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  2025-10-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江西省创智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机密★启用前
江西创智协作体2025年9月高三联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育家》: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社会正处于系统性变革期。您认为,科技的快速发展,将给文科教育带来哪些挑战?
张政文: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文科教育带来了多方面挑战。
一是我们的教学方式面临革新压力。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传统课堂的讲授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文科教育需要借助数字化工具,构建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场景,这对文科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不少文科教师在新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素养不高、能力不强的短板。
二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使文科知识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冲击。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很多新的社会现象与文化问题,如数字伦理、基因编辑等,这些都需要文科及时予以回应并建构新的知识与准则框架。但是,文科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往往需要时间,这使得文科教育在适应科技与社会变化时面临一定的挑战。
三是科技发展促使文科教育的评价体系发生转变。以往,文科教育更多依赖考试和论文来评价学生能力。然而,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文科教育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如何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文科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是就业市场也对文科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科技推动产业升级,市场更青睐具备科技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文科人才。文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若缺乏编程、数据分析等技能,竞争力将大打折扣。这意味着文科教育必须拓宽学生的技能培养范围,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此外,科技带来的知识跨界、信息爆炸也干扰着文科教育,学生在海量信息中难以辨别真伪,削弱了文科知识的专业性与深刻性。
《教育家》:您谈到AI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伦理和文化问题都需要文科予以回应。您也曾提到“文科教育是价值观的孵化器”。
张政文:在人工智能时代,文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价值愈发凸显,必须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高效地处理数据、完成重复性任务,但它无法产生情感、塑造价值观以及培养人文关怀。文科教育则能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基石。
一方面,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经典作品与思想的熏陶下,培养独立的审美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这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即使在AI广泛应用的职场环境中,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也更能理解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服务,这是技术无法实现的。


浏览完整试题另一方面,面对AI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如算法偏见、隐私泄露等,需要文科发挥思辨优势,为技术发展划定道德的边界。文科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技术的影响,防范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规则与政策。
此外,强化文科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不仅源于科学技术的突破,而且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启发。文科教育需要进一步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培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探索新的思想追问与表达方式,为社会发展注入文化活力。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文科教育作为价值观孵化器的角色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得到进一步强化,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教育家》:近年来部分高校出现文科专业缩招现象,您也谈到文科毕业生常面临职业适配性问题,您认为文科教育面临哪些结构性调整?社科大学如何通过培养模式创新应对变化?
张政文:文科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结构性挑战。在学科设置上,围绕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改革开放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增设新兴的文科专业,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文科人才。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战略和相关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强化实践教学,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在跨学科建设上,要打破学科壁垒,开设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在就业指导上,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提升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适配性。
通过这些举措,社科大学能够有效应对文科教育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挑战,培养出既有深厚人文底蕴,又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文科人才,推动文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张政文《文科教育是价值观的“孵化器”》)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科教师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素养不高、能力不强,因此传统课堂的讲授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B.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会冲击文科知识体系的稳定性,同时也削弱文科知识的专业性和深刻性。
C. 虽然文科教育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人文精神可以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提升创新能力。
D. 社科大学在学科设置上,应当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增设新兴的文科专业,从而避免文科专业出现缩招问题。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评价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三个板块是并列关系,先提出文科教育面对的挑战,再讨论它的价值,最后强调它需要做的调整。
B. 文科毕业生“若缺乏编程、数据分析等技能”运用反面假设,支持文科教育需要拓宽技能培养范围的观点。
C. 张政文在阐述文科独特价值时,通过AI与文科教育的对比,凸显文科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增强说服力。
D. 文章三个部分都是先提出问题,再分点论述,但第一部分是总分的结构,第二、三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中学文科教师需主动适应科技变革,调整教学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将历史事件与科技伦理结合,引导学生用数据分析文学现象,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实践项目、创新成果等评估维度,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使用虚拟现实、智能工具构建互动课堂,同时关注算法偏见等伦理问题,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教学中。这些变革既能保持文科教育对生命意义、社会公平的深层追问,又能通过技术赋能培养具备科技适配性与人文深度的学生,最终实现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引领的转型。
4. 根据上下文,《教育家》第二个采访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来并阐述理由。
5. 请结合本文材料中“文科教育是价值观的孵化器”的观点,分析《赤壁赋》蕴含的文科教育的独特价值,并谈谈这种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现实意义。
【答案】1. B 2. A
3. ①. 打破学科壁垒(发挥思辨优势) ②.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③. 提高数字素养(技能)
4. 问题:(那么)文科教育是否需要进一步强化?(为什么?)
