大雨泼将下来,风势便由强转弱,天空又蒙上了一层混沌的亮色。
加农炮营丝毫没受影响,在雨地里继续进行间接瞄准训练。栗森站在赋予射向的方向盘一侧,竟涌现了异常兴奋的感觉,笼罩在心头的那片重云,似乎被这汹涌的大雨冲洗一净了。
“停——!”突然间传来一声高喊。
这是一个标准的军人的吼声,振聋发聩。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带着穿透雨空的湿味,盘旋在训练场上空,在山谷里朗朗回荡。
栗森蓦然回首。
训练场外围的群众早已离去,只有外乡干瘦老者孤零零地站在铁丝网外,只是,那双苍老的眼睛里不见了往日的混浊和卑谦,而写满了那种只有军人才可能具备的刚毅和威严。惯常佝偻着的腰杆此时也挺直了许多,像是在风中挺拔的老松。
栗森懵懂片刻,稳住神,扫了一眼集体傻站的部属。大步向干瘦老者走去。没等栗森开口,干瘦老者已经利索地掀开铁丝栅栏的豁口,精神抖擞地从栗森身边匆匆跨过,径奔方向盘而来,拨开正在赋予射向的值班连长王松,弯腰伸出一双老手。
栗森困惑的目光如弦,立即被这双瘦骨嶙峋的大手弹出了铜音。手上半公分长的钢筋疙瘩如态度明朗的证人挺身而出。老人直起腰,把右眼贴在方向盘的接目镜上:十字线交叉点正一丝不苟地挂在左后方水塔的避雷针上。老者眯起眼睛问王松:“你刚才报的基线距离是多少?”
王松茫然不知所措,龇牙咧嘴地探询栗森的表情。
“回答我。”干瘦老者稍微提高了嗓门。
栗森的脑海迅速地旋转着,朦朦胧胧地看见了一个过去时的人影。他四周环顾了一下,上前一步架住干瘦老者的胳膊,转首命令王松:“重报基线距离。”
王松仍然困惑,斜睨着干瘦老人,嘟哝一声:“三百二十六。”
干瘦老者紧盯着王松,又看了看方向盘,下巴颊的肌肉跳动几下,似乎想吼,却又没有吼出来,终于伸出胳膊,在空中比划了一下,说:“精确数据应该是三百二十六点一。”
王松大惊,目瞪口呆,稀里糊涂地问:“你,你是什么人?”
“三十年前,我也是炮兵。”干瘦老者淡然一笑说。
惊叹号像一串跳动的雨珠,在一刹那间甩上附近官兵的脸上。大家面面相觑,随即交头接耳。
栗森回过神来,再一次打量干瘦老者,扭头吩咐王松:“集合。”王松正傻站着,接到命令,如梦初醒,竖起哨子一阵猛吹“全营集合——”
在王松整队的当口,干瘦老者扭过头来:“你知道我?”
“本营首任营长关东。”
“哦?还知道名字?”老人也怔了一下,目光有些湿热,嘴唇瘪了瘪。过了一会才又问:“没有交会过这段距离吗?”
“交会过,精确的数据是三百二十六。”
“呵?”关东惊愕了,看了栗森一眼,“不会吧,标桩是我亲手安的,当年计算兵算了我还不放心,又拉皮尺量了三次,是三百二十六点一八,怎么能把小数点舍掉呢?”
“老首长,您看,那不是当年的避雷针了,前年换了新的,挪了位置。”
关东怔住了。怔了半晌,渐渐地又涌上一层苍老的惶惑,目光重新混浊起来,腰也慢慢地佝偻下去。“噢,哦,都怪我人老眼花,多管闲事,冤枉好人了……我这个人哪……咋这死脑筋呢……”
“不,这没什么……明天,我派人把避雷针再挪回原来的位置上。”
“嗯?呵?哦,不,不了,不用了。”关东连连摆手。
队列整好后,栗森立于中央,下达“立正”的口令后,转身,从漫过脚踝的水面上正步跨过,在距关东约十米处立定,抬臂敬了一个精确的军礼。关东却突然慌神了,下意识地抬起右臂,臂在胸前打起了哆嗦,哆嗦了几下,又颓然垂下了。
“报告老首长,85(毫米)加农炮营正在训练,请您指示!”
关东在那一瞬间竟向后退了半步,手忙脚乱,脸上布满了困惑甚至麻木的表情。遥远的记忆复杂的情感以及蛰伏在心底的巨大冲动,还有对眼前世界的熟悉和陌生、亲切和茫然,全都集聚于目光,目光于是更加混浊。
关东于混浊之中到底没有能够按照规范下达指示,摆了摆手,含糊不清地说了一句:“拉倒吧,该干啥还干啥。”这在正规的军事场合显得极不像话甚至荒诞。却没有人笑,加农炮营官兵的眼睛里流淌出来的全是真诚的敬仰。
栗森的臂执拗地抬着,等待着。
关东于尴尬之中向队列又扫了一眼,稳了稳神,运了运气,终于挺直了腰杆,两眼光泽终于清晰起来,又终于坚决果断地吐出了那句在几十年前就磨出茧子的军语口令:
“继续操练!”
