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10-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银川一中202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饮食日渐趋同,人类正将食物安全寄托在少数的作物和动物身上。这意味着人们放弃了很多物种宝贵的遗传特性,并将承担食物体系崩溃的风险。
你或许会说:“比起我的父母或祖父母,我吃的食物种类可丰富多了。”从某种层面来说,确实如此。无论是在伦敦、洛杉矶还是在利马,你都能吃到寿司、咖喱和麦当劳,你都能咬一口牛油果、香蕉和芒果。提供给我们的食物乍一看多种多样,但接着你就会意识到,这种“多样”在全球蔓延的方式都一模一样。人类的饮食在过去150年(大约6代人)里发生的变化比之前整整100万年(大约4万代人)里发生的变化还多。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大型实验。
在人类进化的大部分时间里,不管是作为狩猎采集者,还是作为农民,人们的饮食都是极其多样的。食物就是人们所在之地的产物,是当地人的生产活动与气候、土壤、水甚至海拔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食物多样性储存在农民保留下来的种子里、人们种植的水果蔬菜里、人们饲养的各种动物身上、人们烤出来的面包里,还有人们生产的奶酪和制作的饮料里,一路传承至今。
Kavilca(一种小麦)是食物多样性日益衰减的幸存者之一,但也时日无多。它背后有一段独特的历史,与那个地区及当地人民有密切联系。可如今,这种完美适应了当地环境又拥有独特味道的谷物濒临灭绝。其他成千上万种农作物和食物也是如此。我们应该了解它们的故事,清楚它们消亡的原因,因为我们的生命依赖于它们。
幸运的是,我们如果立即采取行动,就能拯救食物多样性。
许多食物濒临灭绝,食物多样性丧失,这两者都不是偶然发生的,纯粹是人为的灾难。农作物多样性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遭受了最为惨重的损失。当时,为了拯救忍饥挨饿的数百万人口,作物学专家找到了超大规模种植水稻和小麦等谷物的方法。为了种植更多的粮食作物,缓解全球粮食短缺,少数几个超高产的新品种取代了成千上万个传统品种。多用农药、增加灌溉、研究新基因……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粮食生产。这一系列措施被称作“绿色革命”。
正是因为“绿色革命”,粮食产量增加了两倍,1970年至2020年间的人口也增长了一倍多。然而,培育出更多的同质品种反而会损害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如果全球食物体系仅仅依赖少数几种作物,一旦遭遇病虫害或极端天气,这个体系就会面临极大的崩溃风险。
尽管“绿色革命”是以科学为基础,但它企图过度简化自然,结果适得其反。我们种下了一片又一片同品种的小麦,却抛弃了成千上万个适应性强、恢复力也强的品种,我们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遗忘它们的宝贵特性,但现在我们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领悟了前人的智慧。
长久以来,人类食用的植物约有6000种,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光是大米、小麦和玉米这三种就为人类提供了能量总需求量的50%。再加上土豆、大麦、棕榈油、大豆和糖类,这一占比就达到了75%。随着成千上万种食物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少数几种食物占据了主导地位。世界各地的饮食都发生了改变,但所有的改变皆指向统一,这种现象实属前所未见。


浏览完整试题我并非号召人们回归过去的饮食方式,但我认为确实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为了在现在和未来的世界里生存下去,我们能从过去学到什么。当前的食物体系正在毁灭地球。100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我们推平了一片又一片森林,种下大量的单一品种作物,接着每天烧掉数百万桶石油来制造肥料,施用于作物之上。这种耕种方式就是在透支未来。