理由:①(结构上)紧承前文“文科教育是价值观的孵化器”,同时照应后文张政文讲的“必须进一步强化”;②(内容上)后文张政文的回答都是围绕“进一步强化”展开。
5. 独特价值:
①思考生命的意义:苏轼被贬黄州后,仍然能够在山水间领悟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获得乐观与豁达;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审美能力):苏轼与友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美景并陶醉其中;
③批判性思维(多角度思考/思辨的能力):苏轼对“变”与“不变”的独特解读充满思辨智慧。
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关怀,也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解析】
【导语】这篇访谈围绕科技变革下文科教育的挑战与价值展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张政文从教学方式革新、知识体系重构、评价体系转型、就业市场适配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文科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继而通过AI与人文的对比,凸显文科在价值观塑造、伦理思辨和创新启发上的不可替代性;最后提出跨学科融合、实践强化等结构性调整方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此传统课堂……”错误,因果关系错误,原文第一点提到“传统课堂的讲授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前提,而“文科教师在新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素养不高、能力不强的短板”是进一步说明教师面临的挑战,二者并非因果关系。且原文是“不少文科教师”,选项扩大了范围。
C.“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错误,原文明确提到“强化文科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不能直接影响”矛盾。
D.“避免文科专业出现缩招问题”错误,原文第三部分提到“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增设新兴的文科专业”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文科人才”,而非“避免文科专业缩招”。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文章的三个板块是并列关系”错误,文章三个板块依次为科技给文科教育带来挑战、文科教育是价值观的孵化器、文科教育需进行多方面的结构性调整,是从“为什么”到“怎么做”的递进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原文明确,科技发展要求文科教育“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且面对AI伦理问题需发挥思辨优势,“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题干中“历史与科技伦理结合”“数据分析文学现象”是跨学科实践,“培养多角度思考”是思辨能力体现,可填“打破学科壁垒”或“发挥思辨优势”。
②原文指出,科技推动“促使文科教育的评价体系发生转变”,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题干中“增加实践项目、创新成果等评估维度”,直接对应“多元评价”的内涵,可填“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③原文强调,教学方式革新需“借助数字化工具,构建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场景”,而文科教师存在数字素养短板。题干中“使用虚拟现实、智能工具建互动课堂”,正是提升数字素养的具体行动,可填“提高数字素养(技能)”。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上文指出“文科教育是价值观的孵化器”,强调文科教育的意义。
根据下文,张政文开篇即点明“文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价值愈发凸显,必须进一步强化”,并指出具体的意义“学生能够在经典作品与思想的熏陶下,培养独立的审美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文科发挥思辨优势,为技术发展划定道德的边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在强调文科教育需得到强化,并指出其重要现实意义。
故可得出问题“文科教育是否需要进一步强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①引导思考生命意义:苏轼被贬黄州,却借《赤壁赋》从“哀吾生之须臾”的感慨,转向“物与我皆无尽”的领悟,在困境中寻得乐观豁达,传递直面挫折的生命态度,对应材料中“文科教育则能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助力塑造坚韧价值观。
②培育人与自然的审美能力:文中“月出于东山之上”等句描绘月夜赤壁美景,苏轼与友人沉醉其中,展现对自然之美的感知,契合材料文科“培养独立的审美能力”的价值,滋养学生人文情怀。
③锻炼批判性思辨能力:苏轼对“变”与“不变”的辩证解读,突破单一视角,以思辨消解苦闷,符合材料“文科发挥思辨优势”的特质,为价值观形成提供理性支撑。
④《赤壁赋》传递 生命豁达、审美共情与思辨力,能帮学生“塑造价值观以及培养人文关怀”;同时,这种思辨力可引导学生审视AI伦理,为技术划定道德边界,助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践行文科教育指引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节选)
巴 金
觉新和枚少爷不知不觉间停止了谈话,两人痴痴地望着下面清澄的湖水,好像在那里就有一个他们所渴望了许久的渺茫的境界,他们的心正被歌声载到那里去。
但是歌声停止了。淑华第一个拍手笑起来,觉民、琴、芸都欢欣地笑着。翠环和绮霞两人早被歌声引到他们的身边,这时也带笑地说话了。还是这一个现实的世界。觉新和枚少爷的梦破碎了。觉新望了望淑华的铺满了欢笑的圆圆脸,他又把眼光掉回来注视枚的没有血色的面容。他悲愤地低声说:“枚表弟,你看他们多快乐。我和你却落在同样的恶运里面。我还可以说值得。你太年轻了。你为什么也该这样任人播弄?”