(有删改)
文本二:
虚构:虚而不虚(节选)
马廷奎
作家可以通过虚构达到比新闻报道更高层次的真实,文学的“不真之真”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不真基础上的真实描写,是通过天才的想象力所建构的深度真实。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及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离不开生活真实,但又不拘泥于生活真实,而是在那“似与不似之间”。艺术真实,是经作家筛选后写进作品的、能显示社会生活本质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艺术真实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模仿、简单再现,而是作家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客观生活的真实重新进行选择、组合、补充、移植和重构。虚构作品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内在逻辑,反映了其本质特征,尽管有些“近似”,仍不失为真。反映社会本质,是文学的使命,也是衡量艺术真实的重要依据。成就艺术真实的公式是这样的:真——假——真。也就是生活真实——虚构处理——艺术真实。这,是艺术综合的真实,是更高程度的真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深度真实”。


展开余下试题(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姓趁闲围观训练来给日子“添佐料”,而军人在“山抖火溅”中紧张训练,形成反差。
B. 关东精准指出基线距离误差,展现其烙印于骨的炮兵专业素养与对训练标准的严格要求。
C. 栗森下令“把避雷针挪回原来位置”,体现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部队传统。
D. 面对栗森请求下达口令,关东从“拉倒吧”到“继续操练”的转变,暗示其对军人身份的重新认同。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箭在弦上”短促有力,既是训练场景的隐喻,也营造出紧张的故事氛围,让读者迅速进入“军事叙事”的语境。
B. 关东大吼制止训练时“腰杆挺直如老松”与后文得知避雷针挪位后“佝偻下去”的对比,形象地反映其精神世界的波动。
C. 文中的对话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栗森与关东的交流,既揭示了人物身份,也加强了人物间的情感联系。
D. 文章语言兼具刚健遒劲与细腻传神的特质,如写关东“目光有些湿热”“嘴唇瘪了瘪”,用细微的神态强化了其硬汉的形象。
8. 关东在炮营训练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9. 文本二提出艺术真实是通过虚构达到的深度真实的观点,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一认知的。
【答案】6. C 7. D
8. ①目睹训练时的怀旧与关切;
②纠正错误时的自信与自豪;
③得知真相后的失落与惶惑;
④受敬仰后 振奋与释然。
9. ①文本一虚构了“避雷针挪位引发争议”的情节,源于生活中军队对纪律与专业的真实要求;
②关东与栗森的人物设定是虚构的,但他们分别代表了“传统军人”与“现代军人”的典型形象;
③文本一“暴雨训练”“雨中敬礼”等虚构的场景,体现了军队“风雨无阻”的战备状态,服务于“军魂传承”的时代主题。
【解析】
【导语】《潇洒行军》节选描写了加农炮营训练时,一位外乡干瘦老者(实为老营长关东)突然介入并精准指出训练误差的情节。通过关东从威严军人到惶惑老人的转变,展现了军人精神的传承与时代变迁的感慨。文本二《虚构:虚而不虚》则阐述了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但高于生活真实的创作理念,强调虚构作品通过深度真实反映社会本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体现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部队传统”错误。栗森下令挪回避雷针,并非因“服从命令”,而是出于对老营长关东的尊重,对其代表的老一辈军人专业精神、历史贡献的认可与传承。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 能力。
D.“用细微的神态强化了其硬汉的形象”错误。文中关东“目光有些湿热”“嘴唇瘪了瘪”的神态,出现在他被栗森认出身份的时刻。这一描写并非为了强化其“硬汉形象”,而是体现其内心的柔软与温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关东看到炮营训练,作为首任营长,对熟悉场景充满怀念,同时关注训练情况,目光中刚毅威严,挺直腰杆,体现内心怀旧与关切。
②当他意识到基线距离出现问题时,他表现出的是对自己专业的自信和笃定,准确说出精确数据,话语间尽显纠正错误时的自信与身为老炮兵的自豪。
③得知避雷针挪位导致数据“错误”后,他感到惊愕与惶惑,意识到自己人老眼花,判断失误甚至冤枉好人,这让他感到失落和尴尬。
④面对栗森敬礼和全营将士真诚敬仰,他先慌乱后退,后稳神运气,挺直腰杆,坚决果断下达口令,尽显受敬仰后的振奋与释然。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对重要语句和创作技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虚构情节反映本质真实:文本二指出,艺术真实是通过虚构达到的深度真实。文本一虚构了“避雷针挪位引发争议”的情节,虽事件本身是虚构的,但反映了军队对纪律、专业性和历史传承的严格要求,揭示了军人精神的核心特质。
②虚构人物中的典型形象真实:关东与栗森是虚构的,但他们分别代表了“传统军人”与“现代军人”的典型,体现了老一辈对经验失效的失落以及新一代军人对历史传统的尊重。
③虚构场景中的时代精神真实:“暴雨训练”时的“山抖”“火溅”和后文“雨中敬礼”等场景的虚构,凝结了军队风雨无阻的战备状态,场景的虚构服务于军魂传承的时代主题。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议,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已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
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材料三:
公元前 周 燕 齐
320 慎靓王元年 燕王哙元年 齐涽王地四年
迎妇于秦
316 慎靓王五年 燕王哙五年
君让其臣子之国,顾为臣 齐涽王地八年
314 周赧王元年 燕王哙七年
君哙及太子相子之皆死 齐涽王地十年
(节选自《史记·六国年表》)
材料四:
余按:劝齐伐燕之事,孟子固已辨其非矣。至所称“文、武”云者,即《胜燕章》孟子引文王、武王以告宣王之语而失其意者。孟子方以燕民之悦不悦决之,何尝以为时不可失乎!学者必谓《史记》之得其实,然则古人之受诬于后世者岂可胜道哉!吾愿世之文人学士毋据断简残篇传闻之词而轻责古人也。
齐之取燕,《史记·六国年表》在周赧王元年,于齐为湣王之十年。夫不听孟子言而取燕者既为宣王矣,燕人之畔,湣王何惭于孟子乎?此无他,皆由未尝深考战国时事,不知《史记》之移威、宣两伐于前二十余年,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湘豫名校联”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