我不能妄下断言,声称拯救濒危的食物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相信这是办法之一。举例来说,在十分寒冷潮湿的环境下,Kavilca能茁壮成长,但现代作物注定歉收。Bere(原产于苏格兰的六棱大麦)完美适应了奥克尼群岛的恶劣环境,无须肥料或农药就能生长。鲜嫩多汁又富含营养的块茎植物Murnong(一种山药)曾盛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它的存在证明了我们可以向原住民学习如何在饮食方面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慢食协会编制了专门针对食物的红色名录,并将其命名为“美味方舟”。慢食协会发现,一旦某种食物、某种地方产物或作物濒临灭绝,那么人类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地方经济和生态系统也会面临风险。慢食协会呼吁尊重食物的多样性,这引得世界各地的农民、厨师和“慢食运动”参与者展开了想象,并开始把他们自己知道的濒危食物加入“美味方舟”名单。找出身边的濒危食物,你就能贡献一份力量。食用濒危食物也有助于保护它们。它们不仅仅是食物,它们还代表着历史、身份、乐趣、文化、地理、基因、科学、工艺和创造力。当然,还有我们的未来。
(摘编自达恩·萨拉蒂诺《饮食趋同下的危机》)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放弃了很多物种的遗传特性,将食物安全寄托在少数的作物和动物身上,导致人类数量倍增,人们承担着食物体系崩溃的风险。
B. 在过去150年里,人类的饮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物变得多种多样。作者达恩·萨拉蒂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体现。
C. 在人类进化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把所在之地的产物作为食物,并通过种子等将产物传承下来,最终形成人类饮食的多样性。
D.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慢食协会编制了专门针对食物的红色名录,将自己知道的濒危食物加入其中,并将之命名为“美味方舟”。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论述了提升食物多样性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B. 作者认为“绿色革命”虽然解决了数百万人口的饥饿问题,却破坏了农作物的多样性。
C. 文章列举与几种主要食物相关的数据,准确真实地呈现出人类饮食日渐趋同的特点。
D. 文章通过通俗易懂又严谨的语言,阐释了当下饮食趋同现象及其对未来的深层影响。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饮食趋同现象的一项是( )
A. 全球对小麦、大米、黄豆等粮食作物的需求上升,但对木薯、高粱等传统作物的需求不断下降。
B.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豆在亚洲以外鲜为人知,如今它却成了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
C. 鳄梨原本主要产于美洲,属于美洲地区的特色食材,如今在全球各地的沙拉等食物中都能见到。
D. 我国某省充分利用本省各地独特的资源,向江河湖海、山林旷野要食物,丰富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4.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饮食趋同会带来哪些危害。
5. 请结合原文和下列文字,从文化和生态的角度分别简要谈谈你对全球饮食日渐趋同现象的认识。
在全球化浪潮下,美食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国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融合。从法国的鹅肝酱到墨西哥的玉米卷,从中国的火锅到意大利的披萨,这些美食跨越千山万水,成为世界各地人们餐桌上的佳肴。这表明全球餐饮文化正在发生变化,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接受度越来越高。
【答案】1. C 2. A
3. D 4. ①食物多样性丧失,许多食物濒临灭绝。如果全球食物体系仅仅依赖少数几种作物,一旦遭遇病虫害或极端天气,食物体系会面临极大的崩溃风险。
②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人类的生活。一旦某种食物、某种地方产物或作物濒临灭绝,那么人类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地方经济和生态系统也会面临风险。
5. ①从文化角度看,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接受度越来越高,促进了全球美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意味着全球饮食日渐趋同越会挤压当地传统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人类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知识技能等面临风险,甚至逐渐消亡。