“我看这多半是命。什么都有定数。爹未尝没有他的苦衷。爹虽然固执,他总是为我做儿子的着想。只怪我自己福薄。如果我不常生病,爹多半会叫我到你们府上来搭馆的。”本来已经谈过了的冯家的亲事这时又来刺觉新的心。
“枚表弟,你是真心愿意吗?下星期就要下定了。”觉新忽然痛苦地问道。
他埋下头轻轻地答道:“既然爹要我这样,我也不想违拗他的意思。他年纪大,学问深,也许不会错。我想我的身体以后会好一点。”这些话夹杂在淑华们的歌声中显得何等无力。
“那也好,只要你满意,我们也放心了。”觉新放弃了希望似的低声叹道。
“也说不上满意,这不过是听天安命罢了。”枚少爷摇摇头小声答道。这并不是谦虚的口气,他的脸上也没有笑容。他对这门亲事的确没有表示过满意。不过他还信任他的父亲。他平日偷看的闲书又给他唤起了一个神秘的渴望,这个强烈的渴望不断地引诱他。
觉新看见枚少爷的表情,他觉得他有点不了解他的这个表弟,他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观念和感情支配着这个年轻人。
“但是你太年轻,你不应该——”
然而他的话被打断了,又是淑华在大声说:
“大哥,你们有多少话说不完?你不唱个歌?枚表弟,你也唱一个好不好?”
“我不会,三表姐,我真不会。”枚少爷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答道。他向着她走过去。
觉新断念似的嘘了一口气。他惆怅地仰起头望天。天是那么高,那么高。他呆了一下,忽然听见觉民在他的耳边温和地唤他:“大哥。”觉民低声问道:“你在想什么?”
“没有,我没有想。”他摇摇头,掩饰地说。
“刚才我在下面想。现在你在这儿想。我们想的不知道是不是同样的事情。不过这样想下去是没有用的。现在既然是到花园里来耍,大家就应该高兴。你看她们不是都高兴吗?”觉民不相信觉新的话,他只顾自己说下去,他的声音低,除了觉新外别人都听不清楚,他的脸上现出关心的表情,这使觉新十分感动。
“但是枚表弟……”觉新痛苦地说,他的意思是:枚表弟并不高兴。
“你们一直在谈那些事情,他自然不会高兴。你等一会儿再看吧。其实他这个人有点特别,高兴不高兴都是一样,他在这儿我们就不觉得有他存在一样。譬如他的亲事,我们倒替他干着急,他自己却好像无所谓。”觉民说道。
觉新无话可说了,他皱了皱眉头,说:“我的心空虚得很。”
觉民诧异地望着他的哥哥,好像在研究觉新似的,他还未答话,淑华却过来挽住他的手含笑说:“二哥,她们喊你踢毽子去。”
“踢毽子?我不来。我口渴,我要下去吃茶。”觉民推辞道。
“又不是在这儿踢!我们也要下去。”淑华答道。她又对觉新说:“大哥,你也下去踢毽子。”
“我没有工夫踢毽子。今天请佃客,三爸、四爸两个人忙不过来,我也要出去陪一下。你们好好地陪枚表弟耍。晚上妈请消夜,我一定来吃酒。”觉新匆忙地说,就先走下去了。
“二表哥,快来。”琴靠在栏杆上,左手捏住自己的辫子,扬着头微笑地在唤觉民,右手向他招着,她又侧过头去跟芸和枚讲话。
“好,我也去。”觉民对淑华说。
觉民走到琴的面前。琴正在讲话,便停止了,对他说:“二表哥,我们刚刚讲好:凡是两个人单独谈话,不管是谁,都不可以。”
天空中响起嘹亮的哨子声,几只鸽子飞过他们的头上。树叶遮住了他们的视线。但是淑华还把头抬起去望天空,她自语似的说:“飞,飞……”这是无意间说出来的,她瞥见了鸽子的白翅膀。
“飞,三妹,你想飞到天空去吗?”觉民故意地问道。
(有删减)
文本二
秋(节选)
巴 金
“你的幸福是在你自己的手里。你应该多多想到你自己,少想到那些反对你的人。你应该fight!别人妨碍你的幸福,你应该跟他们战斗!战斗到底!”觉民好像找到了机会似的,提高声音,加重语气地说。他想使他的话长久地在众人的脑际、心上荡漾。
琴满意地微笑了。芸也感到兴趣地望着她的两个表哥。她觉得觉民方才说的话很中听。
觉新却没有受到鼓舞,仿佛只听见一些平凡的话。他摇摇头说:“话说起来好听。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在我们这个家里你怎么好战斗呢?都是些长辈,你又跟哪个战斗呢?他们有他们的大道理,无论如何,你总逃不过他们的圈套。”


展开余下试题“这并不是对人,是对事情,是对制度!”觉民并不因为这个答复而失去勇气,他还热烈地辩驳道;“你明知道这是一个腐烂的制度,垂死的制度,你纵然不帮忙去推翻它,你至少也不应该跟着它走,跟着它腐烂,跟着它毁灭。你不应该为着它就牺牲你自己的幸福,你自己的前途!”
没有人作声。话进了每个人的心,也进了觉新的心,这一次把觉新的心灵震动了。对于他这不是平凡的话,这太过火了。他还不敢当着人攻击旧家庭制度为垂死的制度,他更没有勇气主张推翻现在的社会。他的思想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他的生活经验不曾使他明白他所见到的罪恶、不义、腐烂、悲剧的原因。他并没有想去明白它们。他更看重人,他把一切的责任都放在人的肩上。觉新知道他们两个人思想的差异,但是他始终不明白这差异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现在意外地听见这样的话从觉民的口里出来,觉新不禁大为震惊了。
“这不能,你怎么有这种想法?”觉新痛苦地惊呼道,“你想推翻这个制度?”他又摇摇头否定地说:“这是梦想!恐怕再过一百年也不成功!”