②从生态角度看,全球美食共享虽然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食物的选择,但也意味着少数作物主导全球饮食,人们为了扩大少数主导作物的生产规模,可能会推平森林、滥用化肥农药等。这种单一化种植模式暗藏生态危机,会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的长远生存。
【解析】
【导语】这篇选文以饮食趋同现象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现代农业文明的隐忧。作者通过历史对比展现饮食变革的剧烈程度,以“绿色革命”为典型案例,剖析了追求产量导致的生态单一化危机。文中巧妙运用Kavilca小麦等具体物种的濒危案例,将抽象的食物多样性问题具象化。最后提出“美味方舟”的解决方案,形成“问题-分析-对策”的完整论述结构。文章兼具科学严谨性与人文关怀,在全球化背景下引发对传统饮食文化保护的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导致人类数量倍增,人们承担着食物体系崩溃的风险”错误。原文明确人口倍增是“绿色革命”的结果,而非放弃物种遗传特性、依赖少数作物直接导致,二者无因果关系;“人们承担着食物体系崩溃的风险”时态错误,原文是“并将承担食物体系崩溃的风险”。
B.“作者达恩·萨拉蒂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体现”错误,于文无据。作者对过去150年饮食变化的态度并非肯定为进步,而是指出这种“多样”是“全球蔓延方式都一模一样”的趋同,且称之为“空前的大型实验”,暗含担忧,无“进步”表述。
D.“国际慢食协会……将自己知道的濒危食物加入其中”错误。将自己知道的濒危食物加入“美味方舟”的是世界各地的农民、厨师和“慢食运动”参与者,而不是国际慢食协会。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证手法,分析论证特色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A.“论述了提升食物多样性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错误。第二段举寿司、咖喱、麦当劳、牛油果等例子,目的是论证“提供给我们的食物乍一看多种多样,但接着你就会意识到,这种‘多样’在全球蔓延的方式都一模一样”,论述了当下饮食趋同现象的严重性;而非提升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饮食趋同的核心特征:全球饮食向少数物种、统一模式靠拢,挤压传统、区域特色食物的空间。
A.强调食物种类需求减少,体现了饮食趋同现象。
B.强调大豆占据食物主导地位,体现区域食物变为全球通用,符合饮食趋同现象。
C.强调食物食用地区广泛,体现区域食物全球化,符合饮食趋同现象。
D.挖掘区域特色、避免趋同的做法,表现食物多样化;与饮食趋同完全相反,故不能体现。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原文“长久以来,人类食用的植物约有6000种,但现在……少数几种食物占据了主导地位”,可知饮食趋同导致食物多样性丧失,许多作物濒临灭绝,全球食物体系过度依赖少数作物,“一旦遭遇病虫害或极端天气……会面临极大的崩溃风险”,直接威胁人类食物安全。
②原文“种下大量的单一品种作物,接着每天烧掉数百万桶石油来制造肥料……透支未来”,说明饮食趋同导致人类破坏植被、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且农药化肥的滥用会污染土壤与水源,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而“一旦某种食物、某种地方产物或作物濒临灭绝,那么人类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地方经济和生态系统也会面临风险”,表明饮食趋同最终会导致文化记忆、地方知识逐渐消亡,削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探究某些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文化角度:全球化使法国鹅肝酱、中国火锅等美食跨越国界,不同地区对异域美食的接受度提升,这促进了餐饮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丰富了人类的饮食体验。但饮食趋同的本质是少数食物主导、区域特色消亡,人类将逐渐失去与地域文化绑定的味觉身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扁平化,最终使餐饮文化失去独特性与生命力。