“你怎么知道不能成功?过去有许多同样伟大的事都完成了!没有一件腐烂了的东西能够维持久远的。”觉民充满着信仰地、痛快地说。
“这是革命党的主张!这是社会主义!”觉新带着恐怖的表情说。
觉民没有一点惊惶,他望着觉新笑了笑,坦白地答道:“这还是无数的年轻人的主张。这个时代应该是年轻人的时代了。”
(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枚少爷寡言少语,一方面是因为性格内向、身体孱弱,另一方面是因为家中管教十分严格,不敢表达。
B. 枚表弟对自己的亲事无所谓,觉民认为枚表弟这是对自己不负责,因此劝说觉新不必替枚表弟着急。
C. 淑华打断觉新的话,既延缓小说的叙事节奏,又制造留白,引发读者对觉新未明说的话的想象。
D. 文本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叙述了人物的各种言行,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将他们的想法呈现出来。
7. 关于文本中觉新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心空虚得很”,既有自己说服不了枚表弟的无力感,也有自己和枚表弟有着相似处境的无奈。
B. 淑华叫觉新去踢毽子,觉新说自己没有工夫踢毽子,要陪佃客,可以看出觉新有家中长子的责任感。
C. 文本二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维度描写,并结合与觉民的对比,来塑造觉新这一典型形象。
D. 觉新认为“再过一百年也不成功”,是因为他打心底里不赞成觉民的革命主张,也不相信社会主义。
8. 文本一多次出现“笑”,请分析其作用。
9. 人物的不同语言或态度往往可以揭示小说中的矛盾冲突,请结合小说中枚少爷、觉新、觉民三人的语言或态度,概述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多重矛盾冲突。
【答案】6. C 7. D
8. ①营造轻松氛围,反衬人物苦闷:淑华、觉民等人的“笑声”与觉新、枚少爷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后者在封建礼教压抑下的痛苦。
②推动情节发展:淑华含笑喊觉民和觉新踢毽子,引出觉新作为长子去陪佃客的回答。
③深化主题:淑华、觉民、琴、芸无所顾忌、天真烂漫的笑声,打破了因封建礼教而构建的严肃和苦闷,象征着推翻旧时代的新血液、新面貌和新力量。
9. ①枚少爷、觉新对家庭包办婚姻之间的屈从,揭示了个人追求自由与封建家庭束缚之间的矛盾冲突。
②觉民与觉新对腐朽制度和革命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揭示了新旧思想的冲突。
③觉民对腐朽制度的批判,揭示了觉醒青年与落后制度之间的冲突。
【解析】
【导语】巴金的《秋》通过觉新、枚少爷、觉民三人的对话与心理活动,展现了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文本一以“笑”为线索,反衬出觉新与枚少爷的压抑与无奈;文本二则通过觉民的革命宣言,凸显了青年一代的反抗精神。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家庭的腐朽与青年人的觉醒,语言细腻,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时代批判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另一方面是因为家中管教十分严格”错误,文本中仅提及枚少爷“没有血色的面容”“常生病”“听天安命”,未提到“家中管教十分严格”这一原因。
B.“觉民认为枚表弟这是对自己不负责”错误,觉民认为枚少爷“高兴不高兴都是一样”“好像无所谓”,是客观描述枚的麻木状态,并非批判他“对自己不负责”。
D.“文本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错误,文本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而非“我”的视角。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是因为他打心底里不赞成觉民的革命主张,也不相信社会主义”错误,原文说“这是梦想”,说明觉新并没有否定“革命”和“社会主义”,而是受传统观念束缚,不敢反抗家庭制度,并非完全不赞成革命,不相信社会主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淑华、觉民等人的欢笑与觉新、枚少爷的沉默构成强烈反差,如“淑华第一个拍手笑起来”与觉新“悲愤地低声说”并置,凸显封建礼教下个体被压抑的痛苦。
②笑声多次打断严肃对话,如淑华喊踢毽子,推动情节从“谈亲事”转向“要去陪佃客”。
③淑华、琴这年轻一代无所顾忌的笑声,与觉民“战斗到底”的主张形成呼应,象征新思想对旧制度的冲击,笑声不仅是情绪表达,更成为打破封建压抑、呼唤人性解放的隐喻,深化了“个体觉醒”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个人自由与封建家庭束缚的冲突。枚少爷面对包办婚姻,以“听天安命”“爹不会错”为由屈从;觉新自身被封建家庭逼婚、牺牲幸福,面对枚的处境,却无力改变,只能放弃希望。二人的屈从,揭示了封建家庭对个人婚姻自由、人生选择的压制。
②新旧思想的冲突。觉民批判旧制度腐烂、垂死,主张“fight”,代表进步、觉醒的新思想;觉新不敢挑战旧制度,认为觉民的主张太过火,代表保守、妥协的旧思想。二人的对立,体现了新旧思想在是否反抗封建制度上的激烈碰撞。
③觉醒青年与落后制度的冲突。“你至少也不应该跟着它走,跟着它腐烂,跟着它毁灭”体现了觉民对封建家庭制度的批判,是觉醒的青年一代与腐朽、压抑的封建制度的对抗,暗示了旧制度必然被新力量取代的趋势。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昔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当是之时,男子疾耕不足于糟糠,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创智”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