②生态角度:全球美食共享看似丰富了食物选择,但这种便利依赖于少数作物的全球化规模化种植,反而破坏了本土生态。且饮食趋同的核心是单一化种植,会导致农田生态单一化,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滥用的农药、化肥会污染土壤与水源,加剧碳排放,进一步加剧气候危机。最终会因100万种动植物濒危、生态透支,反噬人类的长远生存。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会跑的人参
周蓬桦
在整个白山,似乎什么都会跑:从早晨开始,太阳从天上跳到地面上,跑着把整个森林抚摸了一遍,数落了一遍。野兔远远地看到林间有一个火球,以为是什么可以吃的东西,撒开著名的飞毛腿可劲儿追赶,结果累得大汗淋漓也没有追上。太阳似乎有意捉弄这只傻乎乎的兔子,故意给追逐它的家伙制造错觉——它忽高忽低,一会儿在枝杈间跳跃,一眨眼跑到山顶上去了,一会儿又在它眼前晃动,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当野兔觉得就要一口咬到这个烫嘴的猎物时,天空却突然乌云密布,一场阵雨砸了下来,太阳躲到乌云背后痴痴地笑。
到了夜晚,最会跑的自然是月亮,跑累了就歇息半个多月,任谁召唤也不出窝。在白山,人人都知道月亮聪明又机智,一百只狡猾的狐狸也要弄不了一个月亮。狐狸苦思冥想,想出一千条计谋,但那点小算计会被月亮一眼看穿,所有的算计在月亮面前都是白扯。因此,人们给它取了个绰号叫“贼月亮”。只是白山人质朴实在,叫着叫着,就把月亮唤作“贼亮”了。白山人的勤劳是没得说的,他们早出晚归,无论是在山中砍柴伐木,还是采集药草,当满山黑咕隆咚走夜路时,都格外需要“贼亮”出来照应一下,才不至于一脚踏空。
……
写到这里,我还要叙述一个在白山自古存在的个案,那就是有一种半是植物,半是“动物”的精灵——人参。我一直认为,人参是一种跨界的生物,单单从外形上看,它的确像一个小小的婴儿:它拥有酷似人类的身子,比例适当的腿、胳膊、手掌,人们称之为“人参娃娃”。这称呼人参不一定买账。
令人倍感神秘的是,人参居然拥有一颗和人类相似的头颅。有了脑袋的植物,还叫植物吗?植物一旦长了一颗脑袋,意味着它具备了思考的能力——它能够识别善恶美丑,知晓真假悲喜。
而且,作为一种植物,它竟然还会跑,像大自然中的“土行孙”,遇到贪婪或者居心叵测之徒,聪明的人参会在眨眼之间溜掉,钻进土里,或者石缝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基于人参会逃跑的特性,经验丰富的采参人便学会了祈祷和默念咒语,用一根辟邪的红头绳将寻到的山参系牢,但据说这样的做法并非全都灵验,真正修行到家的通灵山参有缩身的本领,能够挣脱绳索,哧溜一声遁入深土,把一根成团儿的红绳子独留地面,让采参人呆愣半天,气得跺脚翻白眼。
那一年夏季,我曾经跟随一个老采参人一起到山林里寻找人参,一连三天都一无所得。
一路上,这个行为古怪的老头儿总是叮嘱我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说,搞得我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原本的好奇心和寻宝乐趣被一扫而光,只剩下扫兴。
第二天早晨,我提议分头寻找,中午在河边帐篷里集合。其实,是我有意想躲开他——只见老头儿一声不吭,背起布褡子走远了。我拿定主意,决定顺河而行,拐弯进入一片更茂密的老林子里去寻找。据说这片老林罕有人迹,林中长满了高大的古松,许多古松已经生长百年,树干粗到三个孩子的手牵在一起也搂不过来。我气喘吁吁地走了大约2.5千米,阳光从枝叶间照射下来,眼前出现一片开阔的高地,耳畔是森林神秘的声音。我终于走累了,便在一棵大树下坐下小憩。当我无意间抬头一瞥,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一片红光。我定晴细看,天呐,不远处的灌木下生长着一株野山参!没错儿,首先是它的花萼太特别,老远就能看见它红色的花蕾。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蹑手蹑脚地走近这株神秘的植物,经过一番仔细观察研究,确定这是一株真正的野山参,如果没有猜错,它的年龄应该比我还大。冷静下来,我依照当地采参人的风俗开始采参:祭拜过后,用一根红绳子牢牢地拴住了它的身体,还用手机拍了照,在离它最近的一棵树上做了标记。但我实在缺乏采参经验,手中的铲子不听使唤。情急之下,我给老采参人拨打手机请求帮助,一连拨打了十几次都无人接听,急得我出了一脑门热汗。无奈之下,我回到河畔,直到正午才见到老头儿慢悠悠地出现。结果不出所料,当我们返回采参现场时,看到的只有地上一团蜷缩的红线绳儿。
老头儿面无表情,嘟囔道:“溜了……”整整一个下午,我们蹲守在采参现场原地未动,暗暗期盼这株野山参再次出现,被我们活捉,但这只是徒劳。
三天来,老头儿一直沉默,喝了一斤烧酒后,才终于打开了话匣子,我这才发觉他原来有点轻微的结巴,只听得老采参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我挖了大半辈子野山参了,可采到的都是参王的弃儿!真正上好的野山参不是给人类享用的,这辈子你也挖不到一株……”他长叹一声。
幸好,我的手机相册里还保存着那株野山参的照片,它成了实物存在的唯一佐证。后来,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就忍不住发出疑问:“它究竟溜到哪儿去了?”
如今回忆起来,在白山,与人参有关的神秘传说可真多。它们成了人们在冬天大雪纷飞之时,一家人围坐炕头、嗑着瓜子打发漫漫长夜的最佳话题——那一刻,火炕下的松木柴烧成了灰烬,炉子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地烧开了,屋内弥漫着好闻的烟味,而窗户外面的森林正在承受一场暴风雪。


展开余下试题有人说,天下所有的故事都有上百种讲法,即便是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版本中也会变形走样甚至大相径庭。但与人参有关的故事,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版本,里面都有一株会跑的人参。
(有删改)
【编者注】人参生长习性独特,当它们觉得周围的环境不适合生长时,就会进入休眠状态,露出地面的部分会枯萎,看起来就像消失了一样,等时机合适它们会重新长出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写白山的太阳和月亮,以动物们的反应衬托其“善跑”,充满童心童趣。
B. 人们对月亮的称呼从“贼月亮”变为“贼亮”,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月亮贴心“照应”的感激。
C. 文中将人参的外形与人类的身体进行比较,表现出“我”因这种“神秘”相似而产生的不安之情。
D. 作者描绘了白山之景,叙写了采参旧事,想象了白山人讲人参故事的场景,使文章内容既丰富又新鲜。
7. 下列对“我”采参相关段落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详写“我”与老采参人采参失败的经过,生动地呈现了人参会“跑”的神奇特性。
B. 作者用不少笔墨描写老林子的古老、神秘,衬托了采参过程的惊险刺激。
C. “我”在采参过程中,经历了好奇、扫兴、激动、焦急、失望等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D. 老采参人沉默三天后对“我”所说的几句话,是对“我”自以为是、不听劝说的指责。
8. 标题是“会跑的人参”,文章开头却从太阳、月亮的“跑”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作为一篇纪实性的散文,如果本文结尾处能对人参会“跑”进行科学的解释,会更加合理,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C 7. D
8. ①与标题相呼应,引出“跑”这一关键线索。
②突出白山充满灵性的自然环境特点,交代了后文采参活动的背景。
③为人参的出场埋下伏笔,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9. ①从内容上看,文中对人参会“跑”的描述来源于作者真实的采参经历,并非虚构,其中蕴含着作者真实的情感体验,强加科学解释反而会冲淡情感的真实感。
②从创作意图上看,作者描绘了看待世界的另一种感性视角。人参会“跑”,更符合“自然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作者意在唤醒人们对自然生灵的敬畏,科普人参会“跑”这一科学现象并非作者的创作意图。
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文章的语言浪漫而富有诗意,结尾若加上科学解释,会导致前后语言风格不一致,十分突兀。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会跑的人参”为题,通过拟人化的笔触描绘白山自然生态的神奇。作者巧妙运用民间传说与个人经历交织的叙事手法,将太阳、月亮、人参等自然物象赋予灵性,构建了一个充满童趣与神秘色彩的童话世界。文中对采参过程的细腻描写,既展现了人与自然微妙的关系,又暗含对生命奥秘的敬畏。结尾处保留传说的开放性,更强化了文本的诗意与哲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表现出‘我’因这种‘神秘’相似而产生的不安之情”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令人倍感神秘的是,人参居然拥有一颗和人类相似的头颅……知晓真假悲喜”以及第五段中“真正修行到家的通灵山参”可知,作者描写人参的“人形”,是为了突出它的“灵性”,作者因这“灵性”而心生感慨,并没有“不安”之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重要语段的能力。
D.“是对‘我’自以为是、不听劝说的指责”错误,根据老采参人沉默三天后说的“我挖了大半辈子野山参了,可采到的都是参王的弃儿!真正上好的野山参不是给人类享用的,这辈子你也挖不到一株……”可知,老采参人更多的是对自己采参生涯的惋惜和不甘,并非对“我”自以为是、不听劝说的指责。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与标题呼应:标题是“会跑的人参”,文章开头写太阳、月亮的“跑”,引出了“跑”这一关键线索,使文章围绕“跑”展开,与标题相呼应。
②交代背景:描写太阳“它忽高忽低,一会儿在枝杈间跳跃,一眨眼跑到山顶上去了,一会儿又在它眼前晃动”和月亮“跑累了就歇息半个多月,任谁召唤也不出窝”,写它们的“跑”,突出了白山充满灵性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在整个白山,似乎什么都会跑”,这为后文描写在白山的采参活动提供了背景。
③埋下伏笔:太阳、月亮的“跑”让读者对白山充满好奇,也为人参这种会“跑”的生物的出场埋下伏笔,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更想了解人参为何会“跑”,是如何“跑”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内容角度:文中对人参会“跑”的描述是基于作者真实的采参经历,如“我”和老采参人一起采参,人参最终“跑”了等情节,这些经历中蕴含着作者真实的情感体验,包括对人参神秘的好奇、采参失败的失望等。如果强加科学解释,会破坏这种情感的真实感,使文章变得生硬,冲淡了原本的情感表达。
②创作意图角度:作者在文中描绘的人参会“跑”,体现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感性视角,符合“自然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作者通过描写人参的神秘,既展现了人与自然微妙的关系,又暗含对生命奥秘的敬畏,意在唤醒人们对自然生灵的敬畏之心,科普人参会“跑”的科学知识,并不是作者创作的主要意图,所以不需要在结尾进行科学解释。
③语言风格角度:文章的语言如“在整个白山,似乎什么都会跑……”“它能够识别善恶美丑,知晓真假悲喜”等,充满了浪漫色彩和诗情画意。如果结尾加上科学解释,理论性过强,会使文章前后语言风格不一致,显得十分突兀,从而破坏了文章整体的美感和氛围。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自此保安黎献,谨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
(节选自《宋·叶隆礼·契丹国志<澶渊誓书>》)
材料二:
真宗皇帝亲御六师,胜虏于澶渊。知其有厌兵之心,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古者戎狄迭盛迭衰,常有一族为中国之敌。汉文帝待之以和亲,而匈奴日骄。武帝御之以征伐,而中原日病。谓之天之骄子,非一日也。今朝廷之所以厚之者,不过于汉文帝,而虏弭耳驯服。契丹据有全燕,擅桑麻枣栗之饶,兼玉帛子女之富,重敛其人,利尽北海,而又益之以朝廷给予之厚。贾生所谓三表五饵,兼用之矣。被氈饮乳之俗,而身服锦绣之华,口甘曲蘖之美,至于茗药橘柚,无一不享,犬羊之心,醺然而足,俯首奉约,习为礼义。吾无割地之耻,而独享其利,此则天意,非人事也。
昔唐天宝之乱,朔方、河陇之兵起而东征,吐蕃乘虚袭据郡县。唐内苦藩镇皆叛,置而不问,百年之间,兽心猖狂,无复顾忌。理极而变部族内溃而唐土遗黎解辫内嚮中原未尝血刃,而壤土自复。今吾不忍涂炭生民,而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宁夏回族自”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